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爱国思想自小深受家族和傅崧卿、曾几、张浚的影响
(2025-04-18 16:38:43)
标签:
军事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浚考证 |
陆游的爱国思想自小深受家族和傅崧卿、曾几、张浚的影响
1、幼年陆游自小受到家族爱国思想的熏陶
陆游(1125-1210)自小受到家族熏陶,养就了一生抗金北伐、收复中原的血气与志向。陆游家学渊源,祖父辈们具有民族大义、爱国救国的意识和行为。陆游高祖陆轸,大中祥符五年(1012)中进士第二(榜眼),官至尚书吏部郎中。陆游祖父陆佃,徽宗朝官至尚书左丞,进太师,封楚国公。陆游父亲陆珪为太学博士。陆游父陆宰未中进士,以父荫入仕,在陆游出生时任职转运副使。
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十月,任淮南路计度转运副使的陆宰奉诏入朝述职,偕夫人唐氏(北宋宰相唐介的孙女)由水路进京,于淮河舟上喜得一子,取名陆游。十一月,陆宰任京西路转运副使。同年冬,金兵过黄河南下。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军兵临汴梁。三月,金军迫宋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后,撤军北还。四月,陆宰因御史徐秉哲的弹劾而被贬职,提举杭州洞霄宫。陆宰及其家族应回到家乡越州。八月,金以宋未能践约割地为由,再次分兵两路大举攻宋。闰十一月,金国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年底,金军攻破汴京(今河南开封)。靖康二年(1127)二月,金主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北宋灭亡。四月,兵退,金人班师,俘虏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皇后嫔妃、宗室与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陆游家族面临宋朝国破政息、社会动荡和家庭流离迁徙的境遇。南宋高宗建炎末年,因金军南下浙东,前已提举杭州洞霄宫携家回故乡越州(今浙江绍兴)山阴的陆宰还避难于婺州(今浙江金华)磐安、东阳等地。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十月,陆宰起知临安府。十一月,宋高宗行在迁临安的同时,陆宰不再知临安府。绍兴三年(1133),陆游由东阳回到家乡山阴。陆游受爱国门第、书香世家的官宦家庭影响。陆游父母对陆游给予很高期望,陆游从小勤奋好学、耳濡目染家族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理想。
2、少年陆游受同乡的抗金大臣傅崧卿的影响
陆游的爱国理想和主战立场深受爱国门第、书香世家的官宦家庭影响,另一方面,陆游也受傅崧卿、曾几以及通过曾几了解的其父旧识的张浚救亡、抗金、平内乱等事迹的影响。如傅崧卿对陆游有重要影响,作于嘉定二年(1209)七月的陆游《跋傅给事(傅崧卿)书》载:“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苦,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卒能使虏消沮退缩,自遣行人请盟。”
3、青年陆游通过家父、曾几感知张浚功业
建炎三年(1129)四月,张浚组织吕颐浩、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平定苗刘兵变立首功。宋高宗任张浚为知枢密院事,张浚时年三十三,国朝执政,自寇淮以后,未有如张浚之年少者。七月,宋高宗授权知枢密院事张浚兼宣抚处置使以川、陕、京西、湖南、湖北路为所部全权负责所有川、陕以及京西、湖北、湖南地区的军政事务,实施“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的处置战略,牵制金军。张浚有“便宜黜陟”的权力,“于兵民财无所不总”、负“半天下之责”受命负责南宋抗金三大防线“江淮防线、江汉防线、秦岭防线”中的两大防线。这年,曾几任宣抚处置使兼知枢密院事张浚管辖范围的荆湖北路盐茶公事。绍兴六年(1136),十二岁的陆游即能为诗作文,以恩荫被授予登仕郎。时张浚任右相。
绍兴五年(1135)二月,张浚升任尚书右仆射(右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期间,曾开知平江府。主管临安府洞霄宫的曾几起为福建路转运判官,未赴,改广南西路转运副使。
绍兴十八年(1148),陆宰去世,时陆游已14岁,在此之前,陆游通过家父、曾几感知张浚的爱国壮举、丰功伟业和艰难曲折。
绍兴二十一年(1151)夏,曾几离开上饶,前往绍兴探访其兄。这年,陆游拜于曾几门下。南宋初年,曾几因张浚的崛起而参与抗金、平乱事业,陆游通过老师曾几了解到其父旧识的张浚救亡、抗金、平内乱等事迹和功业,极大影响到着陆游的爱国思想。
绍兴二十六年(1156)二月,任浙东提刑的曾几到绍兴城南部的云门寺看望陆游。同月,陆游(1125-1210)作《二月二十四日作》:“崖州万里窜酷史,湖南几时起卧龙?”“卧龙”指被贬居在湖南永州的张浚。期望在秦桧死后,朝廷能起用被贬的前抗金宰相张浚。初春,曾几改知台州,曾几作有《还守台州次陆务观赠行韵》。
4、陆游随后的仕宦人生对张浚是极度尊重
绍兴三十二年(1162)九月期间,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陆游作《上二府(建康都督府、枢密院)论都邑札子》给张浚,提及:“相公威名,震叠殊方。”“江东之地,自吴国以来,莫不以建康为都城。临安频临大海,运粮不便,且易受意外袭击,皇上驻扎临安,只能作为权宜之计。合约签订之后,皇上应驻扎建康、临安,金朝来使,或到临安、或到建康,这样以来,可以争取时间建都立国,而不令金朝生疑。”
隆兴元年(1163)正月期间,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一日,陆游与沈持要(沈枢)、尹少稷(尹穑)见公(陈康伯)于都堂阁。公(陈康伯)忽盛怒曰:‘张德远(张浚)以元枢(枢密使)辄受三省枢密院诉牒(诉状),虽是勋德重望,亦岂当如此!’方言此时,精神赫然,目光射人。退以告朝士,皆云平生未尝见此公(陈康伯)怒也。古人有贵在于怒者,此岂是耶?”
