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直谏风骨的传承:胡铨与张栻的士人精神

(2025-09-12 16:14:18)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栻考证

直谏风骨的传承:胡铨与张栻的士人精神

 

南宋绍兴年间,权相秦桧屈辱议和。然而黑暗中仍有孤光闪耀,胡铨以一纸《戊午上高宗封事》震彻寰宇,请斩秦桧、孙近、王伦以谢天下,其"义不与桧等共戴天"的铮铮铁骨,令金人悬千金募其书稿。秦桧独揽朝政十四载,朝堂之上噤若寒蝉。当秦桧死后,张浚慨叹:“秦太师专权十四年,只成就得一个胡邦衡。”此语既是对胡铨孤勇的至高礼赞,亦是对整个时代士人风骨的沉痛叩问——在高压统治下,唯此一人敢以颈血溅朝堂。

一、胡铨:铁骨铮铮的谏诤丰碑

胡铨(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县(今江西吉安)人。其直谏精神贯穿政治生涯。绍兴八年(1138年)上书后,被贬广州,朝士陈刚中以启事相贺;谪徙新州时,同郡王廷珪赋诗壮行。这些志士虽因此获罪流放,却印证了胡铨精神在士林中的感召力。直至乾道八年(1172年),年逾古稀的胡铨仍以病躯力谏外戚张说执政,最终因此罢官,以生命最后的力量践行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誓言。其风骨正如《胡公昌龄墓志铭》所载,晚年致仕时仍以"洁亷正平"为座右铭,门风清正垂范后世。

    淳熙七年(1180年)五月,胡铨病危弥留之际,仍口授遗表,期望孝宗“舍己为人,安民和众”,更以悲壮誓言自明心志:“自愿学习唐代名臣张巡为厉鬼以杀贼,死亦不忘!”旋即辞世,享年七十八岁。这位一生以直谏为剑的忠臣,在生命终点仍迸发出震古烁今的忠烈之气。淳熙十三年(1186年),孝宗追赐其谥号为“忠简”,“忠”字足证其赤胆,“简”字彰显其刚直,青史丹心终得正名。

二、张栻:道学传薪的诤臣风骨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抗金名相张浚之子。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张浚丁母忧期间,青年张栻已在静江府帅守任上展露经世之才。当胡铨族人胡昌龄任静江府司户参军期满欲辞官时,张栻赞叹其“精力尚壮”,以诗相赠并改其官职为承务郎,足见其对清正门风的敬重。乾道年间任左司员外郎兼侍讲时,因力谏外戚张说执政,触怒权贵被贬知袁州。史载其在朝仅一年,“召对至六七”,所言皆直指“修身务学、畏天恤民、抑侥幸、屏谗谀”,令“宰相近习皆惮之”。这种不畏强权的气节,与其父张浚、前辈胡铨一脉相承。

淳熙七年(1180年)二月,张栻病逝于江陵,年仅四十八岁。临终前,他犹手书劝孝宗皇帝:“臣再世蒙恩,一心报国;大命至此,厥路无由;犹有微诚,不能自已。伏愿陛下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永清四海,克巩丕图,臣死之日,犹生之年。”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天下传诵之。孝宗闻讯嗟叹不已,朱熹致书黄榦更痛呼:“吾道益孤矣!”——道学巨星的陨落,使整个士林陷入精神苍茫。

三、薪火相传:两代谏臣的精神对话

胡铨与张栻虽隔代际,却在道义上形成深刻共鸣。胡铨晚年举荐张栻“可大用”,称其“言甚忠”。而张栻在静江府任上对胡铨族人胡昌龄的赏识,更体现对清正门风的敬重。当张栻挽留欲辞官的胡昌龄时,赞叹其“精力尚壮”,并以诗相赠,改其官职为承务郎——这既是对胡氏家学的肯定,亦是对胡铨精神的礼敬。两代士人通过举贤与任能,完成了直谏风骨的跨代传承。

