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协济事功谈何易,《紫岩易传》书事功

(2024-03-18 11:01:38)

协济事功谈何易,《紫岩易传》书事功

  

一、协济事功谈何易

1、协济事功是李纲、张浚大臣的不懈追求

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三月,宰臣蔡京言:“熙宁初,修水土之政,元祐例多废弛。绍复先烈,当在今日。如荒闲可耕,瘠卤可腴,陆可为水,水可为陆,陂塘可修,灌溉可复,积潦可泄,圩垾可兴,许民具陈利害。或官为借贷,或自备工力,或从官办集。如能兴修,依格酬奖,事功显著,优与推恩。”从之。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十二月初一日,康王赵构开大元帅府于相州。靖康二年(1127)正月初,康王到东南方的东平府。是月,北宋灭亡。二月,金主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下旬,康王到济州。三月,张邦昌被金人册封为帝,国号大楚。太常寺主簿张浚与秘书省校书郎胡寅、开封府司仪曹事赵鼎三人作为北宋遗臣,不甘受辱,为亡国守节而一齐逃至太学中,拒绝为“大楚”政权所用。四月中,康王承制复李纲故官,且贻书曰:“方今生民之命,急于倒垂,谅非不世之才,何以协济事功。阁下学穷天人,忠贯金石,当投袂而起,以副苍生之望。”廿四日,康王自济州抵于南京应天府(今商丘)。月底,太常寺主簿张浚驰赴南京应天府投奔的康王赵构,为国救亡。五月初一日,兵马大元帅康王即皇帝位于南京,改元“建炎”,是为高宗。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五月初一日,康王赵构南京(今商丘南)即位前夕,方赶到的张浚参与即位仪式。张浚任枢密院编修官。七月,升任殿中侍御史。

建炎二年(1128)六月,在行在扬州,张浚奏论:“无谓金不能来,当汲汲修备治军,常若敌至”。时宋高宗在扬州,张浚进言:“中原天下之根本,愿下诏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咈宰相意【与一味求和的黄潜善意见相左,受到排挤】,张浚以孀母在远,乞外补。宋高宗除张浚集英殿修撰、知兴元府。张浚已登舟候朝辞,有旨除礼部侍郎,日下供职,召对便殿,宋高宗召谕曰:“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朕将有为,正如欲一飞冲天而无羽翼,卿勉留辅朕。”十二月,礼部侍郎张浚兼御营使司参赞军事。

建炎三年(1129)四月,张浚组织吕颐浩、张俊、韩世忠、刘光世邓平定杭州“苗、刘兵变”,张浚升任知枢密院事。五月,在杭州往前线建康途中的常州,宋高宗欲拜知枢密院事张浚为丞相,张浚认为自己晚进,执意推辞了,而被任为宣抚处置使,以川、陕、京西、湖南、湖北路为所部全权负责所有川、陕以及京西、湖北、湖南地区的军政事务。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二月,秦桧升任参知政事。三月,金人迫兴州,张浚退保阆州,移川陕宣抚处置司于此。张浚承制以本司参谋官王庶知兴元府兼利夔两路制置使、节制陕西诸路。张浚以富平失律,上疏待罪。宋高宗谓辅臣曰:“浚放罪诏宜早降。”因言:“浚用曲端、赵哲、刘锡,后见其过,即重谴之。浚未有失,安可罢也?”同知枢密院事李回曰:“须得胜浚者乃可易。”宋高宗曰:“有才而能办事者固不少,若孜孜为国,无如浚。亦有人言其过,朕皆不听。”可见,张浚并没有因富平大会战被罢职。七月,范宗尹罢相,秦桧扬言:“我有二策,可耸动天下。”或问何以不言秦桧曰:“今无相不可行也。八月,秦桧升任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

绍兴二年(1132)正月,张浚以功被授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成为南宋唯一任节度使的文臣

