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浚与东南士大夫之首李光的抗金同进退

(2025-02-11 08:56:08)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张浚与东南士大夫之首李光的抗金同进退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在宋高宗、宋孝宗二朝担任过宰相,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抗金统帅,多次被任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刘锜等抗金名将,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的最大功臣,是南宋初年川蜀抗金士大夫之首,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更被新近研究者誉为宋朝第一政治家。北宋徽宗和元年(1118),张浚中进士(在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并被录取的考生),张浚调山南府(兴元府)士曹参军兼城固县事。

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任满的张浚调任褒城令、熙河路察访司干办公事。宣和五年1125)前后,张浚任成都士曹司士参军事、恭州(今重庆)司录参军事。

李光(1078-1159),字泰发,一作泰定,号转物老人,自称易读老人,越州上虞(今浙江绍兴上虞)人。北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太学就读的李光考中进士,任晋州岳阳县尉兼按察。政和二年(1112),李光调任开化县令。政和七年(1117)夏,李光调任平江府常熟县。此后,李光捆绑了朱勔父亲朱冲的家僮治罪,朱冲讽劝部使者改调李光到吴江,李光不屈服,改任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冬,召李光为太常博士。宣和六年(1124)冬,李光迁司封员外郎。宣和七年(1125)秋,李光因见彗出寅、艮间,以言事贬监汀州酒税。

一、高宗新立,前朝旧臣李光、张浚同被朝廷起用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张浚因尚书右丞何栗荐被召为京城京畿路开封府朝廷审察(台谏官)。李光任右司寇。三月,张浚任太常寺主簿。李光任侍御史。李光反对割地事金。五月,李光任谏议大夫。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五月,宋高宗即位。刚赶到的张浚参与登基仪式。十四日,张浚充枢密院编修官。同期,李光擢秘书少监。七月,张浚受到新任右相黄潜善的赏识(政和、宣和间黄潜善以钦差大臣察访陕西兴元府的黄潜善了解张浚的治绩),改虞部郎。十八日,宋高宗见张浚雍容静重,即欲用之,黄潜善又称其贤,即命尚书虞部员外郎张浚为殿中侍御史。十月,宋高宗行在撤退至扬州。期间,李光知江州。不久,李光升任侍御史,因路阻不赴任。十二月十一日,张遇进犯江州。

建炎二年(1128)六月,张浚除集英殿修撰、知兴元府,未行,擢礼部侍郎。十月,张浚兼御营使司参赞军事。这年,韩肖胄知江州。

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军数百骑突袭“行在”扬州,宋高宗仓惶出逃,张浚与吕颐浩追随渡江。中书侍郎朱胜非任节制平江府(今苏州)、秀州(今浙江嘉兴)军马,张浚任同节制军马,驻守平江抗金。不久,朱胜非召赴行在杭州,留张浚驻守平江。这月,命龙图阁待制、知江州陈彦文为沿江措置使。三月,杭州发生苗刘兵变。张浚组织吕颐浩、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勤王。四月初,苗刘兵变平定,吕颐浩迁宣奉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兼御营使,张浚任知枢密院事。宋高宗问张浚以方今大计,张浚请身任陕蜀之事,置司秦川,而别委大臣与韩世忠镇淮东,令吕颐浩(1071-1139)扈驾来鄂州(今武昌),张俊、刘光世从行庶与秦川首尾相应,宋高宗许之。

二、为秋防,四川籍张浚和浙东籍李光成为依靠

建炎三年(1129)五月,宋高宗自杭州赴建康。宋高宗欲相立首功的张浚,“浚以晚进,不敢当。”推辞。初三,在常州,张浚认为:“中兴当自关陕始,虑金人或先入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遂慷慨请行。”宋高宗接受张浚提出的经略川陕牵制金军南下的建议,并任张浚为宣抚处置使,以川、陕、京西、湖南、湖北路为所部全权负责所有川、陕以及京西、湖北、湖南地区的军政事务,赋予宣抚处置司“便宜黜陟”的权力,实施“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的处置战略,表明南宋最高统帅对用兵陕西牵制金军的战略和决心,张浚“于兵民财无所不总”、负“半天下之责”受命负责南宋抗金三大防线“江淮防线、江汉防线、秦岭防线”中的两大防线。同月,宋高宗从临安到建康,命李光知宣州(属江南东路)。七月二十四日,知枢密院事、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以亲兵一千五百人、骑三百出屯雨花台(是日,张浚军行,屯雨花台),旋赴川陕开辟新战场。东京留守杜充以粮储告竭,弃汴还建康(属将岳飞从至),至江宁镇,密晤张浚。二十六日,诏命奉隆佑皇太后,率六宫往豫章。诏权邦彦叙复宝文阁直学士知江州。张浚特奏请王彦为前军统制,自建康一起入陕。,八月,王彦驻军兴元府。知江州权邦彦兼本路制置使。闰八月至十二月,宋高宗为避金军,从建康、杭州、越州(今浙江绍兴)、明州(今浙江宁波),在定海县(今舟山定海)上船入海避难。九月,知枢密院事兼宣抚处置使张浚奏沿江措置使陈彦文在江州妄用诸司钱40余万缗,且多欺隐。