    淳熙七年(1180年),历史以惊人的巧合完成精神接力:二月张栻临终手书“亲君子远小人”,五月胡铨遗表“为厉鬼以杀贼”。两位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士人,在生命终点迸发出同样的忠烈之气——张栻以“永清四海”的治世理想相劝,胡铨以“杀贼”的复仇意志明志,共同铸就了南宋士人精神的巅峰。当朱熹在胡铨题壁诗前写下“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的警句时,他所感怀的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赤子丹心。

         结语:青史丹心的永恒回响

从胡铨“请斩秦桧”的雷霆一击,到张栻“抑侥幸屏谗谀”的朝堂诤言,再到淳熙七年双星陨落时的遗言绝唱,南宋士人以生命为笔,在史册上书写了“以道自任”的壮丽篇章。胡铨“为厉鬼杀贼”的悲壮,张栻“吾道益孤”的苍凉,共同诠释了何为“忠简”——忠以贯之,简以持之。他们如双星辉映于南宋苍穹,其直谏风骨不仅照亮了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更成为后世士人永恒的精神坐标。当孝宗追谥“忠简”之时,历史已为这对精神知己镌刻下不朽的丰碑。

 

 

附件:

1、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桧死。十二月,张浚得自便居住,同月,恢复观文殿大学士职衔及和国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年底,杨万里被授赣州司户参军。

绍兴二十六年(1156)春正月丙辰,执政进呈新除观文殿大学士判洪州,张浚丁内艰(母计氏法真去世)。期间,胡铨量移至衡州。胡铨之初上书也,宜兴进士吴师古锓木传之,金人募其书千金。其谪广州也,朝士陈刚中以启事为贺。其谪新州也,同郡王廷珪以诗赠行。皆为人所讦,师古流袁州,廷珪流辰州,刚中谪知虔州安远县,遂死焉。张浚感叹:“秦太师专权十四年,只成就得一个胡邦衡。”三月,张浚母亲计氏卒于潭州(今长沙)杨万里在任赣州司户参军期间,父亲杨芾携领他去拜见谪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铨。十一月前后,张浚因母卒守丧,于是奉柩归葬西川,到达江陵时,又上奏请宋高宗备战。

2、绍兴二十九年(1159),杨万里调任永州零陵县丞。十月,杨万里前往零陵上任的途中,经过安福,前往探望王庭珪,未遇,留下了一封信。经过湘江,杨万里遇到了刘廷直。到达零陵后,杨万里结识了刘琥、刘芮。年底前后,杨万里作有《上张丞相书》。
绍兴三十年(1160),杨万里与张浚之子张栻结识,并成为朋友。这年春,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杨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张浚对杨万里说:“元符贵人,腰金纤紫者何隙,惟邹志完(邹浩)、陈莹中(陈瓘)姓名与日月争光!”勉以“正心诚意”之学,杨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事曰“诚斋”。五月,杨万里作有《张丞相咏归亭词》。这年,杨万里收到王庭珪的回信。

