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以杰出之军需财赋筹措能力救亡南宋、为朝廷减负(一)
(2023-04-06 16:52:38)
标签:
军事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浚考证 |
张浚以杰出之军需财赋筹措能力救亡南宋、为朝廷减负
张浚(1097-1164),字德远,号紫岩,成都府路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宋高宗、宋孝宗二朝右相,三次受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吴玠、刘锜、岳飞、杨存中、李显忠等抗金,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式的抗金统帅,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最大的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
一、两宋之际的交易媒介和田赋、禁榷制度
(一)两宋之际的交易媒介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铸币量最大的朝代,北宋以铜钱为主,南宋以铁钱为主,并出现各种纸币:交子(贯、文)、钱引(缗)、会子等。
北宋初通行铁钱,铁钱十抵铜钱一【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千钱为一贯或一缗)】。铁钱值低量重,成都知府张咏发明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只能兑换铁钱。北宋天圣元年(1023),朝廷设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一二人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是最早由朝廷正式发行的纸币——官交子。宋仁宗时,为五贯和十贯两种。神宗时,又改为一贯和五百文两种。徽宗大观元年(1107),改交子为钱引(改交子务为钱引务)。大观三年(1109),四川改交子为钱引,钱引以“缗(min)”为单位,缗即十串铜钱(每串1000文)。
南宋初年,延续北宋的纸币逐步替代铁钱在货币流通中占主要地位。高宗绍兴末年,宋廷仿照四川发行钱引的办法由政府官办、户部发行发行会子(铜钱兑换券,以贯和文为单位),称作“便钱会子”(即汇票、支票)。南宋孝宗朝,兑换铜钱的会子分为“东南会子”、“两淮会子”、“湖北会子”三种。纸币大量流通,逐渐代替铜钱为主要交换手段。
(二)两宋之际的田赋制度
1、北宋田赋继承晚唐的两税法(两税为正税和附加税,另有丁钱和徭役)。两税向土地所有者按亩征收(唐代两税法按资财多少征税),一年分夏、秋两次收取(秋税在秋熟后按亩征收粮食;夏税以收钱为主,或者折纳绸、绢、绵、布),税率是“田亩收一石,输官一斗”,也就是10%。交纳田赋时,还有支移、折变,“支移”即在征收秋税时,要求农民运至指定地点交纳,如果农民不愿随长途运输之劳,就要多交一笔“支移”,也就是“脚力钱”。“折变”即在征收夏税时,钱物辗转折变,也提高了实际交税额。此外,还有其他各种附加,如:属手续费性质的头子钱、名为储粮备荒的义仓税、农器钱、牛革筋角税等。
北宋身丁税规定:男子20岁为丁,60岁为老。凡是20岁至60岁的男丁,要交纳身丁税,交钱或交绢,与两税同时交纳。北宋以类合并的苛捐杂税,统称之为“杂变”。其中名目繁多,如农器税、牛革税、蚕盐税、鞋钱等,即所谓“随其所出,变而输之”。
