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淮西军变的责任归属与张浚的担当:基于史实的再审视

(2025-06-24 16:08:44)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淮西军变的责任归属与张浚的担当:基于史实的再审视

 

一、淮西军变的时局和主要节点

1、张浚上书请宋高宗内殿接见岳飞

绍兴六年(1136十一月初六,诏张浚还行在所平江。期间,张浚给宋高宗上《请许岳飞便道面圣札子》:“勘会岳飞议事巳毕,令取道衢、信,去行在不远。欲一见天颜,少慰臣子瞻恋之心。欲望圣慈特令内殿引见,取进止。”十二月,右相兼都督张浚奏:“刘光世骄惰不战,不可为大将,请罢之。”这月,张浚还平江,随班入见,宋高宗曰:“却敌之功,尽出右相之功。”月底,岳飞接到宋高宗令其到行在平江府奏事的省札。

2、何藓回归宋高宗因思母用秦桧

绍兴七年(1137正月初一,宋高宗在平江,下诏移跸建康。月中,宰执奏事,秦桧得与宰相(独任宰相张浚)同列,秦桧自请立知枢密院班,不许。又请于宰臣之后,执政之前,别作一班,也不许。预示宋高宗将付秦桧以大任。二十一日,以沈与求同知枢密院事。二十三日,诏:“宥密本兵之地,事权宜重,可依祖宗故事,置枢密使、副(知枢密院事之上增设枢密使和副枢密使),宰相仍兼枢密使,其知院以下如旧。”自元丰改官制,而密院不置使名。宣、政间,邓洵武以少保知枢密院,其后童贯以太师,蔡攸以太保,郑居中以少师,皆领院事,中兴因之(宋自元丰后,枢密院不设专职枢密使,宣、政间以太师、太保、少保等官兼知院事,属于执政官)。因秦桧不可复除执政官,于是张浚自兼知枢密院事改兼枢密使。二十五日,閤门祗候充问安使何藓自金至行在,得右副元帅完颜宗弼书,报道君皇帝、宁德皇后继逝。是日,以何藓等回,留秦桧议事,不许归第(旧例,宰执新除,虽到堂,即时归第)。张浚等入见于内殿之后庑,宋高宗号恸擗踊,终日不食。浚奏:“天子之孝与士庶不同,必也仰思所以承宗庙奉社稷者。今梓宫未返,天下涂炭,至仇深耻,亘古所无,陛下挥涕而起,敛发而趋,一怒以安天下之民,臣犹以为晚也!”宋高宗犹不听。张浚伏地固请,乃进少粥。是日,百官诣行宫西廊发丧。观文殿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秦桧为枢密使接替张浚,一应恩数,并依见任宰相条例施行。

3、岳飞平江、建康两次独见宋高宗

二月,湖北京西宣抚副使岳飞和随军转运使薛弼奉命入行在平江府面圣。在九江船上时,岳飞对薛弼说:“飞此行将陈大计。”初七,岳飞以亲兵赴行在。岳飞拜太尉、升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初八,内殿引对,岳飞密奏,请正建国公皇子之位:“近谍报,虏酋以丙午元子(宋钦宗立为太子的赵谌)入京阙,为朝廷计,莫若正资宗之名,则虏谋沮矣。”人无知者,及对,风动纸摇,岳飞声战不能句。宋高宗谕曰:“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岳飞色落而退。参谋官薛弼继进,宋高宗语之故,且曰:“飞意似不悦,卿自以意开谕之。”期间,张浚再次上奏:刘光世“沉酣酒色,不恤国事,语以恢复,意气拂然,乞赐罢斥,以儆将帅。”二十五日,起复检校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湖北、京西宣抚副使岳飞为太尉,赏商、虢之功也。二十六日,岳飞升宣抚使。岳飞威名日着,淮西宣抚使张俊益忌之。参谋官薛弼每劝岳飞调护,而幕中之轻者复教岳飞勿苦降意,于是岳飞与张俊隙始深矣。岳飞时留行在未去,遂卫宋高宗如建康。二十七日,宋高宗发平江。月底,张浚闻宋高宗又欲议和,即入见宋高宗,请命诸大将,率三军发哀成服,北向复仇。宋高宗默然不答。张浚退朝后,复上疏。疏入,宋高宗乃下诏慰留。宋高宗诏张浚起视事。张浚再疏待罪,宋高宗仍不许。张浚乃请乘舆发平江至建康,张浚随行奏对,始终不离“国耻”二字,宋高宗亦尝改容流涕。

