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朱熹的理学政治思想与张浚一脉相承
(2024-04-25 15:11:38)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浚考证 |
张栻、朱熹的理学政治思想与张浚一脉相承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任宋高宗、宋孝宗二朝右相抗金卫国,三次受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吴玠、刘锜、岳飞、杨存中、李显忠等抗金,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式的抗金统帅,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最大的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也是一位政治家和理学家。
一、张浚的理学政治思想的内涵、传承和实践
1、张浚理学政治思想内涵
——强调道德修养:作为一位理学家和政治家,张浚非常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其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和政治家的基础。他提倡通过学习和实践儒家道德观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他的“正心诚意”“诚正传心”“诚能正身”“庙胜之道”蕴含的“正心”观(包括“正君心”观)是张浚理学的精髓。
——重视实学实用、经世致用:张浚与张栻父子适应时势的需要,倡导实学实用、经世致用的思想,体现了他们的事功思想。张浚对后来的学者张栻、朱熹,包括浙东事功学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张浚承继理学政治思想
张浚知识广博,幼时有良好教育。张浚曾师从谯定和苏元老。张浚之父张咸进士出身,于六艺百家、历代文史,无不该贯,为文长于叙事。张咸两次中贤良方正能言直谏科,皇帝亲自面试。张咸作有《张君说文集》(一十卷)。张浚是苏轼、二程洛学的再传弟子。张浚与刘勉之、胡宪皆是得伊洛之传、固程门一大宗的谯定的门人。张浚长于经史,通六经,精研《周易》。
张浚忠于君主,忠于国家,遵守儒家政治思想和儒家伦理思想。张浚与赵鼎并相,推崇洛学,引导洛学之士入朝,将从杨时、游酢、谢良佐游的胡安国,史学家范冲,程颐直传弟子的尹焞,学识渊博、廉政守道的朱震,尝从祭酒杨时学的胡寅等人召还朝廷,推动“小元祐”局面的出现,助推洛学的复兴。张浚主张元祐未必全是、熙宁未必全非,偶行孝悌之说。
作为进士出身的具有良好儒家思想教育和佛家、儒家家学传承的士大夫张浚,深知出自《庄子·天下篇》的“内圣外王”儒家治国,即“内存圣贤之道,外施王霸之术”和汉王充《论衡·别通》:“孔子之门,讲习五经。五经皆习,庶几(贤人)之才也”的思想渊源和内涵,不仅把其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根本,而且在两宋之交的报国实践中运用和发展。
3、张浚传承理学政治思想
张浚教育、引导理学政治思想。南宋时期的朝臣和理学大家,如张宗元、胡铨、朱熹、张栻、王十朋、汪应辰、张孝祥、周必大、杨万里等爱国名臣和端人正士,深受张浚的理学政治思想和国家治理理念的影响。
张浚灌输张栻儒家经典。张浚通过系统教育,引导张栻追随洛学,报效国家。张浚通过捐宅创建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培养崇尚理学的人才,对宋代湖湘学派和蜀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张栻后来主教城南书院、岳麓书院,从学者达数千人,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成为南宋重要的理学家。张栻的理学成就和贡献,无疑也体现了张浚在理学传承和发展方面的努力。
张浚遗著对朱熹理学有影响。张浚著有《紫岩易传》10卷,《论语解》4卷,《春秋解》6卷,《中庸解》1卷,《诗》《书》《礼》解3卷,《建炎复辟平江实录》1卷,《丁巳潇湘录》,《中兴备览》3卷,文集10卷,奏议20卷(惜除《紫岩易传》《中兴备览》外,大多已亡佚)。张浚逝世后,朱熹与张栻交往、通书密切,朱熹和张栻当全面阅读过张浚遗著,并影响朱熹理学体系的建立。朱熹《张浚行状》载:“公之学一本天理,尤深于易、春秋论孟,有《论语解》四卷,《易解并杂说》共十卷,《春秋解》六卷,《中庸解》一卷,《诗书礼解》各一卷。”朱熹说:“至于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
张栻逝世后,其弟张杓所辑《张栻集》(张栻《南轩集》四十四卷)。张杓搜张栻遗稿四巨编,托属朱熹为之论定,朱子又访得四方学者所传数十篇,益以平日往还书疏,编次缮写。
张浚授杨万里正心诚意之学。绍兴三十年(1160)春,杨万里见到张浚。杨万里作于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十二月的《幽居三咏诚斋(其三)》载:“浯溪见了紫岩(张浚)回,独笑春风尽放怀。谩向世人谈昨梦,便来唤我作诚斋。”说明期间,杨万里通过张浚长子张栻的介绍,在浯溪才得见到张浚。杨万里以弟子礼谒张浚,张浚对杨万里说:“元符贵人,腰金纤紫者何隙,惟邹志完、陈莹中姓名与日月争光!”同时勉之以“正心诚意”之学(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杨万里服膺其教终身,于是名其读书之室曰“诚斋”,以明己志。杨万里云:“易之道何道也,天理而已。是理也,在天地为阴阳,在日月为昼夜,在四时为生育长养,在鬼神为吉凶,在人为君臣父子,仁义礼乐,此易之道也。异端之所谓道,非易之所谓道。”“名为天下之正人,而心传圣贤之正学,身履天下之正道。”杨万里《诚斋文集》载:“张浚心传圣贤之绝学。”
4、张浚实践理学政治思想
张浚的理学政治思想并非空谈理论,而是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他将自己的理学观念和经世致用的精神应用到政治实践中,通过治理国家、处理政务来体现儒家思想的价值和意义。张浚提倡孝道,重实事实功,内修外攘,爱国献身等事功修为,集中体现了“必治其实,而不为虚文”的经世致用精神。这种精神与理学所倡导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理念相契合,进一步体现了张浚在理学方面的深厚造诣。张浚在抗金战场上建功立业,其政治和军事实践也体现了他的理学思想,如忠义、报国等。
