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恶对以张浚为“党魁”五十三贤士的历史长镜头
(2024-04-07 11:20:05)
标签:
历史文化军事 |
分类: 张浚考证 |
秦桧恶对以张浚为“党魁”五十三贤士的历史长镜头
张浚,字德远,号紫岩,成都府路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宋高宗、宋孝宗二朝右相,三次受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吴玠、刘锜、岳飞、杨存中、李显忠等抗金,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式的抗金统帅,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最大的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
一、宋高宗为迎回金国人质的母亲,用秦桧罢张浚、赵鼎
南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正月二十五日,閤门祗候充问安使何藓,承节郎、都督行府帐前准备差使范宁之至自金,回到行在平江(今苏州),得右副元帅宗弼书,报道君皇帝宋徽宗、宁德皇后郑氏继逝。张浚等入见于内殿之后庑,宋高宗号恸擗踊,终日不食。张浚奏:“天子之孝与士庶不同,必也仰思所以承宗庙奉社稷者。今梓宫未返,天下涂炭,至仇深耻,亘古所无,陛下挥涕而起,敛发而趋,一怒以安天下之民,臣犹以为晚也!”宋高宗犹不听。张浚伏地固请,乃进少粥。是日,百官诣行宫西廊发丧。思母心切的宋高宗即日授观文殿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秦桧为枢密使,一应恩数,并依见任宰相条例施行,让秦桧成为了专任枢密使代替张浚在宋高宗身边主导决策淮西军整编,意在用秦桧制约独任丞相张浚,实施出mai国土议和以迎回其金国人质的母亲韦氏。二十一日,沈与求既至,宋高宗召见,新除提举醴泉观兼侍讲沈与求任同知枢密院事。二十八日,张浚以宋高宗不理朝政,上疏请辞罢相还政,宋高宗不允,遣内侍诏令复职。期间,召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沈与求为提举万寿观兼侍读。月底,张浚闻宋高宗又欲议和,即入见宋高宗,请命诸大将,率三军发哀成服,北向复仇,宋高宗默然不答。张浚退朝后,复上疏。疏入,宋高宗乃下诏慰留,诏张浚起视事。张浚再疏待罪,宋高宗仍不许。
二月二十四日,宋高宗接纳张浚的建议而下诏御驾亲征。二十七日,宋高宗自平江府出发赴建康。三月,同知枢密院事沈与求进知院事。宋高宗罢骄惰怯敌刘光世为少师、万寿观使,其部隶属都督府。刘光世因被罢军职,吕祉亦回,而尚未置帅,枢密使秦桧、知枢密院沈与求以握兵为督府之嫌剥夺张浚督府兼并淮西军,都督张浚乃请同兵部尚书吕祉往庐视师。以刘光世部将王德任左护军都统制、郦琼任副都统制,以兵部尚书、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节制,郦琼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视。四月,宋廷遣王伦、及高公绘赴金,为奉迎梓宫使及副使。张浚辞往太平州、淮西视师。
八月,权尚书兵部侍郎兼都督府参议军事、权湖北、京西路宣抚判官张宗元为徽猷阁待制、枢密都承旨。同月,郦琼叛去,由秦桧、沈与求在宋高宗身边主导整编淮西军决策而发生淮西军变,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张浚见上,主动担责求去位。
九月,徽猷阁待制、枢密都承旨张宗元落职,提举江州太平观。殿中侍御史石公揆言:“宗元本唐之一富人,初无才能,张浚喜其便佞,奖借提挈,亟跻从班。今当深引不能赞佐之咎,自为去计可也,而乃随众诟骂,力诋其非。”故黜之。
十月,特进、提举江州太平观张浚,责授秘书少监、分司南京,永州居住。川籍的都官员外郎冯康国乞补外。赵鼎奏:“自张浚罢黜,蜀中士大夫皆不自安。今留行在所几十馀人,往往一时遴选。臣恐台谏以浚里党,或有论列,望陛下垂察。”帝曰:“朝廷用人,止当论才不才。顷台谏好以朋党罪士大夫,如罢一宰相,则凡所荐引,不问才否,一时罢黜。此乃朝廷使之为朋党,非所以爱惜人才而厚风俗也。”
