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与宗室赵氏的交集
(2025-03-03 16:21:18)
标签:
军事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浚考证 |
张浚与宗室赵氏的交集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在宋高宗、宋孝宗二朝担任过宰相,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抗金统帅,多次被任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刘锜等抗金名将,是南宋赵构新政权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的最大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更被新近研究者誉为宋朝第一政治家。张浚除与赵构交集可大书外,还与赵令衿、赵伯琮、赵士、赵頙贤等赵氏宗室有关。
一、张浚与宋太祖后裔:赵令衿、赵伯琮
1、张浚与赵令衿不与秦桧为伍
赵令衿(?-1158),字表之,号超然居士。宋太祖赵匡胤的五世孙。赵德昭(宋太祖赵匡胤次子)玄孙。北宋徽宗大观三年(1108),赐上舍出身。
宋钦宗初,赵令衿为军器少监,言事忤旨,夺官。
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赵令衿以都官员外郎召。八月,郦琼杀吕祉等,裹胁4万人叛变投向伪齐。由秦桧、沈与求在宋高宗身边主导整编淮西军决策而发生淮西军变。十二日,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张浚见上引咎。宋高宗曰:“失三万人,不系国安危,譬犹临阵折伤,亦是常事,卿等不可以此介意,当益镇安人心,激厉士气,以为后图。”张浚曰:“臣非才误国,上贻圣虑。今圣志先定,臣复何忧?敢不黾勉,以图报效!”九月,张浚引咎求去位(张浚以处置淮西军不当主动担责引咎罢相),赵鼎于是复左相,秦桧由是憾张浚。台谏交章论浚,安置岭表。赵鼎约同列救解。与张守面奏,各数千百言,秦桧独无一语。赵令衿因上章留张浚,言官石公揆论赵令衿阿大臣,复罢居衢州。张浚罢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赵鼎为尚书左仆射。十月初九,张浚以左朝奉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永州居住。期间,赵令衿以左朝请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观。
绍兴八年(1138)三月,秦桧任右相兼枢密使。
绍兴十四年(1144),左朝请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观赵令衿以事抵临安,御史中丞李文会劾赵令衿“昔为大臣缓颊,今复奔走请托。”诏送吏部。吏部直赵令衿,奏除德安府通判。
绍兴二十一年(1151),赵令衿迁知泉州。绍兴二十三年(1153)二月,吏部尚书林大鼐为秦檜所忌出知泉州。赵令衿离开泉州。赵令衿归寓三衢,尝会宾客观秦桧家庙记,口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之句(赵令衿自泉州代还,寓居衢州,尝召客观月。令衿因观秦桧家庙记文,口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之句,右通判州事汪召锡、州学教授莫汲皆于坐间闻之)。绍兴二十四年(1154)五月,尚书吏部侍郎李如冈知泉州。六月,监察御史董德元守殿中侍御史。侍御史董德元承风旨劾之,诬以赃私,诏下赵令衿狱。案验无状,乃论赵令衿谤讪不逊,追一官勒停,令南外宗正司拘之。秦桧除汪召锡湖南提举以报之,衔赵令衿,必欲置死地。