三月初二,宋高宗次镇江府。初五,尚书吏部侍郎吕祉迁兵部尚书、升督府参议军事。初九,宋高宗建康府,宋高宗在寝宫(复诏至寝阁)亲口对岳飞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据黄纵(黄纵任岳飞幕僚的主管机宜文字)的儿子黄元振所载。“有忌公(岳飞)(张俊、秦桧之流),沮止之。”宋高宗岳飞诣都督府与张浚议事

4、因岳飞,岳飞与张浚争执

三月初十前后,岳飞与都督府张浚议事要求兼并王德、郦琼兵之事,张浚与岳飞(诏诣)发生严重争执,张浚:“固知非太尉(岳飞)不可也!”岳飞:“都督以正问,飞不敢不尽其愚,然岂以得兵为计耶?”黄纵(黄纵任岳飞幕僚的主管机宜文字)的儿子黄元振有载:“(岳飞)忽召先父(黄纵),出示张都督(张浚)简板乃却公(岳飞)宫祠之请。”十一日,知建康府叶宗谔,率在府文武官入见。朝廷谋北伐,岳飞谓豫不足平,要当以十万众横截金境,使敌不能援,势孤自败,则中原可复;张浚不以为然。会刘光世乞奉祠,岳乃见宋高宗,请由商、虢取关陕、欲并统淮右之兵,宋高宗问:“何时可毕?”岳飞曰:“期以三年。”宋高宗曰:“朕驻跸于此,以淮甸为屏蔽。若辍淮甸之兵,便能平定中原,朕亦何惜?第恐中原未复而淮甸失守,则行朝未得奠枕而卧也。”日,岳飞列出了北伐的全盘计划。赵构面对岳飞的奏折,回复道:“览奏,事理甚明,有臣如此,顾复何忧。进止之机,朕不中制。”

十三日,宋高宗下诏赏岳飞立功部将。岳飞丐祠向宋高宗入辞,黄纵(黄纵任岳飞幕僚的主管机宜文字)的儿子黄元振有载:“(岳飞):‘其所条具交军事件一日可办。今乃令某先行留属官以待此必事已中变故令某先行功不成矣某所以丐祠也。(岳飞)不乐而先行。”岳飞离开了建康西上。

5、岳飞离去,张浚分六军,令吕祉节制

三月十四日,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新知临安府吕颐浩入见(初,吕颐浩至平江,欲劝上辍行而不得见,乃随上西来),至是引对,言者论其罪,宋高宗不听,抚谕久之。同日,岳飞收到了两封诏书和一份张浚都督府的兵札【里面列出了刘光世军的人马清单】。第一封诏书命令岳飞招纳陷齐旧臣,第二封诏书则允许岳飞在“行军入贼境”时便宜行事【重申了“朕不中制”的承诺】。十六日,沈与求从至建康,迁知枢密院事。十九日,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充浙西安抚制置大使兼知临安府吕颐浩为少保兼行宫留守。二十二日,少保、护国、镇安、保静军节度使、淮南西路兼太平州宣抚使刘光世为少保,仍三镇旧节,充万寿观使、奉朝请,封荣国公。时光世入见,再乞罢军,且以所管金谷百万献于朝,乃以其兵属都督府而有是命。张浚因分刘光世所部为六军,令听本府参谋军事吕祉节制。二十五日,通侍大夫、武康军承宣使、行营左护军前军统制王德落阶官,为相州观察使。刘光世既罢军,都督府以德提举训练诸将军马,故优擢焉。

