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尊佛敬道两三事
(2023-04-12 16:35:34)
标签:
历史文化佛学军事 |
分类: 张浚考证 |
张浚尊佛敬道两三事
张浚(1097.4-1164.8),字德远,号紫岩,成都府路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宋高宗、宋孝宗二朝右相,三次受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吴玠、刘锜、岳飞、杨存中、李显忠等抗金,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式的抗金统帅,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最大的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同时,张浚是南宋儒、佛、道三教融合的蜀学重要代表人物,还是一位邃于“二书五经”的思想家,著有《中庸解》、《论语解》和《诗解》、《书解》、《礼解》、《紫岩易传》、《春秋解》,可惜不少已不传,难以为后来者深入研究,留存的《紫岩易传》为张浚标志性的学术思想成果。
一、张浚为母亲延寿发愿而不吃鸡卵
张魏公(张浚)居京师,赴客饭,以韭黄鸡子为馔。公不欲食,主人强之,不得已为食三颗,而意亦作恶,不终席而归。夜中忽足痛不可忍,秉烛照之,乃三鸡啄其足,一牡二牝。金甲大神(韦驮菩萨)立于旁,扣公曰:“发愿否?”公曰:“愿尽此生不食鸡子。”神曰:“愿轻。”公又曰:“某此生不犯戒,则母氏延无量之寿,犯此者为不孝。”神人颔之,倏忽间与鸡皆不见。迨晓,视啄处赤肿犹寸余,自是不复食鸡卵。据《夷坚乙丙·卷四十九》之韭黄鸡子。
张浚从小受母亲影响而信佛。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五月,张咸(1148-1100)卒于成都普福僧舍,年五十三岁。张咸去世,张浚成为孤儿,母亲计氏(1077-1156)25岁守寡,孤儿寡母,生路艰难。娘家爹妈见女儿年轻守寡,十分艰难,劝其改嫁。计氏誓死不应,决心含辛茹苦把张浚抚养成人。计氏自丈夫去世、寡居以来,便开始学佛,屏去纷华,常年蔬食,修习布施等有为法。计氏终生信佛,平日诵经礼佛,默默修行。计氏、张浚同父异母兄张滉、张浚与宋代临济宗高僧圆悟克勤禅师(1063-1135)、大慧宗杲禅师(1089-1163)交往密切。张浚对佛教深有体悟,主张佛教有益于世教,是克勤禅师、大慧宗杲传法的著名佛教外护和居士。
二郎神(又称灵显真人、二郎显圣真君、灌口二郎、二郎真君、灌江神、赤城王、昭惠显圣仁佑王、清源妙道真君)作为一位与水利、农耕、防止水灾有关的神,是民间信仰和道教的神祇人物,主掌人间吉凶成败的神。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正月十四日(丁巳),完颜娄宿陷陕州,守臣李彦仙死之。金人犯邠州(今陕西彬县),曲端遣泾原路副总管吴玠拒战,败之于彭原;又陷同州。二月,张浚自秦州(今甘肃天水)引兵入援(时谍报金人将攻东南,张浚命诸将整军向敌。不久金人大攻江、淮,张浚即治军入卫支援)。三月,张浚请便宜辟官不许动改。夏四月戊寅,吴玠及金人战于邠州彭原店,败绩,部将杨晟死之。己卯,张浚引兵至房州(今湖北房县),知金兵退,乃还。五月,张浚承制以金、房州隶利路。六月,完颜宗弼(金兀术)闻张浚在秦州,将举兵北伐,自六合引兵趋陕西。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十二月,因张浚宣抚川陕有二郎神示以梦,宣抚处置使张浚乃表复旧封,言:“真人之号,悉从仙仪,非威灵护国,血食一方之意。”于是有诏改封焉(政和八年八月被改封昭惠灵显真人,再被依旧封昭惠灵显王,并改普德观为庙)。
