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张浚关系是南宋立国最主要的君臣关系
(2022-09-01 11:46:09)
标签:
军事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浚考证 |
宋高宗、张浚关系是南宋立国最主要的君臣关系
张浚(1097-1164),字德远,号紫岩,成都府路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宋高宗、宋孝宗二朝右相,三次受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吴玠、刘锜、岳飞、杨存中、李显忠等抗金,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式的抗金统帅,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最大的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张浚作为川人,尽忠为国,先后七起七落,对南宋前70年朝政有极大贡献和深远影响。
赵构(1107-1187),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1127-1162年在位),为宋高宗,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母为显仁皇后韦氏。钦宗靖康元年(1126)初,第一次南下的金军包围东京开封府之际,康王赵构入金营为质。年底,金军第二次南下之际,赵构奉命出使金营求和,中途折返,在相州受任河北兵马大元帅。金军攻东京城,宋钦宗命赵构开大元帅府速领兵入卫。靖康二年(1127),康王辗转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建炎元年(1127)五月,赵构登基,改元建炎,建立南宋。在金军进逼下,宋高宗南徙扬州、建康、杭州、越州等地,最终在绍兴八年(1138)正式定都临安(杭州)。期间,一面全权授命张浚牵制金军南下,多次任用张浚“以战促和”指挥韩世忠、岳飞、张俊、刘光世等抵抗金军和伪齐,扫平南宋内乱;一面任用秦桧为迎回金国人质的母亲不惜卖国、杀岳飞等对金媾和,终在绍兴十一年(1141)冬达成绍兴和议,以放弃旧疆和对金称臣纳贡为代价,奠定了南宋在淮河、秦岭以南的偏安局面。绍兴十二年(1142)八月,宋高宗母亲韦氏回到临安。此后任秦桧为相,维持对金媾和路线。绍兴末年,在秦桧去世后,宋金平衡渐失,再次起用老将张浚。金海陵王完颜亮南侵失败后,赵构将皇位禅让给养子赵昚,为宋孝宗,成功利用张浚“以战止战”实现了南宋皇二代的顺利接班。
一、21岁的赵构新即位,31岁的张浚即参与救亡
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二月,辽国在宋、金联军的夹攻下灭亡。十一月,金国分兵直逼北宋国都开封。宋徽宗诏皇太子嗣位,宋钦宗即皇帝位。十二月底,完颜宗望陷信德府,完颜宗翰(完颜粘罕)围太原。宋钦宗召回因弹he少宰(右宰相)王黼得zui权gui而出知在山东泰州的何栗,仍任御史中丞。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第一次南下的金军包围东京开封府之际,宋钦宗命张邦昌副康王赵构使金军,诏称金国加“大”字。康王赵构为正使、刑部尚书王云为副使至河北金营使金讲和。是月,因尚书右丞兼中书侍郎何栗(1089-1127)荐,召夔州路(治今奉节)恭州(渝州,治巴县,今重庆)司录参军事任上的张浚到京城任朝廷审察(台谏官)。二月,宋钦宗又命资政殿大学士宇文虚中、知东上阁门事王球使之(宋钦宗欲遣使辩劫营非朝廷意,且将加罪其人,仍就迎康王,大臣皆不欲行,宇文虚中承命,慨然而往),许割三镇(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地(宋钦宗使宇文虚中诣宗望军,告以袭兵皆将帅自为之,复请和议如初,且视康王安否)。