十月,金国为一举消灭南宋新政权,完颜宗弼(金兀术)率金兵发动了规模空前、骑兵突击的冬季闪电攻势,开展搜山检海捉赵构行动。金西路军由拔离速、彀英、耶律马五指挥,由黄州(今湖北黄冈县)渡江,攻江西、湖南、湖北三路,捉隆佑太后。癸未(初八),宋高宗由建康返回到临安。壬辰(十七日),宋高宗撤至越州(今浙江绍兴)。下旬,张浚布防完成鄂州(今武汉)、襄阳军务后的张浚抵达兴元(今陕西汉中),设司于此,领兵牵制、抵抗进攻川陕的金兵,随后调整西北各路军事长官。十二月,金国完颜宗弼(金兀术)主力攻破临安府,渡过钱塘江追击宋高宗,一直打到明州。

建炎四年(1130)春,李光任右文殿修撰。四月,因金兵已退,宋高宗御舟从海上回到明州城下,再由明州返回越州驻跸。五月,金兵渡长江北撤。九月,李光改知临安府。有“便宜黜陟”权的知枢密院事兼川陕宣抚处置使的张浚调集熙河路刘锡、秦凤路孙渥、泾原路刘锜、环庆路赵哲、永兴军路吴阶等五路经略使所部,步兵和骑兵共计20万(号称40万)人,执行宋高宗命令以大军向东挺进,驻扎于富平县。同月,张浚驻邠州督战,遣都统制刘锡统五路兵与右副元帅完颜宗辅、左翼完颜宗弼、右翼完颜娄宿大战于富平县,官军败绩。“富平之战”是宋、金两军的大兵团决战,虽然宋军富平之战败绩,但使金主力的完颜宗弼部被迫调离左右全局的江淮战场,被牵制于西北战场近四年,极大地削弱了金兵对南宋新朝廷的军事压力,有效地保障了南宋高宗新朝廷在东南的半壁江山。也因张浚在川陕苦心经营已三年无粮草、无军马、无治理的关中焦土,一举实现了南宋陕西边防的散乱武装不听朝廷节制的局面,战略上十分成功。十月,张浚退保秦州(今甘肃天水)。十一月,秦桧到越州见到宋高宗,并带来了徽钦二帝及赵构母亲韦氏的消息,让宋高宗非常高兴,秦桧立即被任为礼部尚书。

三、李光、张浚卷入吕颐浩、秦桧的战和矛盾之中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正月,李光知洪州。二月,秦桧任参知政事。这年,常同乞郡,得柳州。三月,张浚以富平失律,上疏待罪。宋高宗谓辅臣曰:“浚放罪诏宜早降。”因言:“浚用曲端、赵哲、刘锡,后见其过,即重谴之。浚未有失,安可罢也?”同知枢密院事李回曰:“须得胜浚者乃可易。”宋高宗曰:“有才而能办事者固不少,若孜孜为国,无如浚。亦有人言其过,朕皆不听。”期间,殿中侍御史章谊奏:“自赵哲退败,事任已重,(张浚宣抚陕西)处断太专,当除副贰,使之自助。”同月,金军又迫福津、同谷等地,直逼威胁兴州(陕西略阳)。无奈之余,川陕宣抚处置使司又退至阆州(今四川苍溪东南) ,移川陕宣抚处置司于此。八月二十三日,秦桧升任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是年秋,改知饶州,未赴。九月初三,徽猷阁待制新知饶州李光移婺州(今浙江金华)。李光甫至郡,擢吏部侍郎兼侍读。李光上书极论朋党之害。这月,吕颐浩再相(少保、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与秦桧共相,吕颐浩主外、秦桧主内。常同论吕颐浩十事,且曰:“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纵使有功,宰相代天理物,张九龄所谓不以赏功者也。”十一月末,吏部侍郎兼权侍读李光受命往临安府节制本府内外见屯诸军,及兼权户部侍郎,总领临安府应干钱粮、卸纳纲运及修缮移跸事务。

