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张嵲的任职与张浚的崛起相契合
(2025-01-09 09:30:28)
标签:
军事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浚考证 |
陈与义、张嵲的任职与张浚的崛起相契合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中进士,在宋高宗、宋孝宗二朝担任过宰相,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抗金统帅,多次被任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刘锜等抗金名将,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的最大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更被新近研究者誉为宋朝第一政治家。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今河南洛阳)人。张嵲(1096-1148),字巨山,京西南路襄州(今湖北襄阳)人,两宋之际诗人,南宋高宗朝外制词臣,著有《紫微集》。范宗尹(1100-1136),字觉民,襄阳邓城(今湖北襄阳樊城区)人。陈与义(1090-1139)与张嵲关系密切。年龄稍长的陈与义是原籍福建南平张嵲的表叔。陈与义、张嵲与范宗尹、张浚崛起相契合。
一、南宋抗金的江汉防线需要范宗尹、陈与义、张嵲
1、两宋之交,陈与义避难张嵲任职的房州
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陈与义中上舍甲科进士,授开德府教授。政和八年(1118),陈与义为雍录。宣和三年(1121),张嵲上舍选中第,调唐州方城尉。宣和四年(1122),陈与义任太学博士。不久,陈与义贬为京畿路开封府陈留酒监。北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陈与义自陈留南迁避难,陈与义避乱襄汉,转湖湘。期间,张嵲在房州(治今湖北房县)司刑曹(司法参军)任上。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正月,陈与义自邓州前往房州。
2、张浚负半天下之责,襄阳人范宗尹崛起
建炎三年(1129)正月,陈与义在岳阳。三月,杭州发生苗刘兵变,四月,张浚组织吕颐浩、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勤王,平定苗刘兵变。立首功的张浚升任知枢密院事。张浚时年三十三,国朝执政,自寇淮以后,未有如张浚之年少者。吕颐浩迁宣奉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兼御营使,以知庐州胡舜陟为淮西制置使。宋高宗问张浚以方今大计,张浚请身任陕蜀之事,置司秦川,而别委大臣与韩世忠镇淮东,令吕颐浩(1071-1139)扈驾来鄂州(今武昌),张俊、刘光世从行庶与秦川首尾相应,宋高宗许之(时张浚与吕颐浩建议幸武昌,为趋陕之计。右谏议滕康、中丞张守力持不可,且曰:“东南今日根本也。”)。这月,朝廷召鄂州安置的范宗尹为中书舍人,在岳阳的陈与义差知郢州。其时,襄州(襄阳)、邓州、房州、郢州都属京西路(河南府、滑州、郑州、汝州、陈州、许州、蔡州、颍州、孟州、唐州、邓州、襄州(襄阳)、均州、房州、金州、随州、郢州、信阳军、光化军)。
五月,宋高宗自杭州赴建康。宋高宗欲相立首功的张浚,“浚以晚进,不敢当。”推辞。初三,在常州,张浚认为:“中兴当自关陕始,虑金人或先入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遂慷慨请行。”宋高宗接受张浚提出的经略川陕牵制金军南下的建议,并任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以川、陕、京西、湖南、湖北路为所部全权负责所有川、陕以及京西、湖北、湖南地区的军政事务,赋予川陕宣抚处置司“便宜黜陟”的权力,实施“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的处置战略,表明南宋最高统帅对用兵陕西牵制金军的战略和决心,张浚“于兵民财无所不总”、负“半天下之责”受命负责南宋抗金三大防线“江淮防线、江汉防线、秦岭防线”中的两大防线。同月,宋高宗到达建康。八月,张浚到达鄂州(今武汉),布防军政事务。闰八月,御史中丞范宗尹到宋高宗行在台州供职。张浚完成襄阳军政事务布防。
