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儆与张浚、张栻父子都有交集

(2024-11-05 15:11:25)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吴儆与张浚、张栻父子都有交集

 

张浚(1097-1164),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中进士,在宋高宗、宋孝宗二朝担任过宰相,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抗金统帅,三次被授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刘锜等抗金名将,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的最大功臣,是南宋立国的第一台柱。

吴儆(1125-1183),字益恭,原名偁(因避秀王赵子偁讳而改名儆),字恭父,号竹洲,休宁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中进士,调明州鄞县尉。绍兴三十二年(1162),遇恩升修职郎。乾道二年(1166),差知饶州安仁县。淳熙元年(1174),转奉议郎、通判邕州。淳熙五年(1178)任满,擢知邕州事兼广南西路安抚都监。以亲老情祠,得主管台州崇道观。转朝散郎、致仕。淳熙十年(1183)卒,年五十九。宝祐中,追谥文肃。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世称南轩先生,南宋名相张浚1097-1164)的长子。张栻是南宋学名儒思想家岳麓书院著名主教、教育家。

         一、秦桧去世,宋金平衡打破,张浚、张焘复起,吴儆中进士

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秦桧旧人在者皆起,张焘除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十二月,张浚被重新起用,恢复观文殿大学士职衔及和国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

绍兴二十六年(1156)正月,张浚居住长沙,服侍病重的母亲计氏(计法真,曾问道于宗杲)。春夏间,张浚母计氏法真卒。被封为秦国夫人。五月,前特进张浚度金人必渝盟,自归川途中的江陵上疏防备。书奏,执政不省。七月,张浚携子张栻奉丧灵归蜀,宗杲次舟至荆南。张浚回绵竹,一起护送灵柩葬于绵竹汉旺大柏林之中。十月,途中上疏抗金的张浚再次被贬往永州居住,以塞众议:“前特进张浚,依旧永州居住,俟服阕取旨。”闰十月,汤思退言昨日张浚行遣极当,宋高宗在推卸富平之败、淮西之师自己责任的同时,曰:“今复论兵,极为生事。且太祖以神武定天下,亦与契丹议和。”陈诚之曰:“浚论事颇有不当,如石晋因契丹之力以自立,其势不得不与之和,此桑维翰之功也。及景延广用事,遽以翁孙之礼待之,契丹遣使问曲直,延广对使者云:‘晋有横磨剑十万口,翁欲战则来。’石晋之祸自此始。浚不罪延广而谓维翰不当与契丹和好,甚无谓。”宋高宗曰:“耶律德光入汴,首以此言数延广罪。”陈诚之曰:“浚永州之命,甚塞众议。”宋高宗曰:“不如此,议论不定。”

绍兴二十七年(1157)吴儆进士,调明州鄞县尉。绍兴二十八年1158八月,尚书省勘会张浚已服阕(丁母计氏丧满),诏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和国公张浚落职,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依旧永州居住。绍兴二十九年(1159),张焘提举万寿观兼侍读,以衰疾力辞,不许,除吏部尚书。绍兴三十年(1160),张焘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寻迁太中大夫,给真奉。

二、金军南侵,张浚代张焘守建康,宋孝宗用张浚吴儆代贺
         绍兴三十一年1161正月,金军南犯迫在眉睫,宋高宗放宽了对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诏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和国公张浚湖南路任便居住。八月二十三日,张焘落致仕、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吴儆或在张焘留守司供职。九月,金海陵王完颜亮兵分四路、自率精锐挥师南下侵宋。十月初八,金军渡过淮水,进兵庐州。二十五日,宋高宗手诏败盟之讨,急召太傅和义郡王杨存中,同宰执大臣商议对策。因请对,殿中侍御史陈俊卿力言起用张浚,忧心张浚不忠的宋高宗始悟,宋高宗复召张浚,张浚起复为观文殿大学士,即判潭州。十一月初四,宋廷以张浚判建康府(今南京)兼行宫留守,老当益壮。召张焘赴行在。同月,完颜亮领大军逼近采石;虞允文被派往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犒师;张浚在岳阳时得知金军来犯,无人敢渡江应战,张浚独自一人前进(时长江无一舟敢行北岸者)。惧于水战的金军因将士闻张浚至,胆落而偾(紧张),“皆惧”。虞允文到采石后,见宋军萎靡不振,形势危急,于是亲自督师,金军“采石之战”完败。完颜亮移兵扬州,虞允文又赶赴镇江府阻截。十二月下旬,张浚到任;完颜亮被部下所杀金军退屯三十里,遣使议和。