绍兴二年(1132)正月,宋高宗进驻临安。张浚被授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成为南宋文臣建节的第一人。这年春,李光任吏部尚书。三月,授李光淮西招抚使,未及到任,李光被任为端明殿学士、江东安抚大使、知建康府兼寿春、滁、濠、庐、和、无为宣抚使。四月,秦桧密谋夺吕颐浩权,宋高宗诏命吕颐浩专管军旅,秦桧专管政务,左相吕颐浩再受命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并于镇江开都督府。闰四月听朱胜非(1082-1144)自便。五月,吕颐浩出师督江淮诸军。同月,秦桧则意欲专权主和,排斥异己,引朋附者列于要途,用胡安国、张焘(1092-1166)、程瑀(1087-1152)等名人,委以要职,以图排挤吕颐浩。同月,秦桧奏请设修政局,自为提举,与参知政事翟汝文(1076-1141)同领政务。六月,秦桧与翟汝文同堂议事,两人争执,秦桧拍案怒斥翟汝文为“狂生”,翟汝文当即回应说:“浊气!”秦桧弹劾翟汝文擅自处置堂吏,翟汝文罢去。吕颐浩、綦崇礼乞去,宋高宗不允,召吕颐浩还朝。这月,吕颐浩自镇江都督府回朝。七月,吕颐浩回到临安,发觉秦桧的阴谋,决意去之。吕颐浩向席益请求对策,席益献策把秦桧及其党羽看作朋dang,首先要除掉党魁胡安国(吕颐浩问去秦桧之术于席益,答曰:“目为党可也。今党魁胡安国在琐闼,宜先去之。”),并以朱胜非为助,任命黄龟年(1083-1145)为殿中侍御史、刘棐为右司谏。八月,给事中胡安国上书说朱胜非不可用。朝廷改命朱胜非为醴泉观使兼侍读,日赴朝堂议事。胡安国遂请求辞职,秦桧再三挽留,未果,家居不出(给事中胡安国以论朱胜非罢,宰执、台谏上疏留之,皆不报)。参知政事谢克家【谢克家母亲是李清照前夫赵明诚的姨母,谢克家与赵明诚是姨家表兄弟。綦崇礼与赵明诚又是表兄弟关系,綦崇礼与谢克家有世谊之亲】上书《褫职告词》。吕颐浩又用使金归国王伦的报告,由綦崇礼上奏,引秦桧于建炎四年冬归国时所言“如欲天下无事,须是南自南,北自北”之说,将“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解释为把河北出身者及中原(河南)之人,强送归金与刘豫之齐地。同月,宋高宗召綦崈礼入宫奏对,拿出秦桧所陈二策给他看(河北人还金国,中原人还刘豫)。并说:“秦桧说‘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是北人,将归哪儿?秦桧又说‘为相数月,可耸动天下’,朕至今也没看到。”綦崈礼就把宋高宗的意思写入训辞,布告中外。主战派弹劾秦桧“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和“以河北人还金国,以中原人还刘豫”的和议计策,参知政事谢克家上书《褫职告词》。宋高宗召见兵部侍郎綦崇礼,将秦桧罪状以御笔写《制词》。殿中侍御史黄龟年上疏弹劾秦桧及党羽张焘、胡世将、吴表臣,论秦桧专主和议、阻止恢复,且植党专权。把秦桧比作王莽、董卓。甲寅,秦桧只得上章辞位,宋高宗降诏,罢去秦桧相位。任綦崇礼为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