2、宋高宗用秦桧议和而命执政协济事功

绍兴二年(1132)四月己卯,执政奏事,吕颐浩闻桑仲进兵,乃大议出师,而身自督军北向,且言:“近闻金、伪合兵以窥川、陕,若于来春举兵,必可牵制陕西之急。万一王师逐豫,则彼必震恐。因令韩世忠自西京入关,此亦一奇也。”宋高宗谕二相(吕颐浩、秦桧)曰:“颐浩专治军旅,桧专理庶务,当如范蠡、大夫种分职。”宋高宗谕辅臣,二人唯唯奉诏。癸未,诏曰:“朕寤寐中兴,累年于兹,任人共政,治效缺然。载加考绩,登庸二相,盖欲其谋断,协济事功,倚毘眷遇,体貌惟均。凡一时启拟籍士,顾朕拔擢任使之间,随其才器,试可乃已,岂可二哉!尚虑进用之人,才或胜德,心则媚奥,潜效偏私,浸成离间,将见分朋植党,互相倾摇,由辨之不早辨也,可不戒哉!继自今,小大之臣,其各同心体国,敦尚中和,交修不逮。如或朋比阿附以害吾政治者,其令台谏论列闻奏,朕当严置典刑,以诛其意。”时吕颐浩、秦桧同秉政,桧知颐浩不为时论所与,乃多引知名之士为助,欲倾颐浩而专朝权。宋高宗颇觉之,故下是诏。戊子,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院事吕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八月,尚书左仆射吕颐浩、参知政事权邦彦、殿中侍御史黄龟年共同弹劾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秦桧专主和议,沮止国家恢复远图,且植党专权,渐不可长。秦桧罢相十二月,张浚被罢宣抚处置使,仍任知枢密院事

绍兴三年(1133)五月,宋高宗因忧心而召知枢密院事的张浚回朝,张浚及刘子羽、王庶、刘锡等赴行在。罢川陕宣抚处置使司便宜黜陟。六月,张浚回绵竹途径至绵州,金兵经褒斜道撤退,张浚遣宋军追击,大胜。张浚回到绵竹,向宋高宗请求归田,上书:“臣荷陛下恩德深隆,不甘以家室宗族为念,勉竭股肱之力,庶几有济。力倡忠义,决图破敌,誓不惧生。而臣志大而才疏,心忠而识暗,举措谬戾,动致怨尤。首罢使权,继应诏命。再念臣五年使事,心力俱疲,疾病交攻,日以衰弱。愿陛下推保全之志,广均逸之仁,俾获真祠,奉备香火。”未果。  

六月初三尚书吏部侍郎韩肖胄为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充大金军前奉表通问使;给事中胡松年试工部尚书,充副使。初七,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奏捷,且请赴行在,诏王似、卢法原督使趋赴任,仍降诏抚存蜀中,王彦特放罪,复往金州控扼。时张浚方论却敌之功,将佐幕客皆以便宜迁秩。既而似、法原俱至蜀,张浚遂与宝文阁直学士刘子羽、参议官、左通议大夫王庶、主管机宜文字、兵部员外郎冯康国、鼎州团练使、提举江州太平观刘锡、左朝散郎、利州路提点刑狱公事冯楫权枢密院计议官,偕行俱东。十一日,神武前军统制兼淮南宣抚司都统制王瓁为荆南府、潭、鼎、澧、岳、鄂等州制置使。下旬,张浚归省庭围(解使事归田回故乡),住持成都昭觉寺的克勤冲冒大暑,远来劳问。月,荆南制置使王瓁率兵六万,水军正副统制崔增、吴全率水师一万,与鼎、澧镇抚使兼知鼎州程昌寓联合进剿鼎寇杨么。秋七月,遣中使逆趣张浚于道。是月,四川霖雨、地震。十月,宋高宗以地震求言,拟与其子驾部员外郎兴祖偕上封事,论朝廷纪纲不正,语侵在位者,由是父子继罢。十二月中旬,知枢密院事张浚既至荆南,上书引咎乞罢政,且请俟至潭州,道路无虞即赴临安府待罪,诏不许。

