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魂长存:陆游对张浚的情感脉络与历史共鸣
(2025-07-29 14:28:48)
标签:
军事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浚考证 |
忠魂长存:陆游对张浚的情感脉络与历史共鸣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两宋之际成都府路(治今成都)汉州(治雒县,今德阳广汉)绵竹人,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更被新近研究者被誉为宋朝第一政治家,张浚是宋代文明抗倾覆的中流砥柱与首要功臣。陆游是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是张浚的通家子。
一、敬仰与期望:将星之望
绍兴二十六年(1156),陆游在《二月二十四日作》中写道:“崖州万里窜酷吏,湖南几时起卧龙?”这里,陆游将张浚比作"卧龙",表达了对这位抗金名将的深切敬仰和期望。此时的陆游,作为张浚的通家子,已将从小仰慕的张浚视为能扭转乾坤、匡扶宋室的希望所在。
隆兴元年(1163),张浚被任命为枢密使兼都督江淮军马,陆游作为枢密院编修官,上《贺张都督(张浚)启》,盛赞张浚“降命应期,自天生德”,“早际圣神,徧居将相”。这篇贺词不仅表达了陆游对张浚的敬重,更表明了他对张浚北伐事业的热切期望。
在张浚北伐期间,陆游作为幕僚参与其中,这段经历成为陆游一生中最为珍贵的记忆。隆兴元年五月,北伐前夕的张浚告别宋孝宗将行,念军事利钝,难必恐或小跌伤,上言:“有为之心,谓诸葛亮《建兴六年所上奏其言》,明切曲尽事机。”乞宋孝宗置之座右,尝观览焉。后来,陆游在《书愤》有回味,这一细节表明陆游见证、参与张浚都督军事的片段。
陆游在《再用前韵不依次》中回忆:“忆昨从戎丞相府(隆兴元年),元瑜书檄仲宣诗。云屯骑士临边日,鱼贯降戎献捷时。”这些诗句生动再现了陆游跟随张浚北伐的峥嵘岁月,表达了两人志同道合的深厚情谊。
隆兴二年八月,张浚逝世,陆游作《送王景文(王质)》:“张公遂如此,海内共悲辛。逆虏犹遗种,皇天夺老臣。深知万言策,不愧九原人。风雨津亭暮,辞君泪满巾。”这首诗表达了陆游对张浚逝世的深切悲痛,称他为“不愧九原人”,意为即使到了九泉之下也无愧于天地的人。
乾道元年(1165),陆游得知张浚已葬衡山,作《去年余佐京口,遇王嘉叟(王秬)从张魏公(张浚)督师过焉,魏公道免相,嘉叟亦出守莆阳,近辱书报魏公已葬衡山,感叹不已,因用所遗拄颊亭诗韵奉寄》,表达了对张浚的怀念和惋惜之情。
乾道五年(1169),陆游出任夔州通判,作《过小孤山大孤山》,提及:“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这里陆游特意提及张浚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修缮,表达了对张浚功绩的怀念。
淳熙三年(1176),陆游从衰病起笔,作《病起书怀》,其中“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一句,通过阅读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联想到张浚的北伐事业,表达了对张浚北伐事业的认同和敬佩。
同年,陆游还作《书愤五首·其一》:“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首诗回顾了张浚的军事功绩,表达了对张浚的敬佩和对其北伐失败的惋惜。
淳熙七年(1180),陆游作《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指建炎三年七月,张浚自建康赴兴元开辟新战场)。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首词表达了陆游对张浚北伐事业的怀念和对其失败的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同期,陆游还作《题张魏公祠堂(五首)》,全面表达了对张浚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其中第一首:“云台不见中兴将,谁与中原澡雪仇?欲写褒忠碑,苍苔满壁苔花秋。”表达了对张浚忠义的敬佩;第二首:“孤忠耿耿贯穹苍,自古英雄忌讳藏。岂为文章叹寂寞,庙堂谁复论兴亡!”赞美张浚的忠贞;第五首:“中原北望气如山,九死何忧复一官?未报山陵国士知,至今过者有余悲!”表达了对张浚的怀念和对其北伐失败的惋惜。
绍熙五年(1194),陆游已年近古稀,仍作《再用前韵不依次》:“忆昨从戎丞相府(隆兴元年),元瑜书檄仲宣诗。云屯骑士临边日,鱼贯降戎献捷时。史册误人悲壮志,关河回首负初期。岂知二纪身犹在,衰鬓星星老侍祠。”这首诗再次回顾了陆游跟随张浚北伐的经历,表达了对那段岁月的怀念和对张浚的敬仰。
纵观陆游的一生,他与张浚的情感脉络清晰可见:从最初的敬仰与期望,到共事期间的认同与追随,再到张浚逝世后的悲痛与惋惜,直至晚年仍对张浚的忠贞与功绩念念不忘。陆游对张浚的情感,不仅是对一位忠臣良将的敬仰,更是对一种家国情怀的共鸣。正如陆游在《题张魏公祠堂(五首)》中所言:“千载风云一丘垄,死生贵贱本同梦。”张浚的忠魂,通过陆游的诗作,永远活在了历史的记忆中。