九月初一,因臣僚再言其罪,秦桧落职,榜其罪状于朝堂,传告中外。给事中程瑀等坐论驳朱胜非,疑其党桧,并落职主宫观。责降与秦桧朋附的官员,皆罢出尚书省,涉及给事中胡安国及程瑀等二十人(江跻、吴表臣、程瑀、张焘、胡世将、刘一止、林待聘、楼炤并落职予祠,台省一空,皆秦桧党羽)。这月,宋高宗遣王似作张浚副手【显谟阁直学士、知兴元府王似为端明殿学士、川陕等路宣抚处置副使,与张浚相见,同治事】。是月,谏官指斥李光为秦桧同党,被夺职奉祠。十月,李光以左奉议郎、提举台州崇道观。十二月十五日,宣抚处置使张浚,即成州置院类试陕西发解进士,得周汉等十三人。张浚承制赐(周)汉进士出身,余同出身。十六日,宋高宗命驾部员外郎李愿往川、陕,因使持诏号张浚还朝,且令与参赞公事刘子羽、主管机宜文字冯康国俱还,仍以亲兵千人护送。时卢法原奉祠居蜀,张浚承制以卢法原代韩迪,言于朝;阅四日,遂有是命。十七日,以闻,诏令尚书省给黄牒。十八日,诏张浚罢宣抚处置使,依旧知枢密院事,徽猷阁直学士知夔州卢法原为龙图阁学士、川陕宣抚处置副使,与王似同治事。时以张浚于国有功,久劳于外,令学士院降诏召赴枢庭,仍命学士撰蜡书十通,付宣抚副使王似书填赐诸叛将,略曰:“昨宣司参议刘子羽弄权用事,不通人情,今已召张浚还朝,更命王似,无复嫌隙,其早自归。”张浚闻,乞祠,不许。是日,宋高宗谓大臣曰:“近引对元祐臣僚子弟,多不逮前人,亦一时迁谪,道路失教。元祐人才,皆自仁宗朝涵养,燕及子孙。自行经义取士,往往登科后再须修学,所以人才大坏,不适时用。”二十三日,遣司封员外郎周随亨同抚谕川、陕。

绍兴三年(1133)二月,召知柳州常同还。四月,宋高宗以水旱地震,纵容侍御史辛炳、殿中常同弹劾吕颐浩。常同论朋党之祸:“自元丰新法之行,始分党与,邪正相攻五十年。章惇唱于绍圣之初,蔡京和于崇宁之后,元祐臣僚,窜逐贬死,上下蔽蒙,豢成夷虏之祸。今国步艰难,而分朋缔交、背公死党者,固自若也。恩归私门,不知朝廷之尊;重报私怨,宁复公议之顾。臣以为欲破朋党,先明是非,欲明是非,先辨邪正,则公道开而奸邪息矣。”宋高宗曰:“朋党亦难破。”常同对:“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宋高宗曰:“君子小人皆有党。”常同又对曰:“君子之党,协心济国;小人之党,挟私害公。为党则同,而所以为党则异。且如元祐臣僚,中遭谗谤,窜殛流死,而后祸乱成。今在朝之士,犹谓元祐之政不可行,元祐子孙不可用。”宋高宗曰:“闻有此论。”常同对以:“祸乱未成,元祐臣僚固不能以自明。今可谓是非定矣,尚犹如此,盖今日士大夫犹宗京、黼等倾邪不正之论。朋党如此,公论何自而出?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勿为小人所惑。”又奏:“自古禁旅所寄,必参错相制。汉有南北军,周勃用南军入北军以安刘氏,唐李晟亦用神策军以复京师,是其效也。今国家所仗,惟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三将之兵耳。陛下且无心腹禁旅,可备缓急,顷者苗、刘之变,亦可鉴矣。”除殿中侍御史。这年,时韩世忠屯镇江,刘光世屯建康,以私忿欲交兵。常同奏:“光世等不思待遇之恩,而骄狠尚气,无所忌惮,一旦有急,其能相为唇齿乎?望分是非,正国典。昔汉诸侯王有过,犹责师傅,今两军幕属赞画无状,乞先黜责。”宋高宗以章示两军。九月,吕颐浩罢相。言者(侍御史常同)劾中书舍人兼给事中黄龟年阴结大臣吕颐浩,致身要地,坐罢官,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绍兴四年(1134)二月中旬,张浚行至严州之新城(今建德梅城),复上疏引咎求罢。殿中侍御史常同弹劾张浚,与张浚有旧怨、素憾张浚的侍御史辛炳论张浚误国犯分,罗列张浚十大罪行。二十五日,辛炳获悉张浚已近临安,急速请求觐见宋高宗,面奏张浚在一、二年间自曹官升为侍从并提出经营川陕之策逃离东南自保,诬说张浚有丧师失地、诿过擅杀、鱼肉百姓、欺罔朝廷、慢侮君命、骚扰州县之罪。二十六日,张浚历经约八个月“艰难跋涉”,踏进临安城门。张浚到达临安,宋廷诏张浚随行军马尽付神武中军统制杨沂中,逐行钱、物隶内藏(宫内的仓库)为封桩(封存固定不动)激赏库。张浚既见宋高宗,就赴枢密院治事。三月十五日,宋高宗罢免张浚知枢密院事职,以资政殿大学士、右通议大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任便居住。辛炳、常同将历次弹劾奏章副本交给张浚,张浚因惧怕此前迁延不行只得再次上章引咎请罢。辛炳、常同等谏官继续在宋高宗面前攻击张浚。辛炳上章论列,请求宋高宗不该保留张浚资政殿大学士之职,斥张浚凭借侥幸得以专制一方后志盈气满、狂悖无礼、轻脆暴恣、飞扬跋扈,建议远贬。十六日,宋高宗下诏命张浚免谢辞。十七日,张浚落资政殿大学士职,奉祠。十八日,已任御史中丞的辛炳复言张浚之不臣,不窜之岭表不足以塞公议。二十一日,宋高宗诏张浚以散官到福州居住。二十八日,张浚即日如福州,从者皆去,肩舆才两人,离开临安。