3、趁宋高宗忧心,常同诬告张浚事功不就

绍兴四年(1134)正月辛亥朔(初一),宋高宗在临安。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岳飞上书宋廷:“襄阳六郡,地为险要,恢复中原,此为基本。”辛酉(十一日),因此前(上年十二月)知枢密院事张浚至荆南,有引咎、乞罢政的上书,殿中侍御史常同请对,无中生有论:“(张)浚五年在外,误国非一。”、“浚以大臣之贵,当阃外之权,付与之专几半天下。事功不就,受代而归。今乃闻命逾年,故为留滞,不虔君命,莫甚于斯,望严赐戒,督星夜驰速还阙下。”壬戌(十二日),诏张浚疾速赴行在。自是,言者稍稍论张浚矣。癸酉(二十三日),辅臣进呈张浚奏:“四川自七月以来,霖雨地震。盖名山大川,久阙降香,乞制祝支付下。”宋高宗曰:“霖雨地震之灾,岂非重兵久在蜀,调发供馈,椎肤剥体,民怨所致?当修德抚民以应之,又何祷乎!”丁丑(十五日),右迪功郎吴伸上疏讼张浚无罪,大略为:“浚忠有余而智不足,且复辟之功大,失地之罪小。使浚罪去,不知谁可继其忠乎?望陛下痛察之,无使朋党得以快其私,无使敌国得以乘其间,实宗庙社稷之福。”二月底,张浚回到临安。三月,检校少保、奉国军节度使、知枢密院事张浚罢,为资政殿大学士、左通奉大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时辛炳、常同论张浚不已,宋高宗未听。二人因录所上四章申浚,掌浚惧,即移疾待罪,且以吕颐浩在相位时书进呈,宋高宗乃释然。辛炳又言:“前此人臣,未有如浚之跋扈僭拟、专恣误国、欺君慢上者,浚兼有众恶,望早赐窜黜。”同亦论奏如辛炳言,故张浚遂罢,未几,张浚以提举洞霄宫、谪福州居住。九月,金兵和伪齐联军分道大举南下,直扑两淮。十一月,张浚再次被起用为知枢密院事。

4、张浚平定内乱谋北伐,宋高宗徐为后图

绍兴五年(1135)二月,张浚升任右相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六月,张浚都督岳飞会知潭州席益、转运使李大迨平定荆湖杨么作乱,南宋内乱尽平。此前的四年时间内,荆湖东西路广南路宣抚使吴敏,参知政事兼福建江西荆湖宣抚使孟庾,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兼知潭州李纲、同都督江淮荆浙诸军吕颐浩、朱胜非、孟庾,都督川陕荆襄诸军事赵鼎均未能平定湖湘内乱。八月庚戌,徽猷阁直学士、知鄂州荆湖北路安抚使刘洪道进职二等。张浚言洪道:“沉毅持重、勇于事功,艰难以来所至宣力。”故有是命。

绍兴六年(1136)正月,张浚以敌势未衰,而刘豫复据中原,为谋叵测,奏请亲行边塞,部分诸将,以观机会,宋高宗许之。张浚即张榜声豫叛逆之罪。尚书右仆射张浚辞往荆、襄视师。二月,诏张浚暂赴行在所奏事。张浚命淮东宣抚使韩世忠自承、楚以图淮阳,命淮西宣抚使刘光世屯合肥以招北军。命江东宣抚使张俊练兵建康,进屯盱眙,又请权主管殿前司公事杨沂中领中军,为后翼,命湖北、京西招讨使岳飞屯襄阳以图中原。二月,都督张浚至江上,防诸大帅议事,乃命韩世忠据承楚以图淮阳,命刘光世屯盱眙,又命杨沂中领精兵为俊后翼,命岳飞进屯襄阳,以窥中原,于是国威大振。七月,张浚到行在所临安入见宋高宗,张浚力请幸建康,宋高宗御书《裴度传》遣赐张浚,以示至意,张浚于诸大帅中独称韩世忠与岳飞可倚以大事。时刘豫颇于伪境聚众,韩世忠自楚州引兵渡淮击败之,直至淮阳而还,宋高宗手书赐张浚曰:“世忠既防整军还屯,进退合宜,不失事机,亦卿指授之方,卿更审虚实,徐为后图,或遣岳飞一窥陈蔡,使贼枝梧之不暇也。”

