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高宗对张浚属下的带兵武臣李允文毫不留情

(2024-01-24 09:13:54)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宋高宗对张浚属下的带兵武臣李允文毫不留情

 

一、张浚辖川、陕、京西、湖北、湖南军政事务用李允文

1、张浚统军给宋高宗立足江南以巨大的信心

建炎三年(1129)三月癸未(初五),杭州发生“苗刘之变”,御营都副统制苗傅、刘正彦杀随行护驾的签书枢密院事兼御营使都统制王渊。随后,在平江的礼部侍郎兼御营使参赞军事张浚组织吕颐浩、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勤王。

四月戊申朔(初一),兵变事平,宋高宗复位,张浚立首功。庚戌(初三),诏复用建炎年号。宰执朱胜非、颜岐、张澄、路允迪皆乞罢,上不许。御笔除张浚知枢密院事。张浚时年三十三,国朝执政,自寇淮以后,未有如张浚之年少者。癸丑(初六),尚书右仆射朱胜非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洪州。同签书枢密院事吕颐浩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兼御营使。甲寅(初七),殿前都指挥使、御营使司提举一行事务刘光世为太尉、御营副使。庚申(十三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吕颐浩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兼御营使。乙丑(十八日),在杭州凤凰山顶的中和堂,宋高宗作《中和堂诗》赐张浚,以勾践与文种、范蠡相喻。丁卯(二十日),宋高宗发杭州,留签书枢密院郑瑴卫皇太后。庚午(二十三日),诏天下帅臣、监司、守令采访寓居文武官有智谋及武官武艺精熟者具名以闻,量材录用。

五月,宋高宗自杭州赴建康。宋高宗欲相立首功的张浚,“浚以晚进,不敢当。”推辞。初三,在常州,宋高宗问张浚以方今大计,张浚认为:“中兴当自关陕始,虑金人或先入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遂慷慨请行。”张浚请身任陕蜀之事,置司秦川,而别委大臣与韩世忠镇淮东,令吕颐浩(1071-1139)扈驾来鄂州(今武昌),张俊、刘光世从行庶与秦川首尾相应,宋高宗许之(时张浚与吕颐浩建议幸武昌,为趋陕之计。右谏议滕康、中丞张守力持不可,且曰:“东南今日根本也。”)。宋高宗接受张浚提出的经略川陕牵制金军南下的建议,并任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以川、陕、京西、湖南、湖北路为所部全权负责所有川、陕以及京西、湖北、湖南地区的军政事务,赋予川陕宣抚处置司“便宜黜陟”的权力,实施“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的处置战略,表明南宋最高统帅对用兵陕西牵制金军的战略和决心,张浚“于兵民财无所不总”、负“半天下之责”受命负责南宋抗金三大防线“江淮防线、江汉防线、秦岭防线”中的两大防线。朝廷召鄂州安置的年轻襄阳籍前臣范宗尹为中书舍人。同月,宋高宗到达建康。期间,张浚渡江赴高邮招抚西北散兵领袖薛庆。期间,谢亮乃还行在,(自王瓁、谢亮之归)朝廷闻鄜延经略使曲端欲斩时为权陕西制置使的王庶,疑其有反心,乃以御营使司提举一行事务召曲端,曲端疑不行,权陕西转运判官张郴劝曲端,不听。议者喧言曲端反,曲端无以自明。

六月己酉(初二),宋高宗以久雨不止,虑下有阴谋或人怨所致,以谕辅臣,于是吕颐浩、张浚皆谢罪求去。宋高宗曰:“宰执岂可容易去位!来日可召郎官以上赴都堂言阙政。”以久雨召郎官已上言阙政,吕颐浩请令实封以闻。宋高宗用司勋员外郎赵鼎言,罢王安石配享神宗庙庭,以司马光配。是月,右司谏袁植请诛黄潜善及失守者权邦彦等九人。诏:“朕方念咎责己,岂可尽以过失归于臣下?”宋高宗以袁植虽敢言,然导朕以杀人,此非美事,而罢袁植知池州,以赵鼎为右司谏。

