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浚捐宅筑长沙城南书院的历史背景

(2024-03-20 16:06:57)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张浚捐宅筑长沙城南书院的历史背景

城南书院,中国古代著名书院,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妙高峰下,现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所在地。在历史上,城南书院与岳麓书院齐名,与南宋立国第一台柱的宰相张浚及其长子的南宋大儒张栻渊源深厚。张栻治学湖湘,秉持“儒生报国岂身谋”的教育理想、“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和“学贵力行”的治学精神。城南书院自创办以来,一直秉承“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的教育理想教育宗旨和“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为学之道。

        一、城南书院的前身是乞祠居长沙的张浚养母的住所

绍兴十一年(1141)三月,恢复张浚特进官职。十月,宋高宗召岳飞回临安。宋高宗为与金人言和以迎回金国人质的母亲,在秦桧的怂恿下,决定杀害岳飞。同月,南宋派魏良臣赴金,提出要再次议和,在福州兼福建路安抚大师任上的张浚乞祠。十一月,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同月,授张浚检校太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闲差。张浚居潭州(长沙)与其子张栻等寓居城南妙高峰,居住时间达十四年之久。

绍兴十二年(1142)三月,金遣左宣徽使刘筈至宋,对宋高宗进行册封礼,金国答应送归宋高宗母韦后及宋徽宗赵佶灵柩。时金熙宗诏尚书省移文宋国,理索资政殿学士、提举亳州明道观郑亿年和张中孚、张中彦、杜充、张孝纯、宇文虚中、王进家属,发遣徽猷阁待制、前知陈州李正文(李正民)、右迪功郎、前开封府推官毕良史还宋,惟前观文殿学士、东京留守孟庾去留听其所欲。

五月,宋高宗、秦桧诏资政殿学士、提举亳州明道观郑亿年赴行在奏事。六月,金国归还孟庾、李正民。是年秋,宋高宗、秦桧下诏派中使往闽中通知遣宇文虚中的家属往行在再去金国,时宇文虚中之子宇文师瑗(宇文德和)仕福建转运判官,张元干为宇文德和(宇文师瑗)作《临江仙·送宇文德和被召赴行在所》:“露坐榕阴须痛饮,从渠叠鼓频催。暮山新月两徘徊。离愁秋水远,醉眼晓帆开。泛宅浮家游戏去,流行坎止忘怀。江边鸥鹭莫相猜。上林消息好,鸿雁已归来。”期间,郑亿年和张中孚、张中彦、杜充、张孝纯、王进家属和宇文师瑷等宇文虚中家族携家北去金国。八月,金国放还签书枢密院事何铸等使,徽宗及显肃皇后、宪节皇后的灵柩运至行都,太后韦氏还慈宁宫。是年,宋高宗封张浚和国公。

是年,张浚乃即长沙城之南为屋六十楹,以奉色养(以和颜悦色奉养父母)。张浚作有《尽心堂箴》:“绍兴辛酉(1141),予请祠奉亲,犹惓惓国事,故蜀远朝廷不欲径归,留于长沙,侍母色养,盖求所以尽心于君亲也。惟是居闲,玩意六经,考诸史治乱得失,益思前事之几微,则成身之孝,忧国之忠,一饭而不敢忘也,牓其堂曰:尽心,以当座右箴,较闽邸之建眉寿堂,其取义更远矣。”据《无锡洛社(花渡)张氏谱(萃雅堂)》。

绍兴十六年(1146)五月,张浚天申节缴进《无逸》篇,触怒奸相秦桧。六月,金杀宇文虚中及家百口。秦桧以为时已太平,日兴弥文,讳言兵事,深忌提举江州太平观张浚。张浚居长沙,盖屋六十楹以奉其母,而言者论浚卜宅愈侈,至拟五凤建楼。宋高宗遣起居舍人吴秉信至湖南按验,秉信见浚所居不过中人常产可办,不觉叹息。乃以桧意密告之,归而被黜。浚常欲力论时事,以其母计氏年高,言之必被祸,不敢。计见其瘠,问之。张浚以实对,计诵其父咸绍圣初制防,曰:“臣宁言而死于斧钺,不忍不言,而负陛下。”张浚意遂决,至是乃上疏言:‘当今事势,如养大疽于头目、心腹之间,不决不止决,迟则祸大而难制;决速则祸轻而易治。惟陛下谋之于心。断之于独,谨察情伪。豫备仓卒,庶几社稷安全。不然,日复一日,后将噬脐,异时以国与敌者反归罪正议,此臣所以食不下咽,而不能一夕安也。’事下三省,秦桧大怒,令中丞何若劾之。七月,张浚上奏备战抗金,奸相秦桧大怒,秦桧“怙宠固位,惧(张)浚正论”,令台臣弹劾和国公张浚,“皇为京惑”的张浚被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国公官爵,只保留文阶官特进,以提举宫观,贬张浚往连州居住。

