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康宴上《六州歌头》——隆兴北伐的悲怆回响

(2025-08-28 12:01:13)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建康宴上《六州歌头》——隆兴北伐的悲怆回响

 

一、南宋政局动荡:主战派的沉浮与高宗的摇摆

1、秦桧专权下的打压,张浚、张祁父子的困境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三月,与张孝祥父张祁交最善的礼部侍郎胡寅被秦桧以“讥讪朝政”为由贬到新州。八月,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和国公、连州居住的张浚被移往永州,张栻随父居湖南永州。

绍兴二十四年(1154),张孝祥状元及第。十一月,张孝祥授为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厅(驻绍兴)公事。张孝祥上疏请昭雪岳飞,为秦桧所忌。

绍兴二十五年(1155)九月前后,秦桧指使党羽诬告张孝祥父张祁杀嫂谋反,将张祁投入监狱,张孝祥受牵连。秦桧使人诬陷张祁与张浚、胡寅等人谋反,与张祁关系密切的胡寅等被下狱,波及张浚。

2、秦桧死后,主战派短暂复起与高宗的和平坚持

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秦桧死。魏良臣私下奏请皇上为张孝祥解除监禁洗脱罪名,张孝祥授秘书省正字。十二月,宋高宗恢复张浚、胡寅、张九成等二十九人官职,张浚恢复为观文殿大学士职衔及和国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

绍兴二十六年(1156)三月前后,张浚母去世。这年,张孝祥任秘书省校书郎兼国史实录院校勘。时张浚以母丧将归葬,念天下事二十年为桧所坏,边备荡弛,又闻金完颜亮篡立,必将举兵,自以大臣义同休戚,不敢以居丧为嫌,具奏论之。是年秋,张浚携子张栻等回蜀归葬其母(被朝命以太夫人之丧归蜀)回绵竹。张浚奉柩归葬西川,到达江陵时,又上奏请高宗备战抗金,引起新任宰相万俟卨、汤思退的不满,宋高宗以为“今复论兵,极为生事。”十月,会星变求直言,张浚谓:金人数年间势决求衅用兵,而国家溺于宴安,荡然无备,乃上疏极言,而大臣沈该、万俟、汤思退等见之,谓敌初无衅,笑浚为狂,台谏汤鹏举、凌哲论张浚归蜀,恐摇动远方,诏复居永州服除,落职以本官奉祠。张浚再次被贬往永州居住。

绍兴二十七年(1157)正月,张孝祥转宣教郎。三月,张孝祥除秘书郎。绍兴二十八年(1158),张孝祥任尚书礼部员外郎,不久任起居舍人。绍兴二十九年(1159)闰六月,张孝祥试中书舍人。八月,殿中侍御史汪澈挟私弹劾张孝祥“奸不在卢杞之下”罪,张孝祥被劾罢,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3、完颜亮南侵压力下,宋高宗被迫起用张浚

绍兴三十年1160,完颜亮造船招兵,南侵之势已十分明显。殿中侍御史陈俊卿、和州进士何廷英、徽宗宣和六年的恩科状元冯时行等不断上疏要求起用张浚。

绍兴三十一年(1161)正月,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时张浚尚责居永州,殿中待御史陈俊卿,间为上言:“浚忠义,且兼资文武,可付以阃外。臣素不识浚,虽闻其尝失陕服,散淮师,而许国之心白首不渝。今杜门念咎,老而练事,非前日浚也。愿陛下勿惑谗谤,虽未付以大柄,且与以近郡,以系人心,庶缓急可以相及。”宋高宗纳其言。宋高宗诏:“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和国公张浚,湖南路任便居住。”张栻随父亲张浚到潭州,在妙高峰筑书院,题名城南书院。是月,淮南西路转运判官张祁谍知金人谋,屡以闻于朝,峙粟阅兵,为备甚密,因“知完颜亮谋叛盟,屡闻于朝,宜峙粟阅兵为备御计,言者以张皇生事论”而落职。