3、范宗尹任右相,陈与义任兵部员外郎
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国为一举消灭南宋新政权,完颜宗弼(金兀术)率金兵发动了规模空前、骑兵突击的冬季闪电攻势,开展搜山检海捉赵构行动。金西路军由拔离速、彀英、耶律马五指挥,由黄州(今湖北黄冈县)渡江,攻江西、湖南、湖北三路,捉隆佑太后。初八,宋高宗由建康返回到临安。十七日,宋高宗撤至越州(今浙江绍兴)。下旬,张浚抵达兴元(今陕西汉中),设司于此,领兵牵制、抵抗进攻关陕的金兵。御史中丞范宗尹任参知政事。
建炎四年(1130)正月,陈与义避寓于湖南邵州武冈(今邵阳县)紫阳山。四月十二日,宋高宗次越州,驻跸州治。二十四日,吕颐浩罢相。五月,范宗尹授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身在武冈的陈与义奉诏任兵部员外郎。七月初九,王进犯房州,守臣韦知几弃城逃走。十八日,王彦在黄水攻破桑仲,房州平定。张浚任王彦为金、均、房州镇抚使。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夏,抵达行在绍兴的陈与义改任中书舍人,兼掌内制。七月,范宗尹罢相。九月,吕颐浩任左相。
二、陈与义、张嵲任职朝廷与张浚的崛起十分契合
1、张嵲经刘子羽推荐于张浚,出任其属官
绍兴二年(1132),利州路(治兴元府、今汉中。辖兴元府、剑州、利州、阆州、洋州、巴州、蓬州、文州、龙州、兴州、集州、壁州、三泉县)经略使兼兴元府刘子羽推荐房州司刑曹的张嵲于知枢密院事兼川陕宣抚使张浚,辟利州路干办公事。不久,张嵲以母病去官。
绍兴三年(1133)正月,中书舍人兼侍讲陈与义任吏部侍郎。七月,尚书吏部侍郎陈与义兼权直学士院。九月,吕颐浩以病去左相位。
绍兴四年(1134)二月,试尚书吏部侍郎兼侍讲兼直学士院陈与义移试礼部侍郎(兼侍讲兼权直学士院)。四月初一,因宋高宗忧心抗金前线权力过大的张浚不忠,被召回刚到临安(今杭州)的张浚即被罢仅剩的知枢密院事职,诏以散官到福州居住。刘子羽落职差提举江州太平观任便居住。初四,责川陕宣抚处置使参议官刘子羽为单州团练副使、白州安置(因谏议大夫唐煇、给事中胡交修、殿中侍御史常同交章论劾,宝文阁直学士、宣抚处置使参议官刘子羽,责授单州团练副使、白州安置)。
2、张浚再次崛起,陈与义、张嵲任职朝廷
绍兴四年(1134)八月,陈与义出知湖州。九月,因金军南侵,用兵急切,张浚被宋高宗召回临安而离开福州。十一月,因吴玠乞纳节赎刘子羽罪,宋高宗听刘子羽自便。年底,已再任知枢密院事的张浚指挥韩世忠、张俊、岳飞取得江、淮保卫战胜利。
绍兴五年(1135)正月,知湖州陈与义被召,任给事中。二月,张浚升任尚书右仆射(右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三月辛丑,都督行府言:“知泰州邵彪具到营田利害,勘会所陈,委可施行。合关送尚书省指挥。”从之。参知政事孟庾、沈与求见其所关,曰:“三省、枢密院乃奉行行府文书邪?”皆不乐。宰相赵鼎不较,人以为难。四月,张嵲召对,张嵲上疏抗金大计。又召试,张嵲入馆阁,除秘书省正字。五月,张浚亲临潭州督师岳飞平荆湖杨么内乱。
六月,在张浚统帅下,岳飞攻破匪首杨么军基地夏诚大寨,杨么战败投水。历时三年的湖湘内乱终于在张浚的领导下得以平定,南宋政权控制区的内乱尽平。这月,给事中陈与义与赵鼎议事不合,以疾辞,充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期间,张嵲作有《喜张丞相(张浚)破湖贼》,提及“从此上流无犬吠”,张嵲还作有《代王漕(尚书左司员外郎王俣以漕司职事往绍兴府明台温处州刷钱帛)问候张都督启》,提及“恢复版图,贡九牧金而铸重鼎,厥绩甚茂,非君其谁。”九月,陈与义被复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讲直学士院。