四月初三,少师、万寿观使刘光世,特许任便居住,从所请也。刘光世遂居温州。期间,张浚因论刘光世以八千金为回易,沈与求曰:“臣闻光世之去,尝语人以陶朱公自比,是诚可以致富矣。”张浚等论范蠡之贤,人所难及,宋高宗曰:“蠡固贤,朕谓于君臣之义犹未尽也。”初六,徽猷阁待制王伦、右朝请郎高公绘入辞(使金国,迎奉梓宫)。十四日前后,因宋高宗原答应将刘光世所部划归太尉、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扩充其兵力以恢复中原,遭到枢密使秦桧的反对,知内情的张浚不同意将刘光世所部并入岳飞军。对宋高宗的出尔反尔,岳飞上书要求解除兵权,然后径自入庐山守(母亲)墓而去【岳飞从十几年前的应天上书,再次以自己的激烈言辞、行动鞭挞皇帝、大臣,岳飞以弃军而去的方式抗拒赵构、秦桧、沈与求的决策】。十六日,宋高宗收到岳飞上章乞请解除兵柄(乞解官持余服),不许。同时,命岳飞部下湖北、京西路宣抚司李若虚和统制王贵以三省枢密院的名义,前往庐山劝说岳飞回军中继续带兵。期间,为防宋高宗担心自己和岳飞权力太集中,张浚只得上疏:“岳飞积虑,专在并兵;奏牍求去,意在要君。”并奏以兵部侍郎兼都督府参议军事张宗元为权湖北、京西宣抚判官监其军。十九日,宋高宗同意张浚的上奏,命张浚派湖北、京西宣抚判官张宗元往鄂州监岳飞军。

6、张浚外出视师,督府握兵

四月二十一日,张浚辞,从行在建康府往太平州、淮西视师,巡抚刘光世将士。月底,时张浚在庐州,遣直秘阁、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计有功赴行在(张浚使其入朝奏事)。

五月初,引对,计有功献所著《晋鉴》,宋高宗称赏(尝献所著《晋鉴》,宋高宗曰:“朕乙夜观之,且为艰难之戒。”又面问著《春秋》防微之旨,对曰:“妇笑于齐,六卿分晋,此书之所为作也。”上首肯之),而计有功以母老求返乡,升直徽猷阁、提点潼川府路刑狱公事。初四,原定刘光世之兵隶都督府,秦桧与知枢密院事沈与求,意以握兵为督府之嫌,乞置武帅,台谏观望,继亦有请,乃以相州观察使、行营左护军前军统制王德为都统制。期间,吕祉亦回,而尚未置帅,枢密使秦桧、知枢密院事沈与求以握兵为督府之嫌剥夺张浚督府兼并淮西军。二十二日,以郦琼为行营左护军副都统制。

六月初一,诏岳飞入朝。初七,收到诏书后,岳飞引过自劾。宋高宗诏放罪,慰谕之。十五日,沈与求卒于任上。

7、在外的张浚补救,抚慰淮西军

六月十八日,因郦琼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视。在外的右相兼都督张浚乃请同兵部尚书兼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往淮西抚慰诸军吕祉往庐视师。直秘阁詹至闻之,遣张浚书曰:“吕尚书之贤,固一时选,然于此军恩威曲折,卵翼成就,恐不得比前人。兼此军今已付王德,德虽有功,而与郦琼辈故等夷,恐其下有不能平者。愿更择偏裨素为军中所亲附者,使为王德副,以通下情。”

