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考证张浚张栻张杓张枃
考证张浚张栻张杓张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5,335
  • 关注人气:1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浚与李迨同频报效南宋朝廷

(2025-02-11 08:52:24)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张浚与李迨同频报效南宋朝廷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中进士,在宋高宗、宋孝宗二朝担任过宰相,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抗金统帅,多次被任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刘锜等抗金名将,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的最大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更被新近研究者誉为宋朝第一政治家。

李迨(1086-1148),京东西路东平府(郓州)人。李迨未冠入太学,因居开封。李迨以荫(曾祖为尚书右丞李参)补官,初调渤海县尉。时州县团结民兵,李迨立赏罚以整齐之,累月皆精练,部伍如法。部刺史按阅,无一人乱行伍者,遂荐之朝,改合入官。累迁通判济州。

一、张浚、李迨自宋高宗即位、南下扬州、东撤杭州一路拥立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完颜宗望渡过黄河,又攻下滑州,包围汴京(今开封),被京城四壁守御使李纲抵抗未破城。同月,张浚因尚书右丞何栗荐被召为京城京畿路开封府朝廷审察(台谏官)。三月,张浚任太常寺主簿。

靖康二年(1127)二月,康王赵构以大元帅过济州,郡守自以才不及,李逊迨行州事,李迨应办军须无阙。三月,金军立张邦昌为帝,称大楚。太常寺主簿张浚与秘书省校书郎胡寅、开封府司仪曹事赵鼎三人作为北宋遗臣,不甘受辱,为亡国守节而一齐逃至太学中,拒绝为“大楚”政权所用。不日,举目无亲的张浚赴青州投奔前已出知青州的四川同乡宇文虚中。四月,会大元帅府劝进,乘舆仪物皆未备,李迨谙熟典故,裁定其制,不日而办。赵构深叹赏,即除随军辇运。月底,得知康王将即位于京东西路首府的应天府南京(今商丘南)的张浚自青州驰赴投奔康王赵构参与救亡。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刚赶到的张浚参与登基仪式。十四日,太常寺主簿张浚充枢密院编修官。期间宋廷授李迨山东辇运,改金部郎。七月,张浚受到新任右相黄潜善的赏识(政和、宣和间黄潜善以钦差大臣察访陕西兴元府的黄潜善了解张浚的治绩),改虞部郎。十八日,宋高宗见张浚雍容静重,即欲用之,黄潜善又称其贤,即命尚书虞部员外郎张浚为殿中侍御史。十月,宋高宗行在撤退至扬州。张浚、李迨等从驾至维扬。

建炎二年(1128)六月,张浚除集英殿修撰、知兴元府,未行,擢礼部侍郎。十月,张浚兼御营使司参赞军事。十一月,金人侵犯东平府,宋高宗遣御营使司同都统制范琼带领兵马增援东平府。