四、张浚复起任右相平内乱,李光再次任职地方

绍兴四年(1134)九月,因金军南侵,用兵急切,张浚被宋高宗召回临安而离开福州。十一月,因吴玠乞纳节赎刘子羽罪,宋高宗听刘子羽自便。年底,已再任知枢密院事的张浚指挥韩世忠、张俊、岳飞取得江、淮保卫战胜利。

绍兴五年(1135)二月,张浚升任尚书右仆射(右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月,降授左奉议郎、提举台州崇道观李光复宝文阁待制、差知湖州。闰二月初三,李光知湖州。五月,张浚亲临潭州督师岳飞平荆湖杨么内乱。六月,在张浚统帅下,岳飞攻破匪首杨么军基地夏诚大寨,杨么战败投水。历时三年的湖湘内乱终于在张浚的领导下得以平定,南宋政权控制区的内乱尽平。七月初九,李光移知平江府。

绍兴六年(1136)六月十二日,李光知台州(李光引疾求去,罢为端明殿学士、知台州)。这月,李光作《与张德远(张浚)书》。八月,李光到任知温州。李光作有《知温州谢丞相(张浚)启》 :“三载投閒,自放江湖之上;一麾假守,遽膺符竹之荣。祗服恩私,徒增感愧。伏念某趣操不足以合乎流俗,学问不足以望乎古人,徒以一介无能之身,遭逢千载欲治之主,频更事任,屡致颠隮。补劓息黥,久冥心于祸福;弹冠结绶,敢妄意于功名。不图矜怜,猥见推择。鬷明之于叔向,或假片言;越石之遇晏婴,盖缘一见。夫何疏贱,初未参承,辄肩古人,骤辱知己。幸流言之昭洗,知公道之显行。既还侍从之联,复玷承宣之寄。过都请觐,获瞻天子之光;叩阁承颜,始识汾阳之面。谓拔茅而引类,在推毂以荐贤。遂令憃愚,有此侥倖。此盖伏遇仆射都督相公(张浚),以虚心而收天下之助,以直道而答明主之知。斤斧众才,如良工之无所弃;妍媸庶物,若定鉴之不可欺。眷此微生,获归钧播。某敢不勤求民瘼,思报国恩。诏令是遵,首务农桑之劝;教条不扰,庶期狱市之虚。”

绍兴七年(1137)春,宋廷派遣王伦出使金国,并赏金帛赐宇文虚中等家属在金国者。八月,起居郎兼权中书舍人楼炤以秘阁修撰知温州。同月,为迎回金国人质的母亲,宋高宗用秦桧主军事、外交议和导致淮西军变。九月,张浚主动担责辞右相,赵鼎升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相)兼枢密使。是月,张浚主动担责辞右相,赵鼎升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相)兼枢密使。十月,为迎回金国人质的母亲,宋高宗用秦桧主军事、外交议和导致淮西军变,张浚以秘书少监、分司西京、永州(零陵,今属湖南)居住。闰十月,一些谏官论李纲“违法虐民,毒流一路”,乞再诏李纲提举宫观,李纲再次被罢而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十一月初九,端明殿学士知温州李光为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同期,江西安抚制置司参议官贺允中去职。