2、张浚用程千秋李允文江汉,自秦岭抗金

建炎三年(1129)七月丁亥(十一日),张浚在建康策划与刘子羽诛杀军阀范琼。庚子(二十四日),知枢密院事兼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以亲兵一千五百人、骑三百出屯雨花台(是日,张浚军行,屯雨花台),旋赴川陕开辟新战场。壬寅(二十六日),诏命奉隆佑皇太后,率六宫往豫章。张浚经略川陕自建康赴川陕前,冯轓(康国)跟随张浚经略川陕,赵鼎提醒川陕宣抚处置司主管机宜文字冯轓(康国)注意:“朝廷会忌张浚权太重(张浚在外负半天下之责),所有边事外要悉当奏禀。”

八月,宋高宗虑金兵将第三次南侵,决定放弃淮河防线,而退守大江(长江)。

闰八月丁丑朔(初一日),诏建康百官、诸统制赴都堂议定居之处(始张浚建武昌之议,欲与秦、川首尾相应,吕颐浩是之,张浚行未几,江、浙士大夫动摇,吕颐浩遂废初议,以十五封进入,大率言岳鄂道远,馈饷艰难。又虑上驾一动,江北群盗乘虚过江,则东南非我有矣),乃决吴越之行,张浚西行之议遂寝。甲辰(二十八日),张浚次襄阳,招官军、义兵分屯襄、郢、唐、邓,以程千秋、李允文节制。张浚任此前自商州奔汉中,被郭琰檄金州闭关拒而退于襄阳的前河东经制司属官、宣义郎王择仁为川陕宣抚处置司参议官。任命朝奉郎、沿江措置副使程千秋为秘阁修撰、京西制置使,李允文为京西南路提点刑狱公事,同时授予程千秋便宜行事的特权:“复假千秋便宜,许之久任,自属郡守贰以下,咸得诛赏。”是日,因金兵即将实施第五次南侵(北宋以来第三次大规模入侵),宋高宗撤离建康往两浙西路。诏改杭州为临安府,先令奉太庙艺祖以下九庙神御如临安。是月,吕颐浩进左仆射、同知枢密院事兼御营使。韩世忠为浙西制置使,守镇江抗金,命杜充为右相兼御营使后再命其兼江淮宣抚使、知建康,领行营之众十余万守建康,韩世忠、刘光世等部并受杜充节制。

九月,张浚调兵潭州,知潭州辛炳懦怯不能,丙辰(十一日),张浚承制罢辛炳,起复直龙图阁向子諲(1085-1152)代之。同月,金人南侵,诏求可至军前者,张邵慨然请行,转五官,以直龙图阁假礼部尚书充通问使,武官杨宪副之,即日就道。金陕西诸路都统娄宿再攻长安。二十九日,京兆府路经略使郭琰弃城逃走。

十月,金国为一举消灭南宋新政权,完颜宗弼(金兀术)率金兵发动了规模空前、骑兵突击的冬季闪电攻势,开展搜山检海捉赵构行动。金西路军由拔离速、彀英、耶律马五指挥,由黄州(今湖北黄冈县)渡江,攻江西、湖南、湖北三路,捉隆佑太后。癸未(初八),宋高宗由建康返回到临安。壬辰(十七日),宋高宗撤至越州(今浙江绍兴)。二十三日,布防完成鄂州(今武汉)、襄阳军务后的张浚到达利州路兴元府(今陕西汉中),设川陕宣抚处置司于此,领兵牵制、抵抗进攻川陕的金兵。

3、杜充叛,其手下桑仲不受川陕宣抚司节制

建炎三年(1129)十一月,张浚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宣布节制陕西五路军马。月,御史中丞范宗尹任参知政事。杜充手下的桑仲从唐州、光化军(今湖北光化西北)南下进犯襄阳,受京西制置使程千秋招纳,因程千秋无端生疑,杀死桑仲旧相识徐彦,桑仲反击京西制置使程千秋败退自金州(今陕西安康)奔蜀,桑仲于是占据襄阳。李允文在郢,亦不能守,引所部往鄂州。于是京西列城皆为仲所据。李允文被任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司参谋官、湖北察访使。同月,完颜宗弼(金兀术)率军南下,于马家渡(今安徽马鞍山东北)偷渡过长江。不久,杜充叛金。

