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安世、吕祖歉、孙应时第一时间悼念张栻
(2023-07-17 16:03:21)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栻考证 |
项安世、吕祖歉、孙应时第一时间悼念张栻
孙应时(1154-1206),字季和,自号烛湖居士,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人,孙介(1114-1188)之子,孙应求之弟。孙应时八岁能文。
潘友端(1154年前后-?),字端叔,李光(1078-1159)女婿潘峙(?-1089)之子,潘友恭弟,与潘友文(潘文叔)为从兄弟,婺州(今金华)人。因潘友端、潘友恭之父潘峙【淳熙八年(1181),(提举江西)常平使者潘峙因知信州上饶县的方崧卿政绩突出,向上司推荐,召其赴都堂审察,通判明州】为绍兴府上虞县人李光之婿,潘友端继而迁居上虞县五夫。潘友端之子潘升孙,为朱熹幼壻。
一、项安世、潘友端从张栻、吕祖歉游,潘友端少年同学孙应时与项安世同年中进士
潘友端年十七,即从张栻、吕祖歉游。张栻称潘友端:“务实近本,尝勉以玩味。论语细读伊川易传自步步踏实地。”潘友文(潘文叔)少亦从张栻、吕祖歉学。淳熙十一年(淳熙甲辰,1184),潘友端中进士,为太学 博士。
乾道壬辰(乾道八年,1172),孙应时入太学,年方弱冠。是年,陆九渊中举。孙应时从江西象山陆公九渊悟存心养性之学。杨简(1141-1226,慈湖)《孙烛湖(孙应时)先生圹志》载:“季和早入太学”、“某与季和(孙应时)承学于江西象山陆先生,季和由是信此心本善。”孙应时与杨简相与讲切进德。淳熙二年(1175),孙应时中进士。孙应时受学于张栻、吕祖谦、朱熹等理学大儒之门。
绍兴三十一年(1161),吴猎(1130-1213)就读于潭州(今长沙),受知于张栻。《宋元学案》编著者冯云濠案载:“谢山《奉临川贴子》云:项平甫(项安世)来往于朱、陆之间,然未尝偏有所师。又案:谢山《学案》原底于《岳麓诸儒序录》有‘项平甫’三字,后定刊本抹之。”年长吴猎一岁的项安世与张栻在湖南相识。淳熙二年(1175),项安世得同进士出身,继中试职官,随之待阙江陵家。淳熙七年(1180)春,项安世调绍兴府教授,七月到任。
孙应时作有《和答潘端叔(潘友端)见寄》提及少年相识:“发白念少年,万事风雨过。倦游得来归,一切付懒惰。独抱杞天忧,傍徨意无奈。濠鱼定何乐,幕燕渠敢贺。叹君阳春词,激我巴里和。古来奇特事,信是英雄作。东山有晚遇,西山有终饿。拭目须早著鞭,乞与高人北窗卧。”此外,孙应时与潘友恭、潘友文(潘文叔)善,孙应时称潘友恭笃志近思。
孙应时作有《顷过周叔和见故人石应之诗,及诸贤和篇大轴,邀余继韵,久不暇遣,因通五夫诸李丈书划,然有怀,走笔寄之》(自注:叔和,括苍人,今居五夫,面山临流颇幽胜。予甲寅岁(1194)尝和潘端叔一诗,即此韵,不知唱首为叔和作也)。
二、孙应时在临安因项安世认识张栻,因刘珙去世,孙应时见到在江西的张栻和朱熹
南宋孝宗乾道初年,吴猎(1130-1213)入岳麓书院,从张栻受业,成为张栻的高足弟子,湖湘学派的重要传人。潘友端或与吴猎同在岳麓书院受教于张栻。张栻作有《答潘端叔(潘友端)书》。
乾道三年(1167)九月,朱熹在弟子林用中等陪同下,前往潭州(今湖南长沙)拜访张栻,讲学论道。未知何年,张栻作有《答朱元晦》云:“潘友端立志殊不凡,皆肯用力。潘今暂归省,俟其来,皆令拜书去求教。”
乾道四年(1168),张栻讲学于城南书院。年底,张栻经刘珙推荐,除知抚州,未及上任,又改权发遣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到任即访民疾苦。吕祖谦再娶韩氏(为原配之妹),添差严州教授,知州事恰好就是张栻。在张栻的有力支持下,吕祖谦大力整顿严州书院,精心制定了一套严州书院学规,教养了一批学人。吕祖谦《阃范》一书,张栻为之作序。