8、因还朝的张浚保全岳飞复职

六月二十六日,张浚自建康还朝,入见宋高宗,张浚保全岳飞复职,并命参议官李若虚、统制官王贵诣江州,敦请岳飞依旧管军,如违并行军法,具道朝廷之意,命岳飞受诏赴行在。

七月初,李若虚等至东林寺见岳飞,具道朝廷之意,岳飞乃受诏赴行在。初六前后,张浚见已到行在的岳飞,具道上之眷遇,且责其不俟报弃军而庐墓。岳飞入见宋高宗(岳飞下次入临安府是在绍兴八年九月),具表待罪,宋高宗慰遣之。岳飞将行,宋高宗谓岳飞曰:“卿前日奏陈轻率,朕实不怒卿;若怒卿,则必有行遣,太祖所谓‘犯吾法者,惟有剑耳’。所以复令卿典军,任卿以恢复之事者,可以知朕无怒卿之意也。”岳飞得宋高宗语,意乃安。初七,起复太尉、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期间,岳飞遣属官王敏求末奏事,委曲感恩,云:“非官家保全,何以有今日!”翼日,宋高宗以其语谕辅臣,秦桧不悦。

9、张守指秦桧之暗,吕祉往庐州

七月十二日,张浚以旱乞率从官祷雨,又乞弛役、虑囚等数事。时方盛暑,张浚一日坐东阁,参知政事张守突入,执张浚手曰:“守向言秦旧德有声,今与同列,徐考其人,似与昔异,晚节不免有患失心,是将为天下深忧。”盖指枢密使秦桧也。张浚以为然。约月中,吕祉还朝,而郦琼与其下八人列状讼王德于都督府,且乞回避;都督府谓王德为直,寝不行。郦琼等又讼于御史台,王德亦言郦琼之过。乃诏王德还建康,以所部一军隶都督府,复命吕祉往庐州节制之。约月底,吕祉至庐州,谕郦琼曰:“若以君等为是,则大相诳。然张丞相(张浚)但喜人向前,傥能立功,虽有大过亦阔略,况此小嫌乎?当力为诸公辨之,保无他虑。”郦琼等感泣。事小定,吕祉乃密奏乞罢郦琼及统制官靳赛兵权。

八月初四,以张俊为淮南西路宣抚使,置司盱眙军;杨沂中为淮西制置使,主管侍卫马 军司刘锜副之,并驻庐州。命郦琼率兵赴行在。期间,吕祉闻郦琼等反侧,奏乞(杨沂中)殿前司摧锋军统制吴锡一军屯庐州以备缓急。又遣淮西转运判官韩琎(淮西转运判官韩琎旧在刘光世幕中,刘光世待之不以礼)诣建康,而属之曰:“诸将反侧幸已定矣,然有他议,则必愈,乖烦贤子细白知宰相。”此可见公(吕祉)虑之周也。时(张浚)都督府机宜盖谅别因职事经过合肥(庐州),韩琎乃问公(吕祉):“盖幕(盖谅)归去,曾令说否?”公(吕祉)曰:“亦曾属渠,苐恐不敢尽逹此意。复烦开陈曲折。”盖谅果不敢尽言。韩琎行至和州,以疾作滞留。宋高宗朝廷任杨沂中为淮西制置使,刘锜为淮西制置副使,置司庐州。诸将闻王徳留都督府为都统制,且锡赉极优渥。郦琼等皆觖望曰:“我初讼彼罪也,今彼既受赏,我必有罚,首领且不保矣。”于是始萌叛意。时有旨除张俊、杨沂中、刘锜三人为淮西宣抚使、副、判官,军中已传闻。

10、宋高宗秦桧整编淮西军失败

八月初,兵部侍郎张宗元以宣抚判官监京西、湖北军归,复于宋高宗曰:“将帅辑和,军旅精锐,上则禀承朝廷命令;人怀忠孝,下则训习武伎,众和而勇,此皆岳飞训养所致也。”复命张宗元抚岳飞军。初八,郦琼杀吕祉等,裹胁4万人叛变投向伪齐。由秦桧、沈与求在宋高宗身边主导整编淮西军决策而发生淮西军变。十二日,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张浚见上引咎。宋高宗曰:“失三万人,不系国安危,譬犹临阵折伤,亦是常事,卿等不可以此介意,当益镇安人心,激厉士气,以为后图。”张浚曰:“臣非才误国,上贻圣虑。今圣志先定,臣复何忧?敢不黾勉,以图报效!”