建炎四年(1130)二月,金人入平江,纵兵焚掠。开封再次陷落。以参加政事范宗尹之荐,李回权知三省、枢密院事。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江、淮宣抚使杜充罢。

三月,钟相在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起义,朝廷派沿江招讨使孔彦舟前去镇压。同月,川陕宣抚使张浚遣兵部员外郎冯康国等抚谕荆湖南北、广南诸路,川陕宣抚处置司节制军马李允文部兵至鄂州(京西南路提点刑狱公事、直秘阁李允文以宣抚司察访使在鄂州)。李允文相叛,遣统领官武义大夫安和率步兵入益阳,统制官武功大夫张崇领战舰奔洞庭湖,武显大夫张奇统水军入澧口三道讨钟相。

         二、朝廷在张浚未知的情况下在其辖区任朱胜非又置藩

1、张浚辖区归朱胜非又置藩镇,致李允文被动

建炎四年(1130)四月,因金兵已退,宋高宗御舟从海上回到明州城。初七,任观文殿学士朱胜非为江西、湖南北宣抚使。张浚率兵退到房州,得知金兵退走,才回。十一日,宋高宗从明州返回回鸾(越州)岳飞收复建康(南京)。左仆射、同知枢密院事兼御营事吕颐浩被罢相。参知政事范宗尹议:“群盗并力以拒官军,莫若析地以处之,盗有所归,则可渐制,乃请稍复藩镇之制。”京西南路提点刑狱公事李允文与转运副使陈求道按照张浚与宋高宗原有达成的计划奏请圣驾幸鄂州,宋高宗未准。因军乱,李允文又奏请移军虔州(今江西赣州),宋高宗未准而督促其回驻防地襄阳。是月,川陕宣抚处置司节制军马李允文以龙图阁知蔡州,李允文承制以直龙图阁知蔡州程昌寓权知荆南府。

五月,范宗尹代吕颐浩为相,授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于是请以淮南、京东西、湖南北诸路并分为镇(除盐茶之利仍归朝廷置官提举外,他监司并罢。上供财赋权免三年,余听帅臣移用,更不从朝廷应副,军兴听从便宜)。朝廷先设京畿、淮南、湖北、京东西路镇抚使。同月,任翟兴、赵立、刘位、赵霖、李成、吴翊、李彦先、薛庆并为镇抚使(时剧盗李成在舒、蕲,桑仲在襄、邓,郭仲威在扬州,薛庆在高邮,皆即以为镇抚使,其余或以处归朝之人,分画不一,许以能捍御外寇,显立大功,特与世袭,官属有参议官、书写机宜文字各一员,干办公事二员,并听奏辟);翟兴为河南府、孟、汝、唐等州镇抚使;赵立为楚、泗州、涟水军镇抚使;刘位为滁、濠州镇抚使;赵霖为和州、无为军镇抚使;李成为舒、蕲州镇抚使;吴翊为光、黄州镇抚使;李彦先为海州、淮阳军镇抚使;薛庆为承州(高邮军)、天长军镇抚使。

六月十六日,任吕颐浩为建康路安抚大使,刘光世为两浙路安抚大使,朱胜非为江州路安抚大使。是月,罢御营使司,职权归枢密院,范宗尹兼知枢密院事李允文招安了活跃在京西南路(今河南西部)、湖北北部的流寇曹成、李宏,任曹成知郢州(今湖北钟祥),李宏知复州(治景陵,今湖北天门)。月,张浚得知朝廷任朱胜非为江西、湖南北宣抚使,于是申请罢免李允文归本司。期间,李允文所遣统领官安和败钟相余党于湘阴获其将裴宥。李允文任沿江措置副使。

七月,宋廷以孔彦舟为辰、沅、靖州镇抚使,以岳飞为通、泰州镇抚使。金人立刘豫为帝,国号齐。张用据汉阳军,沿江措置副使李允文招降之。李允文“以宣抚处置司便宜之命,徙 (范)寅亮为沿江措置司提领官,以马友知汉阳军(治汉阳,今武汉汉阳),张用为鄂州路副总管。都统制刘光世援宣抚使例乞便宜行事不许。诏:“军兴以来诸州得便宜指挥者并罢。