绍兴二十四年(1154),永州知府彭合(1150年5月知)重修府学,张浚应邀作《永州新学门铭》。

绍兴二十五年(1155)八月,张浚谪居永州,秦桧犹忌张浚,故俾知潭州张柄与郡丞(荆湖南路常平茶盐公事)汪召锡(汪伯彦次子,娶秦桧兄长秦梓之女)共察之。秦桧使徐嚞、张扶论赵汾、张祁交结事。先捕汾下大理寺,拷掠无全肤,令汾自诬与特进、永州居住张浚,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昌化军安置李光责授果州团练副使致仕、新州安置胡寅谋大逆。凡一时贤士五十三人,桧所恶者皆与狱上,而秦桧已病不能书矣。

二、古籍载张浚于绍兴三十一年筑书院并书院额

南宋《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城南书院乃南轩先生讲学之地,其间凿池以汇息泽之水,本属纳氏,故名纳湖。”

清余正焕《城南书院志》载:“南轩先生(张栻)为宋名儒,父张浚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潭州(判潭州),时年28岁的张栻随侍,遂家焉。乃即妙高峰之阳,筑城南书院以待来学者。中建丽泽堂、书楼、蒙轩、月榭、卷云亭,为后高阜,湘江横前,岳麓圭峰。金朱岭、谷山、桔洲,一览俱下。而木茂泉清,花香鸟韵,城南佳胜,此其最焉。右多美竹,名琮铮谷,引锡潭水,浚湖名纳湖,中有采菱舟,听雨躬,号以十景。张栻、朱熹皆有题咏。时当夜读,蛙声聒耳,投砚禁之,其声顿息,因以禁蛙名池。”“自紫岩先生 (张浚)匾额四字及妙高峰祠宇数椽而外,曰舍,曰堂,曰轩,曰楼,曰亭,曰榭,曰湖,曰谷……要以高山仰止,深有契于蒙养丽泽之殷衷,固不在胜景宜人,空资吟眺也。”

乾隆十二年1747《长沙府志》载:城南书院在南门外妙高峰之阳,宋张南轩随父紫岩家潭州建此为讲学地,紫岩书城南书院四大字,南轩名以十景。”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湖南通志》载:“称古谕‘城南书院’,四大字,张紫岩得意之笔。善化县旧卢古城南书院,在妙高峰之阳,张南轩随父凿楹纳书(或:凿池以汇息泽之水)家潭州时建,紫岩书‘城南书院’四字寸存案。张魏公,名浚,字德远,号紫岩。所书《永州新学门铭》,宗稷辰(1792-1867)称其字体似北海(李邕),而有纵逸之势,与城南书院扁墙相类。则此四字,相传出自公手,非诬也。”

清《大清一统志》:“宋张栻讲学之地,凿池以汇息泽之水,其匾额四字传为张浚书。”“南湖引锡潭水通浚以成,其地旧属纳氏,又名纳湖。宋张栻建城南书院时,置听雨舫采菱舟于内。”

三、张浚捐妙潭州高峰下宅筑城南书院的历史背景

1、秦桧去世,举国阴霾尽散

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秦桧去世。十一月,右承事郎赵汾特降二官。是月,张浚谪居永州(据校书郎魏了翁言吴猎在馆中尝云),杜门不通人,惟穴墙以通薪水。一日有自穴中掷身而下者,已困顿不省,其子栻往问之,乃赵删定者,为栻言,秦桧方起大狱,相公与某皆在其中,势不免死,故来相别尔。栻不敢以白浚,延之别室。浚微闻之,召栻谓曰:吾曾荐秦会之,必不见杀,然亦当往海南,橐中有银苕子,留其半,汝奉吾母归长沙,其余中分半以予赵,半以备海南之行可也。又数日,有黄衣卒复自穴中掷身而下,其家以为谪命至,大惧,亟往视之,卒困甚不能言,指腰间小纸文书,取视之,乃湖南漕臣所寄也。其书云:“十月二十二日,秦太师已致仕,伏乞钧照”。张浚始命撤关启门。十二月,刘锜知潭州,复张浚、胡寅、张九成等二十九人官。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永州居住张浚降授、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张浚复观文殿大学士、判洪州。张浚因母病,未赴。

