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局擎天:杨万里《贺张丞相(张浚)判建康启》中的师道与家国
(2025-09-11 16:40:42)
标签:
军事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浚考证 |
危局擎天:杨万里《贺张丞相(张浚)判建康启》中的师道与家国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举六十万大军南侵,长江烽烟四起,南宋江山危如累卵。朝廷百僚奔散,高宗被迫起用谪居永州的老臣张浚,命其判建康府,镇守陪京。值此存亡之际,杨万里挥毫写下《贺张丞相判建康启》,以骈文之体,将师道传承与家国忧思熔铸于字里行间,成为南宋抗金精神的文学见证。
完颜亮南侵时,宋军节节败退,采石之战虽在虞允文指挥下大捷,但金军主力仍屯驻江北,建康告急。张浚虽因政治斗争贬谪永州“杜门谢客”,却深孚众望。杨万里早年任零陵丞时,曾“三往不得见”,终以书力请得见,受其“正心诚意”之教,并以“诚斋”名其书斋,师承渊源深厚。此次起复,张浚以古稀之年冒风雪渡江,金军闻其至而“胆落偾遁”,未战先退。杨万里在贺启中以“留丞相于关中,深寄本根之重”喻其镇国之功,更以“补天而莫见其妙,洗日而不言其功”赞其匡扶社稷而不居功的儒将风范。
贺启开篇称张浚“学术函三,道原贯一”,直指其融汇经术与事功的理学根基。杨万里将张浚定位为“真儒”,既呼应其师“正心诚意”的教诲,亦暗讽秦桧当政时排斥忠良、屈膝议和之弊。文中“得仁者之静,应群动而不穷”之句,化用《中庸》思想,将张浚的从容镇定归因于儒家内圣之学;而“整军而经武”的呼吁,则体现外王之道,彰显“以儒者临戎”的理想。杨万里以“人仰傅岩之雨,天开衡岳之云”作比,将师道升华为济世甘霖,暗示张浚如商代傅说般肩负天命。
贺启字里行间渗透着杨万里“忧以王室”的赤诚。他借张浚遭贬经历抒愤:“顾德裕何负于敏中,乃元稹自憎于裴度”,以唐代牛李党争、元裴政争隐喻南宋朝堂倾轧,痛斥忠良受抑。同时,以“居江湖而未忘”自陈心迹——虽处江湖之远,仍心系家国。文中“乐乎韦编,去洙泗而无间”之句,既赞张浚谪居中研习经典不辍,亦暗含自身“力主抗金,反对议和”的政治立场。杨万里将个人师恩与国族存亡相系,以“帝亟召之,已恨不早”的急切,呼唤主战派重掌朝纲,字字泣血。
《贺张丞相判建康启》以典雅骈文书写铁血风云,将师道传承与家国大义凝为时代强音。杨万里以“真儒”为旗,既是对张浚的礼赞,亦是对南宋士大夫精神的召唤。文中“风挥日舒”的意象、“整军经武”的呐喊,不仅记录了金军“偾遁”的历史转折,更铸就了南宋抗金文学的精神丰碑。此启如胡铨所祭张浚文般,成为“干旋坤轴”的注脚,昭示着师道与家国在危局中的永恒光芒。
附件:
1、杨万里《贺张丞相判建康启》:“恭审制诏旧德,藩宣陪京。留丞相于关中,深寄本根之重;用真儒于天下,大和朝野之瞻。恭惟某官,学术函三,道原贯一。得仁者之静,应群动而不穷;参化育之诚,听万物之自遂。补天而莫见其妙,洗日而不言其功。顾德裕何负于敏中,乃元稹自憎于裴度。忧以王室,居江湖而未忘;乐乎韦编,去洙泗而无间。人仰傅岩之雨,天开衡岳之云。帝亟召之,已恨不早;公其来止,勿徐其驱。姑烦东土之保釐,暂倚北门之卧护。干旋坤转,方用夏以变夷;风挥日舒,要整军而经武。仰惟勋德之元老,素定国家之远谋。诸将震于威名,百蛮问其容貌。正赖指纵,迄成廓清。安石其如苍生何,已快老成之起;司马复相中国矣,伫观书赞之新。某自贺荒凉,恭承教载。文席之侍,玉振每得而闻;尺书之论,金縢今近乎渎。”
更为重要的是,张浚勉励杨万里以"正心诚意"之学,这一教诲对杨万里产生了深远影响。杨万里服膺其教终身,于是名其读书之室曰"诚斋",以明己志。后来,杨万里还请谪居衡州的胡铨为此写了《诚斋记》,进一步彰显了这一精神传承的意义。"诚斋"这一名称不仅是杨万里书斋的名称,更成为他的号,体现了张浚"正心诚意"之学对杨万里思想与人格的深刻塑造。这种师承关系,超越了简单的知识传授,是一种精神与价值观的传承。
