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考证张浚张栻张杓张枃
考证张浚张栻张杓张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5,335
  • 关注人气:1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张浚“志大才疏”是完全错误的说法

(2024-12-27 09:16:27)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说张志大才疏”是完全错误的说法

 

一些历史学者和文史爱好者基于一些错误的说法,认为张浚志大才疏,这是完全错误的说法。

首先,张浚学养很高,父亲进士出身,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突出的基层治绩、能力被朝廷命官认可。张浚入太学,进士及第,他委婉拒绝了父亲雅旧的知枢密院事邓洵武安排面见、处以枢密院编修官,张浚自愿下基层历练。张浚调山南府士曹参军兼权城固县(城固位于汉中盆地中部)事,秩满后调任褒城令,辟熙河路察访司干办公事。期间,朝廷钦差大臣察访陕西兴元府,了解张浚的杰出治绩。

其次,张浚为南宋朝廷做出了杰出贡献。南宋新立,张浚驰赴救亡,任枢密院编修官,再殿中侍御史、礼部侍郎,张浚提出了一系列挽救危难的方略,被任命为御营司参赞军事,从此参与抗金的军事活动。张浚是提出设“藩镇”抗金战略的第一人。张浚组织吕颐浩、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平定了苗刘兵变,立首功而被认为知枢密院事,张浚时年三十三,国朝执政,自寇淮以后,未有如张浚之年少者。宋高宗与他以勾践与文种、范蠡相喻。

张浚“负半天下之责”受命负责南宋抗金三大防线“江淮防线、江汉防线、秦岭防线”中的两大防线。张浚成功牵制了金军主力在陕西,确保了南宋新朝廷立足江南。张浚以功被授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是南宋唯一的一个任节度使的文臣)。由于张浚用权过大,加上得罪官员和天灾,宋高宗忧心张浚不忠,把他从川陕前线召回,罢其官贬到福州。

宋高宗采用“用着人朝前、用不着朝后”的私心,启用张浚抗击进攻江淮的金军,再任用右相平定所辖境内的全部内乱。

当张浚组织张俊、韩世忠、岳飞、刘光世战胜伪齐南侵后准备组织北伐时,为迎回金国人质的母亲韦氏打算与金和议的宋高宗任用秦桧为专任枢密使,任用张浚对立面的沈与求为知枢密院事以牵制张浚。当张浚在外督师,决策错误造成淮西军整编失败,张浚采取了补救措施,后来主动承担责任辞相。

宋金和议初成,为防和议反复,宋高宗起用张浚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大使。金军毁约南侵,坚持议和的宋高宗对建议起用张浚的冯楫说:“宁至覆国,不用此人!”时张浚在福建路安抚大使兼知福州任上,宋高宗之语仅为向金表示下一步与金继续和议的诚意(此说成为不学之学者引用而否定张浚)。

宋高宗因对张浚、岳飞、宇文虚中家族失德失威失信而退位后,宋孝宗马上起用张浚,太上皇以为用兵的效果不好而牵制张浚,尽管如此,金军两次取地,是张浚以战止战赢得了主动,张浚还升再次任为右相。最终宋金再次议和完成,是张浚以战止战确保了宋孝宗二代顺利接班,但北伐张浚复国之初心不能实现,可以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后,说张浚“志大才疏”的一些事例,完全错误经不起推敲。

关于富平之战,此前三年的关陕地区已经是无治理、无兵马、无粮草的焦土,富平之战如同淞沪会战,曲端如同韩复榘。张浚坐镇邠州是为守秦岭入口,张浚富平约战金军毫无问题,与此后杨再兴的战法与相同,战术只为活促金国高官,以换回赵构其在金国做人质的母亲韦氏。“富平之战”是宋、金两军的大兵团决战,虽然宋军富平之战败绩,但使金主力的完颜宗弼部被迫调离左右全局的江淮战场,被牵制于西北战场近四年,极大地削弱了金兵对南宋新朝廷的军事压力,有效地保障了南宋高宗新朝廷在东南的半壁江山。也因张浚在川陕苦心经营已三年无粮草、无军马、无治理的关中焦土,一举实现了南宋陕西边防的散乱武装不听朝廷节制的局面,战略上十分成功。张浚以富平之败上疏待罪,宋高宗称赞“有才而能办事者固不少,若孜孜为国,无如浚,亦有人言其过,朕皆不听。”诏免。

关于淮西军整编,张浚不是失败的主要责任者。淮西军变是宋高宗与身边的专任枢密使秦桧、知枢密院事沈与求决策错误造成。张浚与岳飞亦师亦友,是佰乐和知己。是张浚向宋高宗要求面见岳飞,张浚与岳飞争执发生在建康三月,宋高宗内殿刚面见宋高宗后。而因为宋高宗、秦桧出尔反尔导致岳飞上庐山,时间在四月,时在外督师的张浚在庐州,张浚并不在朝堂,没有大的责任,张浚釆取补救措施,派张宗元监军,保护岳飞。张浚有担当,主动担责辞相。

关于隆兴北伐,面对金军两次取地,是张浚赢得了战争主动,也是张浚以战止战确保了宋孝宗二代顺利接班。张浚坐镇盱眙,兼顾淮东、淮西,对金军实施以战止战主动用兵,但因太上皇赵构忧心张浚不忠,没有人事权的张浚处处被掣肘,导致符离兵败,也导致隆兴北伐无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