2、母亲仙逝,奉亲色养尽心

绍兴二十六年(1156)二月,陆游在山阴(今绍兴)家中,作诗呼吁起用张浚,“湖南几时起卧龙”。是年春,张浚母亲计氏去世。年秋,张浚奉柩归葬西川,到达江陵时,又上奏请高宗备战抗金,引起想维持宋金平衡的新任宰相、秦桧党羽万俟卨、汤思退的不满,宋高宗以“今复论兵,极为生事”而没有采纳。十月,为保持宋金平衡,宋廷诏张浚依旧令永州居住。

绍兴二十七年(1157)二月,刘锜知荆南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原与秦桧不容的李文会知潭州。七月,李文会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八月,霍蠡知潭州。

绍兴二十八年(1158)七月,诏张浚依旧永州居住。八月,尚书省勘会张浚已服阕(丁母计氏丧满),诏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和国公张浚落职,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依旧永州居住。九月,魏良臣知潭州。

绍兴二十九年(1159)十月,杨万里调任永州零陵县丞。时张浚滴居永州,闭门谢客。是年,杨万里三次前往拜谒而不得见,后以书信力请,并通过其子张栻介绍,才有机会相见。杨万里作有《上张丞相(张浚)书》(时公尚谢客):“将张浚被贬永州比喻为孔子受困于匡。圣人不得志而周游列国,在匡地被当成恶臣阳虎围困了起来——孔子和阳虎是死对头,搞笑的是俩人的外貌却很像。还说张浚‘宰天下、定王室、开中兴’,把张浚比喻成周公。”

3、寄望后学,勉以正心诚意

绍兴三十年(1160)春,杨万里见到张浚。杨万里作于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十二月的《幽居三咏诚斋(其三)》载:“浯溪见了紫岩(张浚)回,独笑春风尽放怀。谩向世人谈昨梦,便来唤我作诚斋。”说明期间,杨万里通过张浚长子张栻的介绍,在浯溪才得见到张浚。杨万里以弟子礼谒张浚,张浚对杨万里说:“元符贵人,腰金纤紫者何隙,惟邹志完、陈莹中姓名与日月争光!”同时勉之以“正心诚意”之学(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杨万里服膺其教终身,于是名其读书之室曰“诚斋”,以明己志。五月,杨万里、张栻陪同张浚坐咏归亭,杨万里作有《张丞相(张浚)咏归亭词二首》。十二月,汤思退被罢左相。吏部侍郎沈介之欺世盗名,都司方师尹之狡险,大将刘宝掊克结权幸,王淮皆劾罢之。

4、子嗣成长,举学尽瘁报国

绍兴三十一年(1161)正月,时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的同时,放宽了对贬居永州的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二十六日,张浚获大赦,诏令其在湖南路任便居住。期间,丞零陵的杨万里与师张浚、胡铨游。杨万里有《春日绝句》诗,张紫岩(张浚)见之曰:‘廷秀(杨万里,字廷秀)胸襟透脱矣。’”时胡铨谪居衡州,杨万里又请胡铨为此写了《诚斋记》。杨万里“一日而并得二师”,张浚、胡铨两位爱国名臣成为杨万里终生效法的榜样。二月,杨万里作《和张钦夫(张栻)望月词(1161年2月)》。是年春,张栻离开永州,途径祁阳浯溪,作有《舟过浯溪有感题石》。是月,彭合以自亲主管台州崇道观(寻卒)。是年,张栻北下祁阳,在邑人蒋言陪同下游览探访甘泉,在看到邹浩《甘泉铭有序》后,即兴在《铭》后作跋。当在春夏间,张浚、张栻父子自永州移居潭州,张浚筑城南书院并书院院额,作张栻讲学之所,时与张浚早年相识的魏良臣在知潭州任上(绍兴四年十二月,已被紧急复起抗金的知枢密院事张浚往镇江视师,劳军沿江。时大酋兀术拥兵十万于维扬,朝廷先遣魏良臣、王绘奉使军前还,夜与张浚遇于中途,张浚问以虏事及大酋问答。良臣、绘谓:“虏有长平之众。且谕良臣曰:‘当以建州以南王,尔家为小国,索银绢犒军其数千万。又约韩世忠克日过江决战。’”张浚密奏:“使人为虏恐怵,朝廷切不可以其言而动。及不可令更往军前,恐我这虚实反为虏得。”宋高宗然之)。