乾道五年(1169)二月,主讲岳麓、城南两书院的张栻因时任参知政事刘珙的推荐被朝廷授左承务郎、直秘阁、权发遣抚州军州主管学事,张栻未赴任,改张栻以右承务郎直秘阁权发遣为知严州。是年,吕祖谦母丧服满,由“南外宗学教授”改任大学博士。吕祖谦担任大学博士几月后被“添差严州教授”。时张栻官严州,吕祖谦久闻张栻之名,给张栻写信,张栻立即约见吕祖谦,一见如故。是年,随父居荆南的项安世被时任知荆南府的曾逮所欣赏,称项安世“年虽少而志操坚正”,写信将其推荐给外甥吕祖谦。
乾道六年(1170),吕祖谦从严州被召还,重新担任太学博士,并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闰五月,张栻诏为吏部员外郎兼权起居郎。乾道七年(1171)六月,张栻因反对侯幸近习执掌要职,出知袁州(今属江西宜春)。张栻离开临安朝廷未赴任。期间,张栻到浙东,或造访过吕祖歉、潘友端。是年冬,张栻归潭州故居。是年,张栻作《洙泗言仁序》、《主一箴》。张栻的《主一箴》直接影响到朱熹,后来朱熹根据张栻的《主一箴》作《敬斋箴》,阐发自己的持敬理论。吕祖谦改左宣教郎召试馆职。十二月,吕祖谦被朝廷从严州召还,由“南外宗学教授”改任太学博士,并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讲学于中央最高学府。
乾道八年(1172),吕祖谦担任秘书省正字,点检试卷,参与了主持礼部考试工作,结识了考生陆九渊。二月四日,礼部考试尚未完全结束,吕祖谦突然接到其父吕大器病危的家报,“仓皇奔归”。吕祖谦为服父丧,再次离职。是年,孙应时入太学。吕祖谦在守丧的三年中,他仍以教授学子和著述为事。刘珙复知潭州,再次整修岳麓书院,张栻来往于岳麓、城南两书院,教授学者。
乾道九年(1173),张栻主持岳麓书院。作《南轩书说》、《南轩论语解》、《南轩孟子说》。后两部书的完成标志着张栻理学思想趋于成熟。十二月,朱熹再校《程氏易传》,由吕祖谦刻于婺州。
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六月,吕祖谦复官,主管台州(今浙江临海)崇道观。孙应时得知吕祖谦入越,约好友拜访。九月,朱熹作《答林择之》书二通,提及潘友端、潘友恭:“潘丈之政为闽中第一,其爱民好士,近世诚少比,恨未识之耳。端叔向见钦夫(张栻)称之。恭叔昨在建宁得一见,匆匆不能欵,然知其惑于世俗高妙之虚谈矣。”又云“端叔、恭叔惠书,极感其意。”未知何年,朱熹作有《与刘子澄(刘清之1134-1190)》言:“潘德夫(李光女婿潘峙)之子友端廷对甚切直,尤延之甚爱之。……渠兄弟皆好,此辈后生将来皆可望也。”十月,孙应时在越州与吕祖歉相交游。
淳熙二年(1175)二月,张栻知静江府(广西桂林)兼经略安抚广南西路。三月,孙应时中进士。项安世得第五甲,同进士出身。二十一日,朱熹因故爽约不能前来金华,吕祖谦决定“入闽访之”。吕祖谦携门生潘景愈(叔昌)自婺州出发入闽访朱熹。到达福建崇安后,被朱熹留住在“寒泉精舍”十多天。后朱熹又陪同吕祖谦外出参观了将近一个月。五月底,朱熹、吕祖谦抵至江西上饶鹅湖寺。六月初,应吕祖谦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与朱熹见面,有鹅湖之会。是年起至淳熙五年(1178)年秋,孙应时居家乡代阙,期间曾在种山(今府山)绍兴府学教书。是年夏,项安世得绍兴府学教授,作有《淳熙乙未登科是夏再中教官得绿绍兴府教授秋》,未赴任,于秋末还家乡江陵。
淳熙三年(1176)二月,汪应辰(1118-1176)卒于信州玉山家中。四月初,吕祖谦被除以秘书郎,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到职后,吕祖谦奉命重新修定《徽宗实录》。