八月,以桑仲为襄阳、邓郢州镇抚使。孔彦舟入潭州,川陕宣抚处置使司参议官、京西制置使的王以宁率兵拒之,王以宁败,遁去。期间,朝廷受张浚推荐以李允文知鄂州兼主管本路安抚使公事。因以守鄂州的李允文为安抚使,袁植知岳州,各得朝廷指挥,李允文先得旨,许截留上江纲运招军,军浸盛。

2、川陕宣抚司管辖区域调整期间李允文杀袁植

建炎四年(1130)九月,金、均、房安抚使王彦及桑仲战于平丽县,败之。四川上供朝廷的货船在鄂州被拦,知岳州(治巴陵,今湖南岳阳)袁植弹劾李允文“妄作生事”,朝中大臣和张浚都有所风闻。因前张浚闻朱胜非宣抚湖北已有乞罢李允文还司,加之朝奉郎知岳州袁植劾李允文妄作生事,以白御史台,御史中丞富直柔等言于朝,右相范宗尹闻李允文专恣,奏遣高卫代之。十六日,宋高宗乃命显谟阁待制知洪州高卫为徽猷阁直学士知鄂州兼本路安抚使,令直秘阁知鄂州李允文依旧还宣抚处置使司供职。李允文对敕命置之不理,不交权,不让高卫进入鄂州。是日,桑仲攻陷均、房州,进犯白土关。二十日,金、均、房州安抚使王彦与桑仲在平丽县交战,打败桑仲。二十四日张浚遣都统制刘锡统五路兵与右副元帅完颜宗甫 (1096-1135)、左翼金将完颜宗弼(?-1148)、右翼完颜娄宿战于富平县,张浚驻邠州督战,官军败绩。张浚在川陕苦心经营,一举实现了南宋陕西边防散乱武装不听朝廷节制的局面,达到了宋高宗要求张浚将金军主力调离江淮战场的目的,减轻了南宋都城所面临的压力,也使金兵主力完颜宗弼部被迫调离左右全局的江淮战场,被牵制于西北战场近四年,极大地削弱了金兵对江淮战场的冲击,有效地保障了南宋东南半壁江山和南宋朝廷的安全。同月,禁宣抚司僚属便宜行事,及京西、湖南、北路勿隶川、陕宣抚司节制。因去年杜充叛金弃建康和刘光世不守长江,金兵得以扫掠江西、湖南,有便宜黜陟权统领川、陕、京西、湖南、湖北路所部的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对湖南北路鞭长莫及,加上朝廷命的湖南北宣抚使平乱不力,造成湖南北路双重领导和指挥体系的混乱,张浚下属的傅雱、李允文、王以宁和纳入川陕宣抚处置使司管辖的孔彦舟无所适从。

十月,张浚退保秦州。十一月初八,流寇犯岳州,袁植出城躲避。李允文将袁植捉到鄂州。当晚,将袁植扔进长江,沉入江底,向朝廷报告说袁植翻船落水而死。吕颐浩会杨惟忠与马进战南康军,不利。初九,吕颐浩遣巨师古救江州,为进所败,巨师古奔洪州。初十,以孔彦舟为湖南副总管,部兵屯潭州。张俊被任为江南路招讨使。十一日,命神武副军都统制辛企宗讨范汝为。期间,不经朝廷批准,让部下锡代替袁植知岳州。《三朝北盟会编》载:“李允文以沿江措置副使知鄂州袁植知岳州各得朝廷指挥许截留上江纲运招军允文在鄂州招集军兵稍盛朝廷差高某来代允文不悦乃集诸军官望阙拜表乞留允文允文遂拒高某不纳岳居鄂之上流植截留纲运放下江允文怒植牒植取之植得牒掷於地差来人曰:纲运发与不发在州府然某期违限则必死请回文归鄂州植曰:无回文唯取其牒批示李允文已承朝命差官为代其公牒不可施行允文得牒大怒会刘忠犯岳州植出城避之允文即遣吴锡段贵等率兵至岳州数其弃城之罪执植以归植死途中或曰:允文使杀之也。允文以吴锡知岳州马友取道之湖南友闻吴锡至乃退军潭州益阳县逐知县魏舜遂据益阳县吴锡闻马友至乃(阙)之。张用由鄂州路总管晋升为拱卫大夫、相州防御使,手下兵众达到40万。朝廷调张用去解围江州(治德化县,今江西九江),由高卫调遣,李允文仍拒不从命,让张用上书,表示愿听李允文节制,不愿分擘别处。是月,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自秦州退军兴州(陕西略阳),秦凤副总管吴玠收集余兵退保大散关东面的和尚原。

