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陆游与隆兴北伐:在战和漩涡中的宦海沉浮

(2025-07-10 15:25:52)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陆游与隆兴北伐:在战和漩涡中的宦海沉浮(绍兴三十二年九月—乾道二年二月)

 

一、绍兴三十二年:从史浩举荐到枢密院任职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九月,陆游因右相兼枢密使史浩的举荐,出任枢密院编修官。史浩作为太上皇赵构的亲信,其政治倾向以“审时度势、力保东南”为内核,主张通过外交斡旋巩固南宋既有疆域。陆游初入中枢,正值宋孝宗登基之际,其“为岳飞平反”的政治姿态与“恢复中原”的雄心,为陆游提供了参与军国大事的契机。史浩参与军事决策之前对陆游的提携,实为平衡主战派势力的重要举措。

        二、隆兴元年:建康与镇江的军事实践

        三月,金世宗以“索地”为由向南宋施压,陆游被外放为建康府通判。此时,张浚受宋孝宗重托,以都督江淮军马身份在建康设立行辕,陆游旋即被纳入其幕府,参与军需调度与文书拟制。张浚的军事部署呈现防止金军秋季进攻的“以战止战”战略前置特征,一方面按照太上皇、宋孝宗的决策,往前线都督八万兵力(号称二十万),分李显忠、邵宏渊两路北进;另一方面通过“绕过三省与枢密院”直接向孝宗请命,既是保密也是试图绕开史浩等太上皇派系对决策的掣肘。陆游在建康期间亲见张浚“以战止战”策略的推行,其《入蜀记》中“金人虽强,其势可撼”的记载,或即此阶段观察的体现。

        四月,陆游到任建康通判,旋即协助张浚处理淮北战事。此时金军统帅纥石烈志宁以“以战迫和”策略,在灵璧、虹县等地与宋军对峙。陆游参与起草的《都督府致金书》中,明确提出“金宋当改称叔侄,岁币更名”,这一外交辞令后被直接纳入隆兴和议条款,显示主战将帅早期对宋金关系的深刻思考。

    五月,战局急转直下:初二日,陆游调任镇江府通判(西府掾出佐京口),十五日史浩罢相,二十四日符离兵败。此间陆游亲历两件关键事件:其一,李显忠与邵宏渊的将帅失和,邵氏“耻居李下”的傲慢与“按兵不动”的消极,被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暗讽为“淮西兵变之余毒”;其二,张浚无权调和矛盾,导致“军令不一”的致命缺陷。

        三、隆兴元年夏秋:和战反复与政治博弈

五月下旬,知道事情原委和曲折的陆游乞辞,归里,实则避居山阴远离观察政局。

七月,太上皇以“用着人朝前、用不着人朝后”为策略,启用汤思退为右相筹备和议。。

         八月,金世宗以“索地”为由向南宋施压议和。此时宋廷陷入“战和两难”:孝宗欲“以战止战”,太上皇则通过汤思退、钱端礼、王之望施压;张浚并不退缩,劝导宋孝宗“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钱端礼(陆游表亲)此时已开始搜集张浚“冒进误国”的弹劾材料。十二月,汤思退升左相,张浚复任右相,但实际军权已被钱端礼等太上皇派系架空。陆游在《上殿札子》中直言:“今日之患,不在金人而在国中”,矛头直指朝堂内耗。

四、隆兴二年至乾道元年:政治清算与仕途沉浮

        二月,陆游复出任镇江通判,此时孝宗已决意和谈,但金方索要“海、泗、唐、邓、商、秦六州”。陆游在《镇江府到任谢表》中仍坚持“守江必守淮”的防御理念,与钱端礼“弃两淮守长江”的主张形成对立。三月太上皇“以国事自任”推动和议,张浚还在视师两淮,四月回到平江(今苏州)的张浚罢相,钱端礼借机诋毁其“丧师辱国”。

八月,张浚病逝。不久,宋金隆兴和议完成,是张浚通过以战止战帮助太上皇赵构实现了宋孝宗二代的顺利接班。

乾道元年(1165年)三月,陆游调任隆兴府(今南昌)通判,被排挤出抗金势力圈。七月到任后,陆游发现“府库空虚、军备废弛”,其《隆兴府到任谢表》中“民力凋敝、士气不振”的描述,揭示南宋军事体系已陷入系统性溃败。

        五、乾道二年:罢官与历史回响

        二月,陆游因“越职言事”罢官归乡,此时距隆兴和议生效仅三月。其罢官原因主要是绍兴三十二年反对任用杨存中,力说张浚用兵,而此前,钱端礼已因外戚的原因被罢官。

        结语:在战和夹缝中的士人镜像

陆游隆兴年间仕途,恰是南宋政治生态的缩影:他既受钱端礼、史浩举荐而仕途跃升,又因张浚重用而参与军事。其经历折射出三个核心矛盾:  

1、皇权分裂:太上皇赵构通过史浩、汤思退、钱端礼维持对军事决策的隐性控制,与孝宗重用张浚行“恢复”意志形成对抗;  

2、战略困境:张浚“以战止战”的军事决策十分合理,但受阻于朝廷的人事任免、均需供应等受到掣肘;  

3、士人命运:陆游满怀恢复理想,既无法认同史浩、钱端礼的萎缩、妥协,又无力改变宋孝宗、张浚的手脚被困,只是成为政治博弈的知晓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