淳熙四年(1177)《徽宗实录》修定完毕,呈送宋孝宗。不久,吕祖谦被升迁为著作郎兼编修官。是年,潘友端之父潘畴于上虞五夫清风峡琴山(今五夫联桥村)创办了月林书院。
淳熙五年(1178)五月,宋孝宗闻张栻治行,且未尝叙劳,乃诏特转承事郎进直宝文阁。诏张栻以承事郎充秘阁修撰、权发遣江陵军事府、主管荆湖北路安抚司公事、马步军都总管兼本路营田使。六月丙戌,廖季能置酒,约詹体仁(詹仪之)、张敬夫(张栻)登千山观,泛舟西湖,荷花虽未盛开,水光清净,自足销暑。视北牖洞之前有胜地,体仁(詹仪之)欲为小亭,名以招隐。闰六月,敬夫(张栻)北归有日,不及观斯亭之经始,独预书“招隐”二字以贻之(招隐亭中,詹体仁约廖继能饮酒。落之,水光山色,隐映万状,毕陈于尊俎之间。遂登北牖洞,扪崖剔藓,得唐刺史李渤宝历间题名,盖西湖最胜处也。回视题扁与石间留字,有怀张敬夫,矫首飞鸿,为之满引,并以所书‘招隐’二大字镵诸石云。淳熙戊戌闰月下澣)。期间,知建康府兼江东安抚使、行宫留守的刘珙(1122-1178)属疾,请致仕。宋孝宗遣中使以医来。期间,荆湖北路转运使刘焞迁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七月,刘珙疾革,草遣奏言:“恭、显、伾、文,近习用事之戒,今以腹心耳目寄之此曹,朝纲以紊,士气以索,民心以离,咎皆在此。陈俊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张栻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既又手书诀张栻与朱熹,其言皆以未能为国报雪仇耻为恨。薨,年五十七。八月,朱熹(1130-1200)差知南康军(今江西星子一带)兼管内劝农事。张栻途径袁州(今江西宜春),其从弟张枃(1140-1198)正知袁州,张枃新建成袁州州学,受袁州教授李中之请,张栻为之作《袁州学记》。是月,朱熹前往弋阳哭迎刘珙灵柩回崇安五夫。张栻作有《故观文建安刘公挽诗(四首)》。朱熹作有《祭刘共父(刘珙)shumi文》、《又祭刘共父shumi文》。期间,张栻当与朱熹相见,张栻作有《祭刘枢密共甫》、《再祭》、《三祭》,并为朱熹所作的《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徽阁待制致仕、彭城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赠少傅刘公(刘子羽)神道碑铭》题额,落款为“承事郎充秘阁修撰、权发遣江陵军事府、主管荆湖北路安抚司公事、马步军都总管兼本路营田使、赐紫金鱼袋张栻篆额”。孙应时或与赴任江陵的张栻再一次相见,作有《送张敬夫栻(张栻),以追送不作远为韵,赋诗五章。藉手言别,不胜惓惓,爱助之诚,情见乎辞,惟高明幸教》(五首):“平生赋褰裳,亲意许从师。四海非不广,独仰大雅姿。逡巡一再见,惨憺已复辞(当指乾道七年,1171年,张栻出知袁州,复辞)。霜风送旌节,远目不可追。挟经问疑义,倘许结后期。”“斯文肯空言,经世资实用。纷纷谅奚为,义取辄宾送。诚能正其本,谈笑了群动。公身绍前烈,时论倚隆栋。持兹竟安归,引灯相与共。”“轩冕付傥来,良贵应自有。若人出处间,与世揭山斗。雅宜践高门,断国极可不。临风耿予思,雾雨深稂莠。凛然严冬柏,特立终耐久。”“荆州形胜地,控引吁广莫。英雄昔用武,跬步图宛洛。至仁先内治,岂曾废远略。公来手摩抚,士气端可作。载歌江汉诗,奋袂空爵跃。”“力行希孟韩,波荡斥嵇阮。圣门有佳处,谁为发关键。归依得其人,心岂间近远。悄悄客路长,肃肃岁华晚。祝公黄发期,永好情缱绻。”期间,因宋孝宗闻张栻广西治行,召张栻入见。有载:南轩(张栻)自桂帅(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入朝,以平日所著书并《奏议》、《讲解》百余册装潢以进,方铺陈殿陛间,有小黄门忽问左司(指张栻):“甚文字许多?”南轩(张栻)白之曰:“教官家治国平天下。”