北宋区分民田税和官田税。民田税在北方各地大致每亩中等土地可收获一石,须纳官税一斗;在产量较高的江南每亩须纳税三斗。官田税来自官田,官田招佃农耕种,由政府收取地租,称为“公田之赋”。但官田本身无人交纳秋、夏二税,往往把二税加到佃农头上,加重地租数量,即所谓“重复取税”。北宋仁宗时(1022-1063),官员占田限30亩。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100)任王安石用新法理财,财政好转。北宋中期(1015-1070),占地广者不过百亩。徽宗时期(1100-1125),蔡京、童贯占地数万亩。北宋末年(1120-1127),方腊起义爆发及其被镇压,两浙经济被破坏造成财政紧张。钦宗靖康末,平江人(今苏州)朱勔死时田产达30万亩,每年收租10万石(十升为一斗,五斗为一斛,一石小米等于2斛)。
北宋还有和籴与和买:和籴是官府强制收纳民间粮米;和买是官府强制收购民间布抽。在实行和籴与和买之初,是按土地多少,分别派定强制征购的数量,并付给一引起价款。到后来,“官不给钱而白取之”。
2、南宋延续北宋“方田均税法”,赋税加重,秋夏田税、身丁税、折变、和籴、和买等均较北宋定额为高,且新立税目和正税、附加,名目繁多。
南宋建炎以来,除两广、巴蜀等地,南宋因农民起义以及流民、武装的动荡,内外用兵,不少地区“民去本业,十室而九;其不耕之田,千里相望”,逃绝之田(南宋朝廷趁机没收逃户、绝户、起义者、罪犯的土地)被官府组织围垦的圩田作为官田,许多官田还用来屯田或设置营田官庄,进行耕垦,官田既被充做屯田(组织军队屯种,也有的招募农民耕垦)、营田(招募客户佃种,直接向官府交纳田租)以解决军粮、财政困难、官员安抚。
南宋除正税(秋夏二税)外,有附加税:如耗米(官府收税时,每纳米一石,要附加耗米五斗甚至一石。正耗以外还有什么“明会耗”、“州用耗”等名目)、折帛钱(在帛价上涨时要农民在夏税纳绢时,按时价折交现钱,称为“折帛钱”;在绢价降低时折帛钱照收。农民往往被迫以市价的二倍到三倍的价格交纳“折帛钱”)、和预买(官府向民间买绢,当时并不给钱。后来索性改为民间只交钱不交实物,和买绢也名存实亡,官府不偿值,凭空课取,不再有所谓“买”。交纳稍迟,就要鞭打,不再有所谓“和”)、预借(官府经常向民间预借赋税,实际上是提前征收,预借的税目有秋夏两税、免役钱和田宅买卖的契税钱)、课配(实际上是一种摊派,官府任意向民间征收钱物,一般按秋夏两税的多寡来征收,有时秋税米一石,要课配五六石;夏税钱一贯,要课配七八贯)。
绍兴十二年(1142),宋金和议完成,财政负担加重。两浙转运副使李椿年上言经界不正十害,建议实行经界法。经界法,重征田赋两税,夏秋两税正税以征收
(三)两宋之际的禁榷制度
宋廷获得财政收入除田赋外,禁榷是重要来源,尤以榷盐、榷茶、榷酒等最为重要,媒介有金银、缗钱、绢帛、盐钞盐引、茶引。
1、北宋时,税收主要靠盐、酒、茶的禁榷完成(还有一种和买、合籴的有偿征购制度,官府或给钱、或给盐引予以补偿),盐钞、茶引的收入归属地方。转运使负责将地方绝大部分收入运至中央。北宋后期及南宋,朝廷编制有
2、南宋征榷项目基本沿袭北宋,主要有茶、盐、酒、矾等几项,涵盖最为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南宋初,局势混乱,政府开支几乎全部出自盐榷,“南渡立国,专仰盐钞”。南宋户部有左曹、右曹、度支、金部、仓部五司,所掌握的财赋范围广,窠名繁多。因权属和用途不同,存在上供、无额上供、系省、封桩、经制、总制、月桩、版帐、淮衣钱、福衣钱、田四厢钱、四川折估钱等诸多种类窠名。有单一性税目,如二税;种类性窠名,如酒课、上供、经总制钱、无额上供、榷易、月桩、籴本等税收名目;户部财库的财赋,如左藏。此外还有部分特殊收入,即民间或是他司给户部的献助。南宋月桩钱是南宋时期为佳应军事开支而勒令各州县按月解送的一种赋税。南宋版帐钱是南宋初年,东南各路借口供尖军用而征收的一种税款。
南宋孝宗时,宋廷再置封桩库,分上下二库,收存各种杂税收入,以备急用。实行封桩政策后,南宋将其划归中央,除了茶榷、盐榷的收入,中央财政可以从地方得到的收入还有经总制钱、东南折帛钱、月桩钱、合籴等,此外,酒课和商税在地方和中央间分配,分配比例日渐有利于中央。
二、南宋初年,颇具基层治绩的前朝年轻才俊张浚驰赴救亡
1、北宋危急,颇具川陕基层治绩的年轻才俊张浚到京城报效朝廷
