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之道与诗心气节:张浚诗文创作及其历史影响探析
(2025-07-24 17:17:07)
标签:
历史文化佛学 |
分类: 张浚考证 |
文武之道与诗心气节:张浚诗文创作及其历史影响探析
一、张浚诗文作品列表
根据搜索结果,张浚现存诗文作品可整理如下(按体裁分类):
1、《赞喻弥陀掩遗骸》:“刀兵劫海苦漫漫,原野遗骸葬若干。尽大地人须荐取,眼睛突出髑髅寒。”
2、《赠罗赤脚》:“学道由来不记年,啸歌风月在前缘。身心已到无尘处,疑是人间自在仙。”
3、《偈》:“教外单传佛祖机,本来无悟亦无迷。浮云散尽青天在,日出东方夜落西。”
4、《诗一首·三相当年镇庙堂》:“三相当年镇庙堂,江山草木亦增光。一时主宰权衡重,千古人间姓字香。”
5、《登道观》:“苍髯野褐予甚古,萝月桂风谁为贫。当户蛟龙森汉柏,隔江鸡犬隐秦人。好山如画能留客,宝鼎藏丹不计春。更上高亭问玄鹤,莫教诗眼有纤尘。”
6、《李伯纪(李纲)丞相挽诗二首》:其一:“苍苍安可料,旧德奄重泉。痛为黎民惜,谁扶大厦颠。英风摩日月,正气返山川。丙午功勋在,丰碑万口传。”其二:“十相从明主,唯公望最隆。召周虽异迹,李郭本心同。未遇升天药,空馀济世功。 薰风歌吹咽,泪尽古城东。”
7、《牛头寺》:“暮宿牛头寺,朝辞虎节门。东风知我意,送我过前村。”
8、《诗一首·群凶用事人心去》: “群凶用事人心去,大义重新天意回。解使中原无左衽,斯文千古未尘埃。”
9、《朝阳岩》:“已觉云天阔,风声四面凉。路幽迟晚日,岩古浥流香。客舍长年静,渔舟底事忙。相逢贤太守,不用管弦将。”
10、《过严子陵钓台二首》:其一:“古木笼烟半锁空,高台隐隐翠微中。身安不羡三公贵,宁与渔樵卒岁同。”其二:“中兴自是还明主,访旧胡为属老臣。从古风云由际会,归欤聊复养吾真。”
(二)词作类
《南乡子》:“迟日惠风柔,桃李成阴绿渐稠。把酒樽前逢盛旦,凝眸。十里松湖瑞气浮。功业古难侔,宜在凌烟更上头。已向眉间浮喜气,风流。千岁三分万户侯。”
(三)其他散佚作品
《中兴备览》《易解》《奏议》等政论与学术著作(多已亡佚),《张魏公集》为近人辑录本。
张浚作为南宋主战派领袖,诗文多体现其政治理想与抗金决心。如《过严子陵钓台二首》其二借历史兴亡警示当权者:“中兴自是还明主”,暗含对宋孝宗的期许,对太上皇偏安政策的痛惜;《诗一首·群凶用事人心去》直指权臣误国:“解使中原无左衽”,展现其收复失地的坚定立场。
其山水诗融合儒释道思想,如《朝阳岩》以“云天阔”“流香”营造超然意境,呼应其“宁与渔樵卒岁同”的淡泊心态;《偈》则通过“浮云散尽青天在”表达对佛理的参悟,体现其调和三家思想的学术背景。
《赞喻弥陀掩遗骸》以“眼睛突出髑髅寒”的惨烈意象,揭露战争对平民的摧残,与杜甫“三吏三别”一脉相承,展现士大夫“以诗载道”的责任感。
《李伯纪(李纲)丞相挽诗二首》以"英风摩日月,正气返山川"赞颂李纲,既是对同僚的追怀,亦暗含对南宋士风衰微的忧虑,符合宋代"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
三、最具影响力的作品:《过严子陵钓台二首》
此诗双关严子陵的隐逸与南宋的偏安,“身安不羡三公贵”既是对传统士大夫价值观的颠覆,又暗讽太上皇赵构“不思进取”的国策,成为南宋主战派的精神宣言。
元代赵世延修建“紫岩书院”时,以此诗为训;明代张养浩《敕赐成都紫岩书院记》亦引其句强调“文治武功”并重,成为南宋政治文学的经典范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