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软球”抗金思想与矢志雪洗国耻、北复中原的张浚、岳飞相冲突
(2024-04-22 15:54:26)
标签:
军事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浚考证 |
赵构“软球”抗金思想与矢志雪洗国耻、北复中原的张浚、岳飞相冲突
一、赵构为迎回母亲韦氏,未做到“天子之孝与士庶不同”
宋高宗赵构新即位的头三年,分别派傅雱、王伦与朱弁、王贶、宇文虚中与杨可辅、刘诲与王贶、洪皓与龚璹、丘德等五人、张邵与杨宪共7批15人赴金通问、祈请。宋高宗一直在向金国遣使求和,只是被金国逼得急才被动抗金。此后,宋高宗持续遣使赴金。秦桧到越州(今绍兴)见到了宋高宗,并带来了徽钦二帝及赵构母亲韦氏的消息,让宋高宗非常高兴,秦桧立即被任为礼部尚书。宋高宗第一次用秦桧议和遇巨大阻力而止。张浚克外敌、平内乱后谋北伐,宋高宗失言再起用秦桧议和。得知宋徽宗去世,思母心切的宋高宗决心休战议和,张浚上奏“天子之孝,与士庶不同”。宋高宗罢赵鼎、用秦桧卖国土议和,胡铨、方庭实上疏“天下,非陛下之天下”。最后,宋高宗用秦桧全然不顾张浚、赵鼎、吕颐浩、李光、王庶、岳飞、李纲、向子諲、张元干、张九成、喻樗、陈刚中、凌景夏、樊光远、毛叔度、元盥、胡寅、张戒、曾开、胡铨、方庭实、韩世忠等朝臣的反对而卖土议和,甚至杀功臣岳飞其子岳云、女婿张宪,王贵辞职,董先、徐庆、李道等人被外调,王敏求、杨浩、邢舜举、朱芾、李若虚、高颖、王良存、夏珙、党尚友、张节夫等将佐、幕僚被贬流放,为岳飞仗义执言的赵士褭、何彦猷、李若樸、薛仁辅、于鹏、孙革、王处仁、蒋世雄、智浃、刘允升、范澄、刘洪道、张戒等等被罢官。宋高宗母亲韦氏在秦桧的奸助下得以回国。
赵构坚持以“自身利益的小孝”为迎回金国人质的母亲不惜牺牲国土,违背“祖宗之地不可预”的大孝,始终坚持避战遣使、被动以战促和的投降思想和立国路线。
二、赵构坚持避战遣使、被动以战促和的“软球”抗金思想
宋高宗赵构在面对金国的军事压力和政治谈判时,采取的一种以求和为主、被动抗战为辅的策略可总结为遇金国钢球毫无真正主动出击而始终采用避退、退缩的“软球”抗金思想,这种“软球”抗金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求和为主:赵构在位期间,南宋面临金国的强大军事压力,赵构倾向于通过和平谈判来达成和约,以避免战争带来的损失。
2. 被动抗战:尽管赵构采取了求和的政策,但在金国逼迫下,南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抵抗。这种抵抗往往是被动的,是在金国攻势下的一种自卫行为。
3. 牺牲国土:在赵构的抗金思想中,为了达成和议,他愿意牺牲一定的国土和主权,这在当时被一些主战派人士所批评。
4. 个人利益:赵构的抗金思想也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例如为了迎回其母亲韦氏,他可能在谈判中做出让步。
5. 中兴努力:尽管赵构的抗金思想被批评为软弱,但他也试图通过各种努力来实现国家的中兴,包括支持张浚等人的军事行动。
6. 利用将领:赵构在抗金过程中,利用了如张浚、岳飞等将领的军事才能,但在关键时刻,他更倾向于通过政治手段而非军事手段解决问题。
7. 政治斗争:赵构在朝中与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进行政治斗争,他的决策往往受到朝内政治势力的影响。
赵构的这种抗金策略在历史上颇具争议,一方面被认为是出于为迎回金国人质的母亲韦氏的人性、私心和现实的政治、军事考量,另一方面被批评为缺乏坚决抗战的决心和领导力。张浚、赵鼎被贬,岳飞被杀的根本原因在于宋高宗为迎回金国人质的母亲韦氏的人性和私心。
赵构、张浚是中华先进文化得以保存的主要功臣。但赵构是杀岳飞的恶人。秦桧助赵构一已之私以迎回金国人质的母亲韦氏而卖国,贬张浚、赵鼎,杀岳飞。
面对宋高宗一直在向金国遣使求和,只是被金国逼得急才被动抗金。宋高宗对忠君爱国的张浚采用“用着人朝前、用不着朝后”失德行为,宋高宗为议和,也因天灾忧心一生尽忠为国的张浚,经历七起七落。张浚以退为进,尽显政治家的智慧,张浚一生18次主动请辞的情况。张浚的一生是抗金的一生,尽管在抗金中有诸多不如意,张浚直到死都以抗金为事业,使得“上如欲复用浚,当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病辞”的张浚“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遗憾而逝。
张浚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岳飞是张浚手下。岳飞生前《致观文相公札》给张浚,岳飞坚决反对与金国和议,与宋高宗决裂,不可调和,这就是岳飞死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