九月,金海陵王完颜亮兵分四路、自率精锐挥师南下侵宋。黄祖舜任为同知枢密院事。十月,宋高宗手诏败盟之讨,急召太傅和义郡王杨存中,同宰执大臣商议对策。因请对,陈俊卿力言起用张浚,宋高宗始悟,宋高宗复召张浚,张浚起复为观文殿大学士,即判潭州。十一月初,兵急,宋高宗命张浚任判建康府兼行宫留守,老当益壮,独人乘小舟驰赴建康,说:“吾赴君父之急,知直前求乘舆所在而已。”是月,虞允文大破金兵于采石。十二月,完颜亮死,金兵北去。

绍兴三十二年(1162)正月,宋高宗从幸建康,车驾幸建康,(张)浚迎拜道左,卫士见(张)浚,无不以手加额。时(张)浚起废复用,风采隐然,军民皆倚以为重。春,张孝祥自建康还宣城。闰二月,张孝祥复官以左承议郎知抚州。五月,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兼节制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

4、高宗退位与孝宗即位:重用张浚与北伐酝酿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宋高宗因对张浚、赵鼎、李光、岳飞、宇文虚中等失德、失信、失威而退位,宋孝宗即位。二十日,宋孝宗召张浚入对,改容曰:“久闻公名,今朝廷所恃唯公。”七月八日,特授张浚少傅、江淮东西路宣抚使,进封魏国公。张栻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是月,同知枢密院事黄祖舜兼权参知政事。十一月,张栻被召,与宣抚判官陈俊卿一道同行。张栻入见,慷慨进言:“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悯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臣谓此心之发即天理之所发存在也。诚望陛下勿怠此心,益加省察,而亲贤稽古以扩充之,则不惟今日之际功可以必成,而千古因循之弊亦庶乎其可革矣。”宋孝宗大为嘉许。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正月,以陈康伯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史浩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张浚进枢密使(排名第三)兼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张浚虽年近七旬,然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其一生“出将入相四十年,六次力挽狂澜”,曾平定苗刘之乱、抗击金兵并重用吴玠等名将。张栻内赞密谋,外参庶务,甚得同僚器重。二月,黄祖舜因病辞,以资政殿学士出知潭州。

二、金军索地的应对:太上皇与宋孝宗、张浚的牵扯

1、金军第一次索地,张浚主动出战与符离之败

隆兴元年(1163)三月,金军索要被南宋收复的国土。张孝祥以朝奉大夫充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军府事、提举学事。四月间,锐意恢复的宋孝宗召见张浚,问恢复的计划,张浚主张孝宗北上建康督战。张浚急图恢复,屡次上奏,欲取山东,史浩肯定张浚“大仇未复,决意用兵”的忠义之心,但反对急于用兵。期间,张栻当陪同、照顾其父张浚到都城,当在往返途径平江时与张孝祥初次相识。同月,张浚陛见宋孝宗后赴建康都督江淮军马,张浚在征得宋孝宗同意后,绕开三省、枢密院,直接命令李显忠、邵宏渊等出战北伐。

五月,张浚驻前线盱眙督师,他部署李显忠、邵宏渊两路并进,初战告捷,收复灵璧、虹县,一度剑指中原,展现“从容帷幄,共济艰危”的统帅风范。时张孝祥任建康留守兼都督府参赞军事,亲历张浚整军经武、志在“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的壮志。月底,因邵宏渊、李显忠二将不合,导致符离战败。张栻随父驻勇往直前北渡淮河进入泗州前线,抚劳将士,招集溃兵,重整旗鼓,以备再战。六月,宋孝宗起用汤思退为右相。张浚乞致仕,且请通好,皆不许。七月八日,宋孝宗除张浚少傅、依前观文殿大学士充江淮西路宣抚使建康府置司。

