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说富平之战是南宋伟大的保卫战

(2024-04-15 15:22:20)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为什么说富平之战是南宋伟大的保卫战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九月下旬,知枢密院事兼宣抚处置使张浚按照宋高宗命令,为牵制金军南下,张浚决策主动出师,遣都统制刘锡统五路兵及金将娄室战于富平县,张浚驻邠州督战,官军兵溃于富平败绩,始于环庆经略使赵哲战败逃跑。“富平之战”是宋金两军以大兵团决战,宋军虽然战败,但仍然达到了宋高宗要求张浚将金军主力调离江淮战场的目的,减轻了南宋都城所面临的压力。同时,一举实现了南宋陕西边防散乱武装不听朝廷节制的局面。

        张浚在川陕苦心经营,一举实现了南宋陕西边防散乱武装不听朝廷节制的局面,战略上十分成功。“富平之战”是宋金两军以大兵团决战,虽然富平之战败绩和陕西大部沦陷的不利形势,川陕宋军的英勇进攻和顽强防守,使金兵主力兀术部被迫调离左右全局的江淮战场,不仅被牵制于西北战场近四年,极大地削弱了金兵对江淮战场的冲击,有效地保障了南宋东南半壁江山和南宋朝廷的安全。期间,张浚杀不受节制、不听指挥的曲端,不足以树抗金的威望,关于张浚在曲端问题上根本不存在有错一说。

张浚组织的富平抗金牵制战与民国抗日“淞沪会战”等十次战役一样伟业彪炳千秋。张浚在国家危难之时,为捍卫民族利益和挽救国家危亡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特别是在南宋军事实力比金兵衰弱的情况下,他以忠贞不渝的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主动抗击金军,尽管一次战役败绩,但得以使南宋全局安,终以胜利者的姿态屹立于历史舞台上,是南宋立国时期的一位举足轻重的爱国将领,“高皇中兴祛稷臣,紫岩(张浚)先生弟一人”。

绍兴元年(1131)三月,张浚以富平失律,上疏待罪。宋高宗谓辅臣曰:“浚放罪诏宜早降。”因言:“浚用曲端、赵哲、刘锡,后见其过,即重谴之。浚未有失,安可罢也?”同知枢密院事李回曰:“须得胜浚者乃可易。”宋高宗曰:“有才而能办事者固不少,若孜孜为国,无如浚。亦有人言其过,朕皆不听。”

富平之战被认为是南宋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它在南宋与金国之间的战争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虽然富平之战最终以南宋战败告终,但从战略意义上讲,它仍可以被认为是南宋时期一场重要伟大的保卫战,原因如下:

1. 地理位置重要性战略意义:富平之战发生在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是南宋与金国争夺川陕地区(今陕西南部、四川北部)的关键战役。川陕地区是南宋的西北屏障,对于南宋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富平位于今陕西省中部,是南宋时期川陕地区的战略要地,对于控制整个西北区域具有重要意义。控制这一地区,对于南宋来说,不仅能够保障国家安全,还能够在战略上对金国形成威胁。南宋在此与金国进行大规模决战,是为了保卫和收复失地,防止金军进一步深入南宋腹地。

2. 抵御外侵的决心:富平之战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较量,也是南宋人民抵抗外族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象征。面对金国的大举进攻,南宋集结重兵进行了积极的防御和反攻,体现了不屈不挠的抵抗意志,以及试图收复中原失地的战略意图。尽管最终战败,但南宋军队的顽强抵抗和士兵们的英勇表现,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激励着人们不忘国耻,奋起抗争。

3. 军事行动规模:富平之战是南宋早期与金国爆发的最大规模战役之一,双方投入了相当数量的兵力,反映出南宋对这场战役寄予厚望,希望通过一次决定性的胜利来稳定西北防线,并有可能改变战局。根据史料记载,南宋军队的兵力号称有40万人,虽然实际兵力可能没有这么多,但仍然显示了南宋对于这场战役的重视程度。金军方面也有相当规模的兵力投入,这使得富平之战成为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战争。

4. 历史影响:后世对富平之战的评价多种多样,有的认为它是南宋军事上的一次重大失误,有的则认为它是南宋在极为不利条件下的一次英勇抗争。无论如何,富平之战都是南宋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战,它展现了南宋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尽管战败导致南宋失去了短期内收复关中的机会,但此战也锻炼了南宋的军事力量,并促使南宋调整其战略部署,长期来看,对于稳固南宋边防体系和后来的抗金斗争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总之,尽管富平之战的直接结果不利于南宋,但它作为一次针对强大敌人的英勇抵抗和关键地带的保卫战,展现了南宋军队捍卫领土完整的决心与努力,故可称为“伟大的保卫战”这一概念在一定层面上是合理的。然而,“伟大”的评价更多地是对战役背后精神层面的肯定,而非基于战役的实际成果。

 

        综上所述,富平之战因其战略意义、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以及作为民族抗争的象征,被历史学家和后人誉为南宋时期的一场伟大保卫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