绍兴三十二年1162正月,宋高宗建康,张浚迎拜道左,卫士见张浚,无不以手加额。时张浚起废复用,风采隐然,军民皆倚以为重。二月,宋高宗离开建康回临安,劳张浚:“卿在此,朕无北顾忧矣。”张浚兼节制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杨存中措置两淮。闰二月,宋高宗还临安,有劝张浚求去者。张浚念身为旧臣,一时人心以己之去就为安危,乃不敢言。治府事,细大必亲焉。五月,宋高宗只任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兼节制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

六月,宋高宗退位,宋孝宗即位。月底,因宋孝宗自藩邸熟闻张浚德望,临朝之初,顾问大臣咨嗟叹息。宋孝宗召张浚赴行在,赐张浚手书说:“朕初膺付托,以眇然一身,当万机之烦,夙夜祇惧,未知攸济。公为元老,宜辅朕初政。公其疾驱,副朕至意。”七月初,张浚立即到临安入见宋孝宗,宋孝宗改容说:“久闻公名,今朝廷所恃惟公。”赐坐降问,即除张浚任少傅、江淮东西路宣抚使,进封魏国公。期间,宋孝宗任张焘同知枢密院,张焘遣子张埏入辞,诏肩舆至宫,给扶上殿,首问为治之要,言内治乃可外攘。又乞命百执条弊事,诏从之,令侍从、台谏集都堂给札以闻。是年,吴儆遇恩升修职郎。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正月,张浚进枢密使兼都督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开府建康。期间,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密阁。时孝宗新即位,张浚起谪籍,开府治戎,参佐皆极一时之选。张栻时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吴儆或仍在建康留守司任职,而与张浚、张栻父子相识。

吴儆代前任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张焘作《代贺张魏公(张浚)除枢密使督军启》:“光膺策命进长枢臣兼太公九伯之征督安石诸军之事士气百倍舆论一新某官命世应期硕辅尽护诸将威名素震于边邮再造皇家勲烈独髙于今古属太上兼南北之变而宗臣更内外之除二纪山林益系四方之望同时将相独遗一老之尊盖天心有悔祸之期留人杰为兴王之用果亟还于湖海畀专付于江淮人心恃为长城国势重于大吕将成功于不世复出命于非常后以徂征当无待七旬之格至太原而薄伐期立成六月之功某顷守留司1161年,张焘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深虞边锁颇丰府库以备师徒逮兹幕府之开乃在海隅之远,莫预功名之会徒深倾属之私羽檄交驰筹帷良勚愿谨饔飱之节永孚家国之休。” 

三月,金国以书取侵地。四月间,宋孝宗召见张浚,问恢复的计划,张浚主张宋孝宗北上建康督战。张浚急图恢复,屡次上奏,欲取山东,宋孝宗谓张浚当先图两城,边患既纾,弊以次革,即商议出兵渡淮。张浚赴前线前,一直疑心张浚不忠的太上皇赵构与张浚论事甚久。五月,张浚坐镇盱眙,都督对金用兵,宋军进攻顺利。下旬,张浚受多方掣肘,李显忠在宿州与金军作战,因邵宏渊忌功不援助,宋军在符离(今安徽宿州)大败。督府参议官冯方与张魏公父子(张浚、张栻)在盱眙,不肯去,相约以死。张浚以刘宝为镇江诸军都统制,乃渡淮,入泗州,抚将士。宋孝宗下诏亲征,命张浚兼都督荆襄军马,诏御前忠勇左、右、中军并发赴都督府使唤,仍令节次起发。张浚驻勇往直前北渡淮河进入泗州前线,抚劳将士,招集溃兵,重整旗鼓,以备再战。

六月,张浚还扬州,上疏自劾。宋孝宗下诏罪己。张浚降授特进,仍前枢密使、江淮东西路宣抚使,官属各夺二官。八月,张浚复都督江、淮军马。又致书索要海、泗、唐、邓四州土地和岁币。宋孝宗派遣淮西安抚司干办公事卢仲贤等为使臣带着书信到金元帅府,告诫使臣“戒勿许四州,差减岁币”,且令各将领不要派兵出境。九月,张浚父子闻宋派卢仲贤起用出使金营议和的消息,怒不可遏。宋孝宗召张栻奏事,张浚急派张栻见宋孝宗,陈述议和之非十二月,张浚朝见宋孝宗,张浚复力陈和议之失。宋孝宗罢和议,任命汤思退为尚书左仆射,张浚为尚书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张浚仍兼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

三、宋金趋和,右相张浚被召、乞祠,吴儆作诗送张浚归平江

隆兴二年(1164)三月初,宋孝宗诏张浚视师江淮。同时,在太上皇赵构的干预下,宋廷诏令荆襄、川陕帅臣严密边备,不要先用兵侵犯金军。月底,张浚自闻冯方已被罢,上奏乞罢督府。