2、金军第二次索地:朝廷转向议和与内部斗争

隆兴元年(1163)八月,金军再次索要被南宋收复的国土。八日,诏可复都督江淮军马,宰执进呈降授特进、枢密使张浚见措置江淮军马理宜增重事权。南宋朝廷战和纷争又起。宋孝宗在张浚的要求,再次罢和议。九月,宋孝宗派卢仲贤起用出使金营议和。张浚父子闻息,怒不可遏。宋孝宗召张栻奏事,张浚派张栻急见宋孝宗,陈述议和之非,秦劾卢仲贤出卖四州,罪不可赦(张浚言仲贤小人多妄,不可委信),张浚附奏云:“自古有为之君,腹心之臣相与协谋同志,以成治功。今臣以孤踪,动辄掣肘,陛下将安用之。”因乞骸骨。十月,张栻途径平江,或与张孝祥又见面。十八日,张栻到达都城奏事。下旬,张栻以内机入奏,与太上皇宋高宗对话,宋高宗说:“朕与卿父,义则君臣,情同骨肉。”二十四日,有旨引见,张栻间以军事入奏宋孝宗。宋孝宗览奏,谓张栻曰:“朕待魏公有加,不为浮议所惑。”宋孝宗眷遇浚犹至,对近臣言,必曰魏公,未尝斥其名。每遣使来,必令视浚饮食多寡,肥瘠何如。十一月,卢仲贤返,张栻奏卢仲贤擅许四州与金,辱国。乃下其于大理寺。

十二月,汤思退升任左相兼枢密使,张浚升任右相兼枢密使,仍兼江淮东西路。

三、议和绝唱与北伐终结:主和得势与志士悲歌

1、议和决策与张浚罢黜:北伐事业的终结

隆兴二年正月,经右相张浚推荐,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军府事、提举学事张孝祥被召赴临安。二月,张孝祥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三月一日,诏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知建康府罢参赞军事,除敷文阁待制依旧知建康府。月初,张浚奉旨视师江淮,荐张孝祥以原官知建康府,汤思退反对领原官,张孝祥以敷文阁待制出知建康,仍兼都督府参赞军事,例兼行宫留守(公事),领江东安抚使。时张浚是右仆射兼枢密使,都督府事由张孝祥摄行。张孝祥上表力辞,未得到宋孝宗的批准。正当张孝祥协助张浚积极筹措边事的时候,在太上皇赵构的干预下朝廷决定议和,以汤思退为首的主和派攻击张浚,右正言尹穑弹劾张浚。

2、建康宴上《六州歌头》:终愤的爆发

隆兴二年四月初六,因宋廷决定议和而召张浚还朝,张孝祥作《六州歌头》诗: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朝野遗记》载:“安国在建康留守席上赋此歌阕,魏公(张浚)为罢席而入。”“周密《齐东野语》载:张浚听闻忠愤气填膺遽起离席而入’。”(清)谭莹《论(张孝祥)词绝句》(《乐志堂诗集》卷六) 高度评价其诗云:“红罗百匹总无嫌,想亦无心学子瞻(苏轼)。至使魏公(张浚)缘罢酒,一腔忠愤洗《香奁》。”

因太上皇赵构与主和派汤思退力主撤防议和,召张浚还朝,苦心经营的北伐功败垂成,张孝祥于建康宴席上,目睹国事蜩螗,忠愤填膺,挥毫写下《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词中“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直斥边防空虚,“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痛陈中原沦陷之耻。更以“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抒写将士报国无门之悲,“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道尽遗民血泪之痛。据载,张浚闻“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句,竟“遽起离席而入”,君臣相对无言,唯余北伐未竟之恨。此词实为张浚隆兴北伐的悲怆注脚:他虽以“虽折不挠”之志独撑危局,却终因朝廷掣肘、诸将不和,致“骏马频嘶”化为“乱鸦斜径暮烟迷”的凄凉。

3、都督府罢与张浚去职:主和派全面得势

隆兴二年四月初八,罢江、淮都督府,以钱端礼、王之望为两淮正副宣谕使。在太上皇宋高宗干预下,左相汤思退加紧乞和,张浚感到抗金无望,即求罢相致仕,宋孝宗诏从其请。左司谏陈良翰、侍御史周操言浚忠勤,人望所属,不当使去国。二十三日,张浚罢相与郡,授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判福州。

4、张浚忧愤而逝:北伐理想的悲怆落幕

        隆兴二年五月,张浚留平江(今苏州),凡八上疏乞致仕。尔后,张浚辞新命,恳求致仕。宋孝宗察张浚之忠,欲全其去,改授醴泉观使闲差。八月,张浚忧愤病逝于余干,临终仍呼“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其“中兴未竟”之恨,尽付衡山云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