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8新疆专列游之世界最响鸣沙山游记

(2018-08-19 20:54:57)
标签:

2018新疆专列游

鸣沙山

游记

木垒

梭梭

分类: 摄影、散文
图文:青山青
    7月24日清晨,乘车从奇台县出发,到木垒县鸣沙山与胡杨林游玩。
    奇台到木垒,路途遥远,且要经过不少戈壁,加上有的地段正在拓宽、改造,路况不佳,很难走,是“车在路上颠、人在车上颠、心在体内颠”的“三颠”公路。个别路段,窗外有麦田,金黄成熟,一片丰收景象;或是向日葵,绿叶片片,黄花朵朵,生机盎然;或是稀疏、矮小的防护林,或是青葱、嫩绿的小草,或是众多、壮观的风力发电风车,甚至在下车休息时还看到老乡养的鸡,但更多时候是砾石遍野、植物稀少、水源稀缺、盐碱如雪、荒无人烟的戈壁。
    途中,出发后一小时左右,在某检查站,上来2位小姑娘,是天津理工大学到木垒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大一女生和今年刚毕业的志愿者。前者身材苗条,戴付眼镜,较为清秀。后者较矮,长相和气质一般。她们是从县城远道而来迎接我们的。要经历来回两趟坎坷不平之路的颠簸,也难为她们。车上,她俩拿出事先准备的资料,有些拘谨、不太顺畅、照本宣科地宣传起已听过导游介绍的新疆概况来。这与昨日靓丽、老练、知识丰富的天山麦海讲解员小刘相比,反差明显,但也不足为怪。http://s8/mw690/001KCeQXzy7mXR3TwXl77&690

http://s7/mw690/001KCeQXzy7mXR3Z3Yq16&690

http://s11/mw690/001KCeQXzy7mXR4N2jg8a&690

http://s16/mw690/001KCeQXzy7mYaE5075cf&690

http://s1/mw690/001KCeQXzy7mXR5I1AQ00&690
    经过一路艰辛奔波、跋涉,快12点才到达第一个景点鸣沙山。
    鸣沙山,国内外不止一处,但以木垒县的响度最大,拥有“世界最响鸣沙山”的吉尼斯记录。      
    木垒鸣沙山位于昌吉州木垒县哈依纳尔北5公里处一片布满灰黑砾石的戈壁中,当地哈萨克人称其为“阿依艾库木”,意为“有声音的沙漠”。沙山雄踞沙海,平地而起,共有5座赭红色沙丘,其中最大的一座约长500米,垂直高度过100米左右,呈西南至东北走向。
    供游玩的这座鸣沙山,兀立于一马平川的戈壁上,搭建有铁架固定的木质阶梯,以方便游人登上顶峰。峰顶视野开阔,但前后均为沙坡,可供立足行走、活动的平坦区域不大。登顶后,游人可以手为桨,从沙山最高处下滑,也可带上租来的塑料滑沙板下滑。前者速度较慢,可有更长时间听沙的怪响,但要忍受热沙直接接触衣裤和炙烤肌肤;后者无高温之苦,且速度较快,更为刺激,但听鸣沙的时间较短,偏转和翻滚等危险性也较大。
    登顶后,我漫步在沙峰之上,任清风吹拂,环视四野,俯瞰沙山下变得渺小的人与物,并被沙脊曲折蜿蜒的优美线条所吸引。
    我稍事休息、欣赏风景后,选择自行下滑。大多数人都选择这种方式。虽然沙山看起来很陡,但因沙子与人体和衣物的摩擦力较大,如无外力,是不易自动下滑的,只有以手划沙,身体才会滑动,同时发出分贝很大、无法形容是什么声音的怪响:我个人认为,比较接近巨大而无节奏变化的蛙声吧。用力越大,速度越快,响声也越大。沙子很热,起先还能耐受,但越到后面、特别是快到终点时,双手与沙接触,会觉得十分的灼热,几乎无法忍受;腿脚等部位如裸露在外,也有同样的感受。这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与结果吧。
    因时间和体力充足,且有导游鼓励,这点热又算什么?于是,我又一次登上沙山,再次下滑和听取怪异的沙鸣。不过,“收获”也多:皮鞋里灌满沙子;到宾馆后,裤袋里洗出不少细沙,且有“余存”,不止一次才洗净。当然,手机我在开滑之前就装在上衣口袋,以避免沙子的入侵:否则,后果你知道的,哈哈。
    同团游友,有的除滑沙外,还将自己紧紧贴在沙坡上,摆出鲲鹏展翅、饿虎扑食等练功之势或其他身形拍照;有的则借助滑沙板,两人一同高速下滑,身后飞出团团沙雾,最后落地时后脑差点与地面相磕,或歪倒在一边,颇有些惊险。个别的则把同伴拉在半坡而不知,颇为搞笑。
    不管怎样,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从中获得一次有趣的经历与体验,热在身上,响在耳边,乐在心中。
    沙山下的戈壁上,零星生长着生命力极强、耐旱、耐盐碱的梭梭树,就是最后一张图片中低矮匍匐、枝叶黄色、树皮灰白,看上去像某种野草的植物。
    鸣沙山看似无生命,其实和梭梭一样,不知存在了多久,并继续存在多少个春夏秋冬,但我知道,我们只是匆匆过客,而她不是。
    至于沙山的鸣声,缘何而来,谁能知晓?这可能是一个不解或未解之谜;也许,这是一个不需解开的谜底。谁知道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