四月上旬,召张浚还朝(时张浚应在扬州)。吴儆为张浚送行作《送张丞(张丞相张浚)归平江》:“来何迟暮去何忙,不道离人欲断肠。清节如君谁可继,遗风他日愈难忘。鲈肥酒熟归时好,水绿山青去兴长。便恐鵷行须簉羽,蓝桥风月两相忘。”中旬,因张浚请解督府,诏从其请罢废江淮都督府。下旬,制除张浚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判福州(其时,汪应辰在知福州任上)张浚力辞恩命,宋孝宗不许。已回到平江(今苏州)的右相张浚被罢免。尹穑连疏诋张浚愈力,左司谏陈良翰奏(张浚)忠勤人望所属不当使去国,宋孝宗谓陈良翰本无此事,且当今人材孰有踰魏公者,卿宜遍喻侍从、台谏使知朕此意,侍御史周操素同陈良翰议,至是争论甚力。月底恳求致仕张浚改除醴泉观使闲差。老将张浚失去平生最后恢复中原的机会,好在是张浚坚持“用兵北伐”和“以战止战”,成功实现了宋孝宗二代顺利接班的目的。

四、张浚逝世后,有人建亭或纪念张浚,吴儆作和诗以表怀念

隆兴二年五月,张浚离开平江,绕开临安往严州,目的地是潭州。张浚虽去国,不敢以嫌,故有隐奏尹穑奸邪,必误国事,且劝上务学亲贤。或勉张浚勿复以时事为言,张浚:“君臣之,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吾荷两朝厚恩,久尸重任,今虽去国,犹日望上心感悟,苟有所见,安忍弗言。上如欲复用浚,浚当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病为辞。如若等言,是诚何心哉”闻者耸然。八月,停留余干得病的张浚知来日不多,手书付二子张栻、张杓:“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

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吴儆知安仁县(湖南郴州安仁县)。或是吴儆闻张浚逝世,有人建亭以纪念张浚,吴儆作《和张干三(干三两字或是魏字的笔误字)公亭》怀念张浚:“三公(或是魏公的笔误)伟绩绝前尘,千古凌烟向月明。剪尽甘棠杀风景,遗民犹记旧亭名。

五、张栻任职广西,任职邕州的吴儆与张栻致力于治安和边防

南宋孝宗淳熙1174吴儆通判邕州。

淳熙二年1175二月,宋孝宗召张栻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兼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所统州二十有五。

张栻到任,吴儆作《上轩(张栻)书》:某不才,,少时尝不自揆度,妄有事功之志,任州皆不偶。不惟不偶,且速累,以是痛自艾,思欲自屏于僻远无人之境,藏其身庸陋寡之地,茍寸祿以反哺,便安以佚年,则区区滿足无余。前此到堂,只从诸广右通判是故也。然昨到府,一拜威光,曾未有尺寸之可以自,乃蒙台慈有推,退而自省,莫知所因。某魁然其形,而其中实无所有率,而而其言,多不用,某是不敢自喜,而益以自媿。何者?人固未易知,而物不可以茍合。判府略直左右司先生,倘因他人情之言,或一时适然之喜,取某一日之,一之中,而未知某之所短者固多。不惟所短之多,而其失亦甚。不惟失之甚,而罪之不可恕者,亦且不少。何之不可恕?某少嗜酒使游荡无度,有不之罪。为县,擅亡命,有不法之罪。今老矣,有年七十而祿去,有不孝之罪。何谓过失之多?遇事直前,不顾后患,其失一也;言不致怨憎,其失二也;疾太甚,事不已,其失三也;遇人无亲不肖,輙输写肺腑,其失四也。至而智不逮,好勇而不足,好而志不,好立事而才不,其天之所短者,又未可一二如前者。有一此,自不可世,而況兼是者而有之。而先生遽以可用,在某一时脱空漫,以茍盼之宠则可,第恐他日不能上副所期,或致事,下知人之明,不能无伤。欲望台慈更察某之所有,博访某之所可用而用之,无责以近効,拘以文法,无间以谗慝之口,惑于怨仇之言,然敢安神定志,惟下是用。如其不然,某但当谨挈缾之守,奉有司之法,享二年之厚俸,而半刺之安佚,日押文移数纸,月遣吏卒辈,驱迫属县,椎剥吾民之肌肤,以充总制,而坐受醲赏,某之能事矣,而又何求焉!