绍兴六年(1136)六月,地震。张嵲奏:“比年以来,赋敛繁重,征求百出,流移者挤沟壑,土著者失常业,地震之异,殆或为此。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这年冬,刘子羽以徽猷阁待制、知泉州。十一月,陈与义拜翰林学士、知制诰。时丞相赵鼎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宋高宗曰:“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陈与义曰:“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宋高宗曰:“然。”十二月,左相赵鼎罢,出知绍兴府。
3、宋高宗用秦桧议和,张浚、陈与义去职
绍兴七年(1137)正月,陈与义授参知政事,唯师礼用道德以辅朝廷,尊主威振纲纪。月底,阁门祗候充问安使何藓等至自金国归,得右副元帅完颜宗弼(金兀术)书,报道君皇帝(宋徽宗)、宁德皇后继逝。其时,因宋高宗母亲韦氏仍在金国作为人质,宋高宗否定右相兼枢密使的张浚“敛发而趋,一怒以安天下之民”的建议,即日任秦桧为枢密使,接替由一心主战以收国土的张浚兼任的枢密使职务,一应恩数并依见任宰相条例施行。期间,张嵲迁校书郎兼史馆校勘。三月,诏尚书省常程事(尚书省日常政务)权令参知政事分治。于是张全真(参知政事张守)治吏、礼、兵房,陈去非(参知政事陈与义)治户、刑、工房。时魏公(右仆射平章事张浚)独相。《宋会要辑稿》载:“绍兴七年(1137)三月十日,诏:‘军旅方兴,事务日繁。若悉从相臣省决,即于军事相妨。可除中书门下省依旧外,其尚书省常程事,权从参知政事。今张浚条具取旨。’张浚乞:‘吏、礼、兵房令张守分治,户、刑、工房令陈与义分治。如系已得圣旨文字,合出告命敕札,并合关内外官司及紧切批状堂札,臣依旧书押外,余并止参知政事通书。’从之。”同月,陈与义从宋高宗如建康(今南京)。
五月上旬,原定刘光世之兵隶都督府,枢密使秦桧与知枢密院事沈与求提请宋高宗否定了原定由张浚督府暂时掌淮西军的决定(以握兵为督府之嫌剥夺张浚督府兼并淮西军),乞置武帅,并以王德为行营左护军都统制。期间,郦琼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视。在外的右相兼都督张浚只得采取补救措施,请兵部尚书吕祉往庐州视师。下旬,朝廷仍任郦琼为行营左护军副都统制。六月,张嵲迁著作郎。张嵲因对言:“吴、蜀,唇齿之势也。蜀去朝廷远,今无元帅一年矣。蜀之利害,臣粗知之。忠勇之人,使之捍外侮则可,至于抚循斯民,则非所能办也。宜于前宰执中,择其可以任川事者委任之。然川蜀系国利害,非腹心之臣不可,今早得一贤宣抚使为要。”又言:“自驻跸吴会以来,似未尝以襄阳、荆南为意,今宜亟选儒臣有牧御之才者为二路帅,使之招集流散,兴农桑,治城壁,以为保固之资,益重上流之势。”
八月上旬,郦琼杀吕祉等,裹胁4万人叛变投向伪齐。由秦桧、沈与求在宋高宗身边主导整编淮西军决策错误而发生淮西军变。中旬,独任右相张浚入见宋高宗,要求主动承担责任而辞相,宋高宗对张浚说:“失三万人,不系国安危,譬犹临阵折伤,亦是常事,卿等不可以此介意,当益镇安人心,激厉士气,以为后图。”
九月,张浚罢相,赵鼎复左相。十月,因谏官无中生有弹劾张浚,张浚以秘书少监、分司西京、永州居住。宋高宗谓赵鼎曰:“卿既还相位,见任执政去留惟卿。”赵鼎曰:“秦桧不可令去。”张浚既贬,张守、陈与义乞罢,宋高宗皆许之。秦桧亦留身求解机务,宋高宗曰:“赵鼎与卿相知,可以少安。”秦桧退至殿庐,起身向赵鼎,谓曰:“桧得相公如此,更不敢言去。”
绍兴八年(1138)三月,宋高宗为迎回其在金国为人质的母亲而再次重用秦桧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右相),不惜出卖国土,继续实施与金议和。五月,贬刘子羽为单州团练副使、漳州安置。六月,左相赵鼎和史官上《神宗实录》。七月,陈与义以疾请,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以疾改提举临安洞霄宫。
4、张嵲哀悼以疾去职而去世的陈与义