九月,金完颜亮自将,总管60万兵力,分四路大举南侵。十月下旬,宋高宗终于启用老将张浚判潭州。十一月底,因建康告急,宋高宗改张浚观文殿大学士、判建康府(今江苏南宋)。杨万里作有《贺张丞相判建康启》。张浚告别家人先行离开潭州赴任。张浚自潭州闻命,即日首涂。胡宏(胡仁仲)作《贺张丞相(张浚)帅金陵启》。十二月初,张浚至岳阳(属湖南),买舟冒风雪而行,遇东来者云:“敌兵方焚采石,烟炎涨天,慎无轻进。”张浚曰:“吾赴君父之急,知直前求乘舆所在而已。”张浚到岳阳时得知金军来犯,无人敢渡江应战,张浚独自一人前进(时长江无一舟敢行北岸者)。初八,虞允文督师取得采石大捷。下旬,完颜亮决意尽速渡江灭宋,再回师北上以对付金世宗。坐守扬州的完颜亮用sha戮阻止士卒渡淮北归,并任耶律元宜为浙西道兵马都统制,刑部尚书郭安国为副,“会舟师于瓜洲渡,期以明日渡江”,惧于水战的金军将士闻张浚至,胆落而偾(紧张),“皆惧”。“完颜粘罕(1180-1137)临终时曾说:‘自吾入中国,未尝有敢撄吾锋者,独张枢密(张浚)与我抗。我在,犹不能取蜀;我死,尔曹宜绝意,但务自保而已。’”——据《宋史》、“辛巳(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髙,敌骑长驱。恣意横行,饮马长江。埀头中原,谓必无宋。百僚窜身,毂下汹汹。举朝失色,急诏起公(张浚,1097-1164)。遂自长沙,拜命总戎。胆落敌人,不战而偾。逆亮被戕,一夕师遁。额额淮城,万井相望。知几万家,微公几亡。”——据胡铨《祭张魏公(张浚)文》。耶律元宜乘机煽动众军叛乱,攻杀完颜亮于扬州城外龟山寺。时张浚乘小舟径进,过池阳(池州),闻完颜亮死,余众犹二万屯和州。金军退屯三十里,遣使议和。十二月初,耶律元宜率军自扬州退兵北归,在河南的金兵随之北撤。

绍兴三十二年1162正月,宋高宗劳师建康府。车驾幸建康,(张)浚迎拜道左,卫士见(张)浚,无不以手加额。时(张)浚起废复用,风采隐然,军民皆倚以为重。刚登基的金世宗遣使来告即位之事,向南宋提出罢兵,并声称归还被海陵王所占领的南宋领土,把河北、山东、陕西等地被征的南侵步兵放还回家。时宋高宗在建康犒军,有乘胜求和的念头,遭到朝野坚决反对。宋高宗将还临安,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判建康府,众望属之。对张浚“用着人朝前,用不着朝后”和不放心张浚的宋高宗下诏以和义郡王、御营宿卫使杨存中为江淮荆襄路宣抚使,中书舍人虞允文充副使。中外大失望,给事中金安节和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刘珙反对,疏入,宋高宗怒,谓辅臣曰:“珙之父为张浚所知,其为此奏,意专为浚地耳。”宰相陈康伯、朱倬召珙谕上旨,且曰:“再缴累及张公。”刘珙曰:“珙为国家计,故不暇为张公计。若为张公谋,则不为是以累之矣。”命再下,刘珙执奏如初,乃止。因朝臣反对杨存中的任命,以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兼侍讲虞允文为兵部尚书、川陕宣谕使。宋高宗从建康返回临安前夕,将任张浚兼节制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将以为江、淮宣抚使,中沮之而止)。二十日,知潭州魏良臣改知洪州董苹知潭州。是月,杨万里为张栻《介轩铭》作跋。二月初六,宋高宗还临安。张浚仍旧兼行宫留守。时张浚留守建康金师初退府索民租未入者,刘颖白浚言:“师旅之后宜先抚摩当尽强逋赋。”张浚喜即奏阁免由是知之同月,宋高宗从建康返回临安。是年春,张栻离开潭州,前往建康前线去与在抗金前线建康的父亲张浚会合张栻到建康府,时张浚都督江淮诸路军马,开府建康,张栻游天禧寺,爱寺中竹林清幽深远,择室清扫,明净轩敞,题名南轩。