绍兴三年(1133),刘彦修子羽知兴元府,往谒灵显王庙,欲知秋冬间边事宁否。夜梦入庙中,神召升殿,刘如所欲言扣之,神曰:“方请于帝,吾亦未知。”临出门,使妇人持一柈示之,曰:“贺废刘。”视其物,唯猪肺一具,石榴一颗,觉而窃喜,知刘豫且废矣。又四岁,豫果灭。据《夷坚丙志·卷十七》之兴元梦。
朱熹《朱子语类·鬼神篇》载:“蜀中灌口(今四川都江堰,原灌县)二郎庙,当初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初间封为王,后来徽宗好道,谓他是甚么真君,遂改逢为真君。向张魏公(张浚)用兵祷于其庙,夜梦神语云:‘我向来封为王,有血食之奉,故威福用得行。今号为真君,虽尊,凡祭我以素食,无血食之养,故无威福之灵。今须复我封为王,当有威灵。’魏公遂乞复其封。不知魏公是有此梦,还复一时用兵,托为此说。今逐年人户赛祭,杀数万来头羊,庙前积骨如山,州府亦得此一项税钱。利路又有梓潼神,极灵。今二个神似乎割据了两川。”
三、张浚乞赐凤翔府和尚原三圣庙旌忠额
绍兴元年(1131)五月,金将没立自凤翔攻箭舌关(今陕西千阳南),金将乌鲁、折合自大散关率数万骑南侵,两路金军会师于和尚原。陕西诸路都统制吴玠仅以数千军卒驻防和尚原,大败金军。完颜宗弼惊闻败报,震怒异常,亲督十万之众,造浮桥跨越渭河,进抵宝鸡一线,结连珠营,垒石为城,企图打开入川门户。十月,金军对扼守和尚原的宋军发起攻击。吴玠命诸将“选硬弓强弩与战,分番迭射”,“弩如雨注”(即用床子弩)。同时又遣别将,从小道绕出敌后,断敌粮道。再派遣吴璘引骑兵三千设伏于原北的神岔沟。果然不出吴玠所料,没过几天,金军因粮道被袭,退军至神岔沟,吴璘率兵夜袭,连破金营十余座营寨,完颜宗弼身中刘矢,“仅以身免,乘梯亟剔其须髯遁归”于燕山,留完颜撒离喝留驻陕西,兵屯凤翔,与吴玠相持。出身于泾原路的吴玠信仰三圣神(三圣庙所奉祀的是高永能、景思谊、程博古等元丰三忠臣,三人在北宋永乐之战中御西夏兵而捐躯沙场),吴玠奏请川陕宣抚处置使封赐三圣神。故宣抚处置使张浚上奏朝廷言:“是岁,捍御金贼,祈祷山神、土地、黑龙王潭祠,创立三圣神祠,四战皆捷。移寨据黄牛岭,本境小雨,虏寨大风雨雹,折木震屋,贼惧,遂遁去。乞加封爵焉。”、“据吴玠陈请,陕西出兵,自来祈祷三圣,屡获显应,乞于凤翔府和尚原立庙赐额曰旌忠。”于是,朝廷赐旌忠庙额,封忠烈灵应王、忠显昭应王、忠惠顺应王。所至庙祀,一用是额。
南宋光宗、宁宗、理宗初在世的费衮《梁溪漫志》载:“绍兴初,张(张浚或张俊)、杨(杨政,1087-1145)、郭(郭浩,1098-1157)三大将建永乐三侯庙(三侯者高将军名永能,程阁使名博古,景崇仪名思谊)于临安柴垛桥之东,赐额旌忠,各有封爵。三侯旧庙建于延安之肤施县,有古雍施巨济所作记云,然今临安新庙无复此碑,而故老犹能诵其略。三侯既庙食,西边每王师与敌战,屡施阴助。诸将来东南讨方腊,亦著灵异。故相与作庙于临安。今(南宋中期)迁庙于丰乐桥之东北故觉苑寺基。”
南宋中期王象之(1163-1230)编纂《舆地纪胜》载:“阆州(治今四川阆中)‘(三圣)神本出泾原……后建庙于行在(临安),即旌忠观之三圣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