3、绍兴三十一年(1161)正月,杨万里与张浚、胡铨交游,杨万里作有《春日绝句》。时胡铨正因罪谪居衡州,杨万里请胡铨为此写了《诚斋记》,杨万里“一日而并得二师”,张浚、胡铨两位爱国名臣成为杨万里终生效法的榜样。月,时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的同时,放宽了对贬居永州的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二十六日,张浚获大赦,诏令其在湖南路任便居住。期间,胡铨获准随意居住。当在春夏间,张浚、张栻父子自永州移居潭州,张浚捐私宅筑城南书院并书书院院额,作为张栻讲学之所张浚还作有《五遂堂居处庄、事君忠、莅官敬、朋友信、战陈勇墨帖》。其与张浚早年相识的魏良臣在知潭州任上(绍兴四年十二月,已被紧急复起抗金的知枢密院事张浚往镇江视师,劳军沿江。时大酋兀术拥兵十万于维扬,朝廷先遣魏良臣、王绘奉使军前还,夜与张浚遇于中途,张浚问以虏事及大酋问答。良臣、绘谓:“虏有长平之众。且谕良臣曰:‘当以建州以南王,尔家为小国,索银绢犒军其数千万。又约韩世忠克日过江决战。’”张浚密奏:“使人为虏恐怵,朝廷切不可以其言而动。及不可令更往军前,恐我这虚实反为虏得。”宋高宗然之)。九月,金完颜亮自将,总管60万兵力,分四路大举南侵。十月下旬,宋高宗终于启用老将张浚判潭州。这年,胡铨获准任便居住。十一月底,因建康告急,宋高宗改张浚观文殿大学士、判建康府(今江苏南宋)。杨万里作有《贺张丞相判建康启》。张浚告别家人先行离开潭州赴任。张浚自潭州闻命,即日首涂。十二月初,张浚至岳阳(属湖南),买舟冒风雪而行,遇东来者云:“敌兵方焚采石,烟炎涨天,慎无轻进。”张浚曰:“吾赴君父之急,知直前求乘舆所在而已。”张浚到岳阳时得知金军来犯,无人敢渡江应战,张浚独自一人前进(时长江无一舟敢行北岸者)。初八,虞允文督师取得采石大捷。下旬,完颜亮决意尽速渡江灭宋,再回师北上以对付金世宗。坐守扬州的完颜亮用sha戮阻止士卒渡淮北归,并任耶律元宜为浙西道兵马都统制,刑部尚书郭安国为副,“会舟师于瓜洲渡,期以明日渡江”,惧于水战的金军将士闻张浚至,胆落而偾(紧张),“皆惧”。史载:“辛巳(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髙,敌骑长驱。恣意横行,饮马长江。埀头中原,谓必无宋。百僚窜身,毂下汹汹。举朝失色,急诏起公(张浚)。遂自长沙,拜命总戎。胆落敌人,不战而偾。逆亮被戕,一夕师遁。额额淮城,万井相望。知几万家,微公几亡。”——据胡铨《祭张魏公(张浚)文》。耶律元宜乘机煽动众军叛乱,攻杀完颜亮于扬州城外龟山寺。时张浚乘小舟径进,过池阳(池州),闻完颜亮死,余众犹二万屯和州。金军退屯三十里,遣使议和。十二月初,耶律元宜率军自扬州退兵北归,在河南的金兵随之北撤。这年冬季,发生采石之战,南宋军队大挫金兵,杨万里作《海鰌赋》以壮之。对虞允文指挥之功,尤深推仰。

4、绍兴三十二年(1162)正月,宋高宗劳师建康府。车驾幸建康,(张)浚迎拜道左,卫士见(张)浚,无不以手加额。时(张)浚起废复用,风采隐然,军民皆倚以为重。刚登基的金世宗遣使来告即位之事,向南宋提出罢兵,并声称归还被海陵王所占领的南宋领土,把河北、山东、陕西等地被征的南侵步兵放还回家。时宋高宗在建康犒军,有乘胜求和的念头,遭到朝野坚决反对。宋高宗将还临安,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判建康府,众望属之。对张浚“用着人朝前,用不着朝后”和不放心张浚的宋高宗下诏以和义郡王、御营宿卫使杨存中为江淮荆襄路宣抚使,中书舍人虞允文充副使。中外大失望,给事中金安节和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刘珙言:“比者金人渝盟,干犯王略。今陛下亲御六飞,视师江浒,大明黜陟,号令一新。天下方注目以观,倾耳以听,凡所擢用,悉宜得人。存中已试之效,不待臣等具陈。顷以权势太盛,人言藉藉,陛下曲示保全,俾解军职。今复授以兹任,事权益隆,岂惟无以慰海宇之情,亦恐非所以保全存中也。傥圣意以允文资历未深,未可专付,宜别择重臣,以副盛举。”疏入,宋高宗怒,谓辅臣曰:“珙之父为张浚所知,其为此奏,意专为浚地耳。”宰相陈康伯、朱倬召珙谕上旨,且曰:“再缴累及张公。”刘珙曰:“珙为国家计,故不暇为张公计。若为张公谋,则不为是以累之矣。”命再下,刘珙执奏如初,乃止。因朝臣反对杨存中的任命,以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兼侍讲虞允文为兵部尚书、川陕宣谕使。宋高宗从建康将返回临安,劳(张)浚曰:“卿在此,朕无北顾忧矣。”兼节制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将以为江、淮宣抚使,中沮之而止)。二十日,知潭州魏良臣改知洪州,董苹知潭州。是月,杨万里为张栻《介轩铭》作跋。二月初六,宋高宗还临安。张浚仍旧兼行宫留守。时张浚留守建康,金师初退,府索民租未入者,刘颖白张浚言:“师旅之后,宜先抚摩,当尽强逋赋。”张浚喜,即奏阁免,由是知之。同月,宋高宗从建康返回临安。闰二月,王佐知吉州。年春,张栻离开潭州,前往临安入见宋孝宗,再建康前线去与在抗金前线建康的父亲张浚会合。

