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浚母亲原姓大邑安仁徐氏,因从计氏而为临邛计氏

(2025-03-05 11:10:05)
标签:

历史

文化

佛学

分类: 张浚考证

张浚母亲原姓大邑安仁徐氏,因从计氏而为临计氏

 

一、张浚计法真,原姓徐,其兄为徐愈,从兄为计有功

计法真(1077-1156),临(今四川邛崃县)人,一生好佛,原姓徐,其兄为徐愈,史载:绍兴三年(1133)三月二十五日,知枢密院事张浚言:“乞用恩例,陈乞母舅(母亲的弟兄)左朝议大夫徐愈宫观一次。”

计法真因从父计良辅、从兄计有功(字敏夫),而为大邑安仁人。计法真是北宋雍国公张咸之妻,南宋魏国公张浚之母,被封为镇国夫人、蜀国太夫人、秦国夫人。计法真一生崇信佛教禅宗,法号法真,为南岳下十六世,大慧普觉宗杲禅师法嗣。绍兴二十六年(1156)春卒。

计有功是张浚的从舅,历成都提刑,知枢密院事兼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幕府中,受张浚派遣到行在奏对,献上所著的《晋鉴》。绍兴五年(1135),以右承议郎知简州,后提举两浙西路常平茶盐公事。计有功撰有《唐诗纪事》八十一卷。

郭印(成都双流人,字信可,晚号亦乐居士,郭绛之子,徽宗政和进士)与计有功交好,郭印作有《送计敏夫(计有功,张浚从舅)赴阙》:“衣冠半知识,喜君天下士。奧学沧溟深,高谈风雨驶。胸中富经纶,忧国心屡痞。誓言排阊阖,开口献天子。时绌道不伸,倦怀归故里。盘礴曾几时,九天飞诏旨。春风饱征帆,一苇吴江水。见晚上应嗟,使华聊复尔。丞相君之甥,风流酷相似。彤陛看摩肩,笑谈销敌垒。君家有世臣,名实耀国史。奇谋付子孙,鞭笞馀马箠。行增前德光,更雪中朝耻。事成岂因人,碌碌焉能比。我昔缀僚末,高山日仰止。穷达两悬殊,星辰视泥滓。平生白眼多,君独挂牙齿。更须假扶摇,南溟将一徙。”提及:“丞相(张浚)君之甥,风流酷相似。”郭印另作有《和计敏夫留题云溪》、《计敏夫送酒四壶有诗和之二首》

    二、张浚乞用恩例,陈乞母舅徐愈宫观的背景

1、张浚退保阆州与家族得以相聚

绍兴元年(1131)三月,金人迫兴州,知枢密院事兼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退保阆州,置司于此。八月,宇文时中为直秘阁、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十二月,张浚妻乐氏卒,宋高宗遣驾部员外郎李愿抚谕川、陕(绍兴二年正月朝廷赠乐氏为武陵郡夫人)。这月,张浚称宇文时中有劳,承制升其为转运副使。

绍兴二年(1132)正月二十日,侍御史沈与求迁御史中丞。时禁卫寡弱,兵权不在朝廷。沈与求言:“陛下移跸东南,将图恢复之举,先务之急,宜莫如兵。汉有南北军;唐自府兵、彍骑之法既坏,犹内有神策诸卫,外有诸镇之兵,上下相维,使无偏重之势。今图大举而兵权不在朝廷,虽有枢密院及三省兵房、尚书兵部,但奉行文书而已。愿诏大臣讲求利害而举行之,使人情不骇而兵政益修,助成经理中兴之志。”二十一日,知枢密院事兼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以功被授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成为南宋文臣建节的第一人。二十九日,宋高宗遣内侍任源抚问张浚。

三月前后,征求宋高宗意见之后,张浚娶生于1112年的宇文氏(卒于1183年)为妻。张浚娶直秘阁、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宇文时中(妻子为房氏)之女时,已诏宇文时中奉祠。

