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第十七世和第八十八兴国化的张浚
(2025-01-13 10:20:00)
标签:
佛学历史文化军事 |
分类: 张浚考证 |
文昌帝君第十七世和第八十八兴国化的张浚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中进士,在宋高宗、宋孝宗二朝担任过宰相,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抗金统帅,多次被任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刘锜等抗金名将,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的最大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更被新近研究者誉为宋朝第一政治家。张浚终生信佛,一生与佛寺结缘,弘扬佛教有利于世教。
一、文昌帝君周初降生于吴会间
文昌即文昌星,是天上六星之总称,六星分别为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等,是为文昌宫,古时被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文昌,既是指星名,也就是文昌星;又为神名,也就是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周初(周武王乙已岁二月初三,约公元前1087-公元前1043年的公元前1036年二月初二)降生于吴会间,事父母至孝。
据台湾云林北港圣安宫《五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居上界(文昌宫),在天掌文昌府事、并掌人间禄籍,深受读书人之崇敬;文昌宫即今之考试院而文昌公即今之考试院长。《文昌阴骘文》云:‘吾十七世为士大夫’,梓潼帝君曾降笔于清河内,传述其身世,谓其降生于周初,第一次由天神降生凡间,俗名为张善勋。后有七十三转化;西晋末,农历二月三日复降生(此为文昌君最后一次化身转世)之越之西、蜀之南,名为张亚、字霑夫;后来随父亲张清河迁居四川省梓潼县七曲山。帝君自幼好静、外表非凡、且聪颖过人,对典籍书论过目不忘,时常教导乡人礼文;并历述司禄事,未尝虐民酷吏。于七十三转化中。”
二、文昌帝君化身梓潼神张亚子
元代《文昌帝君阴骘文》载有七十三次化身,在周成王(公元前1055-前1021年)时为张善勋,宣王时为张仲,在汉为张良,在晋为梁王吕光,姚秦(后秦)之世为张亚子(张育),五代为蜀王孟昶。蜀人张育,东晋宁康二年(374)自称蜀王,仍奉东晋正朔,建元黑龙。与前秦名将邓羌、杨安激战,后被秦军斩杀于绵竹。后人建张育祠以纪念,并尊奉其为雷泽龙神。
梓潼张亚子,晋朝越隽(现四川凉山州越西县)人氏,后来迁到七曲山(生于西晋太康八年,因避母仇迁至七曲山,今在四川省梓潼县),因笃信道教,广宣道教教义于四川。其人俊雅洒落,其文明丽浩荡,为蜀中宗师。感时事,托为方外游。张亚子成神后人们敬仰他的品德,就在七曲山建庙,命名为“清虚观”,并且于碑上刻上“梓潼君”,成为梓潼神,供人祭拜。
宋朝帝王先后加封张亚子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英显王”,“神文圣武孝德忠义王”等。元朝延祐三年(1316),元仁宗诏封梓潼神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司文事,主科举考试。文昌帝君身边有二位童子,一个叫天聋,一个叫地哑,以示不泄漏考试秘密。
因七曲山梓潼神亚子祠与此山上的张育祠相邻,后人将两祠合并,张育即传成张亚子。梓潼神与文昌神被合为一神,张亚子被称为文昌帝君,成为中国民间信奉和道教共同尊奉的神祇。
据道教所述,张亚子秉承玉帝的旨意,主宰人间福禄和天下文化繁荣,主要保佑与文运、考试、功名禄位以及智慧才能相关的事宜。道士认为张亚子掌管官职俸禄,学者们视张亚子为心中的楷模,是文曲星。因此,在国立和私立学校的重要场所都安放了文昌帝君的雕像。
三、张浚是张善勋之后第十七世