    5、宋高宗为迎金国人质母亲,废张浚、赵鼎

绍兴七年(1137)正月丁亥(十五日),在行在平江(今苏州),问安使何藓归报徽宗皇帝、宁德皇后相继崩殂,宋高宗号恸擗踊,哀不自胜,即日授秦桧枢密使,恩数视宰臣,思母苦久的宋高宗转向与金和议。秦桧成为了专任枢密使代替张浚,在宋高宗身边主导决策淮西军整编。宋高宗用秦桧制约张浚准备议和迎回其母韦氏。张浚奏:“天子之孝,不与士庶同,必思所以奉宗庙社稷,今梓宫未返,天下涂炭,愿陛下挥涕而起,敛发而趋,一怒以安天下之民。”宋高宗乃命张浚草诏告谕中外,辞甚哀切。张浚又请命诸大将帅三军发哀成服,使中外感动,宋高宗皆从之。宋高宗以王伦为奉迎梓宫使如金。次日,张浚上疏,乞求退位。二十五日,閤门祗候充问安使何藓,承节郎、都督行府帐前准备差使范宁之至自金,回到行在平江(今苏州),得右副元帅宗弼书,报道君皇帝宋徽宗、宁德皇后郑氏继逝。张浚等入见于内殿之后庑,宋高宗号恸擗踊,终日不食。张浚奏:“天子之孝与士庶不同,必也仰思所以承宗庙奉社稷者。今梓宫未返,天下涂炭,至仇深耻,亘古所无,陛下挥涕而起,敛发而趋,一怒以安天下之民,臣犹以为晚也!”宋高宗犹不听。张浚伏地固请,乃进少粥。是日,百官诣行宫西廊发丧。思母心切的宋高宗即日授观文殿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秦桧为枢密使,一应恩数,并依见任宰相条例施行,让秦桧成为了专任枢密使代替张浚在宋高宗身边主导决策淮西军整编,意在用秦桧制约独任丞相张浚,实施出卖国土议和以迎回其金国人质的母亲韦氏。二十八日,在平江的张浚以宋高宗不理朝政,上疏请辞罢相还政,宋高宗不允,遣内侍诏令复职。月底,在平江的张浚闻宋高宗又欲议和,即入见宋高宗,请命诸大将,率三军发哀成服,北向复仇,宋高宗默然不答。张浚退朝后,复上疏。疏入,宋高宗乃下诏慰留,诏张浚起视事。张浚再疏待罪,宋高宗仍不许。

二月二十四日,宋高宗接纳张浚的建议而下诏御驾亲征。二十七日,宋高宗自平江府开发赴建康。六七月间,郦琼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向朝廷申述不被重视。八月,郦琼杀吕祉等,裹胁4万人叛变投向伪齐。八月,郦琼叛变,裹胁4万人投向伪齐。为迎回金国人质的宋高宗母亲韦氏的议和需要,秦桧和沈与求在宋高宗身边决策整编淮西军失败。在建康的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张浚见上引咎。宋高宗曰:“失三万人,不系国安危,譬犹临阵折伤,亦是常事,卿等不可以此介意,当益镇安人心,激厉士气,以为后图。”九月辛酉,左正言李谊论张浚,望收还政柄,置之闲慢。乙丑,御史中丞周秘入对,言:“近上殿论宰相张浚失谋误国,乞正其罪,未蒙付外施行。臣谨摭所闻,为陛下言其二十罪,虽未足以尽浚之所为,而不达军情、不恤民力、不用善言、不畏公议,所以至于败事者,实皆由此。今犹强颜庙堂之上,以淮西之变为细事,以吕祉之死为奇节,尚欲文饰其过,以欺圣明,此亦可谓无耻矣。望将浚前后罪状明正典刑,以为人臣误国之戒。”张浚闻,复求去,自是不复入对矣。庚午,因台谏接连多次上疏,在建康的张浚以处置不当、主动担责而罢相。壬申,特进、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监修国史张浚罢为提举江州太平观。十月初九(戊戌),张浚改以秘书少监分司西京、永州(今属湖南)居住。