绍兴二十五年(1155)二月,沈长卿和芮烨共赋《牡丹诗》,被邻人告发,皆被贬;知府吕愿中赋诗献媚,被召用。五月,通守汪召锡(秦桧兄婿),颇疑赵令衿,讽教官莫汲诉赵令衿论日月无光,谤讪朝政。七月,添差通判衢州汪召嗣提举荆湖南路常平茶盐公事。秦桧赏其讦赵令衿,且令图张浚,乃奏:“昨得旨,汪召嗣已死,欲与其弟召锡推恩。”八月,尚书吏部侍郎董德元参知政事。德元登第七年而执政,自吕蒙正以后所未有。权尚书刑部侍郎张柄知潭州。张柄,秦桧死党也。时张浚谪居永州,桧犹忌浚,故使柄与汪召锡共察之。御史徐喜揭发赵鼎之子赵汾与赵令衿关系密切(赵鼎之子赵汾归过衢,赵令衿曾赆之),被送入大理寺。俾赵汾自诬与张浚、李光等谋逆,而赵令衿预焉。狱上,秦桧病不能省,乃获免。十月,秦桧死。赵令衿复爵。
绍兴二十六年(1156),授赵令衿明州观察使,袭封安定郡王。引疾乞奉燕王祠,许之。寻加庆远军承宣使。寻奉祠归。
绍兴二十八年(1158),赵令衿薨,赠开府仪同三司。宋孝宗即位后,亲洒赐额宸翰以宠其行。
2、张浚荐立储,赵伯琮(赵昚)即位,张浚以战止战保接班
绍兴元年(1131)八月十五日,知枢密院事兼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在川陕,念上继嗣未立,上奏曰:臣荷陛下恩德之厚,事有干于宗庙社稷大计,臣知而不言谁敢为陛下言者?惟陛下察其用心,贷以万死。臣窃见西汉之制(人君即位首建储嗣,所以固基本属人心)。愿陛下特召大臣讲明故事,仍先择宗室之贤,优礼厚养以为藩屏。”
绍兴五年(1135)二月,宣奉大夫、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张浚入谢,复陈:“宗庙大计莫先储嗣,虽陛下圣德昭格春秋方盛,必生圣子惟所以系天下人心,不可以不早定议。”宋高宗首肯,久之乃云:“宫中见养二人,长者艺祖之后,年九岁不久当令就学。”张浚出,见赵鼎都堂,相与仰叹圣德。三月,张浚亲讨湖贼。
五月初八,名行宫新作书院为资善堂。遣何藓等奉使金国,通问二帝。中书舍人胡寅言:“国家与金世仇,无通使之义。”张浚奏:“使事兵家机权,后将辟地复土,终归于和,未可遽绝。”乃遣行。时两发储嗣之议的张浚在潭州,闻资善堂皇子(建国公,初名赵伯琮,赵瑗,赵昚,宋孝宗,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生父为赵子偁)出就傅,喜不自胜。以为当以师傅为先,遂荐起居郎朱震、秘阁修撰范冲可充训导之选(荐范冲、朱震可备训导),朝论以二人为极天下之选(范冲、朱震皆一时名德老成,极天下之选)。十九日,召张浚回到行在。二十四日,下诏张浚提举详定一司敕令。二十五日,任贵州防御史赵瑗为保庆军节度使,封为建国公。徽猷阁待制范冲兼资善堂翊善,起居郎朱震兼赞读。六月,命建国公赵瑗出就资善堂听读,拜范冲、朱震。
张浚以战止战、以战促和保宋孝宗二代顺利接班。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宋高宗退位,宋孝宗即位。月底,因宋孝宗自藩邸熟闻张浚德望,临朝之初,顾问大臣咨嗟叹息。宋孝宗召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兼节制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的张浚赴行在,赐张浚手书说:“朕初膺付托,以眇然一身,当万机之烦,夙夜祇惧,未知攸济。公为元老,宜辅朕初政。公其疾驱,副朕至意。”七月初,张浚立即到临安入见宋孝宗,宋孝宗改容说:“久闻公名,今朝廷所恃惟公。”赐坐降问,即除张浚任少傅、江淮东西路宣抚使,进封魏国公。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正月,宋孝宗以陈康伯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平章事兼枢密使,史浩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张浚进枢密使、都督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开府建康。三月壬辰朔(初一),金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以书取侵地。丁未(十六日),因纥石烈志宁在边界调动兵力,宋金前线形势恶化,和战问题摆在南宋朝廷的眼前,朝中大臣各执其见。四月间,宋孝宗召见张浚,问恢复的计划,张浚主张孝宗北上建康督战(张浚入见宋孝宗,复伸前说,宋孝宗再三叹美)。八月,金纥石烈志宁又致书索要海、泗、唐、邓四州土地和岁币。十二月初九,张浚朝见孝宗。张浚复力陈和议之失。宋孝宗为止誓书,留之望、大渊待命,而令通书官胡昉、杨由义往,谕金以四郡不可割;若金人必欲得四郡,当追还使人,罢和议。二十一日,任命汤思退为尚书左仆射,张浚为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仍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