六月,宋高宗退位。赵昚(宋孝宗)即位。月底,因宋孝宗自藩邸熟闻张浚德望,临朝之初,顾问大臣咨嗟叹息。宋孝宗召张浚赴行在,赐张浚手书曰:“朕初膺付托,以眇然一身,当万机之烦,夙夜祇惧,未知攸济。公为元老,宜辅朕初政。公其疾驱,副朕至意。”七月初,张浚遂就道。初五,张浚至即引见,宋孝宗改容曰:“久闻公名,今朝廷所恃惟公。”赐坐降问,张浚从容言:“人主之学,以心为本,一心合天,何事不济。所谓天者,天下之公理而己,必兢业自持,使清明在躬,则赏罚举措无有不当,人心自归敌雠自服。”宋孝宗然,曰:“当不忘公言。”初八,张浚除少傅、依前观文殿大学士充江淮西路宣抚使、建康府置司,进封魏国公。十一月,诏刘岑知潭州,诏充集英殿修撰、知潭州董苹除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三月,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黄祖舜以病知潭州以张焘为参知政事,辛次膺同知枢密院事。五月,张浚为以战止战发动符离之战。十月,宋孝宗召前线的张栻。期间,张栻先后得见太上皇赵构和宋孝宗,并传述其父张浚的和战意见。十二月,左相兼枢密使陈康伯尹病罢。汤思退升任左相兼枢密使,张浚升任右相兼枢密使,仍兼江淮东西路。

隆兴二年四月初六,尹穑奏论如左相汤思退计,在太上皇赵构的干预下,朝廷决弃地求和,召在前线盱眙的右相张浚回朝。张浚自闻冯方罢,上奏乞罢督府。宋孝宗诏从张浚请,而张浚亦封章力求还政矣。十四日,因张浚之请,江淮都督府被罢。张浚看到抗金无望,即求致仕。二十三日,降授特进、尚书右仆射兼枢密使张浚可罢尚书右仆射,特授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判福州,以张浚自劾求去故也。张浚辞新命,恳求致仕,改授醴泉观使闲差。七月,魏国公张浚途经江西余干。八月,张浚得病时曾手书付二子栻、杓说:“吾当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二十八日子时,张浚忧愤成疾,病逝余干养正堂。宋孝宗闻讯后“震悼”,为之辍朝,追赠太保。

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丁父忧毕回潭州的张栻任城南书院山长兼岳麓书院主教的张栻。张栻有胡大时、胡大壮、吴猎、赵方、游九言、游九功、陈琦、方耒、潘友端、宇文绍节、范仲黼、范仲芑、钟炤之、张巽、曾撙、吕胜己、周奭等弟子。  

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居长沙已三年的张栻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方到桂林任,在欢送学子赶考的鹿鸣苑上,向他们提出“儒生报国岂身谋”的匡扶社稷理念,与张栻主教湖南书院的宗旨一脉相承。

四、捐宅筑城南书院的张浚精神品质和爱国功业需弘扬

1、张浚、张俊不分,造成张浚所书城南书院匾额灭失

到元代时,张浚“城南书院”匾额藏于荒废的书院旧址上建起的高峰寺苍然观原址中。

清朝康熙五十六年(1717),岳麓书院山长李文炤寻访后写下《怀张浚故宅》一诗,自注“今为城南书院。”诗云:“元臣矢庙算,力战绝和书。蜀道安磐石,平江返日车。亭台芳草合,池沼白蘋疏。弦诵留遗泽,承家仰硕儒。”