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三月,二十二岁的张浚中进士,时蜀人的知枢密院事邓洵武与雍公(张浚父张咸)有雅旧,谓张浚来见,当处以枢密院编修官,张浚竟不答以婉拒而自愿下基层历练,调山南府(利州路兴元府)士曹参军兼城固(今属汉中)县事(佐官代行县令)。北宋徽宗宣和年间(1120-1125),张浚秩满调任褒城令(属利州路兴元府)、熙河路(经略安抚使路,治所为熙州,今甘肃临洮)察访司干办公事 。宣和年中后期 , 张浚任成都士曹司士参军事 (掌津梁、舟车、舍宅、工艺)。宣和七年(1125),张浚在恭州(今重庆)司录参军事任上。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正月,因尚书右丞兼中书侍郎何栗(1089-1127)荐,召夔州路(治今奉节)恭州(渝州,治巴县,今重庆)司录参军事任上的张浚到京城任朝廷审察(台谏官)。三月,张浚(1097-1164)因尚书右丞何栗荐,任尚书省礼部太常寺主簿。八月,金军经过一个夏天休整,又以宋朝不如约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为口实再次南侵。九月,太原失守,金兵南下与东路军合围汴京,并于十一月攻占开封外城,假惺惺地宣布议和退兵。闰十一月,金兵直逼京城。靖康二年(1127)正月,北宋灭亡。二月,金主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三月,张邦昌被金人册封为帝,国号大楚。太常寺主簿张浚与秘书省校书郎胡寅、开封府司仪曹事赵鼎三人作为北宋遗臣,不甘受辱,为亡国守节而一齐逃至太学中,拒绝为“大楚”政权所用。四月底,太常寺主簿张浚驰赴南京应天府投奔的康王赵构,为国救亡。
2、南宋立,张浚和知财赋的李迨、靳博文、赵开、王琮等走上前台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五月初一日(庚寅),康王赵构即位于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是谓宋高宗。仪式前刚投奔赶到的前朝太常寺主簿张浚即参与登基仪式。登坛吿天,张浚摄太常少卿导引,宋高宗见张浚进止雍容静重,即欲大用。同日,诏“二税并依旧法。”(夏、秋二税输官之物皆上供合起之数,谓之常赋。常平司见管闲田,权令人户认纳二税)。同日,宋廷赦,暴露遗骸许所在寺院埋瘗,每及一百人,令所属勘验,申礼部给度牒一道(度牒是政府机构发给公度僧尼以证明其合法身份的凭证。度牒领得之后可免丁钱避徭役,保护资产。僧道的度牒和盐引一样,可以当钱用)。十四日(癸卯),宋高宗诘朝以语宰执,张浚充枢密院编修官。期间,授李迨山东辇运,改金部郎。六月,以祠部员外郎喻汝砺为四川抚谕,督漕计羡缗及常平钱物。七月,张浚受新任右相黄潜善的赏识(政和、宣和间以钦差大臣察访陕西兴元府的黄潜善了解张浚的治绩),改虞部郎。时中书侍郎黄潜善尝在兴元,知张浚治绩,因称述焉。同月,张浚升任殿中侍御史。十月初三日,孟太后一行人到达扬州。同月,宋高宗从应天府沿运河撤至扬州。张浚、李迨从驾至扬州。十一月,宋廷诏诸路无额上供钱,依旧法更不立额,自来年始。十二月,金军分三路南侵,西路军完颜娄室(洛索,1078 -1130)部从河南试探性进攻陕西。陷陕州(今三门峡)。十九日,相继攻陷同州(今陕西渭南大荔),守臣郑骧战死。二十五日、金军下华州(今陕西华县)。二十六日,金军攻破潼关,河东经制使王瓁从同州率兵逃到蜀。金军乘胜围攻永兴军城(今西安)。