隆兴二年四月初六,召张浚回朝。初十,把李显忠侵吞的官钱发还给各军。十四日,因张浚请解督府,诏从其请(罢废江淮都督府)。尹穑连疏诋张浚愈力,左司谏陈良翰奏如公忠勤人望所属不当使去国,宋孝宗谓陈良翰本无此事,且当今人材孰有踰魏公者,卿宜遍喻侍从、台谏使知朕此意,侍御史周操素同陈良翰议,至是争论甚力(左司谏陈良翰、侍御史周操言张浚忠勤,人望所属,不当使去国)。二十二日,制除张浚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判福州,张浚力辞恩命,宋孝宗不许。二十三日,张浚被罢免。二十五、二十六期间,张浚辞,改除醴泉观使。朝廷遂决弃地求和之议。张浚虽去国,不敢以嫌,故有隐奏尹穑奸邪,必误国事,且劝上务学亲贤。或勉张浚勿复以时事为言,张浚曰:“君臣之羲,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吾荷两朝厚恩,久尸重任,今虽去国,犹日望上心感悟,苟有所见,安忍弗言。上如欲复用浚,浚当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病为辞。如若等言,是诚何心哉!”闻者耸然。月底,张浚留平江虎丘,致仕之章已八上矣。八月,南宋主和的势力得势,在太上皇赵构干预下,为议和自坏两淮边备,撤去已收复的海、泗、唐、邓四州的守卫军队,张浚等人为之苦心经营的抗战局面全部破坏。二十二日,张浚始寝疾。张浚知来日不多,手书付二子张栻(字敬夫)、张杓(1136-1205,字范夫)曰:“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二十八日子时,张浚忧愤成疾,病逝余干养正堂。讣闻,宋孝宗震悼,辍视朝,赠太保。
二、张浚与宋太宗后裔:赵士、赵頙贤
1、张浚勤王与赵士
赵士(1084-1153),字立之,赵仲御(1052-1122)第四子,宋太宗赵匡义(赵光义,赵炅)的四世孙(玄孙)。赵仲御是商王赵元份(宋太宗赵炅的第四子)之曾孙、濮安懿王赵允让之孙,昌王赵宗晟之子。宋高宗赵构为宋太宗六世孙。赵士有子赵不凡、赵不怞。
赵士好学,善属文。初补右班殿直,累迁权同知大宗正事。
钦宗靖康末,赵士承孟太后旨,诣南京奉高宗即位。赵士因论黄潜善误国,出知南外宗正事。
建炎三年(1129)三月,会苗傅、刘正彦作乱,赵士易服入杭,以蜡书遗张浚,趣其勤王;赵士复遗吕颐浩书,勉其与张浚同济国难、促其勤王。苗傅等怒张浚,张浚坐谪。复遗张浚书,谓朝廷无他意,俾贼勿疑耳(长子赵不凡,方苗傅之乱,刲股纳蜡书,持告张浚,以功转两官,易文资)。四月初,事平,赵士累迁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事。赵士数言事忤秦桧。岳飞被诬,赵士以百口保之。秦桧大怒,遂夺赵士官,谪居建州。赵士卒后,追封循王。
2、张浚寓于江西余干的宋宗室赵頙贤住所
赵不求(?-1154)的长子赵善应(1118-?),字彦远,号幸庵,宋太宗赵炅七世孙,汉恭宪王赵元佐(966-1027)六世孙,恭王赵允升五世孙,郯勤孝王赵宗惠玄孙,建国懿恭公赵仲企曾孙,西头供奉官赵士虑之孙,申国公赵不求长子。赵不求监余干酒税而居余干(今江西余干)。赵善应有子赵汝愚(1140-1196)。
王十朋《次韵安国(张孝祥)题余干赵公子养正堂,堂张魏公(张浚)所名也,并为作铭》:“去岁西来路偶同,一言不肯话飘蓬。铭成养正首示我,室坐不欺深念公。大盗欲缠遥拱北,群言交乱卒居东。可怜未战身先死,贯日精忠化白虹。”赵公懋(1115-?),字元功,魏王赵廷美(947-984)六世孙。王十朋作有《舟中怀鄱阳赵倅公懋及诸同官用九日登高韵》。赵彦端(1121-1175),字德庄,号介庵。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炅之弟魏王赵廷美(947-984)七世孙。绍兴十年(1140),赵彦端为余干令,凡三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