五、秦桧主持议和,李光发对,张浚起复未被重用

绍兴八年(1138)三月,秦桧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右相)。五月,端眀殿学士江南西路安抚大使兼知洪州李光升本路安抚制置大使。这月,王伦与金使乌陵思谋来到临安,与金媾和,引发朝野反对。八月,张浚任独相时复命考订的《神宗实录》的何抡、勾涛、张嵲等人遭到张戒、萧振的弹劾而获罪。九月,李光作有《九日会南楼坐客十有二人,以人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分韵得归字》、《次韵子忱(贺允中)郎中九日南楼宴集》。十月,赵鼎被罢左相,出知绍兴府。参知政事刘大中罢,出知处州。李光升吏部尚书、左中大夫。十二月,李光拜参知政事。

绍兴九年(1139)正月,宋高宗以宋金和议初成,朱松叹惋不已。因大赦,贬居在永州的张浚得以恢复提举宫观。二月,为防和议反复,张浚出任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大使。十二月,李光因与秦桧不合,出知绍兴府,改提举洞霄宫。李光尝与秦桧争论,言颇侵秦桧,秦桧不答。及李光言毕,秦桧徐曰:“李光无人臣礼。”宋高宗始怒之。

绍兴十年(1140)五月,金人叛盟(金人背信弃义,撕毁盟约,大举进犯南宋),金兀术等分四道来攻。金兀术入东京,留守孟庾以京师降于金人。六月初二,秦桧谓(给事中兼侍讲)冯楫曰:“金人背盟,我之去就未可卜。前此大臣皆不足虑,独君乡衮(张浚),未测上意,君其为我探之。”(赵牲之《遗史》云:“金人叛盟,楫见秦桧曰:‘金人欲举兵南下,公疏于用兵,宜早召张浚以督诸将。’桧曰:‘善。’公当来早上殿荐之。”)初三,冯楫入见,曰:“金人长驱犯顺,势须兴师。如张浚者,且须以戎机付之,庶收后效。”(楫上殿奏曰:金人南来朝廷未有应敌之策,唯疾召张浚都督诸军耳)宋高宗正色曰:“宁至覆国,不用此人!”秦桧闻之喜。冯楫云:“适观天意,楫必被逐。”即引疾求去,给事中兼侍讲冯楫充徽猷阁侍制、提举亳州明道宫。其时,张浚仍在福建路安抚大使兼知福州任上,宋高宗“宁至覆国,不用此人”之语仅为向金表示下一步与金继续和议的诚意(此说成为不研之学者引用而否定张浚)。这月,冯楫被罢,充徽猷阁侍制、提举亳州明道宫十月,张浚复观文殿大学士。

绍兴十一年(1141)三月,宋金战争结束。十一月,因宋金绍兴和议达成,张浚乞祠,张浚被授为检校少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免奉朝请。年底,张浚上书朝廷要求退居潭州。这月,御史中丞万俟卨指责李光阴怀怨恨,李光贬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

绍兴十二年(1142)年初,乞辞而致仕的张浚离开福州退居潭州(今长沙)。张浚去之日,送者咨嗟号泣,相属于道。

六、秦桧当政禁私史,李光和子李孟坚遭殃波及多人

绍兴十四年(1144)四月,秦桧奏乞禁野史。十月,禁止理学家程颐、张载的著作在社会上传播。十一月,杨愿诬告李光(藤州守臣言迁客李光作诗,讽刺时政,杨愿在中司傅会其说):“纵横倾险,子弟宾客,往来吴越,诱人上书,动摇国是”,李光被移琼州(今海南海口)。

绍兴十五年(1145)七月,秦桧欲禁私史,进言私史害正道。底,宇文虚中与宇文师瑗在上京和高士谈密谋,准备趁金主完颜亶去祭天大典时劫杀他,挟宋钦宗南奔,通知南宋接应。事失密。

绍兴十六年(1146)二月,高士谈、宇文虚中被告发,后被捕。六月,宇文虚中、宇文师瑗父子及全家老幼百余口被活活烧死(宇文虚中与老幼百口同日受焚死),天为之昼晦。七月,张浚上奏备战抗金,秦桧大怒,张浚被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国公官爵,只保留文阶官特进,以提举宫观,被贬往连州居住。绍兴十九年(1149)十二月,秦桧再次禁私撰野史,允许民间告发。然李光在贬所,常作私史,李孟坚间为所亲左奉议郎、新王宫大小学教授陆升之言之。