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军数百骑突袭“行在”扬州,宋高宗仓惶出逃,张浚与吕颐浩追随渡江。因敌犯行在所,李迨即取金部籍有关于国家经赋之大者载以行,及宋高宗于镇江。吕颐浩言于宋高宗,即日召见李迨。中书侍郎朱胜非任节制平江府(今苏州)、秀州(今浙江嘉兴)军马,张浚任同节制军马,驻守平江抗金。不久,朱胜非召赴行在杭州,留张浚驻守平江。未几,李迨丁父丧,诏起复,以中散大夫直龙图阁,为御营使司参议官,兼措置军前财用。三月,杭州发生苗刘兵变。张浚组织吕颐浩、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勤王。吕颐浩、张浚集勤王之师,李迨流涕谓诸将曰:“君第行,无虑军食。”师行所至,食皆先具。四月初,苗刘兵变平定,吕颐浩迁宣奉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兼御营使,张浚任知枢密院事。李迨同赵哲等入对,宋高宗慰劳之,诏转三官,辞不拜,李迨除权户部侍郎。宋高宗问张浚以方今大计,张浚请身任陕蜀之事,置司秦川,而别委大臣与韩世忠镇淮东,令吕颐浩(1071-1139)扈驾来鄂州(今武昌),张俊、刘光世从行庶与秦川首尾相应,宋高宗许之。这月,加显谟阁待制,以李迨为淮南、江、浙、荆湖等路制置发运使。寻李迨以军旅甫定,乞持余服,诏许之。五月,宋高宗自杭州赴建康。宋高宗欲相立首功的张浚,“浚以晚进,不敢当。”推辞。初三,在常州,张浚认为:“中兴当自关陕始,虑金人或先入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遂慷慨请行。”宋高宗接受张浚提出的经略川陕牵制金军南下的建议,并任张浚为宣抚处置使,以川、陕、京西、湖南、湖北路为所部全权负责所有川、陕以及京西、湖北、湖南地区的军政事务,赋予川陕宣抚处置司“便宜黜陟”的权力,实施“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的处置战略,表明南宋最高统帅对用兵陕西牵制金军的战略和决心,张浚“于兵民财无所不总”、负“半天下之责”受命负责南宋抗金三大防线“江淮防线、江汉防线、秦岭防线”中的两大防线。同月,宋高宗到达建康。七月庚子(二十四日),知枢密院事兼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从行在建康出发赴川陕开辟新战场。东京留守杜充以粮储告竭,弃汴还建康(属将岳飞从至),至江宁镇,密晤张浚。壬寅(二十六日),诏命奉隆佑皇太后,率六宫往豫章。张浚特奏请王彦为前军统制,自建康一起入陕。月底,知枢密院事、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以亲兵一千五百人、骑三百出屯雨花台(是日,张浚军行,屯雨花台),旋赴川陕开辟新战场。

闰八月至十二月,宋高宗为避金军,从建康、杭州、越州(今浙江绍兴)、明州(今浙江宁波),在定海县(今舟山定海)上船入海避难。

十月,金国为一举消灭南宋新政权,完颜宗弼(金兀术)率金兵发动了规模空前、骑兵突击的冬季闪电攻势,开展搜山检海捉赵构行动。金西路军由拔离速、彀英、耶律马五指挥,由黄州(今湖北黄冈县)渡江,攻江西、湖南、湖北三路,捉隆佑太后。癸未(初八),宋高宗由建康返回到临安。壬辰(十七日),宋高宗撤至越州(今浙江绍兴)。下旬,张浚布防完成鄂州(今武汉)、襄阳军务后的张浚抵达兴元(今陕西汉中),设司于此,领兵牵制、抵抗进攻川陕的金兵,随后调整西北各路军事长官。十二月,金国完颜宗弼(金兀术)主力攻破临安府,渡过钱塘江追击宋高宗,一直打到明州。

建炎四年(1130)正月,李迨自明州来,入见宋高宗。四月,因金兵已退,宋高宗御舟从海上回到明州城下,再由明州返回越州驻跸。五月,金兵渡长江北撤。九月,有“便宜黜陟”权的知枢密院事兼川陕宣抚处置使的张浚调集熙河路刘锡、秦凤路孙渥、泾原路刘锜、环庆路赵哲、永兴军路吴阶等五路经略使所部,步兵和骑兵共计20万(号称40万)人,执行宋高宗命令以大军向东挺进,驻扎于富平县。同月,张浚驻邠州督战,遣都统制刘锡统五路兵与右副元帅完颜宗辅、左翼完颜宗弼、右翼完颜娄宿大战于富平县,官军败绩。“富平之战”是宋、金两军的大兵团决战,虽然宋军富平之战败绩,但使金主力的完颜宗弼部被迫调离左右全局的江淮战场,被牵制于西北战场近四年,极大地削弱了金兵对南宋新朝廷的军事压力,有效地保障了南宋高宗新朝廷在东南的半壁江山。也因张浚在川陕苦心经营已三年无粮草、无军马、无治理的关中焦土,一举实现了南宋陕西边防的散乱武装不听朝廷节制的局面,战略上十分成功。十月,张浚退保秦州(今甘肃天水)。

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正月,张浚被授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成为南宋文臣建节的第一人。这年,李迨知筠州

二、张浚复起抗金卫国、平内乱,李迨作为漕臣得到多次重用

绍兴三年(1133)五月,宋高宗因忧心在四川前线守秦岭的知枢密院事张浚不忠,诏令为南宋立下巨大功勋的张浚回朝。此前,张浚经略川陕牵制住金军主力在陕西,致宋高宗新朝廷得以立足江南。九月,苏湖地震,宋高宗再次担心权臣不忠,任用张浚对立面的辛炳、朱胜非、常同,并纵容他们弹劾张浚。