小黄门答曰:“孔夫子道:‘一言可以兴邦。’”宋孝宗闻此言亦笑。吕祖歉、孙应时应与张栻在临安相见。九月,张栻到江陵任。同年秋,孙应时任为黄岩县尉,张栻改知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项安世作有《次韵张安抚(张栻)、李侍郎同赋茯苓酥》。同年,吕祖谦奉诏编修《皇朝文海》,得到宋孝宗嘉许,特赐名为《皇朝文鉴》,又命翰林学士周必大为之序,赐赏吕祖谦银绢三百匹两。朝廷拟授吕祖谦两浙路安托司参议官一职,吕祖谦以“久成病疾”为由,申请告归,要求“依旧差注宫观”。朝廷除吕祖歉直秘阁、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
淳熙六年(1179)十月,朱熹复建地处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吕祖谦作《白鹿洞书院记》,记叙白鹿洞书院创建变迁的历史始末。
三、张栻逝世,在江陵的项安世作诗悼念,吕祖歉、孙应时得知信息即作诗深表哀悼
淳熙七年(1180)二月,张栻病逝。淳熙七年(1180)正月,张栻疾甚,数匄免(乞免),不许。将死(张栻病危之际),自作遗表来上,邸吏以庶寮不得上遗表,却之,上(宋孝宗)迄不见也。其表曰:‘再世蒙恩,一心报国,大命至此,厥路无由,犹有微诚,不能自已。伏望陛下亲君子、远小人,信任绝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见。永清四海,克巩丕图,臣死之日,犹生之年。’是月,刘焞(字文潜,成都人)移知江陵兼湖北漕臣。二月初二日,张栻疾革时,弟定叟(从弟张枃)求教,南轩(张栻)曰:“朝廷官爵莫爱。”他底一友(吴伦)在左右,扶掖求教,南轩曰(吴伦从其学,临终谓之曰):“蝉蜕人欲之私,舂容天理之妙。”语讫而逝,张栻病卒于江陵府署(就敛,通身透明,腑脏、筋骨历历可数,莹彻如水晶。自昔医书不载此疾之证),享年四十有八。“栻有公辅之望”、“孝宗闻之,深为嗟悼”、“四方贤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江陵之民尤哭之哀。”初六日,宋廷方诏张栻以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
在江陵的项安世作《挽荆南师张左司(张栻)诗》(五首):“霄汉占贤辅,乾坤失大儒。斯文断命脉,识者叹穷途。独拥全名去,谁供一世须。空馀千载事,不尽惜良图。”“自古谁无死,斯人有重轻。诸生望模楷,吾道倚权衡。一发千钧挽,中流砥柱倾。平生忧国事,何意作身名。”“吾道竟如此,苍生将奈何。名声垂白日,身世逐沧波。宜世堂堂去,犹胜奄奄过。所嗟非一死,良愿恐蹉跎。”“昔者登帘阁,先生病已瘳。从容当世事,反复万端忧。力尽千家活,身疲十日留。向来天下士,端为一城休。”“世已憎吾属,天宜赦此贤。忍教名百代,不使寿中年。兰谢无传业,蘋荒久绝弦。凄凉楚江上,鸿影独翩翩。”
得知张栻逝世消息,吕祖歉作《祭张侍读(张栻)》,并作《文潜(刘焞)帖》致书刘焞,悼念张栻:“祖谦上覆。文潜至孝知府朝议兄,谨此附承慰唁。拳拳之意,不殊前幅。中甫昆仲,并想痛难胜,亦不及一一上状。祖谦上覆。”孙应时作《闻南轩张(张栻)先生下世,感惋有作(玉山、建业,谓汪公、刘公也)》(二首):“玉山已失旧端明(指汪应辰去世),何事令人骨屡惊。拆石有声传建业(指官建业的刘珙去世),陨星无处吊南刑。春风未作山川暖,江水何心日夜顷。泪落中宵肠万结,眇然湖海寄吾生。”“中原天意定何如,岂谓人才不素储。前辈老成今殄瘁,丁年豪隽重萧疏。武侯岁晚出师表,贾谊平生流涕书。社稷无疆恩泽厚,小臣何敢议盈虚。”
注:项安世、孙应时的部分生平引自:赵瑞华《南宋诗人项安世事迹考》、黄宽重《孙应时的学宦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