绍兴二十年(1150)正月,陆升之讦其事(李孟坚因被陆升之诬告为私撰国史),遂命曹泳究实。宋高宗曰:“光初进用时,以和议为是,及得执政,遂以和议为非,其反覆如此。”两浙转运判官曹泳言右承务郎李孟坚省记父李光所作《小史》,语涉讥谤,诏送大理寺(秦桧借口李光在贬所写私史,其子李孟坚传诵之,语涉讥谤,命送大理寺查讯)。三月,狱成(李光之子李孟坚以《小史》事系狱,至是狱成),因吕愿中告李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李光被移至昌化军(今广东儋县西北)安置。又因宋高宗宋高宗说:“李光初进用时,以和议为是,及得执政,遂以和议为非,其反覆如此。”李光以坐主和议反覆,在贬所常出怨言,妄着私史,讥谤朝廷,意在侥幸复用,及与赵士<</span>亻褭>罢政后往来交结;李孟坚亦为父被罪责降,怨望朝廷,记念所撰《小史》,对人扬说,故诏责受建宁军节度副使、昌化军安置李光永不检举,右承务郎李孟坚,除名,峡州编管。前从官及朝士连坐着八人:胡寅、程瑀、潘良贵、宗颖、张焘、许忻、贺允中、吴元美。诏胡寅落职,程瑀、潘良贵、宗颖并降三官,张焘、许忻、贺允中、吴元美并降二官。六月,郑炜告其乡人福建安抚司机宜吴元美作《夏二子传》,指蚊、蝇也;家有潜光亭、商隐堂,以亭号潜光,有心于党李,堂名商隐,无意于事秦。故秦桧尤恶之。

绍兴二十二年(1152),秦桧又兴王庶二子之奇之荀、叶三省、杨炜、袁敏求四大狱,皆坐谤讪。杨炜又以尝登李光、萧振之门,言时事也,于是萧振贬池州。

绍兴二十三年(1153)八月,王趯为李光求内徙,趯编管辰州。

绍兴二十五年(1155)二月,以沈长卿旧与李光启讥和议,又与芮烨共赋《牡丹诗》,有“宁令汉社稷,变作莽乾坤”之句,为邻人所告,沈长卿编置化州,烨芮编置武冈军。十月,秦桧申禁专门之学,秦桧还于一德格天阁书赵鼎、李光、胡铨姓名,必欲杀之而后已。赵鼎已死而秦桧憾之不置,遂欲孥戮赵汾。秦桧忌张浚尤甚,故赵令衿之狱,张宗元之罢,皆波及张浚。张浚在永州,秦桧又使其死党张柄知潭州,与郡丞汪召锡共伺察之。至是,使赵汾自诬与张浚及李光、胡寅谋大逆,凡一时贤士五十三人皆与焉。狱成,而秦桧病不能书。

六、秦桧死,张浚、李光得自便,惜李光不久去世

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秦桧死。十二月,张浚被重新起用,恢复观文殿大学士职衔及和国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许李光内迁郴州安置。

绍兴二十六年(1156)正月,张浚居住长沙,服侍病重的母亲计氏。春夏间,张浚母计氏法真卒。被封为秦国夫人。五月,前特进张浚度金人必渝盟,自归川途中的江陵上疏防备。书奏,执政不省。是月,太常少卿贺允中权尚书礼部侍郎。七月,张浚携子张栻奉丧灵归蜀。张浚回绵竹,一起护送母亲灵柩葬于绵竹汉旺大柏林之中。十月,途中上疏抗金的张浚再次被贬往永州居住,以塞众议:“前特进张浚,依旧永州居住,俟服阕取旨。”

绍兴二十八年(1158)十二月,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柳州安置李光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以赦叙也。八月,尚书省勘会张浚已服阕(丁母计氏丧满),诏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和国公张浚落职,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依旧永州居住。

绍兴二十九年(1159)正月,故左朝奉大夫致仕李光追复左中大夫,官其子二人。四月,归途行至江州卒,年八十二。

七、宋高宗失德失威失信退位,李光、岳飞被追赠

绍兴三十一年(1161)正月,时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的同时,放宽了对贬居永州的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二十六日,张浚获大赦,诏令其在湖南路任便居住。三月,右仆射陈康伯、参知政事朱倬升为左、右仆射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杨椿参知政事,复李光左中大夫。六月,以刘锜为淮南、江东西、浙西制置使。九月,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金兵犯江,朱倬陈战、备、应三策,且谓兵应者胜,宋高宗深然之(宋高宗称“所言三策,甚当。朕书于座右,朝夕思之”)。又策敌三事:“上焉者为耕筑计,中焉者守备,下则妄意绝江,金必出下策。”果如所料。十月,诏将亲征。金人立其东京留守葛王完颜褒为皇帝,改元大定。下旬,宋高宗终于启用老将张浚判潭州。十一月底,因建康告急,宋高宗改张浚观文殿大学士、判建康府(今江苏南宋)。是月,虞允文督舟师胜金兵于采石。金人弑其主亮于扬州,金人遣使议和。十二月,金主返燕京。史浩、虞允文、王淮、陈俊卿、刘珙之进用,皆朱倬所荐也。