乾隆十年(1745),新任巡抚杨锡绂赴岳麓书院课试生童,但见肄业诸生寥寥无几,在知士子畏涉湘江之因后,在城内都司旧署重建城南书院,以解决学子求学和官吏课试之不便。书院有讲堂、斋舍、御书楼、礼殿等80间,讲堂上悬乾隆皇帝御准摹用的“道南正脉”匾额。御书楼藏书数千卷,中祀张栻、朱熹等。

民国二十二年(1933),城南书院创始人张浚亲书的“城南书院”院额还在。而一名未能分清张浚和张俊的“西耕”的人在《长沙新市政计划中保存之名迹》一文中说此匾额为杀岳武穆之嫌疑犯张浚所书,不应在保存之列,进而毁了一件流传近千年的国宝级文物。

        2、张浚精神品质、爱国功业需弘扬,被误读的需纠正

张浚是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任过宋高宗、宋孝宗二朝右相抗金卫国,三次受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吴玠、刘锜、岳飞、杨存中、李显忠等抗金,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式的抗金统帅,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最大的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

张浚可称为宋朝第一政治家,因有十大标志性事实:树朝廷之尊、怀忠赤之心、举勤王之旗、明战守之策、擢杰出之才、引程氏之学、行进退之智、守清廉之风、创庙胜之道、成不朽之功(行陕保朝廷、守秦岭固蜀、淮西有克捷、内乱得尽平、成裴度之功、以战保接班)。

 

张浚无疑是南宋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作为南宋最高统治者的宋高宗、宋孝宗总体是极大肯定张浚,鲜有经得起考证的否定之语。南宋时,李纲、赵鼎、李光、胡铨、陈俊卿、虞允文、朱熹、吕祖歉、王十朋、汪应辰、张孝祥、周必大、杨万里、陆游、陈亮、吴猎、真德秀、魏了翁、文天祥等爱国名臣和端人正士都高度评价和崇敬张浚。如王十朋《祭张魏公(张浚)文》载:“惟公学造诚明,才全文武,忠孝根于天性,节操贯乎岁寒。社稷之功最高,亲曾取日;君父之雠未复,誓不共天。”岳珂《桯史》载:“出入将相,垂四十年,忠义勋名,为中兴第一,天固有以启之者欤!南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秋,曾从龙进除签书枢密院事,魏了翁致书相贺时说及:“南渡以来,蚤践政府,惟张忠献(张浚)公人鲜异词。执事年逾四十,即赞宥地,而士犹以望张忠献(张浚)者望焉。”不一一赘述。 

       宋高宗赵构、张浚(他是宰相,不是大将张俊)是中华先进文化得以保存的主要功臣。但赵构是杀岳飞的恶人。秦桧助赵构一已之私以迎回金国人质的母亲韦氏而卖国,贬张浚、赵鼎,杀岳飞。岳飞是张浚手下,张浚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宋高宗为迎回金国人质的母亲求和,张浚疏“天子之孝,不与士庶同。”岳飞生前《致观文相公札》给张浚,岳飞坚决反对与金国和议,与宋高宗决裂,不可调和,这就是岳飞死因。

 

对张浚的不实否定值得反正

1、富平之战之说:张浚发动富平之战时关中已是三年无粮草无军马无治理的焦土。张浚执行宋高宗命令以牵制金军南下。富平之战如同民国抗日期间的淞沪等会战。曲端拥兵自重,不以大局为重、不服从宋高宗和张浚牵制金军的宏观战略决策,就是一个韩复渠。