闰四月,张浚命利、夔制置使王庶与知成都府王似两易其职。五月,张浚以川陕宣抚处置使司参赞军事刘子羽为利州路经略使兼知兴元府,黜王庶,复以王似知成都府。

九月初八,宋高宗任与张浚有旧怨的朱胜非任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初九,左相吕颐浩言:“得张浚申:今岁措置川蜀有备,诸将之兵分道守险,敌来难犯。闻夏国屡遣人来吴玠、关师古军中,金人与夏国颇暌,可令张浚常通问夏国。”宋高宗曰:“此与今来欲讲和事相妨否?”宋高宗又曰:“浚孜孜为国,人多称誉。但闻蜀中士民流怨,人情不喜,盖军兴累年,赋调征役,不无骚动,缓急恐浚失助,宜遣人副其事。”吕颐浩曰:“当如圣训。”十四日,降授右宣教郎、监台州酒务王以宁既贬,其母陈氏于张浚乞自便,张浚以闻,会朱胜非为吕颐浩言:“(曾被张浚赋予便宜之权的)王以宁向在荆湖,妄用便宜,专杀掊歛,害及两路。”吕颐浩白其言,宋高宗曰:“王以宁罪大责轻,今又于宣司,从之,则两朝廷也。”乃责(王以宁)永州别驾、潮州安置。二十九日,宋高宗遣知兴元府王似任川陕等路宣抚处置副使作为张浚副手,诏与张浚相见同治事(显谟阁直学士、知兴元府王似为端明殿学士、川陕等路宣抚处置副使,与张浚相见,同治事)。张浚寻上疏言:‘镇重宽厚于民不扰,似之所长;至于驾驭将帅,裁处机事,不为身谋,似恐未可仗。且外而刘子羽、吴玠之徒与虏为仇,内而张深、程唐日夜谋议,皆尝立破虏之功,各望照知,寖加任使。今一旦以无功侍从骤处副任,人情谓何?臣虑子羽之徒必自引去,而似之庸常,终至败事。臣等日夜治兵,亦欲奉迎大驾以福中原,而或者相为朋党,求挠臣权,在臣去就甚轻,而国家之计恐有未便。’”

十二月十五日,宣抚处置使张浚即成州置院,类试陕西发解进士,得周汉等十三人。张浚承制赐(周)汉进士出身,余同出身。十六日,命驾部员外郎李愿往川、陕,因使持诏号张浚还朝,且令与参赞公事刘子羽、主管机宜文字冯康国俱还,仍以亲兵千人护送。

据南宋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下》(卷三)载:“公(张浚)在关陕凡事虽以便宜行之,然于乡dang、亲旧之间少所假借(达到目的),于是士大夫有求于宣司而不得者(或指成都籍常安民之子的常同)始起谤议于东南,朝廷疑之,将召归。先为置副,乃以王似为川陕等路宣抚处置副使【绍兴二年(1132)九月】始纷然起谤议于东南矣。时卢法原奉祠居蜀,张浚承制以法原代韩迪,言于朝;阅四日,遂有是命。十七日,以闻,诏令尚书省给黄牒。十八日,诏张浚罢宣抚处置使,依旧知枢密院事,徽猷阁直学士知夔州卢法原为龙图阁学士、川陕宣抚处置副使,与王似同治事。二十三日,遣司封员外郎周随亨同抚谕川、陕。