二月期间,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陆游上《贺张都督(张浚)启》。陆游作《代二府(枢密院、都督府)与夏国主书》、《蜡弹省札(癸未二月,二府请至都堂撰》。
四月,在都督府所在的建康,枢密使张浚一日谓陆游说:“吾子(你)异时(以后)当以功名显。吾少时在熙河从事,曲琦授兵法,所谓‘老曲太尉’也。今当以付子(张浚以世谊长辈兼擅使相职权,欲亲以兵法相授)。”陆游谢不敢(张浚自亦枢密院编修官参军事,对陆游充满期望,然陆游不愿参军事)。陆游《感知录》也载:“魏国忠献张公浚,字德远,为枢密。他日谓予曰:‘吾子异时当以功名显。吾少时在熙河从事,曲琦授兵法,所谓老曲太尉也。今当以付子。’予谢不敢。”
隆兴二年三月期间,陆游在开禧三年(1207)所作的《跋张敬夫(张栻)书后》载:“隆兴甲申,某佐郡京口,张忠献公(张浚)以右丞相督军过焉。先君(陆宰)会稽公,尝识忠献于掾南郑时,事载高皇帝实录,以故某辱忠献顾遇甚厚。是时敬父(张栻)从行,而陈应求(陈俊卿)参赞军事,冯圜仲、查元章馆于予廨中,盖无日不相从。迨今读敬父遗墨,追记在京口相与论议时,真隔世事也。开禧丁卯(开禧三年,1207)十二月乙巳,山阴陆某书。”陆游《感知录》也载:“及予通判镇江,公(张浚)以右相视师过焉,又谓予曰:‘官于此,天相吾子也!此郡宿兵,大多老将,可时从之游。’予亦以素不知兵,又多病,未尝识诸将为对。然公不以为忤。又曰:‘欲招吾子来本司,可也。’公时为都督,但自谓本司。予曰:‘方以愚戆,不敢安于朝,岂敢复累公?’公曰:‘不然,俟归,当力言之!’未几,公亦罢政。”
八月,张浚逝世,陆游在《送王景(王质)文》说:“张公(张浚)遂如此,海内共悲辛。逆虏犹遗种,皇天夺老臣。”
乾道元年(1165)正月,陆游得书报张浚已葬衡山,作《去年余佐京口,遇王嘉叟(王秬)从张魏公(张浚)督师过焉,魏公道免相,嘉叟亦出守莆阳,近辱书报魏公已葬衡山,感叹不已,因用所遗拄颊亭诗韵奉寄》诗:“河亭掣手共徘徊,万事宁非有数哉。黄阁相君三黜去,青云学士一庵来。中原故老知谁在,南岳新丘共此哀。火冷夜窗听急雪,相思时取近书开。”
乾道六年(1170)八月初一、初二,陆游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因绍兴初年,张魏公(张浚)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陆游由此追忆起张浚营葺小孤山庙的往事。追忆的文字虽然寥寥数语,却寄托着对张浚的无限怀念。
淳熙六年(1179)十一月,福建路提举常平茶事陆游得旨,无须面圣,改除朝请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直接到江西抚州赴任。十二月,陆游到达抚州任所。
淳熙七年(1180)二月初二,张栻病卒于江陵府署,享年四十有八。“栻有公辅之望”、“孝宗闻之,深为嗟悼”、“四方贤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江陵之民尤哭之哀”。
这年春,张栻到湖南宁乡其父张浚边上入葬。赶来的江南西路提举常平茶盐公事陆游作《诉衷情·青衫初入九重城》诗悼念张栻,诗曰:“青衫初入九重城(指隆兴元年,张栻入其父张浚置司于建康的幕府),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时易失,志难城,鬓丝生。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知潭州辛弃疾兼湖南安抚使作《送湖南部曲》以悼念,诗曰:“青衫(也指张栻)匹马万人唿,幕府当年急急符。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于菟。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陆游还作《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诗纪念张浚,诗曰:“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指建炎三年七月,张浚自建康赴兴元开辟新战场)。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时张栻从弟张枃、表兄宇文绍奕同在,辛弃疾得以与陆游、张枃相识。陆游作别宇文绍奕(与陆游在四川时有深交),作有《好事近(次宇文卷臣韵·十二之三) 》:“客路苦思归,愁似茧丝千绪。梦里镜湖烟雨,看山无重数。尊前消尽少年狂,慵著送春语。花落燕飞庭户,叹年光如许。”
九月间,陆游寄书给周必大,求湖南任职。陆游《寄周洪道参政》:“半生蓬艇弄烟波,最爱三湘欸乃歌。拟作此行公勿怪,胸中诗本渐无多。”后来陆游回忆作有《予使江西时,以诗投政府,丏湖湘一麾,会召还不果》:“文字尘埃我自知,向来诸老误相期。
时张栻从弟张枃、表兄宇文绍奕同在,辛弃疾得以与陆游、张枃相识。江南西路提举常平茶盐公事陆游别宇文绍奕,作有《好事近(次宇文卷臣韵·十二之三) 》:“客路苦思归,愁似茧丝千绪。梦里镜湖烟雨,看山无重数。尊前消尽少年狂,慵著送春语。花落燕飞庭户,叹年光如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