绍兴八年(1138)三月,宋高宗决定移跸临安,下诏以临安为“行在所”,正式定为行都。

绍兴九年(1139)正月,宋高宗以宋金和议大赦,张浚恢复提举宫观。二月,为防和议反复,宋高宗任张浚任知福州,又兼福建路安抚大使。三月,知漳州廖刚试御史中丞。廖刚言:“臣职纠奸邪,当务大体,若捃摭细故,则非臣本心。”又奏:“经费不支,盗贼不息,事功不立,命令不孚,及兵骄官冗之弊。”且曰:“天下之弊盖不一,而其原则在一人之身。若诚意正己,临照百官,则是非不紊,邪正洞见,天下之弊可以次第革矣。”

绍兴十一年(1141)三月,恢复张浚特进官职。十月,宋高宗召岳飞回临安。宋高宗为与金人言和,在秦桧的怂恿下,决定杀害岳飞。同月,南宋派魏良臣赴金,提出要再次议和,在福州的张浚乞祠居潭州(长沙)。十一月,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同月,授张浚检校太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闲差。

绍兴十二年(1142)三月,金遣左宣徽使刘筈至宋,对宋高宗进行册封礼,金国答应送归宋高宗母韦后及宋徽宗赵佶灵柩。时金熙宗诏尚书省移文宋国,理索资政殿学士、提举亳州明道观郑亿年和张中孚、张中彦、杜充、张孝纯、宇文虚中、王进家属,发遣徽猷阁待制、前知陈州李正文(李正民)、右迪功郎、前开封府推官毕良史还宋,惟前观文殿学士、东京留守孟庾去留听其所欲。时南宋供养军队二十一万四千五百余人。南宋宋金和议完成后,禁榷收入占据了财政的半壁江山。

五月,宋高宗、秦桧诏资政殿学士、提举亳州明道观郑亿年赴行在奏事。六月,金国归还孟庾、李正民。是年秋,宋高宗、秦桧下诏派中使往闽中通知遣宇文虚中的家属往行在再去金国,时宇文虚中之子宇文师瑗(宇文德和)仕福建转运判官,张元干为宇文德和(宇文师瑗)作《临江仙·送宇文德和被召赴行在所》:“露坐榕阴须痛饮,从渠叠鼓频催。暮山新月两徘徊。离愁秋水远,醉眼晓帆开。泛宅浮家游戏去,流行坎止忘怀。江边鸥鹭莫相猜。上林消息好,鸿雁已归来。”期间,郑亿年和张中孚、张中彦、杜充、张孝纯、王进家属和宇文师瑷等宇文虚中家族携家北去金国。八月,金国放还签书枢密院事何铸等使,徽宗及显肃皇后、宪节皇后的灵柩运至行都,太后韦氏还慈宁宫。年,宋高宗封张浚和国公。

绍兴十六年(1146)七月,张浚上奏备战抗金,奸相秦桧大怒,秦桧“怙宠固位,惧(张)浚正论”,令台臣弹劾和国公张浚,“皇为京惑”的张浚被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国公官爵,只保留文阶官特进,以提举宫观,贬往连州居住。

    6、张浚以战止战保二代接班,北复之志终未果

绍兴三十二年(1162)正月,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准备的同时,也放宽了对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

二月,宋高宗还临安,以张浚留守建康。五月,张浚被任命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六月,宋高宗因自曰:“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赖卿等掩覆”而退位,宋孝宗即位。宋孝宗下诏因太上皇不许五日一朝,从今以后改为一月四朝。月底,因宋孝宗自藩邸熟闻张浚德望,临朝之初,顾问大臣咨嗟叹息。宋孝宗召张浚赴行在,赐张浚手书曰:“朕初膺付托,以眇然一身,当万机之烦,夙夜祇惧,未知攸济。公为元老,宜辅朕初政。公其疾驱,副朕至意。”不久,宋孝宗手诏趣召辛次膺。辛次膺既至,奏:“陛下用贤必考核事功,勿以一人誉用之,一人毁去之,出令要无反汗,纳善要知转圜。练兵恤民,经理两淮,使敌不能乘虚而入。”是日,除御史中丞。七月八日,宋孝宗特授张浚少傅、江淮东西路宣抚使,进封魏国公。