二、秦桧献媚宋高宗卖国曾经疑虑再三,和议之路历变数
绍兴八年(1138)三月,秦桧任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主持降金求和活动。六月,秦桧、赵鼎导引金使见宋高宗,递交有“送还赵佶棺木,送还赵构生母韦氏,原属伪齐的黄河以南、淮水以北的地区拨归南宋;南宋须向金主称臣纳贡,取消帝号及宋国号作为金的一个藩属”的《国书》。时赵鼎等众大臣坚决反对,宋高宗与秦桧还是接受了以上条件并同意讲和。七月,南宋遣王伦为奉迎梓宫使。戊戌,王伦辞行,去向金表示接受屈辱条件。八月初一(壬申朔),以张九成、喻樗、陈刚中、凌景夏、樊光远、毛叔度、元盥等七人尝不主和议,皆降黜之。宋高宗召韩世忠、张俊与岳飞入朝,以说服不反对和议。宋金双方就和议事宜达成一致,第一次宋金和议正式成立。十七日(癸卯),大金通问使、朝奉郎王伦自金国还。
十月,宰执(赵鼎、秦桧)入见,秦桧独留身,言:“臣僚畏首尾,多持两端,此不足与断大事。若陛下决欲讲和,乞颛与臣议,勿许群臣预。”宋高宗曰:“朕独委卿。”秦桧曰:“臣亦恐未便,望陛下更思三日,容臣别奏。”又三日,秦桧复留身奏事,宋高宗意欲和甚坚,秦桧犹以为未也,曰:“臣恐别有未便,欲望陛下更思三日,容臣别奏。”宋高宗曰:“然。”又三日。秦桧复留身奏事如初,知上意确不移,乃出文字乞决和议,勿许群臣预。赵鼎赵鼎因立嗣、反对出卖祖宗地等原因力求去位。秦桧独揽大权,决意议和。同月,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鼎便以忠武军节度使出知绍兴府,不久加检校少傅,改任奉国军节度使。十一月,宋高宗下诏与金议和,百官多认为金朝之言不可信。秦桧擢升中书舍人勾龙如渊为御史中丞,排挤朝中反对和之人。吕本中、张九成、冯时行、胡铨等皆被贬出朝。
绍兴九年(1139)正月,宋高宗以宋金和议大赦,张浚恢复提举宫观。时张浚在永州,驰奏,力言以石晋、刘豫为戒,复遗书孙近,以"帝秦之祸,发迟而大"。二月,宋高宗为防和议反复,张浚任知福州。同月,又兼福建路安抚大使。同月,赵鼎改知泉州。秦桧嗾使谢祖信弹劾赵鼎曾接受张邦昌的伪命,便夺其节钺。御史中丞王次翁弹劾赵鼎治郡废弛,宋高宗遂命赵鼎回临安提举洞霄宫。赵鼎从泉州归来,又上书议论时政,秦桧让王次翁弹劾赵鼎曾贪污都督府十五万缗钱,贬谪于兴化军。
绍兴十年(1140)六月,金人背盟,分四路入侵,河南、陕西等地相继沦陷。秦桧又指使御史何铸、王次翁等弹劾赵鼎,使赵鼎由兴化军移漳州,又由漳州被贬为清远军节度副使、潮州安置。六月,岳飞出师北伐,复颍昌府、河南府等十余州郡。甲辰,京东、淮东宣抚处置使韩世忠为太保,封英国公;淮西宣抚使张俊为少师,封济国公;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为少保,并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枢密院降檄书下诸路宜抚司,罪状乌珠、萨里罕,令颁之河南、陕西。丙午,给事中兼侍讲冯楫提举亳州明道宫。金人叛盟,秦桧以其言不雠,甚惧。一日,谓冯楫曰:“金人背盟,我之去就未可卜。前此大臣皆不足虑,独君乡衮,未测上意,君其为我探之。”明日,冯楫入见,曰:“金人长驱犯顺,势须兴师。如张浚者,且须以戎机付之。”宋高宗正色曰:“宁至覆国,不用此人!”秦桧闻之喜。冯楫云:“适观天意,楫必被逐。”即引疾求去,乃有是命。其时,张浚仍在福建路安抚大使兼知福州任上,宋高宗“宁至覆国,不用此人!”之语仅为向金表示下一步与金继续和议的诚意。
绍兴十一年(1141)二月,南宋朝廷不坚定作战,反复召回前线将领,与金人边打边议和,派使者到金求和。三月,恢复张浚特进官职。十月,宋高宗召岳飞回临安。宋高宗为与金人言和以迎回金国人质的母亲,在秦桧的怂恿下,决定杀害岳飞。同月,南宋派魏良臣赴金,提出要再次议和,在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大师任上的张浚乞祠。十一月,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同月,授张浚检校太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闲差(离开福州)、南阳郡开国公、食邑六千六百户、食实封二千五百户、免奉朝请。赐岳飞死于大理寺,斩其子云及张宪于市,家属徙广南,官属于鹏等论罪有差。同月,宋金“绍兴和议”成,宋向金称臣,划定淮河为界,岁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金同意送回宋徽宗赵佶棺木及高宗母亲韦后。