绍兴八年(1138)八月,张浚任独相时主持重修《神宗实录》的何抡、勾涛、张嵲等人遭到张戒、萧振的弹劾而获罪(即而何抡以刊改《神宗实录》得罪,语连张嵲,出为福建路转运判官)。九月,校书郎、著作郎张嵲出为福建路转运判官。上疏略曰:“古之人君,其患有二,不在于拒谏,在纳谏而不能用;不在于不知天下利害,在知而不以为意。陛下渡江十年矣,外有勍敌之国,内有骄悍之兵,下有穷困无聊之民。进言者多矣,今皆以为陈腐而别取新奇之说;任事者众矣,今皆习是以为当然而更为迂阔之事。此近于纳谏而不知用,知利害而不知恤也。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庶其有济!有国之所恶者,莫大于朋党,今一宰相用,凡其所与者,不择贤否而尽用之。一宰相去,凡其所与者,不择贤否而尽逐之,宜其朋党之浸成也。”十月,赵鼎被罢左相,出知绍兴府。十一月,陈与义病逝于湖州。张嵲作有《陈参政挽诗(三首)》:“脱屣违人代,振容即路岐。名流祠洗马,白旐痛元规。一代风流尽,千年翰墨垂。伤心墓前水,故作夜深悲。”“今古虽同尽,存亡惕遽分。人谁为为善,天不右斯文。莫遂三年筑,空悲四尺坟。音尘竟何所,俯仰叹蒿焄。”“徒知天可恃,岂谓病终侵。遽使仪刑意,翻成殄瘁心。开阡贤子力,卜远外姻临。墓木看初种,俄悲已茂林。”
5、宋高宗为议和不用张浚,张嵲托疾家居
绍兴九年(1139)正月,宋高宗以宋金和议初成,大赦,此前被贬在永州的张浚恢复提举宫观。二月,为防和议反复,张浚出任福州知州兼福建路安抚大使。四月,张嵲权发遣荆湖南路运判。十二月,张嵲召赴临安,除尚书司勋员外郎。
绍兴十年(1140)四月,张嵲兼实录院检讨官。五月,金人叛盟(金人背信弃义,撕毁盟约,大举进犯南宋),秦桧大恐,顾朝士问计。司勋员外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张嵲微诵《书·商书·咸有一德》。秦桧喜,即命作奏稿:“臣闻‘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此伊尹相汤咸有一德之言也。臣昨见达赉有割地讲和之议,故赞陛下取河南故疆;既而乌珠戕其叔达赉,蓝公佐之归,和议已变,故赞陛下定吊民伐罪之计。今乌珠变和议矣,臣愿先至江上,谕诸路帅同力招讨,陛下相次劳军,如汉高祖以马上治天下,不宁厥居,为社稷宗庙决策于今日。如臣言不可行,即乞罢免,以明孔圣‘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之义。”宋高宗命两省、卿、监、郎、曹各草檄以进,独取张嵲所进者,播之四方。张嵲被任为起居舍人。七月前后,张嵲论淮西宣抚司都统制王德收复宿、亳两郡,乃擅退军,使岳飞势孤,金人猖獗,授承宣防御使,何应罚而反赏?封还词头,乞罢已降转官指挥。八月,张嵲擢中书舍人,升实录院同修撰。九月,张嵲兼侍讲,不日,试中书舍人。十月,张浚复观文殿大学士。张嵲作有《张浚为前宰相,该遇明堂大礼赦恩合行检举,叙复奉圣旨复观文殿大学士制》、《观文殿大学士张浚故祖,可特追封嘉国公制》。
绍兴十一年(1141)二月,边报始至,张嵲托疾家居,退居浙江嘉兴。三月,宋金战争结束。绍兴十三年(1143)二月,因殿中侍御史罗汝楫论张嵲初闻警报,托假家居,中书舍人兼侍讲实录院同修撰张嵲被罢。右正言万俟卨论:“张嵲为侍从日,荐引非才,以酬私恩,边报始至,托疾家居。”
6、张嵲献中兴复古诗,呼吁任用贤相张浚
绍兴十五年(1145),张嵲起知衢州。这年底,宇文虚中与宇文师瑗在上京和高士谈密谋,准备趁金主完颜亶去祭天大典时劫杀他,挟宋钦宗南奔,通知南宋接应。事失密。
绍兴十六年(1146)二月,高士谈、宇文虚中被告发,后被捕。六月,宇文虚中、宇文师瑗父子及全家老幼百余口被活活烧死(宇文虚中与老幼百口同日受焚死),天为之昼晦。七月,张浚上奏备战抗金,秦桧大怒,张浚被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国公官爵,只保留文阶官特进,以提举宫观,被贬往连州居住。
绍兴十七年(1147)四月,张嵲除敷文阁待制再知衢州,磨勘转左朝散郎。为政颇尚严酷。六月底,张嵲入朝掌制。
绍兴十八年(1148)春,张嵲以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七月,时方修好息兵,朝廷讲稽古礼文之事,张嵲献《绍兴中兴上复古诗》:“…内资禀命,外须训抚。不有相贤,孰资察补。天舍其衷,遗之硕辅。实惟旧臣,乃吾肱股。昔以梦求,今以德错。皇帝曰咨,惟予与汝。我唱而和,无或疑阻。如手如臂,如心如膂。如彼事神,汝为椒糈。如彼琴瑟,相待戛拊。…”。诗中呼吁起用贤相张浚之意十分明显。八月,张嵲被诏嘉奖。宋高宗将召用张嵲,会疽发背。同年,张嵲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