六月,孝宗即位。胡铨复奉议郎、知饶州。召对,言:“修德、结民、练兵、观衅。”宋孝宗曰:“久闻卿直谅。”除吏部郎官。隆兴元年,迁秘书少监,擢起居郎,论吏官失职者四:一谓记注不必进呈,庶人主有不观史之美;二谓唐制二史立螭头之下,今在殿东南隅,言动未当得闻;三谓二史立后殿,而前殿不立,乞于前后殿皆分日侍立;四谓史官欲其直前,而阁门以未当预牒,以今日无班次为辞。乞自今直前言事,不必预牒阁门,及以有无班次为拘。诏从之。兼侍讲、国史院编修官。因讲《礼记》,曰:“君以礼为重,礼以分为重,分以名为重,愿陛下无以名器轻假入。”又进言乞都建康,谓:“汉高人关中,光武守信都。大抵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不能全胜。今日大势,自淮以北,天下之亢与背也,建康则搤之拊之之地也。若进据建康,下临中原,此高,光兴王之计也。”诏议行幸,言者请纾其期,遂以张浚视师图恢复,侍御史王十朋赞之。克复宿州,大将李显忠私其金帛,且与邵宏渊忿急,军大溃。王十朋自劾。上怒甚,胡铨上疏愿毋以小刃自沮。宋高宗是金军压力下,宋高宗不得不起用其忧心不忠的张浚。

5、宋孝宗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向来主张对金国采取强硬态度。他上台后,致力于北伐,采取了打压主和派、提拔主战派的策略。张浚作为硕果仅存的主战派,被宋孝宗寄予厚望。在北伐准备阶段,张浚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组织能力。他积极部署江淮防务,调整军事部署,为北伐做了充分准备。张栻作为张浚之子,也积极参与北伐筹划,"内赞密谋,外参庶务,甚得同僚器重"。张浚还推荐张孝祥以原官知建康府,兼都督府参赞军事,例兼行宫留守,领江东安抚使,为北伐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尽管宋孝宗对张浚信任有加,但太上皇宋高宗的干预成为北伐失败的关键因素。宋高宗在位时对张浚就心存疑虑,"忧心张浚不忠又不得不用"。退位后,作为太上皇,他仍然干预朝政,特别是在对金和战问题上。

隆兴元年三月,金军第一次索要被南宋收复的国土,朝廷内部战和之争开始显现。张浚主张积极备战,而史浩等人则反对急于用兵。四月,张浚在征得宋孝宗同意后,绕开三省、枢密院,直接命令李显忠、邵宏渊等出战北伐,这一秘密举动虽然显示了张浚的决断力。五月,富丽兵败。

八月,金军再次索要被南宋收复的国土,朝廷战和纷争又起。在太上皇的干预下,宋孝宗派卢仲贤出使金营议和。张浚父子闻讯后怒不可遏,张栻急见宋孝宗,陈述议和之非,并劾卢仲贤出卖四州,zui不可赦。张浚也附奏云:“自古有为之君,腹心之臣相与协谋同志,以成治功。今臣以孤踪,动辄掣肘,陛下将安用之。”因乞骸骨。这番话清楚地表明了张浚受到的掣肘之苦。

杨万里《宋故资政殿学士朝议大夫致仕庐陵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食实封一百戸赐紫金鱼袋赠通议大夫胡公(胡铨)行状》载:“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张栻召对,赐三品服。公(胡铨)言君子爱人以德,今赐栻服章非爱之以德也。其父浚决不肯使之轻受,栻亦有守决不肯妄受,恐或议浚,非全浚也。”