张栻到任后,精简州兵,汰冗补阙,并传令各酋长不得相互虏掠,仇杀生事。顿时广西境内清平,方外柔服,社会治安得到治理。

张栻在广西改革盐法、马政,效果显著。“上闻公治行,且未尝叙磨勘,宋孝宗知之,乃诏特转承事郎、进直宝文阁再任。”时南轩张先生经略岭右,遇疑事必咨吴儆,且以书告朱文公熹曰:“吴益恭忠义果断,缓急可仗,未见其匹。”

淳熙三年1176),宋廷诏广西转运司岁收官盐息钱三分拨诸州七分充漕计从经略张栻请也。是年,岳霖任广西钦州知县。南宋与自杞国双方发生冲突。通判邕州吴儆与自杞酋领兵庭相见时对自杞严厉斥责。

淳熙四年(1177)春,吴儆以邕州别驾被旨出塞市马,目所亲见。及分遣谍者,图其道里远近,山川险易,甚信。十二月,岳霖任满,前往临安(今杭州)。数月后,得到宋孝宗召见。

吴儆权知邕州吴儆作有《与桂帅张南轩(张栻)先生启》:“大纛髙牙想制阃威容之盛属鞬戎服望辕门兵卫之严欣悸交怀夙宵假寐某官渊源圣学师表儒林惟有之是以似之太戊赞于伊陟在贤者识其大者孔子传之孟轲凡开物成务之殊功皆养气存诚之余事用能弘济于艰难之日而雍容于进退之间虽素位而行不愿乎外然当今之世舎我其谁徒以交广要冲朝廷最蛮貊赖威怀略,兵民须镇抚之宜官守恃而或偷边防循习而或弛久资舆望肃付戎昭宅南交秩南讹时重羲和之命觉斯民以斯道况当尧舜之时我公其归天子有诏某州县下列庠序陈人章句诵习之虽勤尘埃奔走之亦久退不能为一身之计进不能取当世之资嗟壮志之几何已邻衰境抗尘容之若此敢意荣途顾以罪戾之余宜置蛮荒之表故虽敢叹遐遗不图流落之余获托照临之下以身受察引领自归虽仰视堕水之鸢不堪上骛幸南飞遶树之鹊未叹无枝。”

张栻荐吴儆于朝,张栻以五峰知言,授之,且书“孔子之刚,曾子之勇,南方之强”三言以赠,吴儆受教而行。

淳熙五年1178吴儆召对称旨见孝宗首陈恢复大计,迁知邕州广南西路安抚都监。岳霖便殿入见宋孝宗,宋孝宗说:“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韩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之。”宋孝宗闻张栻治行,诏特进秩,张栻进直宝文阁。五月,张栻离任桂林,以承事郎充秘阁修撰、权发遣江陵军事府、主管荆湖北路安抚司公事、马步军都总管兼本路营田使。六月,张栻除秘阁修撰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是年秋,张栻改知江陵府,又安抚本路。同年,吴儆以亲老奉祠主管台州崇道观

六、年轻张栻逝世,吴儆祭文。两年后,年五十九年的吴儆卒

淳熙1180)二月,张栻逝世于江陵。

吴儆作有《祭张南轩先生文》:“呜呼!先生其果终邪?道路置邮之传,果可信邪?报国遗言惓惓于君子小人之际,忍复诵邪?呜呼!先生忠孝之节,世有家法渊源之学,心契圣传,今其已矣。呜呼!苍天某生不肖为世所弃,先生误知见谓,忠义相期许国,忠同生元。鸣呼!苍天负我知己,岂惟知己,胡世所恸,士夫范模,国长梁稼。呜呼!苍未窈冥玄轼,呼之而莫予闻,抚之而莫予测。惟圣贤之生,世几稍逢,而或笑顾所施之不究,匪斯岑具自昔。鸣呼!光生其又何感,感果墓新,膝下久去行席,启手易答,篇己无及,抚棺执绵,尚期有日,干里寓哀。惟泣尽继之以血。”

是年,吴儆起知泰州。寻吴儆转朝散郎,复奉祠。

淳熙十年(1183),吴儆卒,年五十九。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吴儆曾孙资深以吴儆平生著述进表,赐谥曰:文肃。所著有《竹洲集》三十卷,《棣华小录》,及尝为《尊己堂记》,恳恳人爵天爵之辩。文公(朱熹)读之,喜曰:“往者张荆州、吕著作称吴邕州之才,今读其文,有以见其所存矣。”

程珌为吴儆《竹洲集》序:“…(吴儆)至晚而湘南,又亲得南轩(张栻)砭而切磋之,至是盖无遗憾矣。…”吕午为吴儆《竹洲集》序:“…先生(吴儆)与张南轩(张栻)诸儒先交,渐摩薰陶,文行兼备,而尤孝于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