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熹高度评价张浚和崇敬张浚

(2023-07-06 16:51:26)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朱熹高度评价张浚和崇敬张浚

 

一、朱熹没有说过张浚才短的话

古今史学界有一种错误言论,认为朱熹说过张魏公(张浚)才极短,虽大义极分明,而全不晓事。扶得东边,倒了西边;知得这里,忘了那里。的话。

朱熹说过张浚才短的说法不符合历史记载。

“张魏公(张浚)才极短,虽大义极分明,而全不晓事。扶得东边,倒了西边;知得这里,忘了那里。”出自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一)。这是朱熹引用学生林子蒙的问话,不是朱熹所说的话。朱熹在评价李纲时,引用了其学生林子蒙问中兴诸相之言。

(林子蒙)曰:“张魏公(张浚)才极短,虽大义极分明,而全不晓事。扶得东边,倒了西边;知得这里,忘了那里。赵忠简(赵鼎)却忠晓事,有才,好贤乐善,处置得好,而大义不甚分明。李丞相(李纲)大义分明,极有才,做事有终始,本末昭然可晓。只是中间粗,不甚谨密,此是他病。然他纲领大,规模宏阔,照管得始终本末,才极大,诸公皆不及,只可惜太粗耳。朱丞相(朱胜非)《秀水闲居录》自夸其功太过,以复辟之事皆由他做,不公道。魏公(张浚)有《镇江录》。”(林子蒙)又问吕颐浩,曰:“这人粗,胡乱一时间得他用,不足道。”林子蒙,南宋绍熙五年(1194)师事朱熹于长沙,《经义考》以为朱熹授《诗》、《礼》弟子。

朱胜非在苗刘兵变事件后落职,怨恨张浚。绍兴四年(1134),张浚从四川前线被召回临安,遭到朱胜非的落井下石。朱熹自己并没有说过“张浚才极短”之话,而是用张浚《镇江录》中的记载来否定朱胜非在复辟之事中放大自己的功绩。

二、朱熹高度评价张浚和尊重张浚

朱熹评价张浚:“忠贯日月,孝通神明,盛德源于生,奥学妙于心通。勋存王室,泽被生民,威镇四夷,名垂永世。”

朱熹《拜张魏公墓下》:衡山何巍巍,湘流亦汤汤。我公独何往?剑履在此堂。念昔中兴初,孽竖倒冠裳。公时首建义,自此扶三纲。精忠贯宸极,孤愤摩穹苍。元戎二十万,一旦先启行。西征奠梁益,南辕无江湘。士心既豫附,国威亦张皇。缟素哭新宫,哀声连万方。黠虏闻褫魄,经营久彷徨。玉帛骤往来,士马且伏藏。公谋适不用,拱手迁南荒。白首复来归,发短丹心长。拳拳冀感格,汲汲勤修攘。天命竟难谌,人事亦靡常。悠然谢台鼎,骑龙白云乡。坐令此空山,名与日月彰。千秋定军垒,岌嶪遥相望。贱子来岁阴,烈风振高岗。下马九顿首,抚膺泪淋浪。山颓今几年,志士日惨伤。中原尚腥膻,人类几豺狼!公还浩无期,嗣德炜有光。恭惟宋社稷,永永垂无疆。

朱熹《观上蓝(江西筠州上蓝山贤老所藏张魏公(张浚)手帖次王嘉叟王秬》:“火风吹散旱天云,肤寸空余翰墨新。拭泪相看渺今古,堂堂那复有斯人。”

三、南宋时期,朝野都高度评价和尊重张浚

作为南宋最高统治者的宋高宗、宋孝宗总体是极大肯定张浚,鲜有经得起考证的否定之语。富平会战、淮西兵变,宋高宗并不否定张浚的才能;符离之战,宋孝宗和太上皇赵构也没有否定张浚的作用。 

南宋时,李纲、赵鼎、李光、胡铨、周必大、陈俊卿、虞允文、朱熹、王十朋、汪应辰、张孝祥、杨万里、陆游、陈亮、魏了翁、文天祥等爱国名臣和端人正士都高度评价和崇敬张浚。

南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秋,曾从龙进除签书枢密院事,魏了翁致书相贺时说及:“南渡以来,蚤践政府,惟张忠献(张浚)公人鲜异词。执事年逾四十,即赞宥地,而士犹以望张忠献(张浚)者望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