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过作《挽张魏公(张浚)》诗时与辛弃疾无关
(2023-08-30 08:31:04)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浚考证 |
刘过作《挽张魏公(张浚)》诗时与辛弃疾无关
(清朝)厉鹗撰《宋诗纪事》卷五十八引(元朝)蒋正子《山房随笔》所载故事提及:“辛弃疾帅浙东时,朱熹、张栻分任仓使、宪使,引荐刘过(1154-1206,字改之,号龙洲道人,湖北襄阳人)与辛弃疾相见,并应张栻之言而作《吊魏公》诗。”
经考:辛弃疾嘉泰三年(1203)知绍兴兼浙东安抚使,朱熹庆元元年(1200)逝世,张栻淳熙七年(1180)逝世。辛弃疾帅浙东时,朱熹已去世四年,张栻已去世多年。《山房随笔》所载故事应有误。刘过作《挽张魏公》诗期间的人物有两种可能,第二种可能性更大。
第一种可能是:因刘过诗作涉及葬于潭州的张浚和地处潭州的祝融峰,根据张栻任宪使、张孝祥任知潭州的背景,故事中的辛弃疾宜为张孝祥更合理,但因刘过时年才14岁,这第一种可能性相对较小。
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三月底四月初,任权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的张孝祥改知潭州。张栻主持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张栻从弟这枃或接任湖南提刑。八月,差监潭州南岳庙的朱熹携弟子从福建武夷山赴潭州。九月,朱熹一行抵潭州。十月,朱熹、张栻往南岳飞,张孝祥作《南乡子(送朱元晦行,张钦夫、邢少连同集张孝祥)》:“江上送归船。风雨排空浪拍天。赖有清尊浇别恨,凄然。宝蜡烧花看吸川。楚舞对湘弦。暖响围春锦帐毡。坐上定知无俗客,俱贤。便是朱张与少连。”一日席间,刘过得见张孝祥,并应张栻提议,作了《挽张魏公》诗。不久,陈俊卿、刘珙推荐朱熹任枢密院修编官,待次。十二月,朱熹一行东归。乾道四年(1168)八月,江陵寸金堤上段溃决,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由知潭州移驻荆州,任荆南知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
故事如下:
(清朝)厉鹗撰《宋诗纪事》卷五十八引(元朝)蒋正子《山房随笔》:辛稼轩帅浙东时(疑为张孝祥帅潭州时),晦庵、南轩(张栻)任仓宪使,刘改之(刘过)欲见辛(疑为张孝祥),不纳。二公为之地,云:“某日公燕至后筵便坐,君可来。门者不纳,但喧争之,必可入。”既而,改之(刘过)如所教,门外果喧哗。辛(疑为张孝祥)问故,门者以告,辛(疑为张孝祥)怒甚。二公因言改之(刘过)豪杰也,善赋诗,可试纳之。改之(刘过)至,长揖。公(疑为张孝祥)问:“能诗乎?”曰:“能。”时方进羊腰肾羹,辛(疑为张孝祥)命赋之。改之(刘过)对:“寒甚,愿乞卮酒。”酒罢,乞韵。时饮酒手颤,余沥流于怀,因以“流”字为韵。即吟云:“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侯。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樽酒伴风流。”辛(疑为张孝祥)大喜,命共尝此羹,终席而去,厚馈焉。席散,南轩(张栻)邀至公廨,置酒语之曰:“先君魏公,一生公忠,为国功臣,厄于命,来挽者竟无一篇得此意。愿君有作,以发幽潜。”改之(刘过)即赋一绝(《挽张魏公》)云:“背水未成韩信阵,明星已陨武侯军。平生一点不平气,化作祝融峰上云。”南轩(张栻)为之堕泪。今《龙洲集》中不见此二诗,岂遗之邪?
第二种可能是:朱熹任仓使时,王希吕知绍兴府(带两浙东路安抚使),岳霖之子任浙西提刑到绍兴办案,张浚次子的两浙运判张杓来绍兴。故事中的辛弃疾宜为王希吕更合理。这第二种可能性比第一种可能性更大。
事件如下:
淳熙八年(1181)三月,朱熹改任为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待次。八月,诏朱熹为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十二月,朱熹到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
淳熙九年(1182)正月,朱熹巡历绍兴府属县及婺州、衢州灾情。朱熹委托杨简办理讼案。提举湖北常平茶盐司张杓到任两浙西路提举(浙西提举司治平江,今苏州)。是月,张子颜知绍兴府(兼两浙东路安抚使)。七月,朱熹巡台州灾情,弹劾前台州知州唐仲友。八月,朱熹荐杨简任浙西抚干(安抚使干办公事)。诏朱熹除江西提刑。朝廷差浙西提刑岳霖(岳飞之子)究办唐仲友案。九月,张子颜除在京宫观,王希吕知绍兴府(带两浙东路安抚使)。朱熹辞任。同月,浙西提举张杓(张浚次子)任两浙运判。席间,刘过得见王希吕,并应张杓或岳霖提议,作了《挽张魏公》诗。十一月,朱熹受职名,仍辞江西提刑任,并请祠。月底,朱熹到临安,上七札奏事延和殿。十二月,朱熹坚决辞职。淳熙十年(1183)正月,朱熹主管台州崇道观。
故事如下:
(清朝)厉鹗撰《宋诗纪事》卷五十八引(元朝)蒋正子《山房随笔》:辛稼轩帅浙东时(疑为王希吕帅浙东时),晦庵(朱熹)、南轩(疑为张杓或岳霖)任仓、宪使,刘改之(刘过)欲见辛(疑为王希吕),不纳。二公为之地,云:“某日公燕至后筵便坐,君可来。门者不纳,但喧争之,必可入。”既而,改之(刘过)如所教,门外果喧哗。辛(疑为王希吕)问故,门者以告,辛(疑为王希吕)怒甚。二公因言改之(刘过)豪杰也,善赋诗,可试纳之。改之(刘过)至,长揖。公(疑为王希吕)问:“能诗乎?”曰:“能。”时方进羊腰肾羹,辛(疑为王希吕)命赋之。改之(刘过)对:“寒甚,愿乞卮酒。”酒罢,乞韵。时饮酒手颤,余沥流于怀,因以“流”字为韵。即吟云:“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侯。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樽酒伴风流。”辛(疑为王希吕)大喜,命共尝此羹,终席而去,厚馈焉。席散,南轩(疑为张杓或岳霖)邀至公廨,置酒语之曰:“先君魏公,一生公忠,为国功臣,厄于命,来挽者竟无一篇得此意。愿君有作,以发幽潜。”改之(刘过)即赋一绝(《吊魏公》)云:“背水未成韩信阵,明星已陨武侯军。平生一点不平气,化作祝融峰上云。”南轩(疑为张杓或岳霖)为之堕泪。今《龙洲集》中不见此二诗,岂遗之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