建炎二年(1128)四月,金军撤退。时车驾久驻维扬(今扬州),人物繁聚而朝廷无一定规模,上下觖望。张浚论无谓虏不能来,当汲汲修备治军常若冦至,遂大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御营使)黄潜善等意。六月,张浚以孀母在远,乞外补,除集英殿修撰知兴元府。张浚已登舟候朝辞,有旨除礼部侍郎,日下供职,召对便殿,宋高宗)慰劳宣谕曰:“卿在台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朕将有为,正如欲一飞冲天而无羽翼者,卿为朕留,当专任用。”张浚顿首泣谢,不敢言去。念敌骑必至,而庙堂晏然殊不为备,率同列力为宰相言之,黄潜善及汪伯彦笑且不信。张浚尝以疾在告独,宋高宗眷遇益深。六月,成都府转运判官靳博文权罢印州铸铁钱,以其岁用本钱二十一万缗,而所铸才十一万缗,得不偿费故也。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川陕旧皆行铸钱,祖宗时,益、利、夔三州皆有铁冶,故即山铸钱。邛州旧铸岁十万缗。建炎初,转运判官靳博文以为岁费本钱二十一万,得不偿费,乃罢之。”同月,张浚在行在扬州任礼部侍郎。十月,张浚奏乞朝廷早措置六宫定居之地,然后陛下以一身巡幸四方亲恢远图,上以慰九庙之心,下以副军民之望,又论御营使司官属猥众、俸给独厚、资格超越而未尝举其职,乞行沙汰,使侥幸者无以得志,法行自近,军气必振。张浚除御营使司参赞军事。同月前后,朝廷接受前成都府转运判官赵开的建言,即擢赵开都大提举川、陕茶马事,使推行之。十一月,四川茶马赵开罢官买卖茶,给引通商如政和法(于是大更茶马之法,官买官卖茶并罢,参酌政和二年东京都茶务所创条约,印给茶引,使茶商执引与茶户自相贸易),改成都旧买卖茶场为合同场买引所,仍于合同场置茶市,交易者必由市,引与茶必相随。茶户十或十五共为一保,并籍定茶铺姓名,互察影带贩鬻者。凡买茶引,每一斤春为钱七十,夏五十,旧所输市例头子钱并依旧。茶所过每一斤征一钱,住征一钱半。其合同场监官除验引、秤茶、封记、发放外,无得干预茶商、茶户交易事。旧制买马及三千匹者转一官,比但以所买数推赏,往往有一任转数官者。赵开奏:“请推赏必以马到京实收数为格,或死于道,黜降有差。”是年,宋廷对无额上供作出规定:“欲望下户部检坐诸州郡应合收无额上供钱物窠名,及供申隐漏不实、起发期限,并前后应干约束等条法,镂版遍下诸路州郡及提刑司遵守施行。”
建炎三年(1128)春,时南宋渡江之初,东南岁入犹不满千万,上供才二百万缗,此祖宗之正赋也。两浙转运使王琮上书建议浙东、浙西二路上供和买夏税绸捐,每年计一百一十七万七千八百匹(东南折帛钱),每匹折钱两千。后来直接征收钱币,不给任何补偿。二月初二,金兵轻骑千里奔袭扬州,逼近扬州附近的天长军。初三,在扬州的宋高宗得金军攻陷天长军(安徽天长),匆忙渡江南撤。敌犯行在所,李迨即取金部籍有关于国家经赋之大者载以行,及宋高宗于镇江。吕颐浩、张浚追随宋高宗渡江。初九,宋高宗到达吴江县,令朱胜非与张浚同节制平江府(属两浙西路,今苏州)、秀州(属两浙西路,今嘉兴)控扼军马。十三日,撤退的宋高宗赵构次杭州。二十六日,召朱胜非到行在杭州,留张浚驻守平江。张浚以便宜权驻守平江抗金。诏李迨以中散大夫直龙图阁任御营使司参议官兼措置军前财用。三月初五,杭州发生“苗刘兵变”。是时,溃兵数万所至剽掠,张浚招集甫定。初六,太后垂帘听政,大赦。初七,时驻留平江的礼部侍郎、御营使参赞军事、同节制平江秀州军马的张浚接到大赦的命令,知道情势有变,张浚马上采取周密、可靠的应对措施,精心组织吕颐浩、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勤王。吕颐浩、张浚集勤王之师,李迨流涕谓诸将曰:“君第行,无虑军食。”师行所至,食皆先具。四月初,兵变事平,宋高宗复位,李迨同赵哲等入对,宋高宗慰劳之,诏转李迨三官,辞不拜,李迨除权户部侍郎。张浚升任知枢密院事。张浚时年三十三,国朝执政,自寇淮以后,未有如张浚之年少者。宋高宗作《中和堂诗》赐张浚,以勾践与文种、范蠡相喻。因张浚勤王平定苗刘兵变而复位的宋高宗初御殿受朝。知枢密院事张浚等言:“逆臣苗傅、刘正彦引兵遁走,请行下诸州,生擒傅、正彦者,白身除观察使,不愿就者赏钱十万缗,斩首者依此。搏获王钧甫、马柔吉、张逵、苗瑀、苗翊,并转七官。其馀官兵、将校,并与放罪,一切不问。仍降黄榜晓谕。”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