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谱清言《德法共治与经世致用:张浚的南宋治理实践及其现代镜鉴》
南宋名相张浚作为抗金核心人物与治国能臣,其“德法共治”理念与“经世致用”实践不仅是南宋立国初期的关键支撑,更在中华治理文明中占据独特地位。以下从治理思想、实践路径、历史争议及现代价值四方面展开分析:
一、德法共治的治理思想与实践创新
1.
儒家伦理与法家制度的融合
张浚的“德法共治”并非简单照搬传统“德主刑辅”,而是将儒家“仁政”与法家“重法”动态结合。在川陕主政期间,他一方面通过“宽政惠民”减免赋税、兴修水利,践行“德化”理念;另一方面以“严整吏治”强化法律约束,如恢复州学教育、增养士人240人,形成“以德化民、以法治吏”的双轨体系。这种治理模式既继承了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礼乐纪法、尊师聚才”的德法协同理念,又通过制度创新将伦理规范融入法律执行,体现了“礼法并用”的实践智慧。
2.
经世致用的军事与内政改革
张浚以“中兴当自关陕始”为核心战略,推动三大军事改革:
——军事整合:整合川陕五路大军,提拔吴玠、刘锜等名将,形成“大散关、和尚原、杀金坪”联防体系,虽富平之战失利,但成功牵制金军主力,为南宋赢得战略缓冲期;
——经济保障:在川陕推行“贷民赋五年”政策,确保军需物资“金钱粮帛之运不绝于道”,为持久战奠定基础;
——人才培育:其子张栻提出“反本务实,知行并进”的为学之道,将道德实践与制度执行结合,形成“以天下为己任”的士人群体。
二、历史地位:南宋立国与文明传承的双重支柱
1.
南宋立国的关键支柱
——政治稳定:平定苗刘兵变、整合地方军阀(如曲端、王彦部),结束南宋初年“武将割据”乱象,使朝廷权威重归中央;
——军事屏障:川陕防线虽富平之战溃败,但后续和尚原、杀金坪等战役重创金军,战死金将娄室,迫使金兀术“不交兵而退”,为南宋赢得“七年七战皆捷”的战略主动权;
——文化奠基:在福州兴修州学、增养贤才,将儒学教育与佛学修行结合(如鼓山涌泉寺“诚者天之道”思想),推动“儒佛融通”的文化治理模式。
2.
中华治理文明的承续者
张浚实践了《资治通鉴》中“修政治,兴教化”的治理精髓,其“德法共治”思想被后世提炼为“礼法并用”的典范:
——制度层面:福州州学附祀乡贤祠、名宦祠,构建“道德教化-法律约束-人才培育”的闭环体系,成为后世基层治理的模板;
——精神层面:被道教尊为“文昌帝君”,其忠义精神成为南宋抗金旗帜,宋末抗元仍以张浚名义号召军民,刘克庄称其“尊中国、攘夷狄,功最高”。
三、与秦桧的治理范式对比
张浚代表“主战派”的道德理想主义,秦桧象征“主和派”的现实妥协:
1.对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迥异:绍兴七年(1137)三月,张浚独任右相时,宋廷诏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者。这月,尚书吏部侍郎吕祉迁兵部尚书、升督府参议军事。五月间,时张浚在庐州督师,朝廷以刘光世的部将王德为都统制,郦琼为副都统制。期间,兵部尚书吕祉以贤良方正举荐胡铨,赐对便殿,宋高宗授胡铨枢密院编修官。六月,遣吕祉往淮西抚谕诸军。七月,吕祉入朝,郦琼与王德交讼于都督府及御史台,乃命王德还建康,以其军隶督府。八月初,朝廷复命吕祉往庐州节制之。召淮西副统制郦琼奔赴临安,郦琼率军叛变。初八,郦琼杀吕祉等,裹胁4万人叛变投向伪齐。由秦桧、沈与求在宋高宗身边主导整编淮西军决策而发生淮西军变。十二日,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张浚见宋高宗引咎。九月,张浚罢相。十月,张浚责授秘书少监、分司南京、永州居住。绍兴八年(1138)三月,秦桧任右相。十月,左相赵鼎被罢,秦桧独任宰相十七年。十一月,胡铨冒着死zui《戊午上高宗封事》,谓秦桧、孙近可斩,以谢天下。绍兴十二年(1142),胡铨以“狂妄凶悖、鼓众劫持”之zui,诏令除名并贬送昭州(今广西平乐)管制,改监广州盐仓。后来,张魏公(张浚)曰:“秦太师(秦桧)专柄二十年,只成就得一胡邦衡(胡铨)。”表达秦桧当权,朝廷再也没有举办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除胡铨外再也没有录用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官员。
2.德法张力:张浚主张“以民为本”的德治(如福州减税)、秦桧推行“法安天下”的严刑峻法,但后者因背离“礼义廉耻”四维导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3.历史评价:朱熹赞其“功烈之盛,岂可盛言哉”,王十朋称“文武全才,中兴第一”,而秦桧因“主和误国”被后世唾弃,凸显德法失衡的治理风险。
四、现代启示:传统治理智慧的创造性转化
1.
法治与德治的协同机制
张浚经验为新时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提供历史镜鉴:
——制度设计:在平定杨幺作乱时,张浚采取“剿抚并用”策略:一方面通过《招降榜文》明确法律红线(如“拒降者诛三族”),另一方面承诺“免赋税、复田产”以争取民心。这种“法治威慑+德政感召”的模式,使乱军核心首领主动归降,减少社会动荡;
——文化浸润:州学教育模式启示当代“德法共治”需从基层文化土壤培育,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
2.
wei机应对的治理韧性
张浚在南宋wei局中展现的“动态平衡”思维,对现代风险治理具有参考价值:
——多元共治:整合岳飞、韩世忠等名将资源,形成“中央-地方-民间”协同抗金网络,类似现代“多元主体共治”模式;
——弹性决策:富平战败后迅速调整战略,转守和尚原、杀金坪等险要,体现“败中求存”的wei机管理智慧。
结语
张浚的实践表明,德法共治并非道德说教或法律威慑的简单叠加,而是需通过制度设计(如州学-名宦祠体系)、文化浸润(如儒佛融通)、人才培育(如张栻理学传承)实现动态平衡。其历史地位在于:
1.
南宋立国第一台柱:以川陕防线牵制金军,为“乾淳之治”奠基;
2.
中华治理文明活态样本:将《资治通鉴》理论转化为“礼法并用”的实践,被后世誉为“宋朝第一政治家”;
3.
现代治理的本土资源:其“以民为本”的德治与“经世致用”的法治,为新时代“德法共治”提供文化基因与操作路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国家治理需要道德和法律协同发力”,张浚的镜鉴至今仍在续写——从南宋州学到现代社区,从抗金烽火到民族复兴,其治理智慧始终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