绍兴四年(1134)二月中旬,张浚行至严州之新城(今建德梅城),复上疏引咎求罢。殿中侍御史常同弹劾张浚,与张浚有旧怨、素憾张浚的侍御史辛炳论张浚误国犯分,罗列张浚十大罪行。二十五日,辛炳获悉张浚已近临安,急速请求觐见宋高宗,面奏张浚在一、二年间自曹官升为侍从并提出经营川陕之策逃离东南自保,诬说张浚有丧师失地、诿过擅杀、鱼肉百姓、欺罔朝廷、慢侮君命、骚扰州县之罪。二十六日,张浚历经约八个月“艰难跋涉”,踏进临安城门。张浚到达临安,宋廷诏张浚随行军马尽付神武中军统制杨沂中,逐行钱、物隶内藏(宫内的仓库)为封桩(封存固定不动)激赏库。张浚既见宋高宗,就赴枢密院治事。

三月十五日,宋高宗罢免张浚知枢密院事职,以资政殿大学士、右通议大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任便居住。辛炳、常同将历次弹劾奏章副本交给张浚,张浚因惧怕此前迁延不行只得再次上章引咎请罢。辛炳、常同等谏官继续在宋高宗面前攻击张浚。辛炳上章论列,请求宋高宗不该保留张浚资政殿大学士之职,斥张浚凭借侥幸得以专制一方后志盈气满、狂悖无礼、轻脆暴恣、飞扬跋扈,建议远贬。十六日,宋高宗下诏命张浚免谢辞。十七日,张浚落资政殿大学士职,奉祠。十八日,已任御史中丞的辛炳复言张浚之不臣,不窜之岭表不足以塞公议。二十一日,宋高宗诏张浚以散官到福州居住。二十八日,张浚即日如福州,从者皆去,肩舆才两人,离开临安。

九月,因金军南侵,用兵急切,张浚被宋高宗召回临安而离开福州。十一月,因吴玠乞纳节赎刘子羽罪,宋高宗听刘子羽自便。年底,已再任知枢密院事的张浚指挥韩世忠、张俊、岳飞取得江、淮保卫战胜利。

绍兴五年(1135)二月,张浚升任尚书右仆射(右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五月,张浚亲临潭州督师岳飞平荆湖杨么内乱。六月,在张浚统帅下,岳飞攻破匪首杨么军基地夏诚大寨,杨么战败投水。历时三年的湖湘内乱终于在张浚的领导下得以平定,南宋政权控制区的内乱尽平。

十月,李迨除两浙转运使,言:“祖宗都大梁时,岁漕东南六百余万斛,而六路之民,无飞輓之扰,盖所运者官舟,所役者兵卒故也。今驻跸浙右,漕运地里,不若中都之远,而公私苦之,何也?以所用之舟,大半取于民间,往往凿井沉舟,以避其役,如温明、、吉州等处所置造船场,乞委逐州守臣措置,募兵卒、牵挽,使臣管押,庶几害不及民,可以渐复漕运旧制。”诏工部措置。此后加李迨龙图阁直学士。