——绍兴五年(1135)二月,张浚任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张浚向宋高宗提出:“王者以百姓为心,修德立政,惟务治其在我,则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天下舍我,将安归哉?固不侥幸于近绩也。仰惟陛下躬不世之资,当行王者之事,以大有为,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国势既隆,强虏自服,天下自归”的治国理论,这是张浚“庙胜之道”理论的雏形。
——绍兴七年(1137)正月,尚书右仆射张浚向宋高宗提出:“陛下以多难之际,两宫幽处,一有差失,存亡所系,虑之诚是也。然杂听则易惑,多畏则易疑。以易惑之心,行易疑之事,终归于无成而已。是以自昔人君,正心修己,仰不愧,俯不怍,持刚健之志,洪果毅之姿,为所当为,曾不它恤。以陛下聪明,苟大义所在,断以力行,夫何往而不济!臣愿万机之暇,保养太和,澄心静气,庶几利害纷至而不能疑,则中兴之业可建矣。”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正,召赴行在的张浚中道上疏,奏曰:“今之议者,孰不持战守之说?其下则欲复遵旧辙,重讲前好。
二、程颢、张浚、张栻的天理观一脉相承
程颢、张浚、张栻将形上的“天理”论运用于现实政治,主张“循天理以治国”。
程颢尝言于宋神宗曰:“得天理之正,极人伦之至者,尧舜之道也;用其私心,依仁义之偏者,霸者之事也。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礼义,若履大路而行,无复回曲;霸者崎岖,反侧于曲径之中,而卒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诚心而王则王矣,假之而霸则霸矣。二者其道不同,在审其初而已,《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者,其初不可不审也。惟陛下稽先圣之言,察人事之理,知舜之道备于己,反身而诚之,推之以及四海,则万世幸甚。”
张浚是南宋初期重要易学家,其学“一本天理”,深受北宋以来理学的影响。《紫岩易传》卷末,其曾孙张献之《跋》云:“忠献公潜心于易,尝为之传,前后两著稿,亲题第二稿,云:此本改正处极多。绍兴戊寅(1158)四月六日某书,始为定本矣。献之顷尝缮录之,附以《读易杂说》,通为十卷,藏之于家。”
张浚尝言于宋孝宗曰:“天者,天下之公理而已,必兢业自持,使清明在躬,则赏罚举指,无有不当,人心自归,敌仇自服。”
张浚曾说:“惟夫性以情动,情以欲肆,欲以物迁,邪伪滋生,天理蔑弃。易简至善,于是而丧。内之不足以利一身,外之不足以利天下。而乾坤妙用始不明于天下。天下万物将不得遂其生也。”
张栻追随、继承弘扬洛学的父亲张浚家学。张栻奉父命为弟张杓作《悫斋铭》提出:“天下之理,惟实为贵。”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张浚要次子张杓以“悫”为斋名,张浚命长子张栻作《悫斋铭》告之:“家君命杓以悫名其斋,而命栻铭以告之。栻敬问所以为铭之意?盖取夫孔子,曰:‘士必悫,而后求智能。’退而深思,以为之铭:士或志近,辩给智巧。学之不知,其器则小。天下之理,惟实为贵。实不在外,当悫乎内。不震不摇,物孰加之。以此操行,谁曰不宜?古之君子,惟斯之守。不可不知,而可大受。故以此事亲,斯为孝;以此事君,斯为忠;以此事兄,斯为悌;交于朋友,斯为信。子其深思而不忒,维师乎悫,以令子之德。”刘昌诗在《铭》后注曰:“右铭不载集中。盖当时此纸流落,今幸宝藏遗墨。先生(张栻)作铭时年二十有三,实乙亥冬十月辛卯也。”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十月二十四日,张栻入对(二十四日,有旨引见,间以军事入奏,始得见宋孝宗),即进言曰:“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悯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臣谓此心之发,即天理也。愿益加省察,稽古亲贤以自辅,毋使其少息,则今日之功,可以立成。”宋孝宗大异之,谓张栻曰:“朕待魏公有加,不为浮议所惑。”赐张浚御书:“圣主得贤臣。”
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张栻作《郴州学记》,张栻认为学须“立本”,这个“本”就是“明天理”。四德、五伦属于天理,都是先天所固有,但因“局于气禀,迁于物欲”,而造成“天理不明”(《郴州学记》)。
张栻《南轩集》(卷十六)之《汉家杂伯》提出:“惟王者之政,其心本乎天理,建立人纪,施于万事,仁立义行,而无偏弊不举之处,此古人之所以制治保邦,而垂裕乎无疆者。”
三、董仲舒、程颢、张浚、朱熹的正心观一脉相承。
朱熹如董仲舒、程颢、张浚把“正君心”观运用于政治主张,归纳传统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张浚“庙胜之道”思想:“在人君正身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今德政未洽,宿弊未革。愿发乾刚,尽循太祖、太宗之法。”
朱熹说:“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者…故人主之心正,则天下之事无一不出于正;人主之心不正,则天下之事无一得由于正。”“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本。”“言人君用人之非,不足过讁。行政之失,不足非间。惟有大人之德,则能格其君心之不正以归于正,而国无不治矣。大人者,大德之人,正己而物正者也。”
朱熹《论语集注》载:“臣尝谓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赋,省赋之实在治军。若夫治军省赋以为恤民之本,则又在夫人君正其心术,以立纪纲而已矣。董子所谓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盖谓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