据杨燕《张浚与文昌帝君信仰》:“帝君降生,在周武王乙巳岁,其后示现,每多姓张。世传二月初三日为圣诞者,止据帝君生于晋武帝太康八年(287)之一世。第一世:张善勋(修行于周武王,乙巳岁生,子会稽山阴隐者)。第二世张耆,第三世张忠嗣,第四世赵如意,第五世张勉,第六世张孝仲,第七世邓艾,第八世张亚子(张育),第九世谢艾,第十世文仲子,十一世张儒生,十二世张凤翔,十三世高师,十四世张宋兴,十五世张翊圣,十六世张绍圣。第十七世张浚。宋哲宗丁丑年,诞生于蜀地四川省梓潼县。孝宗甲申年成道,圣寿六十八岁,葬于衡阳山。”
四、张浚被尊为第八十八兴国化
清朝时,南宋张浚为第八十八兴国神化身。
据陕西安康宁陕县金鸡山《陕西张氏谱序》:帝恩言(帝王加恩的谕旨)无抚助之意,绍圣丁丑(1097),在靖南(或为“靖难”之误)降世名张浚,字德远,立一世之英表,赐魏国公之职,平疆复辟帝统四十余年。至富平之败,非浚之失,乃天意也。隆兴甲申(1164),浚故,葬于衡阳,其长子张栻,次子张杓,欲迁于蜀,启棺视之,威容如存,合郡士大夫加额而赞,随掩之。赞曰:“朝廷中否甚堪情,事业斑斑可访寻。政在平疆扶大室,丘亏陕右本天心。便宜坐使西蜀静,升陟恩流三峡深。要识此回神异处,柩中全体土无浸。”
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第十八卷)》之《文昌之神部外编二》:第八十八(文昌帝君)兴国化,予以仙释交修,不欲出生死地,而靖康有阳九之厄。帝有恩言,命予靖难(平定变乱),乃于绍圣丁丑(1097),托化张浚。立一世之英表,平江复辟圣天子垂统四十余载。至富平之败,非浚之失,乃天也。隆兴甲申,浚死。葬于衡阳,其子栻欲更葬于蜀。既启棺视之,威容俨然如存。合郡士夫,观者如堵,以手加额者,众随而掩之。傥非予神化,安有此也。予生领天子之权,于蜀兼掌文昌之命,于天其功绩不忝矣。
据《乾隆十二年绣像版文昌化书》(第八十八兴国化):“朝廷中否甚伤情,事业班班可访寻。政在平疆扶大室,兵亏陕右本天心。便宜坐使两川静,升陟恩流三峡深。要识此回神异处,柩中全体土无侵。”予以仙释交修,不欲出生死地。而靖康有阳九之厄,帝有恩言命予靖难。乃于绍圣丁丑,讬化张浚。立一世之英表,平江复辟,圣天子垂统四十余载。至富平之败,非浚之失,乃天也。隆兴甲申浚死,葬于衡阳,其子杓欲更葬于蜀,既启棺视之,威容俨然如存,合郡士夫观者如堵,以手加额者众,随而掩之。倘非予神化,安有此也。予生领天子之权于蜀,兼掌文昌之命于天,其功绩不忝矣。
五、台湾有两处立庙奉祀张浚
一是台湾云林北港圣安宫。据台湾云林北港圣安宫《五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居上界(文昌宫),在天掌文昌府事、并掌人间禄籍,深受读书人之崇敬;文昌宫即今之考试院而文昌公即今之考试院长。文昌阴骘文云:“吾十七世为士大夫”,梓潼帝君曾降笔于清河内,传述其身世,谓其降生于周初,第一次由天神降生凡间,俗名为张善勋。后有七十三转化;西晋末,农历二月三日复降生(此为文昌君最后一次化身转世)之越之西、蜀之南,名为张亚、字霑夫;后来随父亲张清河迁居四川省梓潼县七曲山。帝君自幼好静、外表非凡、且聪颖过人,对典籍书论过目不忘,时常教导乡人礼文;并历述司禄事,未尝虐民酷吏。于七十三转化中。十七世(张浚)为士大夫周旋战殁,先人为之立庙奉祀。文昌帝君为读书人之守护神,也是读书人奉祀之主神,每当考季来临,考生都会准备葱、芹菜、粽子及准考证影印本至本宫参拜,以祈文昌帝君保佑其聪明、勤劳及金榜题名,而准考证是要文昌帝君不要保佑错了人,而本宫文昌灯、光明灯更是信徒祈求子女升学考试、顺利考取而相安奉之心灵寄托,且灵验无比。”
二是台南道观崇德堂。台湾台南市文昌帝君崇德堂,祠五文昌帝君:李老道君、孔夫子、张浚、吕喦(吕洞宾)、关羽,本堂以张文昌为主神(台湾民间习称为文昌神掌管天下文运禄籍,为文人学子所崇拜)。
六、永州文星街的张浚文昌阁
湖南永州市零陵区文星街38号的张浚故居,是南宋绍兴七年(1137)张浚贬谪永州时建。现存建筑民间为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8)张浚后裔张皇后重建,时称文昌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