隆兴元年(1163)正月,宋孝宗用张浚实施以战止战、以战促和,张浚升任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封魏国公。二月,朝廷恐其(张浚)进太锐,遂以陈福公(陈俊卿)、唐立夫(唐文若)参其军。五月二十四日,因将领不和,张浚没有人事任免权并处处受到牵制,宋军符离(在今安徽宿州境内)师溃,员仲(冯方)与张魏公父子(张浚、张栻)在盱眙,不肯去,相约以死。六月,被召入对的虞允文力反对史浩弃地之说,虞允文升为兵部尚书、湖北京西宣谕使。张浚乞致仕,且请通好于金,宋孝宗不许。十二月,汤思退升任左相兼枢密使,张浚也升任右相兼枢密使,仍兼江淮东西路。

隆兴二年四月初六,尹穑奏论如左相汤思退计,在太上皇赵构的干预下,朝廷决弃地求和,召在前线盱眙的右相张浚回朝。张浚自闻冯方罢,上奏乞罢督府。宋孝宗诏从张浚请,而张浚亦封章力求还政矣。十四日,因张浚之请,江淮都督府被罢。张浚看到抗金无望,即求致仕。二十三日,降授特进、尚书右仆射兼枢密使张浚可罢尚书右仆射,特授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判福州,以张浚自劾求去故也。五月,张浚留平江,凡八上疏,乞致仕(其中包括:张浚辞新命,恳求致仕),改授醴泉观使闲差。七月,魏国公张浚绕道临安离开平江往潭州,途经江西余干。八月,张浚得病时曾手书付二子栻、杓说:“吾当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二十八日子时,张浚忧愤成疾,病逝余干养正堂。宋孝宗闻讯后“震悼”,为之辍朝,追赠太保。

        二、《紫岩易传》书事功

张浚协济事功谈何易《紫岩易传》书事功,张浚是事功之学的先师

1、“方天下屯,孰无趋赴事功之志?”(卷一)

2、“恶夫,遇合不贞(正),动不以礼,丧己违天”“终不能建立事功,以生利万物”“获罪于天下,后世耻之”(卷一)。

3、“众贤协归,则上可安宗庙,次可安百姓,下可安吾身”“疑心一生,合者将离,尚可以致天下之豫(安乐)哉?”“尽其在我之诚,使无愧于天地,无欺于幽明,若雷动而奋,仁德以行,天下之贤其将合志同心,以赴事功之会”“而我之德业,永永无穷矣!岂不美夫!”(卷二)

4、“随道在系夫正否”“随匪其贞”“在我则德损,在事功则必不能建立,在天下则必不能惠利”“可不慎择欤!”(卷二)

5、“德积于中,出而交物,物莫不服从其中正,而事功以建,是以吉”(卷三)。

6、“大臣履非其位,失静顺之常,难乎得君得民,而于事功有获矣!”(卷四)

7、“位在互乾上”“亢动失正”“事功不立”“在上位于恒而无志,以动失常之正,必不能去民之害,而兴其利,何以有获邪!”(卷四)

8、“节之在礼,守之在中”“不然说动不已,而失顺静之道,何以能久。”“惟臣之于君亦若是,夫英才遇时,有说动之志,而不知谨礼揆中,若后世汉贾生蔑视绛灌,纷改制度,事功亦何从而立哉!”(卷五)

9、“惟正以待命,俟君之应,而后展尽其才力,则君心可复,事功可成”(卷六)。

10、“动以趋时,动不妄动”“应初而动,上下进退,惟恐失时”。“勉德业之为,趋事功之会”(卷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