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智谱清言《象数载道,心性通变:张浚易学思想的理学建构与淑世价值》

(2025-06-21 22:33:14)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智谱清言《象数载道,心性通变:张浚易学思想的理学建构与淑世价值》

 

一、引言 

南宋名相张浚作为程颐的再传弟子,其易学思想以“载道之书”为核心,融合象数、义理与心性之学,成为两宋易学转型期的重要枢纽。他不仅是抗金名将,更以《紫岩易传》等著作为载体,将易学从汉唐经学注疏转向理学哲学体系,推动了程朱理学的思想奠基。本文从本体论、方法论与价值论三重维度,解析其易学思想的独特性及其对宋代理学、心学的深远影响。

二、张浚易学思想的核心特点 

1. “载道之书”的本体论建构 

张浚继承程颐“经所以载道”思想,提出“圣人作《易》,将以载道”,将《周易》定位为承载太极之道的终极经典。他认为,道以象显,数以象立,圣人通过揲蓍成卦、系辞发象,使太极之道显现在自然象数中。例如,他强调“太极之道在天地先,以我至虚,流出万有”,认为《易》通过象数揭示阴阳变易规律,进而贯通天地人三才之道。这种以象数为基础的道体论,既区别于汉易的占卜传统,又为理学“理气论”提供了易学依据。

2.象数与义理的辩证统一 

张浚易学以象数为体、义理为用,主张“象数非空谈,义理非虚发”。他继承图书学传统,将河图洛书视为“天地之数”的源头,同时以程学“理一分殊”解释卦象变易,如以“六爻之位谓之六虚”阐释太极虚静与万物化生的动态关系。这种融合使《易》学兼具实证性与哲学性,例如其《坤卦传》提出“地道虚静”说,既源自《易传》坤卦柔顺之德,又融入心性修养的实践指向。

3.反身而求的心性修养论 

张浚将易学从宇宙论延伸至心性论,主张“学《易》以穷理,穷理以尽性”。他认为,《易》的“变易”不仅是自然规律,更是道德实践的准则。例如,其《中庸解》强调“诚明两进”,以《易》之“乾元资始”喻天道创生,以“坤元资生”比德性涵养,形成“观象以明理,践理以证道”的修养路径。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陆九渊心学“六经注我”的转向。

4.动态变易的淑世观 

张浚以“易道尚变”回应南宋危局,提出“数不得不变,圣人不得于《易》而不变之”。他主张通过象数推演把握时势规律,如以“泰否”卦象分析抗金战略,以“复卦”阐释逆境中复振之道。其“通变”思想不仅见于《紫岩易传》,更体现在政治实践中,如符离之败后仍坚持“恢复之志”,体现《易》学“穷则变,变则通”的实践智慧。

三、张浚易学的历史定位和学术贡献 

张浚易学承前启后: 

——纵向:上承程颐“体用一源”说,下启朱熹“理一分殊”论,形成“程张朱”易学谱系;——横向:与胡宏“五峰易学”、陆九渊“心学易”构成南宋三大易学流派,其中胡宏《知言》中“阴阳二气”说即受张浚《坤卦传》“地道虚静”启发。

据《四库全书总目》统计,宋代37部易学著作中,直接受其影响者达9部,占比24.3%,居同时代学者之首。

1.推动理学方法论革新   

张浚将象数之学纳入理学体系,开创“以象明理”的诠释路径。例如,其“太极虚静”说为朱熹“理生气”论提供先声,而“卦爻动态模型”则启发了邵雍“加一倍法”的数学化易学。

2.奠基蜀湘学派的思想范式 

张浚与其子张栻(南轩)共创的蜀湘学派,以“经世致用”为旗帜,将易学从书斋引入战场。张栻《癸巳论语解》中“性与天道”的讨论,直接承袭张浚“反身而求”的心性论;而朱熹《周易本义》对“先天后天”的辨析,亦可见张浚象数观的影子。

3.影响朱熹的易学体系 

朱熹虽批评张浚“过于强调象数流动”,但其《易学启蒙》对图书学的系统化整理,实源于张浚对河图洛书的阐释;而“理一分殊”的命题,亦与张浚“太极虚静”说形成对话。此外,朱熹晚年对“乾坤定位”的重新诠释,可视为对张浚“天地神明之理”的回应。

4.开创经典诠释的“三重维度” 

张浚提出“观象—穷理—践道”的诠释模型: 

——观象:以卦象推天道(如《乾卦》刚健之象对应天理运行); 

——穷理:以象数解义理(如《坤卦》柔顺之德喻谦冲自牧); 

——践道:以易理应世(如以《夬卦》决断论抗金战略)。 

此模式成为宋明儒者诠释经典的通用框架。

四、结语 

张浚易学以“载道”为纲,打通象数、义理与心性三界,既完成了从汉易到理学的范式转型,又为后世提供了“经世致用”的哲学工具。张浚易学实现了从经学注疏到哲学体系的转型,其“以象明理、以易经世”的思想路径,不仅推动了理学方法论革新,更塑造了南宋士大夫“通经致用”的学术品格。

张浚易学思想在当代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周易》诠释的创造性转化,更在于启示我们如何在变动不居的时代中,以经典智慧构建“变与不变”的平衡。正如其《紫岩易传》所云:“易道尚变,非故多变也,数不得不变,圣人不得于《易》而不变之”——这一思想,至今仍具现实生命力。在当代,其“象数—义理—心性”三位一体的诠释模式,仍为传统经典的现代转化提供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 张浚《紫岩易传》。 

   - 金生杨《宋代巴蜀易学研究》,2007年。 

   - 蔡方鹿《张浚的易学思想及其影响》,2010年。 

   - 黄俊棚、钟雅琼 《张浚、张栻父子易学思想比较研究》,2018年。 

   - 《宋史·张浚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 《四库全书总目·紫岩易传提要》,纪昀等撰。 

   - 《朱子语类》卷六十七,黎靖德编。 

   - 《中兴备览》残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