十二月,朝廷任张俊为江、淮路招讨使,负责讨伐流窜于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李成、张用、曹成等游寇。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正月初十,任吕颐浩为江东路安抚大使,朱胜非为江西路安抚大使。是月,马进陷江州,守臣姚舜明弃城走,江东路钤辖赵士遒死。贼曹成入汉阳军,李允文招之,曹成入鄂州,复趋江西。以降授中散大夫、新江南路都转运使汤东野知潭州,未赴,改江、淮路招讨使司参谋官,从张俊讨李成。张用与李允文生出嫌隙,被李允文招安其他人不安分起来。

二月,宋廷命孔彦舟、吕颐浩、张俊会兵讨李成。马友遣其党犯鄂州,总管张用拒却之。李允文以马友权湖南招捉公事,马友大掠汉阳而去,过岳州,守臣吴锡遁,马友据之。前受知枢密院事兼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管辖的驻衡阳安仁的荆湖东路安抚使向子諲遣使招降曹成,曹成同意接受招安。是月,桑仲从枣阳率兵退还襄阳。

三月,朝廷任曹成知郢州,李宏知复州,张用为舒蕲镇抚使兼知蕲州(治今湖北蕲春)。是月,金人迫兴州,张浚退保阆州,移川陕宣抚处置司于此。张浚以富平之败上疏待罪,诏免。

《三朝北盟会编》载:“四月二十一日丁亥,张浚杀前威武大将军曲端于恭州狱中。是月,马友败孔彦舟于潭州,遂以湖南副总管知潭州。先是李允文差友为湖南总管友遂率众往湖南至是屡与孔彦舟战败之彦舟退去友遂入潭州。孔彦舟在鄂州受招安。孔彦舟在潭州屡败马友乃退去欲向南行寇岳州官吏皆走一城尽空彦舟无所掠遂寇鄂州汉阳军一带下寨时鄂州大饥米一千三百五十文民多饿死彦舟括军中米出粜于市每升二百文人得少苏皆翕然称扬彦舟之惠知鄂州李允文闻于朝廷招彦舟,彦舟听命。  

五月,诏吕颐浩、朱胜非、刘光世并兼淮南诸州宣抚使。始夺李成官。孔彦舟引众过潭州,马友迎击,大败之。孔彦舟趋岳州,犯鄂州,被李允文招降接纳,李允文以孔彦舟为湖东副总管,屯汉阳。张俊及李成战于黄梅县,杀马进,李成败,遁归刘豫。李忠、谭兖各率兵归张浚,张浚命王庶分其兵。张用复叛,寇江西,岳飞招降之。同月,张浚组织吴玠大败来犯的金军完颜宗弼所部。《三朝北盟会编》载:“五月初二,下诏吕颐浩、朱胜非、刘光世并兼淮南各州宣抚使。开始削夺李成官职。十三日戊申,金人折合孛堇攻和尚原,吴玠御退之。二十五日,孔彦舟率众经过潭州,马友迎击,大败孔彦舟。孔彦舟到岳州,攻打鄂州。李允文任命孔彦舟为湖东副总管,屯驻汉阳。是月,张俊与李成在黄梅县交战,杀死马进,李成失败,逃跑归顺刘豫。李忠、谭兖分别率兵归顺张浚,张浚命令王庶瓜分其军。张用又叛乱,攻打江西,岳飞招降张用。