绍兴三十二年(1162)正月,宋高宗劳师建康府。二月中旬,宋高宗自建康返回到临安。五月二十七日,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判建康军府事张浚言:“体访得东北今岁米价踊贵,欲乞朝廷多拨米斛钱物,赴淮南赈济支用。”诏令浙西、江东常平司,各更于近便州军,支拨常平米一万硕。

六月,宋高宗因对张浚、赵鼎、李光、岳飞、宇文虚中等失德、失信、失威而退位,宋孝宗即位。月底,因宋孝宗自藩邸熟闻张浚德望,临朝之初,顾问大臣咨嗟叹息。宋孝宗召张浚赴行在,赐张浚手书说:“朕初膺付托,以眇然一身,当万机之烦,夙夜祇惧,未知攸济。公为元老,宜辅朕初政。公其疾驱,副朕至意。”七月初,张浚立即到临安入见宋孝宗,宋孝宗改容说:“久闻公名,今朝廷所恃惟公。”赐坐降问,即除张浚任少傅、江淮东西路宣抚使,进封魏国公。同月,诏追复岳飞元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当在同期,诏追赠李光资政殿学士。御书敕赞李光:“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雪翰墨,锦绣文章,驱长虹于寥廓,听鸣凤于高岗。”八月,经张浚荐,左朝散大夫试中书舍人宣抚判官事陈俊卿权知府事。九月,陆游任枢密院编修、兼编类圣政所检讨。以史浩、黄祖舜荐,召见,赐陆游进士出身。十月,赠谥李光“庄简”,官岳飞孙六人。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正月,张浚进枢密使兼都督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开府建康。二月,经张浚推荐,陈俊卿除礼部侍郎参赞军事。四月,会谍报敌聚粮边地,诸将以为秋必至,宜先其未动举兵,张浚乃请于朝出师。五月,因邵宏渊,富篱兵溃,陈俊卿退保扬州。主和议者幸其败,横议摇之。张浚上疏待罪,陈俊卿亦乞从坐,诏贬两秩。十月,谏臣尹穑附汤思退,议罢张浚都督,改宣抚使治扬州。八月,陈俊卿奏:“浚果不可用,别属贤将;若欲责其后效,降官示罚,古法也。今削都督重权,置扬州死地,如有奏请,台谏沮之,人情解体,尚何后效之图?议者但知恶浚而欲杀之,不复为宗社计。愿下诏戒中外协济,使浚自效。”疏再上,宋孝宗悟,即命张浚都督。十二月,召张浚为相,张浚首奏当旁招仁贤共济国事,上令条具,张浚奏虞允文、陈俊卿、汪应辰、王十朋、张阐可备执政,刘珙、王大宝、杜莘老宜即召还,胡铨可备风宪,张孝祥可付事任,马时行、任尽言、冯方皆可备,近臣朝士中林栗、王秬、莫冲、张宋卿议论据正,可任台谏,皆一时选也。

隆兴二年三月初,张浚、陈俊卿为汤思退、尹穑所挤,奉旨遣视师江、淮。以汤思退为首的主和派又向张浚发起了进攻,右正言尹穑弹劾张浚。四月初,召张浚还朝,罢江淮都督府,以钱端礼、王之望为两淮正副宣谕使;四月下旬,张浚罢相,出判福州。期间,因陈俊卿累章请罪,以宝文阁待制知泉州。五月,张浚留平江,凡八上疏乞致仕。尔后,解散江淮都督府,罢张浚右相。七月,南宋在太上皇干预下,汤思退急于向金人求和,竟毁掉两淮边备,撤去已收复的海、泗、唐、邓四州的守卫军队,张浚等人为之苦心经营的抗战局面全部破坏。同月,张浚行次江西余干。八月,张浚得疾,手书付二子曰:“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二十八日,张浚逝世于江西余干。十一月中旬,宋、金达成隆兴和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