2、淮西军变之说:责任在宋高宗为议和,用秦桧、沈与求决策淮西军整编而失败。绍兴七年(1137)正月,南宋问安使何藓出使金国返回行在平江(今苏州),报宋徽宗及宁德皇后郑氏相继去世,思母心切的宋高宗即日授秦桧枢密使,恩数视宰臣,让秦桧成为了专任枢密使代替独任宰相张浚兼任的枢密使在宋高宗身边主导决策淮西军整编,督府并归行府,意在用秦桧制约独任丞相张浚,实施出卖国土议和以迎回其金国人质的母亲韦氏。张浚奏:“天子之孝,不与士庶同,必思所以奉宗庙社稷,今梓宫未返,天下涂炭,愿陛下挥涕而起,敛发而趋,一怒以安天下之民。”月底,张浚闻宋高宗又欲议和,即入见宋高宗,请命诸大将,率三军发哀成服,北向复仇,宋高宗默然不答。张浚退朝后,复上疏。疏入,宋高宗乃下诏慰留,诏张浚起视事。张浚再疏待罪,宋高宗仍不许。张浚乃请乘舆发平江至建康,张浚随行奏对,始终不离“国耻”二字。至此,张浚、岳飞等权臣北望中原之路在绍兴七年就已堵死。三月初九,宋高宗次建康府,宋高宗在寝宫(复诏至寝阁)亲口对岳飞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初十前后,就岳飞要求兼并王德、郦琼兵之事,张浚与岳飞发生严重争执,张浚:“固知非太尉(岳飞)不可也!”岳飞:“都督以正问,飞不敢不尽其愚,然岂以得兵为计耶?”十六日,刘光世因骄惰怯敌被罢军职,宋高宗原已答应将刘光世所部划归岳飞扩充其兵力以恢复中原,遭到枢密使秦桧的反对,张浚不同意将刘光世所部并入岳飞军,遂收归自己兼任的都督府直接管辖。五月,宋高宗罢骄惰怯敌刘光世为少师、万寿观使,其部隶属都督府,张浚因分为六军,命吕祉节制。刘光世因被罢军职,吕祉亦回,而尚未置帅,枢密使秦桧、知枢密院事沈与求以握兵为督府之嫌剥夺张浚督府兼并淮西军,都督张浚乃请同兵部尚书吕祉往庐视师。八月,发生淮西军变。宋高宗、秦桧主导jun队整编而失败,张浚主动承担责任而辞相。

3、符离兵败之说:太上皇宋高宗定调徐谋恢复,宋廷没有充分授权张浚任免、处罚前方将领。对张浚不放心又无决心北伐收复故土的宋高宗只是用65岁张浚助力35岁的赵昚官二代实现了顺利接班。

4、不用此人之说:南宋人王明清《挥麈录》:“淮西军叛后,冯楫启上曰:‘如张浚者,当再以戎机付之,庶收后效。’宋高宗正色曰:‘朕至覆国,不用此人矣。’遂终高宗朝,不复再用。”王明清的话毫无根据。一是宋高宗此话是说给金人听的决心和议的话。绍兴十年(1140)六月,宋高宗谓冯楫曰:“金人背盟,我之去就未可卜。前此大臣皆不足虑,独君乡衮,未测上意,君其为我探之。”明日,冯楫入见,曰:“金人长驱犯顺,势须兴师。如张浚者,且须以戎机付之。”宋高宗正色曰:“宁至覆国,不用此人!”秦桧闻之喜。冯楫云:“适观天意,楫必被逐。”即引疾求去,乃有是命。其时,张浚仍在福建路安抚大使兼知福州任上,宋高宗“宁至覆国,不用此人!”之语仅为向金表示下一步与金继续和议的诚意(此说成为不研之学者引用而否定张浚)。二是南宋高宗末年,金兵南侵,宋高宗就马上复用老将张浚。根本不存在“遂终高宗朝,不复再用”的事实。

5、志大cai疏之说:绍兴三年七月,置司阆中的张浚在回家乡绵竹时为取得宋高宗的信任,上书《使还乞祠疏》:“臣荷陛下恩德深隆,不甘以家室宗族为念,勉竭股肱之力,庶几有济。力倡忠义,决图破敌,誓不惧生。而臣志大而cai疏,心忠而识暗,举措谬戾,动致怨尤。首罢使权,继应诏命。再念臣五年使事,心力俱疲,疾病交攻,日以衰弱。愿陛下推保全之志,广均逸之仁,俾获真祠,奉备香火。”向宋高宗请求归田,未果。张浚自谓志大cai疏等是自谦之词。对未深入研考而主观臆断者所说的“张浚志大cai疏”,实在经不起推敲。张浚志大cai疏之说也源于朱胜非。建炎三年(1129)四月初,节制平江府(今苏州)、秀州(今嘉兴)控扼军马的张浚联络吕颐浩组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勤王平定苗刘兵变,右相朱胜非即将被刚复位的宋高宗罢官的时候,宋高宗问话朱胜非,朱胜非而有对吕颐浩、张浚作很大怨言之说。另:朱熹并没有说张浚才极短,而是《朱子语类》中有朱熹引用学生林子蒙的这一问话,用张浚《镇江录》中的记载来否定朱胜非在复辟之事中的功绩和朱胜非攻击张浚的言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