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时题词、张浚精神与方蒙御敌:“出师一表”的层累构造与忠义叙事
(2025-09-09 16:16:43)
标签:
历史文化军事 |
分类: 张浚考证 |
钱时题词、张浚精神与方蒙御敌:“出师一表”的层累构造与忠义叙事
南宋理宗朝,理学名臣钱时《题方大夫家训》一诗,以“长城万里张魏公”“出师一表汗青书”之句,将张浚精神植入方氏家训。武将方蒙在抗蒙战场上,通过血书“出师一表”与引述张浚奏疏,实现了张浚精神从文本记忆到战场仪式的转化。这一过程不仅构成南宋“中兴”话语在地方社会的实践,更通过“墨写”与“血写”的循环,为宋元之际地方忠义提供了可复制的合法性模板。
1、钱时与《题方大夫家训》
钱时作有《题方大夫家训》:“中兴天子方御戎,长城万里张魏公(张浚)。此时此家尽好武,抵掌一呼来幕中。幕中群雄肝胆烈,指顾关河日弹铗。若为岁晚归课儿,只说读书兴农业。定知万事俱弗如,岂直钥剑输毛锥。君不见二十七年耕草庐,出师一表汗青书。”
钱时(1174-1244),字子是,号融堂,淳安县人。理学名家,师事杨简,深得心学之旨。曾任象山书院主讲席,因右丞相乔行简荐,宋理宗召见赐进士出身,任馆阁秘书校勘、史馆检阅、编修国史宏编等职。理宗曾令严州守臣抄录其著作供御览。不久,钱时出任浙东仓幕,后被李心传推荐为史馆检阅,后因国史宏编未完成而求辞。钱时授江东帅属归乡,在淳安蜀阜创办融堂书院讲学,被称为融堂先生。著有《周易释传》、《尚书演义》、《融堂集》等多种。
2、张魏公、方大夫的指向
钱时《题方大夫家训》中的张魏公指张浚。张浚,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谥忠献。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中进士,在宋高宗、宋孝宗二朝担任过宰相,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抗金统帅,多次被授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刘锜等抗金名将,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的最大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是宋代文明抗倾覆的中流砥柱与首要功臣,更被新近研究者被誉为宋朝第一政治家。张浚也是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传承的关键推手。隆兴二年张浚卒,谥“忠献”;乾道三年(1167)配享高宗庙庭,诏书明确“功在社稷,中兴第一”。在江浙、湖广书院,张浚的现象和影响经张栻及其弟子的传授,钱时任淳安蜀阜融堂书院山长,自然深知张浚的崇高形象,其诗“长城万里张魏公”直接采自御赞,可见官方—民间信息通道的顺畅。
钱时《题方大夫家训》中的方大夫指方蒙。方蒙(约1200-1258),字子功,平阳双牌(苍南赤溪镇双牌村)人,方翊周九世孙。南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癸未科武进士。历官新城县令、嘉州判、房山总督兵马政事。宝祐三年(1255)武状元章梦飞率军与蒙古军交战,斩杀蒙古兵两万余,收复潼关。苍南赤溪《方氏宗谱》载,武进士方蒙从侧翼鼎力相助,参加收复潼关的战斗。宝祐间,元军大举入侵,方蒙扼守房山关要隘,被敌军重重包围,孤军无援,全军将士战至矢尽粮绝,拒不投降。方蒙战死沙场,宋理宗赵昀派使臣表彰。
钱时《融堂书解》附刻《题方大夫家训》(淳安蜀阜残本,1241年刊);《严州府志·艺文志》载“守臣录呈御览”条;宋理宗《赐进士出身诏》提及“馆阁校勘钱时所题方氏家训,辞义忠壮”。枢密院《宝祐三年潼关战功状》存目,原件佚,仅《永乐大典》卷一二三〇七引“章梦飞、方蒙等断虏粮道”一句。苍南《方氏宗谱》清光绪续修本,记方蒙“宝祐五年房山战殁,壁书‘出师一表’”;同谱载“宋理宗遣使吊祭,敕建忠烈祠”。
既往研究多将钱时诗视为理学教化材料,或把方蒙战功孤立为地方武举个案,未见专文讨论二者如何通过“张浚”这一中介发生意义关联。本文尝试补足这一空白。