6、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与张栻游历南岳后宿于株洲胡氏园,因见胡铨题壁诗有感而作《宿梅溪胡氏客馆观壁间题诗自警二绝》:“贪生莝豆不知羞,腼面重来蹑俊游。莫向清流浣衣袂,恐君衣袂涴清流。”“十年湖海一身轻,归对黎涡却有情。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7、周必大《资政殿学士赠通奉大夫胡忠简公(胡铨)神道碑》载:“乾道六年(1170年)冬,三省复奏公祠满,上曰:‘铨虽老不衰,昨去国,欲他日从朕中原,朕常壮其言,可召归处以经筵。’公引疾力辞,因陈时病五事,且曰:‘刘珙、张栻将死,其言甚忠;李椿、郑鑑之去国,论议皆有补。陛下盍念之?顾何以老臣为上。’知公不能来。”

8、乾道八年(1172)二月,特进虞允文为左丞相、梁克家为右丞相,并兼枢密使。张栻除右承务郎、试尚书左司员外郎、兼侍讲。以安庆军节度使张说(外戚)、吏部侍郎王之奇并签书枢密院事。侍御史李衡、右正言王希吕交章论说不可为执政,不报。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周必大不草答诏,权给事中莫济封还录黄,诏并与在外宫观。国子司业刘焞移书责宰相,言说不当用,即为言者所论,出为江西转运判官。三月初五,宋孝宗任明州观察使、知阁门事兼枢密都承旨皇后之女的房弟张说为签书枢密院事。张说娶寿圣皇后(赵构皇后吴氏)女弟。左司员外郎兼侍讲张议论张说不应该担任执政,夜草疏极谏其不可,旦诣朝堂,质责宰相虞允文。十二日,殿中侍御史李处全请派张说视察边戍,以平息众论,中书舍人范成大请求不草拟制词。十四日,张说罢为安庆军节度使、提举万寿观。二十二日,礼部侍郎郑闻、工部侍郎胡铨、枢密院检详文字李衡、秘书承潘慈明都被罢免。虞允文请求留任胡铨,于是胡铨被任命为宝文阁待制兼侍讲。六月,张栻因反对侯幸近习执掌要职得罪虞允文而出知袁州(今属江西宜春),离开临安朝廷。

9、淳熙七年(1180年)二月,张栻病逝于江陵。卒前,张栻犹手书劝孝宗皇帝:“臣再世蒙恩,一心报国;大命至此,厥路无由;犹有微诚,不能自已。伏愿陛下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永清四海,克巩丕图,臣死之日,犹生之年。”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天下传诵之。卒年四十八,帝闻之,嗟叹不已。朱熹与黄榦书曰:“吾道益孤矣。期间,胡铨获准以资政殿学士致仕。五月,胡铨病危,弥留之际,仍口授遗表,期望孝宗“舍己为人,安民和众”“自愿学习唐代名臣张巡为厉鬼以杀贼,死亦不忘!”旋即辞世,享年七十八岁。淳熙十三年(1186年),孝宗追赐胡铨谥号为“忠简”。

10、胡昌龄(1115-1192),字彦长,胡铨(1102-1180)族兄胡仔(字承之)之子。胡昌龄师从萧楚学习《春秋》。乾道五年(1169)以特奏名进静州司户,为政廉洁,受到帅守张栻的赏识。庆元元年(1195),周必大作有《宣义郎致仕赐金紫鱼袋胡公昌龄墓志铭》载:“…乾道己丑(1169),乃以特奏名对,策万余言唱名入高第。初补将仕郎,类试中选授迪功郎、静江府司户参军。帅守张敬夫(张栻)儒宗吏师,不轻许可,咨公以府事,洁亷正平,阖府称美。满一岁,谢去。敬夫曰:‘君精力尚壮,何去之果?’公曰:‘某昔鋭意亢宗,今蹉跎至此,姑欲应京秩格为门户计耳。’敬夫不能夺,赋诗饥之,改承务郎。致仕时,淳熙四年(1177)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