11、张浚担责辞相,宋高宗遂谋议和

八月十四日,张浚主动担责留身求去位,宋高宗不得己留,宋高宗问:“谁可代卿?”张浚辞不对。宋高宗曰:“秦桧何如?”张浚曰:“与之共事,始知其暗。”宋高宗曰:“然则用赵鼎。”遂令张浚拟批召之,御笔:“两浙东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绍兴府赵鼎充万寿观使兼侍读,疾速赴行在。”张浚既出,秦桧谓必荐己,就合子语良久。张浚言不及之,秦桧渐变。宋高宗遣人促所荐,秦桧始错愕而去(秦桧谓必荐己,退至都堂就张浚语,良久,宋高宗遣人趣进所拟文字,秦桧错愕而出)。张浚论淮西地势险阻,可以固守。赐岳飞军钱十万缗。

九月初二,起复太尉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之为效用也。岳飞愿提全军进屯淮甸,拱卫建康行朝。期间,御史中丞周秘入对劾张浚,张浚闻之,复求去。十三日,因台谏接连多次上疏,特进、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监修国史张浚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十四日,枢密使秦桧为明堂大礼使代张浚也。宋高宗任命赵鼎为万寿观使兼侍读。因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言:“伏睹陛下移跸建康,将遂恢图之计。近忽传淮西军马溃叛,郦琼等迫胁军民,事出仓卒,实非士众本心,亦闻半道逃归,人数不少于国计,未有所损,不足上轸渊衷然,度今日事势,恐未能便有举动。襄阳上流,即日未有敌马侵犯,臣愿提全军进屯淮甸,万一蕃伪窥伺,臣当竭力奋击期于破灭。”诏奖之:“卿冒风霜,意不安,盛秋之际驭征,难绣鞯香饼寻常,赐祗领官,家念苦寒。”。宋高宗作《赐岳飞手敕》 :“卿盛秋之际,提兵按边,风霜已寒,征驭良苦。如是别有事宜,可密奏来。朝廷以淮西军叛之后,每加过虑。长江上流一带,缓急之际,全藉卿军照管。可戒饬所留军马,训练整齐,常若寇至,蕲阳、江州两处水军,亦宜遣发。如卿体国,岂待多言。付岳飞。”十七日,重新任命赵鼎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十月初九,张浚改以秘书少监、分司西京、永州(零陵,今属湖南)居住。

绍兴八年(1138)三月,秦桧升任右相,主持与金国议和。十月,反对弃国土议和的左相赵鼎被罢,宋高宗为金国人质的母亲议和,以独任右相秦桧主导军事卖国议和。岳飞再无赵鼎的保护。十二月二十七日,金使张通古至杭州,通告宋金议和条件:双方西以黄河、东以淮河为界,金归还宋河南、陕西等占领土地,宋则向金称臣纳贡。

二、淮西军变的责任归属与张浚的担当

(一)张浚与岳飞:从合作到分歧的深层逻辑

张浚与岳飞的关系,绝非传统叙事中简单的“主战派内斗”,而是南宋特殊政治生态下的复杂互动。绍兴五年(1135),张浚作为都督府主战派领袖,曾公开称赞岳飞“可倚大事”,并支持其平定湖寇、收复襄阳的军事行动。两人的分歧始于淮西军权归属问题:  

1、战略理念的冲突:岳飞主张“以十万众横截金境”,强调集中兵力北伐;张浚更注重政治平衡性和军事体系的稳定性,认为“骤易统帅”可能引发兵变。  

2、制度性矛盾:张浚试图通过接管刘光世五万左护军实现“强干弱枝”,但岳飞已因鄂州八千岳家军成为南宋最大节度使,在张俊有意见的情况下,若再获淮西军权,将打破南宋“分兵制衡”的军事平衡。  

3、权力博弈的表象:绍兴七年(1137)三月建康争执,实为宋高宗主导的决策博弈。宋高宗最初承诺将淮西军交岳飞,后因张俊、秦桧、沈与求之流的反对而变卦,张浚作为执行者被迫表态。

    (二)、淮西军变的直接诱因:决策链的断裂

1、刘光世罢兵的连锁反应:  