三、宋高宗、秦桧以私卖国代价巨大,爱国忠臣遭遇弹压
绍兴十二年(1142)正月,右承奉郎、赐绯鱼袋张宗元为宣议郎、直秘阁。三月,金遣左宣徽使刘筈至宋,对宋高宗进行册封礼,金国答应送归宋高宗母韦后及宋徽宗赵佶灵柩。时金熙宗诏尚书省移文宋国,理索资政殿学士、提举亳州明道观郑亿年和张中孚、张中彦、杜充、张孝纯、宇文虚中、王进家属,发遣徽猷阁待制、前知陈州李正文(李正民)、右迪功郎、前开封府推官毕良史还宋,惟前观文殿学士、东京留守孟庾去留听其所欲。
五月,宋高宗、秦桧诏资政殿学士、提举亳州明道观郑亿年赴行在奏事。六月,金国归还孟庾、李正民。是年秋,宋高宗、秦桧下诏派中使往闽中通知遣宇文虚中的家属往行在再去金国,时宇文虚中之子宇文师瑗(宇文德和)仕福建转运判官,张元干为宇文德和(宇文师瑗)作《临江仙·送宇文德和被召赴行在所》:“露坐榕阴须痛饮,从渠叠鼓频催。暮山新月两徘徊。离愁秋水远,醉眼晓帆开。泛宅浮家游戏去,流行坎止忘怀。江边鸥鹭莫相猜。上林消息好,鸿雁已归来。”期间,郑亿年和张中孚、张中彦、杜充、张孝纯、王进家属和宇文师瑷等宇文虚中家族携家北去金国。八月,金国放还签书枢密院事何铸等使,徽宗及显肃皇后、宪节皇后的灵柩运至行都,太后韦氏还慈宁宫。
十一月,张浚封和国公。检校少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张浚以赦恩封和国公。时政寓居长沙,益屋六十楹,以奉其母。万俟卨为中执,法论浚卜宅踰侈,至拟五凤建楼。秦桧白遣屯田员外郎吴秉信以事至京湖有所按验。诏特引对,秉信造淡见其所居不过中人常产可办,不觉叹息。乃以桧意密告之,归而被黜(张浚寓居长沙,万俟卨妄劾浚卜宅踰制,至拟五凤楼。会吴秉信自长沙还朝,奏浚宅不过众人常产可办,浚乃得免)。
绍兴十四年(1144),御史中丞詹大方诬赵鼎受贿,属潮守放编置人移吉阳军。
绍兴十五、六年间,张宗元已帅广西(广西经略使)。赵鼎在吉阳三年,潜居深处,门人故吏皆不敢通问。惟广西帅张宗元时馈醪米,桧知之,命本军月具存亡申。期间,秦桧于一德格天阁书赵鼎、李光、胡铨姓名,必欲杀之而后已。
绍兴十六年(1146)七月,张浚因天申节缴进《无逸》篇,上疏言:“今事势如养大疽于头目心腹之间,不决不止,愿谋为豫备。不然,异时以国与敌者,反归罪正议。”因张浚上奏备战抗金,又秦桧久憾张浚,至是大怒,张浚被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国公官爵(落张浚节钺),只保留文阶官特进,以提举宫观。
绍兴十七年(1147),赵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归葬,遂不食而死,时绍兴十七年也,天下闻而悲之。
四、赵鼎被害,朝野群起不附朝廷、秦桧之声,私作野史
绍兴十九年(1152)十月,张宗元(洪迈岳父,字渊道)以龙图阁学士、左大中大夫知福州。十二月,朝廷禁私作野史,许人告。
绍兴二十年(1150)三月,秦桧既忌居衡州的胡寅,虽告老犹愤之,坐与李光书讥讪朝政落职。右正言章复劾胡寅不持本生母服不孝,谏通邻好不忠,责授果州团练副使、新州安置。八月,张浚又移往永州居住。
绍兴二十一年(1151),赵令衿出知泉州。是年前后,张魏公(张浚)贬零陵(永州),有书数笈自随,谗者谓其中皆与蜀士往来谋据西蜀之书。高宗命遣人尽录以来。临轩发视,乃皆书册,虽有尺牍,率皆忧国爱君之语。此外唯葛裘布衾,类多垢敝。上恻然曰:“张浚一贫如此哉!”乃遣使驰赐金三百两。秦桧令宣言于外,谓赐(张)浚死。门生从者闻之,垂泣告公。公曰:“(张)浚罪固当死,若果如所传,朝服拜命,就戮以谢国家可也,何以泣为?”问使者为谁,曰:“殿帅杨存中之子也。”公曰:“吾生矣。(杨)存中吾故部曲,朝廷诚欲诛(张)浚,必不遣其子来。”已而使者拜于马前,乃获赐金之命。公之在秦也,开幕延贤,铸铜为印,形迹似稍专,故有以来谗者之口。然反因此得以自明,又赖赐金以自活,天果不佑忠贤乎?”