同月,复使金军的宇文虚中、王球和康王赵构还自金营。三月,张浚因尚书右丞何栗荐,任尚书省礼部太常寺主簿。康王赵构为集庆、建雄jun节度使。十月,命康王使金军。康王未至金军而还。十一月,命刑部尚书王云副康王使斡离不军。许割三镇,奉衮冕、车辂,尊其主为皇叔,且上尊号。康王赵构为安国、安武军节度使。康王至磁州,州人杀王云,止王勿行,康王复还相州。金军围开封城,赵构受任河北兵马大元帅。闰十一月,金军攻城,宋钦宗采纳殿中侍御史胡唐老、右相何栗主守以待援的意见,任命康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并以汪伯彦、宗泽为副元帅,速领兵入卫。月底,东京就被金兵攻破,徽钦二帝及百官都被金人控制。十二月初一日,赵构开大元帅府于相州。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南宋。张浚参与登基仪式后即被任枢密院编修官。六月,宣议郎傅雱特迁宣教郎,充大金通问使,往大同府拜会左监军权元帅职完颜希尹,通问二帝。七月,曹勋自金燕山遁归。十月,宋高宗行在撤退至扬州。同月,宋高宗议遣使问安两宫,朱弁(1085-1144)奋身自献。十一月,遣朝奉郎王伦充大金通问使使金,阁门舍人朱弁副之。朱弁至云中,见完颜粘罕,邀说甚切。完颜粘罕不听,使就馆,守之以兵。十二月,金太宗派东、西、中三路军大举进攻南宋。完颜宗辅、完颜宗弼(兀术)统率东路军自今天河北沧州攻入山东境。宋高宗行在到扬州后,派兵平定群盗,遣使议和,依靠王渊诛杀宗室赵叔向、赵叔近。
二、宋高宗利用张浚以战促和立国,张浚贡献最大
南宋前35年(1127-1162)是在赵构以“自身利益的小孝”、“以战促和”思想主政下,以张浚为代表的广大群臣“安内抗外、以战复土”的抗争主张和以秦桧为代表的“为迎回韦氏而不惜失土卖国、弹压吕颐浩、张浚、赵鼎、岳飞”投降路线的矛盾中前行的屈属35年。
宋高宗相比邵隆的大孝,只能是小孝,为迎回金国人质的母亲不惜牺牲国土、杀害岳飞而卖国。建炎元年(1127)九月,河北招抚使张所部下都统制王彦等率军渡河后抗金,一举攻克新乡城。一次金人抓住邵翼,想要逼迫其兄邵兴投降,邵兴不顾其弟性命,饮泣死战,大破金军,邵翼因大骂金人,惨遭杀害。后“邵兴”名因与年号“绍兴”重而被张浚建议改名为“邵隆”。邵隆不以弟而求和,是谓大孝,而宋高宗在父、兄和母亲为金国人质的背景下,以私卖国求和的思想根深蒂固,新即位的头三年,分别派傅雱、王伦与朱弁、王贶、宇文虚中与杨可辅、刘诲与王贶、洪皓与龚璹、丘德等五人、张邵与杨宪共7批15人赴金通问、祈请。而宗泽、李纲、吕颐浩、张浚等重臣是坚决主政收复失土,即使是黄潜善、汪伯彦、朱胜非、赵鼎也是主张条件成熟时要收复失土的,而宋高宗既没有邵兴的大义和为国的大孝,又为和议用秦桧坏事做绝,先后罢免吕颐浩、张浚、赵鼎,出卖岳飞、宇文虚中家族,出卖祖宗之地。赵构对张浚“用着人朝前、用不着人朝后。”为议和、为天灾不放心张浚,张浚一生尽忠为国,共有17次主动辞职。
宋高宗利用张浚“以战促和”而立国,张浚贡献最大。张浚有出色的从政和领导军队的能力,忠心耿耿,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业绩最突出的功臣。
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秦桧第一次求和遭反对,宋高宗只得罢去秦桧。
绍兴五年(1135)至绍兴八年(1138),再张浚剿平内乱、战胜伪齐后,宋高宗准备议和,分步骤起用秦桧,在秦桧确认宋高宗议和意志后第二次助卖国。绍兴十二年(1142)八月,金国放还签书枢密院事何铸等使,徽宗及显肃皇后、宪节皇后的灵柩运至行都,太后韦氏还慈宁宫。
张浚坚决执行命令,决策主动出师,遣都统制刘锡统五路兵及金将娄宿战于富平县,张浚驻邠州督战,官军败绩。“富平之战”是宋金两军以大兵团决战,宋军虽然战败,但仍然达到了宋高宗要求张浚将金军主力调离江淮战场的目的,减轻了南宋都城所面临的压力。同时,一举实现了南宋陕西边防散乱武装不听朝廷节制的局面。张浚组织吴玠大败来犯的金军完颜宗弼(兀术)所部。富平之战犹如淞沪会战,曲端就是一个韩复渠。张浚以功被授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是南宋唯一的一个任节度使的文臣)。