三、宋高宗不辨事由派张俊擒拿李允文,再下大理寺赐死

1、袁植案发,汤东野用汪若海助张俊招纳李允文

绍兴元年(1131)六月初,袁植被杀一事事发。江东安抚大使吕颐浩上奏袁植为李允文所杀。袁植爱将袁衮则敲响了登闻鼓,为主将喊冤。袁植侍从强盛诉讼到御史台。宋高宗意识到事态严重,一方面诏李允文赴行在,一方面密令江东招讨使张俊擒拿李允文。接到密令,张俊与神武后军统制陈思恭商议,李允文拥有庞大的军队,不如智取,找到曾与李允文有交情的汪若海,希望汪若海能说服李允文,让李允文“主动投案”。汪若海拒绝道:“我把李允文带来,少保(指张俊)诛之,则若海为卖友。”张俊以自家百口人作担保,保证不杀李允文。张俊引大兵至瑞昌县之丁家洲,李允文自鄂部兵归张俊,张俊并其兵,护李允文赴行在。

不足信的野史《三朝北盟会编》载:“六月,张俊送知鄂州李允文行在。张俊为江淮招讨使移牒李允文曰:恭奉圣旨统大兵前来掩杀贼徒李成请照会。’时鄂州粮食且尽而孔彦舟在汉阳。李允文得牒遂悉众往江州丁家湖见,张俊分兵三百人与允文回州。李允文怒夺其军有言侵,张俊怒其在鄂州杀袁植等事差人押送行在所。沈与求为侍御史。

《江苏省通志稿·人物志》 (第二十八卷)之《仕绩》(一九) 载:“李成败,张俊欲遂取之(指招纳李成的李允文,李成败后,鄂州李允文擅杀知岳州袁植),惮其强。时有枢密院属官汪若海者,被罪谪英州。行至临川,招讨使参议官汤东野知其与李允文善,引之谒张俊,使贻书李允文,李允文遂伏罪。”

《宋史·列传》(卷一百六十三)之《汪若海》载:“道出临川,时节制江夏军马李允文拥众数十万,跋扈不用朝命。若海弛往,谕以成败逆顺,示以朝廷威德,复设三策以动其心,辞旨明畅,李允文遂举军东下。后李允文致函招徒张用、曹成、李宏、马友同归朝廷,张用率兵20万人解甲效顺,惟曹成因猜忌而生异心。朝廷分遣偏师出征余寇,若海认为‘为天下者,当化盗贼为我用,不可失英雄为国患’,遂献《平寇策》,朝廷悉用)(道出临川,时节制江夏军马李允文拥众数十万,跋扈不用朝命,朝廷命招讨使张俊屯江西,参谋官汤东野与若海故,得若海道中,喜甚。谓曰:‘李允文怀反侧,非君莫能开其自新’。若海即驰往,谕以成败逆顺,示以朝廷威德,复谈三策以动之,辞旨明畅。允文大感悟,即举军东下。若海复为书招其徒张用、曹成、李宏、马友同归朝廷。用一见,以其众二十万解甲效顺,惟成疑贰有他志,若海移书责之。成怒,将杀若海,若海夜宿王林军帐,以计得林军印,遂夺其众五千人。翼日,成遂遁。若海遗宏书,使刺成以自归;宏得书图成而力不胜,复走长沙刺友,群盗解散。若海遂以林五千人归招讨使张俊,俊乃班师凯旋,军容愈盛。时朝廷方出师,若海以为为国家者,当化盗贼为我用,不可失英雄为国患。因献平寇策,朝廷悉用之。

月末,范宗尹荐方责居涪州旧相吴敏。湖贼杨华、杨广犯鼎州,程昌寓拒却之。同月,起知潭州吴敏为荆湖东西路、广南路宣抚使。

2、宋高宗不顾张俊承诺而对李允文毫不留情

绍兴元年(1131)八月,秦桧受命为右相兼知枢密院事。九月,曹成引众数万自鄂、岳攻掠湖南,屯于潭州攸县。湖东安抚司言曹成、李宏犯潭州之浏阳,诏趣吴敏摘那广西军马前来潭州之任,屏捍二广。是月,吕颐浩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

十月初四,诏直秘阁李允文就大理寺赐死,罪名是拥兵跋扈、擅权专杀。是月,马进攻陷江州朱胜非赶赴不及时侍御史沈求指责胜非弹压太慢所致被降授中大夫分司南京江州居住。十一月,宋高宗派遣内侍抚恤慰问孔彦舟、桑仲。桑仲请求治刘豫潜逆罪行,下诏将亲临荆南(襄阳镇抚使桑仲、庆远军节度使邢焕请幸荆南训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