附:陆游平生所作涉及张浚的诗词
1、绍兴二十六年(1156)二月,陆游《二月二十四日作》:“棠梨花开社酒浓,南村北村鼓冬冬。且祈麦熟得饱饭,敢说谷贱复伤农?崖州万里窜酷吏,湖南几时起卧龙?但愿诸贤集廊庙,书生穷死胜侯封。”
2、隆兴元年(1163)二月,张浚枢密使兼都督江淮军马,枢密院编修官陆游上《贺张都督(张浚)启》:“恭审诞膺册书,首冠枢府。运筹决帷幄之胜,遂定庙谟;假督中外之军,仍专阃寄。传闻所逮,欣拚惟均。恭惟某官降命应期,自天生德。许国本事亲之孝,化民用克己之仁。早际圣神,徧居将相。书虞渊取日之绩,恍若古人;咏东山“零雨”之诗,适当初政。属边之尚警,烦幕府之亲临。元黄之篚争归,赤白之囊几息。果瀳膺于徽数,用卒究于宏规。仰惟列圣之恩,实被中原之俗。耕田凿井,举皆养之余;寸地尺天,莫匪照临之旧。岂无必取之长筭,要在熟讲而缓行。顾非明公,谁任斯事?不惟众人引颈以归责,固亦当宁虚心而仰成。某获预执鞭,欣闻出绋。”
3、隆兴二年八月,张浚逝世,陆游作《送王景文(王质)》:“张公遂如此,海内共悲辛。逆虏犹遗种,皇天夺老臣。深知万言策,不愧九原人。风雨津亭暮,辞君泪满巾。”
4、乾道元年(1165)正月,陆游得书报张浚已葬衡山,陆游作《去年余佐京口,遇王嘉叟(王秬)从张魏公(张浚)督师过焉,魏公道免相,嘉叟亦出守莆阳,近辱书报魏公已葬衡山,感叹不已,因用所遗拄颊亭诗韵奉寄》。
5、乾道五年(1169)八月,出任夔州通判的陆游作有《过小孤山大孤山》:“…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
6、淳熙三年(1176)四月,被免官后居成都任所的陆游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诸葛亮《后出师表》,作《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诗中“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表达了诸葛亮北伐与张浚北伐的古今相通的上出师表。陆游追忆起“隆兴元年五月,张浚告别宋孝宗将行,念军事利钝,难必恐或小跌伤,上言:‘有为之心,谓诸葛亮《建兴六年所上奏其言》,明切曲尽事机。’乞宋孝宗置之座右,尝观览焉。”
7、淳熙三年(1176)四月同期,陆游还作有《书愤五首·其一》:“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几乎都是讲张浚的事迹和对张浚的怀念、惋惜之情。宋孝宗即位立即启用张浚,隆兴元年,金军两次索要被南宋收复的国土,但因太上皇忧心张浚不忠,没有同意张浚动用将领制约权而只是授予其都督权,造成张浚处处受制纣而不能形成军事合力,北伐不果,尽管是张浚以战止战实现了宋孝宗二代的顺利接班,但张浚失去最后北复中原的机会,成为一生终身的遗憾。参与北伐、知道内情的陆游的愤慨溢于言表而作《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讲的是“青年才俊张浚北复中原的勇气、决心。”“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讲的是“建炎三年二月金军突袭扬州,张浚殿后护卫宋高宗瓜洲渡过江;十月,张浚出秦岭大散关经略川陕的壮举。”“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讲的是“张浚以万里长城自我期许,历经沧桑,鬓发变白,成功实现了阻挡金军由关陕入蜀灭南宋的战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讲的是“张浚与诸葛亮一样,是南宋立国的台柱子,与诸葛亮又又什么区别呢?!”
8、淳熙七年(1180)春,张栻到湖南宁乡其父张浚边上入葬。赶来的江南西路提举常平茶盐公事陆游悼念张栻的同时,作《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诗纪念张浚,诗曰:“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指建炎三年七月,张浚自建康赴兴元开辟新战场)。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9、淳熙七年(1180)春同期,陆游拜访张浚祠堂,作有《题张魏公祠堂(五首)》,其一:“云台不见中兴将,谁与中原澡雪仇?欲写褒忠碑,苍苔满壁苔花秋。”其二:“孤忠耿耿贯穹苍,自古英雄忌讳藏。岂为文章叹寂寞,庙堂谁复论兴亡!”其三:“背水空持十万兵,西来形势久难行。小舟夜渡瓜洲渡,犹记当年骂坐声。”其四:“雨急钟残梦未醒,小窗风雨泣山灵。平生不作皱眉事,独有孤忠一片心。”其五:“拜公遗像识形容,叹息人间万事空。千载风云一丘垄,死生贵贱本同梦。中原北望气如山,九死何忧复一官?未报山陵国士知,至今过者有余悲!”此为《剑南诗稿》(卷三十四)收录的组诗,每首七言绝句,共五首。诗题下陆游自注:“张浚谥忠献,魏公其爵也。”陆游《题张魏公祠堂(五首)》的其五,提及到:“千载风云一丘垄”,表明张浚墓与张浚祠堂在一起,当在张浚葬地的湖南宁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