绍兴二十二年(1152)七月,虔州发生兵变。八月,宋高宗派鄂州都统制田师中、江西安抚使张澄、殿前司游奕军统制李耕讨伐。
绍兴二十三年(1153)三月,诏知洪州张澄以庆远军节度使知福州,知福州张宗元知洪州、江南西路安抚使。五月,张澄到知福州任。六月,张宗元在知大宗正丞任上。
绍兴二十四年(1154)五月,李如冈知泉州。七月,方滋以右朝奉大夫、直敷文阁知福州。
五、秦桧病死前,定行凶以张浚为“党魁”的五十三贤士
绍兴二十五年(1155),左朝散大夫赵令衿归寓三衢。尝会宾客观桧《家庙记》,口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为衢州通判汪召锡(汪伯彦次子,秦桧兄婿)所告(通守汪召锡,颇疑令衿,讽教官莫汲诉令衿论日月无光,谤讪朝政)。御史徐嚞又论赵鼎子汾与令衿饮别厚赆(赵鼎之子汾归过衢,令衿赆之,侍御史徐嚞希桧旨,诬令衿与汾有密谋,伺朝廷机事),必有奸谋,诏送大理,拘令衿南外宗正司(侍御史董德元承风旨劾之,诬以赃私。董德元又劾其“专事狂悖,交结罪人,伺探国事”,诏被编管汀州、下令衿狱,案验无状,乃论令衿谤讪不逊,追一官勒停,令南外宗正司拘之)。不久,秦桧除汪召锡直秘阁、提举湖南常平茶盐公事以报之。
七月,诏李如冈知福州,方滋知明州。期间,右朝奉郎张常先(张叔夜第三子)使江西(任江西转运判官)。
八月,李如冈以左朝散郎、敷文阁待制知福州。秦桧怙宠固位,惧浚为正论以害己,令台臣(王珉、徐哲)有所弹劾,论必及浚(时秦桧忌张浚尤甚,每台谏官劾疏必使及之),反谓浚为国贼,必欲杀之。以秦桧死党的新任权尚书刑部侍郎张柄充敷文阁待制、知潭州,汪召锡使湖南(时张浚谪居永州,桧犹忌浚,故俾柄与汪召锡共察之),图浚。赵鼎已死而憾之不置,遂欲孥戮赵汾。同月,殿中侍御史徐嚞上章由赵令衿连及赵鼎之子赵汾。殿中侍御史徐嚞即言宗元天资阴狡,顷在川陕与浚大误国事。今书问往来,健步络绎,无一日无之。知洪州张宗元罢。知泸州王师心知洪州。刑部开具到前后告讦人。张常先告讦知洪州张宗元与张浚书并寿诗(张常先笺注前帅张宗元与浚诗,言于朝,其词连逮者数十家,将诬以不轨而尽去之)。初六,令大理寺审赵汾和赵令衿交结串通案。拷掠赵汾无全肤,十一日,任吏部侍郎董德元为参知政事。秦桧忌张浚尤甚,故令衿之狱,张宗元之罢,皆波及浚。秦桧使张扶论赵汾、张祁交结事。至是,秦桧使赵汾自诬与张浚及李光、胡寅谋大逆,而令衿预焉,凡一时贤士五十三人皆与焉。
因秦桧忌张浚尤甚,故令衿之狱,张宗元之罢,皆波及张浚。以张浚为“党魁”的贤士五十三人有:张浚、李光、胡寅,张宗元、赵令衿、张祁、胡铨、罗孟郊、汪应辰、张孝祥(张祁之子)、赵汾(赵鼎之子)、卢傅霖、李孟坚(李光之子)、黄敏行、程纬、郑玘、贾子展、吴元美等,安诚、刘允中、王庭珪、王之奇(王庶之子)、王之荀(王庶之子)、叶三省、王远、杨炜、袁敏求、萧振、王趯、范彦辉、沈长卿、芮烨、刘岑、王循友、何兑、杨炬、裴永、方畴、魏安行、洪兴祖等或在其中。