         ——刘光世部成分复杂,郦琼、王德等将领长期矛盾,张浚本欲通过“王德都统制+吕祉监军”的折中方案化解矛盾,但郦琼认为这是“降己一等”,遂萌生叛意。  

         ——吕祉作为文官监军,缺乏军事威信,其“保无他虑”的承诺反而加剧将士恐慌,成为压垮淮西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2、宋高宗与秦桧的决策失误:  

        ——宋高宗在绍兴七年二月罢刘光世后,既未明确淮西军归属,也未妥善安置郦琼等将领,导致军心涣散。  

       ——秦桧、沈与求趁机推动“以文制武”政策,否定张浚都督府直接掌军并不增加岳飞权力,直接引发岳飞“庐山请命”事件。  

    (三)、张浚的被动应对与主动担责

      1、危机处理的三阶段:  

——事前预防:绍兴七年三月,因有忌公(岳飞)(张俊、秦桧之流)沮止之宋高宗否定原来的承诺,张浚在建康规劝岳飞,岳飞与张浚争执后回军。

         ——事中补救:四月,岳飞上书要求解除兵权,然后径自入庐山守(母亲)墓而去,张浚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向宋高宗建议“以张宗元监鄂州军”,试图隔离矛盾。此后,张浚虽在庐州督师,仍通过密奏建议“暂调岳飞幕僚以稳军心”,并派张宗元携御前诏书安抚岳家军。  

         ——事后担责:八月八日,郦琼叛变后,张浚主动担责请辞相位,称“臣失察于前,当引咎于后”,其《辞免枢密院札子》说:“淮西之失,实由臣调度失宜”。  

2、战略眼光的局限性:  

        张浚未能预见宋高宗“防武备变”的深层恐惧,岳飞军权过大,张浚都督府军权过大,在秦桧、沈与求的暗中吹风下,淮西军无论是给岳飞,还是暂时给张浚都督府,张浚的“强干弱枝”方案使宋高宗恐惧不安。同时,也暴露了南宋军事改革的困境——既要依赖武将抗金,又无法容忍将领坐大,而一心抗金以收复失土的岳飞并非深知这些问题。

    (四)、责任归属的再辨析

1、核心责任方:  

         ——宋高宗:其反复无常的决策(先允岳飞接管淮西,后迫于张俊、秦桧压力收回成命)直接导致岳飞“以孝明志”的抗议。  

         ——秦桧集团:通过背后阴说或附和宋高宗,成功将淮西军变定性为“武将跋扈”,为后续“十二道金牌”埋下伏笔。  

2、张浚的责任边界:  

         ——作为倡议推动者,张浚在淮西军权分配中未充分认识宋高宗有“防武备变”的深层恐惧和任用秦桧议和的坚定决心。  

       ——但其主导的“张宗元监军”等补救措施,客观上保护了岳家军未受牵连,证明其并非刻意针对岳飞。  

       三、历史启示:制度性困境的延续

淮西军变暴露了南宋军事体系的致命缺陷:  

1、文武互信的缺失:吕祉之死证明“以文制武”政策在实战中的脆弱性,张浚试图通过“监军+统制”双轨制平衡,却因缺乏威信失败。  

2、皇权与相权的角力:宋高宗借张浚下台削弱相权,秦桧趁机崛起,标志着南宋主战派彻底失势。  

3、军事改革的悖论:张浚的“强干弱枝”与岳飞的“集中北伐”本质都是对南宋军事结构的改良尝试,但均受制于皇权与文官集团的掣肘。

        结语:张浚的历史定位

张浚在淮西军变中的角色,恰似南宋主战派的缩影——既有“恢复中原”的赤诚,又受困于体制桎梏。其主动担责的行为,既是对自身决策的反思,更是对南宋“崇文抑武”传统的无声抗议。若将淮西军变简单归咎于张浚,实为以现代视角曲解历史复杂性。正如《宋史·张浚传》所载:“浚虽权震中外,然忠款自天,其败亦由时势所迫,非尽失策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