绍兴六年(1136)八月,朝廷既知赵开与吴玠及席益有隙,乃诏赵开赴行在,李迨以徽猷阁直学士为四川都转运使兼提举成都等路茶事,并提举陕西等路买马。

绍兴七年(1137)正月底,阁门祗候充问安使何藓等至自金国归,得右副元帅完颜宗弼(金兀术)书,报道君皇帝(宋徽宗)、宁德皇后继逝。其时,因宋高宗母亲韦氏仍在金国作为人质,宋高宗否定右相兼枢密使的张浚“敛发而趋,一怒以安天下之民”的建议,即日任秦桧为枢密使,接替由一心主战以收国土的张浚兼任的枢密使职务,一应恩数并依见任宰相条例施行。三月,宋高宗如建康(今南京)。五月上旬,原定刘光世之兵隶都督府,枢密使秦桧与知枢密院事沈与求提请宋高宗否定了原定由张浚督府暂时掌淮西军的决定(以握兵为督府之嫌剥夺张浚督府兼并淮西军),乞置武帅,并以王德为行营左护军都统制。期间,郦琼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视。在外的右相兼都督张浚只得采取补救措施,请兵部尚书吕祉往庐州视师。下旬,朝廷仍任郦琼为行营左护军副都统制。六月,宋廷下诏吴玠、李迨共同商议四川经费,赡军恤民。八月上旬,郦琼杀吕祉等,裹胁4万人叛变投向伪齐。由秦桧、沈与求在宋高宗身边主导整编淮西军决策错误而发生淮西军变。中旬,独任右相张浚入见宋高宗,要求主动承担责任而辞相,宋高宗对张浚说:“失三万人,不系国安危,譬犹临阵折伤,亦是常事,卿等不可以此介意,当益镇安人心,激厉士气,以为后图。”李迨被降诏奖谕。九月,张浚罢相,赵鼎复左相。十月,因谏官无中生有弹劾张浚,张浚以秘书少监、分司西京、永州居住。十一月,李迨以与吴玠不合,以直秘阁张深主管四川茶马,李迨请祠。

绍兴八年(1138)二月,用宣抚副使吴玠所奏,准予罢去四川都转运使李迨,与祠。三月,宋高宗为迎回其在金国为人质的母亲而再次重用秦桧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右相),不惜出卖国土,继续实施与金议和。八月,张浚任独相时主持重修《神宗实录》的何抡、勾涛、张嵲等人遭到张戒、萧振的弹劾而获罪(即而何抡以刊改《神宗实录》得罪,语连张嵲,出为福建路转运判官)。十月,赵鼎被罢左相,出知绍兴府。

绍兴九年(1139)正月,宋高宗以宋金和议初成,大赦,此前被贬在永州的张浚恢复提举宫观。金人归我三京,命李迨为京畿都转运使。二月,为防和议反复,张浚出任福州知州兼福建路安抚大使。是年,孟庾时为权东京留守,潜通北使。李迨察其隐微,孟庾不能平,讼于朝,且使人告李迨曰:“北人以兵至矣。”李迨曰:“吾家食国家禄二百年,荷陛下重任,万死不足报。吾老矣,岂能下穹庐之拜乎?首可断而膝不可屈也。如果然,吾将极骂以死。”告者悚然而去。降圣节,孟庾失于行礼,为李迨所持,孟庾自劾,李迨因此求罢去。十一月,李迨落职,提举江州太平观(诏以李迨被命偃蹇,稽留道路,到任即与孟庾不和,规求罢免,故黜之)。李迨落职与祠归。

绍兴十年(1140)五月,金人叛盟(金人背信弃义,撕毁盟约,大举进犯南宋),金兀术等分四道来攻。金兀术入东京,留守孟庾以京师降于金人。十月,张浚复观文殿大学士。

绍兴十一年(1141)三月,宋金战争结束。十一月,因宋金绍兴和议达成,张浚乞祠,张浚被授为检校少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免奉朝请。张浚主政福州期间,闽俗健讼,张浚剀切谕以义理。饬守令尽心民事,令长老知书者勤率后进,民俗丕变。每出,观者升屋登木如堵墙。细大之务必躬亲。人人感悦,讼事清简。年底,张浚上书朝廷要求退居潭州。提举江州太平观李迨复龙图阁待制、知洪州。  

绍兴十二年(1142)年初,乞辞而致仕的张浚离开福州退居潭州(今长沙)。张浚去之日,送者咨嗟号泣,相属于道。

绍兴十五年(1145)底,宇文虚中与宇文师瑗在上京和高士谈密谋,准备趁金主完颜亶去祭天大典时劫杀他,挟宋钦宗南奔,通知南宋接应。事失密。

绍兴十六年(1146)二月,高士谈、宇文虚中被告发,后被捕。六月,宇文虚中、宇文师瑗父子及全家老幼百余口被活活烧死(宇文虚中与老幼百口同日受焚死),天为之昼晦。七月,张浚上奏备战抗金,秦桧大怒,张浚被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国公官爵,只保留文阶官特进,以提举宫观,被贬往连州居住。这年,李迨以疾丐祠。

绍兴十八年(1148),李迨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