十月,狱成,而秦桧病不能书,乃获免。同月,秦桧去世。十一月,右承事郎赵汾特降二官。是月,张浚谪居永州(据校书郎魏了翁言吴猎在馆中尝云),杜门不通人,惟穴墙以通薪水。一日有自穴中掷身而下者,已困顿不省,其子栻往问之,乃赵删定者,为栻言,秦桧方起大狱,相公与某皆在其中,势不免死,故来相别尔。栻不敢以白浚,延之别室。浚微闻之,召栻谓曰:吾曾荐秦会之,必不见杀,然亦当往海南,橐中有银苕子,留其半,汝奉吾母归长沙,其余中分半以予赵,半以备海南之行可也。又数日,有黄衣卒复自穴中掷身而下,其家以为谪命至,大惧,亟往视之,卒困甚不能言,指腰间小纸文书,取视之,乃湖南漕臣所寄也。其书云:“十月二十二日,秦太师已致仕,伏乞钧照”。张浚始命撤关启门。十二月初一,刘锜知潭州,复张浚、胡寅、张九成等二十九人官。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永州居住张浚降授、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初九,刑部开具到前后告讦人:“右朝奉郎张常先任江西运判,告讦知洪州张宗元与张浚书并寿诗;右通直郎、直秘阁汪召锡,左从政郎莫汲,并告讦衢州寄居官赵令衿有谤讪言语;右朝散郎范洵,告讦和州教授卢傅霖作雪诗,称是怨望;左朝奉郎、提举两浙路市舶陆升之,告讦亲戚李孟坚将父光所作文籍告人及有讥谤语言;左从政郎、福建路安抚司干办公事王洧、任两浙转运使催纲日,告讦知常州黄敏行不法等事;追官勒停人前右通直郎、明州鄞县丞王肇,诬告程纬慢上无人臣之礼等语言,降授承信郎雍端行、任监潭州湘潭县酒税,告讦本县丞郑玘、主簿贾子展,因筵会酒后有嘲汕语言;福建进士郑炜,告吴元美讥谤等事。”宋高宗曰:“此等须重与惩艾,近日如此行遣,相见人情欢悦,感召和气。”于是并除名勒停,常先送循州,召锡容州,汲化州,洵梅州,升之、炜雷州,洧南恩州,肇高州,端行宾州,并编管。同月,张浚复观文殿大学士、判洪州(不久,张浚因母病,任便居住)。
后话:南宋高宗末年,因金兵南侵,国家面临心的形势,宋高宗又不得不起用“国之支持”的老将张浚。期间,群臣对宋高宗的不满达到空前的高峰,宋高宗因对包括张浚在内的忠臣失德甚多而退位。
绍兴三十二年(1162)五月,宋高宗下诏宣布决定禅位,正式立赵玮为皇太子,改名赵眘。孝宗升史浩为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兼节制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六月初三,皇太子赐字元永,宰臣率百官诣文德殿,拜表贺立储,翰林学士洪遵等十六人以皇太子正位东宫告庙礼毕,同班上殿称贺,实欲致恋轩之意。宋高宗曰:“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赖卿等掩覆。”十一日,宋孝宗即位。十五日,诏令五日一朝德寿宫。二十日,因宋孝宗自藩邸熟闻张浚德望,临朝之初,顾问大臣咨嗟叹息。宋孝宗召判建康府张浚赴行在入对,赐张浚手书曰:“朕初膺付托,以眇然一身,当万机之烦,夙夜祇惧,未知攸济。公为元老,宜辅朕初政。公其疾驱,副朕至意。”二十二日,下诏因太上皇不许五日一朝,从今以后改为一月四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