在永州期间,杨万里与张浚的交往日益密切。绍兴三十年(1160)五月,杨万里与张栻陪同张浚坐咏归亭,杨万里作有《张丞相(张浚)咏归亭词二首》,记录了这次雅集。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丞零陵的杨万里与师张浚、胡铨同游。杨万里作《春日绝句》诗,张浚见后赞叹道:"廷秀(杨万里,字廷秀)胸襟透脱矣。"这一年,杨万里"一日而并得二师",张浚、胡铨两位爱国名臣成为他终生效法的榜样。
同年二月,杨万里作《和张钦夫(张栻)望月词》,展现了他与张浚父子的密切交往。十一月,因建康告急,宋高宗改张浚观文殿大学士、判建康府,杨万里作有《贺张丞相判建康启》,表达了对张浚重新起用的祝贺与支持。
3、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正月,时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的同时,放宽了对贬居永州的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二十六日,张浚获大赦,诏令其在湖南路任便居住。期间,胡铨获准随意居住。当在春夏间,张浚、张栻父子自永州移居潭州,张浚捐私宅筑城南书院,并书书院院额,作为张栻讲学之所,张浚还作有《五遂堂(居处庄、事君忠、莅官敬、朋友信、战陈勇)墨帖》。其时,与张浚早年相识的魏良臣在知潭州任上(绍兴四年十二月,已被紧急复起抗金的知枢密院事张浚往镇江视师,劳军沿江。时大酋兀术拥兵十万于维扬,朝廷先遣魏良臣、王绘奉使军前还,夜与张浚遇于中途,张浚问以虏事及大酋问答。良臣、绘谓:“虏有长平之众。且谕良臣曰:‘当以建州以南王,尔家为小国,索银绢犒军其数千万。又约韩世忠克日过江决战。’”张浚密奏:“使人为虏恐怵,朝廷切不可以其言而动。及不可令更往军前,恐我这虚实反为虏得。”宋高宗然之)。九月,金完颜亮自将,总管60万兵力,分四路大举南侵。十月下旬,宋高宗终于启用老将张浚判潭州。这年,胡铨获准任便居住。十一月底,因建康告急,宋高宗改张浚观文殿大学士、判建康府(今江苏南宋)。杨万里作有《贺张丞相判建康启》。张浚告别家人先行离开潭州赴任。张浚自潭州闻命,即日首涂。胡宏(胡仁仲)作《贺张丞相(张浚)帅金陵启》。十二月初,张浚至岳阳(属湖南),买舟冒风雪而行,遇东来者云:“敌兵方焚采石,烟炎涨天,慎无轻进。”张浚曰:“吾赴君父之急,知直前求乘舆所在而已。”张浚到岳阳时得知金军来犯,无人敢渡江应战,张浚独自一人前进(时长江无一舟敢行北岸者)。初八,虞允文督师取得采石大捷。下旬,完颜亮决意尽速渡江灭宋,再回师北上以对付金世宗。坐守扬州的完颜亮用sha戮阻止士卒渡淮北归,并任耶律元宜为浙西道兵马都统制,刑部尚书郭安国为副,“会舟师于瓜洲渡,期以明日渡江”,惧于水战的金军将士闻张浚至,胆落而偾(紧张),“皆惧”。史载:“辛巳(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髙,敌骑长驱。恣意横行,饮马长江。埀头中原,谓必无宋。百僚窜身,毂下汹汹。举朝失色,急诏起公(张浚)。遂自长沙,拜命总戎。胆落敌人,不战而偾。逆亮被戕,一夕师遁。额额淮城,万井相望。知几万家,微公几亡。”——据胡铨《祭张魏公(张浚)文》。耶律元宜乘机煽动众军叛乱,攻杀完颜亮于扬州城外龟山寺。时张浚乘小舟径进,过池阳(池州),闻完颜亮死,余众犹二万屯和州。金军退屯三十里,遣使议和。十二月初,耶律元宜率军自扬州退兵北归,在河南的金兵随之北撤。这年冬季,发生采石之战,南宋军队大挫金兵,杨万里作《海鰌赋》以壮之。对虞允文指挥之功,尤深推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