2、张浚以宰执恩例陈乞徐愈宫观一次

绍兴三年(1133)正月十五日,张栻诞生于阆中。这月,张浚论奏王似不可为副,因引罪求罢,不报。二月,吴玠遇金人于饶风关,王彦自西乡来会,金人分兵攻关,统制郭仲败走。饶风关破,吴玠趣西县,王彦收残军奔达州(今四川达县)。张浚被罢职之命,以诸军方溃,因秘不行,复具奏审。同月,张浚复以王庶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司参谋官,往巴州措置。此前,王庶合兴、洋、三泉四郡义士至七万余人。五日,宣抚处置使张浚言:诸路经略、安抚、发运、监司属官,依条许逐司官互相荐举。所有本司随军转运使、副下属官,内系选人员阙,在法合用举主升改,缘未有许监司等荐举指挥,欲依发运司属官体(列)[例]施行。从之。十四日,诏宫观,岳庙人,京官已上二年、选人三年为任。十九日,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吕颐浩言:“昨蒙圣恩,除臣长男抗、次男摭初等贴职,主管万寿观。依条主管万寿观合赴朔望朝参及国忌行(者)[香]之类,班列间不免与百官相见,恐有嫌疑。乞改差抗、摭一外任宫观差遣,庶获稍远班路。”诏吕抗差主管台州崇道观,吕摭差主管亳州明道宫,并任便居住。

三月二十五日,知枢密院事张浚言:“乞用恩例(指:士大夫多流离,困厄之馀,未有阙以处之。于是许以承务郎以上权差宫观一次,有以宰执恩例陈乞而与之者,月破供给),陈乞母舅(母亲的弟兄)左朝议大夫徐愈宫观一次。”从之。二十六日,知枢密院事、宣抚处置使张浚言:“逐路监司、知、通等,所有阙官去处,选差奏闻,先令赴任管干职事。窃虑奏状未达间,别行差官前来,缘道路遥远,多是所替人已年满过期,再差官到任亦已多日,若便令交割,不唯有碍见任人资考,兼恐所差人各怀不测替罢,不肯究心职事。今欲将朝廷差到官如踰期者,别与本等合入差遣,所贵各不相妨。”从之。

四月,知潼川府宇文粹中求去张浚承制以其弟直秘阁成都府路转运副使宇文时中代之张浚上奏王庶、王似、卢法原威望向来不高,请求命令刘子羽、吴玠为判官,未报。

3、张浚回朝,母亲计氏告无以家为念

五月,因朱胜非以宿憾日毁短张浚,宋高宗不放心张浚,诏令张浚回朝。朝廷川陕抚谕官、礼部郎中周随亨、驾部员外郎李愿宣押王似、卢法原至阆州,宣布召张浚、刘子羽、王庶、刘锡、冯康国回朝,张浚始解使事。张浚见出蜀一事已成定局,便上《使还乞祠疏》给朝廷,请求回故乡绵竹再赴行在听命。二十六日,罢张浚川陕宣抚处置使司便宜黜陟。期间,张浚回绵竹途径至绵州,复奏王似不可任,向宋高宗请求归田,未果(宋高宗“诏不允,令浚疾速赴行在”)。张浚奉诏离开绵竹时,“自夫人以下皆留侍,独絮子侄往,太夫人(母计氏)送之,曰:‘汝无愧矣,勉读圣人书,无以家为念。’”

六月初三,尚书吏部侍郎韩肖胄为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充大金军前奉表通问使;给事中胡松年试工部尚书,充副使。初七,宣抚处置使张浚奏捷,且请赴行在,诏王似、卢法原督使趋赴任,仍降诏抚存蜀中,王彦特放罪,复往金州控扼。时张浚方论却敌之功,将佐幕客皆以便宜迁秩。既而王似、卢法原俱至蜀,张浚遂与宝文阁直学士刘子羽、参议官、左通议大夫王庶、主管机宜文字、兵部员外郎冯康国、鼎州团练使、提举江州太平观刘锡、左朝散郎、利州路提点刑狱公事冯楫权枢密院计议官,偕行俱东。十九日,知枢密院事、宣抚处置使张浚言:“被旨,王似除端明殿学士、川陕等路宣抚处置副使,其知成都府令张浚具名奏差。臣今欲乞改差端明殿学士、左正奉大夫、宣抚处置使司参议张深充成都府路兵马钤辖,兼本路安抚使,兼知成都军府事,望给降告命。”从之。下旬,张浚归省庭围(解使事归田回故乡),住持成都昭觉寺的克勤冲冒大暑,远来劳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