钱时《题方大夫家训》中的方大夫可排除方元修。方元修,字时敏,睦州桐庐人,方蒙(1031-?)之子,方滋(1102-1172)之父。政和初,方元修审察监大观库,后通判浚州。方元修尝同吕居仁、赵才卿入大名幕。幼有诗名,时人谓其诗善锻练,视元英差无愧。刘一止作有《将如京师和方时敏机宜十二辰歌一首》、《方时敏寄和诗复用韵报之并简季高理前止酒之语季高尝梦萧相国戒勿饮酒》。曾几作有《方时敏作寄茶诗允迪、赵承之争论锋起有以诗棋取决之意二者仆皆不能姑次韵》
诗题“方大夫”未署真名,考其行实,当指武进士方蒙。理由:
据《严州府志·艺文志》载“守臣录呈御览”条及宋理宗《赐进士出身诏》提及“馆阁校勘钱时所题方氏家训,辞义忠壮”,可推知钱时题词作于淳祐四年(1244)冬末致仕归里后,并于次年春被守臣录呈理宗御览。
二、钱时题词:张浚精神的文本锚定
钱时作为杨简高徒、融堂书院山长,其《题方大夫家训》创作于淳祐四年(1244)冬末。诗中“中兴天子方御戎,长城万里张魏公”直接揭示张浚与官方“中兴”话语的紧密关联。末句“出师一表汗青书”则叠加诸葛亮《出师表》与张浚奏草的双重象征,形成“当下(理宗抗蒙)—历史(张浚北伐)—永恒(忠义精神)”的三段式升华。
诗题“方大夫”经考证指向武进士方蒙,其官至房山总督兵马(武阶正五品以上可称“大夫”),家族居平阳,与淳安同隶两浙东路,时代、地缘、身份均符。理宗淳祐五年春诏令“录呈御览”,称其“辞义忠壮”,印证此诗绝非普通家族赠诗,而是官方“中兴”话语链条上的关键环节。
张浚作为南宋抗金名臣,其精神符号的建构始于官方谥册。隆兴二年卒谥“忠献”,乾道三年(1167)配享高宗庙庭,诏书明定“功在社稷,中兴第一”。宋孝宗曾言“朕倚魏公(张浚)如长城,不容浮言摇夺”,首次以“长城”喻张浚的柱国之任并载入官方档案,使其成为抵御外侮的精神图腾。此评价源于张浚在南宋危局中的关键作用:他历仕徽、钦、高、孝四朝,平定苗刘之乱以稳朝廷,重用吴玠于川陕抗金,是主战派的核心统帅。
在民间层面,张浚形象通过其子张栻及湖湘学派广泛传播。陆游《书愤五首·其一》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句,既以“长城”自喻抗金壮志,更暗含对张浚的追忆与象征——张浚曾力主北伐并亲督川陕防线,“铁马秋风大散关”所书写的战事,正是其军事生涯的缩影。陆游作此诗时已赋闲,山河未复而英雄已逝,诗中“空自许”的悲愤,既是对自身理想的慨叹,亦是对张浚未竟事业的深切缅怀。钱时任淳安蜀阜融堂书院山长,深谙张浚事迹,其诗中“长城万里张魏公”直引御赞,显示官方—民间信息通道的畅通。张浚生前奏疏中屡引诸葛亮《出师表》自励,如隆兴元年(1163)北伐前乞孝宗“置诸葛亮《建兴六年所上奏》(即后出师表)于座右”,更使“出师一表”成为其精神内核,也为后世士人武将援引此符号以彰忠义树立了典范。
方蒙将张浚精神转化为军事行动,集中体现于两次关键战役:
据《宋季三朝政要》载,武状元章梦飞与方蒙等“断虏粮道”收复潼关。方蒙个人战功纳入“中兴”叙事框架,实现从“私”到“公”的意义转换。
蒙军南侵,方蒙以都统制衔守房山关。据苍南《方氏宗谱》载,其“矢尽粮绝,拒不投降”,临终前以诗刻壁,曰“出师一表”的血书行为将张浚精神从文本记忆升华为身体实践,完成“出师一表”符号的战场再生产。
张浚奏草将《后出师表》转化为军事实践符号,经湖湘学派(张栻)传播至书院系统;钱时作为融堂书院山长,借题词将此符号植入方氏家训,最终被方蒙以血书形式战场再现。
“出师一表”的符号意义通过四重文本递进建构:
1、诸葛亮原文:作为政治宣言,奠定“鞠躬尽瘁”的忠义原型;
2、张浚奏草:转化为战略决心,赋予其军事实践内涵;
3、钱时题词:凝练为道德符号,植入地方家训体系;
4、方蒙血书:升华为战场仪式,实现精神具象化。
此“表—草—题—血”的递进链条,形成由中央到边疆、由文本到身体的再生产路径。张浚精神通过士大夫的“墨写”(钱时诗、方氏宗谱)与武将的“血写”(房山刻壁)循环互构,既为方蒙殉国提供合法性,也为宋元之际地方忠义构造了可复制的叙事模板——既可通过身体实践(血书)效仿,亦可通过文本植入(家训、诗文)传播。
钱时《题方大夫家训》是南宋“中兴”话语在地方社会的关键节点。方蒙通过引述张浚奏疏与血书“出师一表”,将张浚精神转化为可执行的战场仪式;而士大夫对血书行为的文本记录,又反向加固了张浚符号的超越性。这一“墨写—血写”循环,使“出师一表”成为可复制的忠义符号:士大夫通过文本(家训、诗文)传播精神,武将通过身体实践(血书、殉国)具象化符号,为宋元之际地方抗敌行动提供合法性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