三、宋高宗用65岁张浚助力35岁的赵昚二代顺利接班
绍兴三十二年(1162)正月,在金海陵王完颜亮南侵失败后,宋高宗在建康犒军,有乘胜求和的念头。时刘锜病重,人们都把希望寄托在时判建康兼行宫留守张浚的身上,然而宋高宗就是不用张浚。五月,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兼节制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六月初三,皇太子赐字元永,宰臣率百官诣文德殿,拜表贺立储,翰林学士洪遵等十六人以皇太子正位东宫告庙礼毕,同班上殿称贺,实欲致恋轩之意。宋高宗曰:“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赖卿等掩覆。”十一日(壬午),赵构将皇位禅让给养子赵昚,自己作为太上皇帝退居德寿宫,宋孝宗即位。七月,宋孝宗召张浚入见,改容曰:“久闻公名,今朝廷所恃唯公。”即以张浚为少傅、江淮宣抚使,封魏国公。孝宗朝,张浚是仅剩的能阻挡金国南侵的老将,宋孝宗即位召见即称“今朝廷所恃惟张浚。”
隆兴元年(1163)三月,张浚反对宋孝宗任用近习龙大渊、曾觌。五月,宋孝宗、张浚发动符离之战,因两将不和而失败,但通过张浚“以战止战”助力赵昚二代顺利接班。五月十二日,张浚渡江视师。二十四日,宋孝宗和张浚发动符离之战,因两将不和而失败。是冬,宋孝宗召陈俊卿及张浚子张栻赴行在所。张浚请临幸建康,以动中原之心,用师淮壖,进舟山东,以遥为吴璘之援。宋孝宗见陈俊卿等,问张浚动静饮食颜貌,曰:“朕倚魏公如长城,不容浮言摇夺。”十二月,汤思退升任左相兼枢密使,张浚拜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升任右相兼枢密使),都督如故(仍兼江淮东西路)。在太上皇的干预下,宋金再次议和。因张浚经略两淮,最终帮助宋孝宗完成了“以战止战”顺利接班和太上皇赵构“以战促和”顺利交班的目的,为南宋朝廷再次作出了不懈努力。
隆兴二年(1164)五月,张浚留平江,凡八上疏乞致仕。尔后,解散江淮都督府,罢张浚右相。张浚上疏论斥奸佞之臣,劝皇上务学亲贤。有劝张浚不评论时事,张浚说:“君臣之羲,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吾荷两朝厚恩,久尸重任,今虽去国,犹日望上心感悟,苟有所见,安忍弗言。上如欲复用浚,浚当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病为辞。如若等言,是诚何心哉!”七月,南宋在太上皇干预下,汤思退急于向金人求和。八月二十八日,张浚逝世于江西余干。十一月中旬,宋、金达成隆兴和议。
四、张浚建立“庙胜之道”理论得到发扬和传承
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二月,张浚任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军马后,即向宋高宗提出“宗庙大计莫先储嗣”得到肯定后,又提“王者以百姓为心,修德立政,惟务治其在我,则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天下舍我,将安归哉?固不侥幸于近绩也。仰惟陛下躬不世之资,当行王者之事,以大有为,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国势既隆,强虏自服,天下自归”的治国理论,总体上得到了宋高宗的遵守。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三月,召赴行在的张浚中道上疏,提出:“庙胜之道,在人君正身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今德政未洽,宿弊未革。愿发乾刚,尽循太祖、太宗之法。”宋孝宗和一干爱戴张浚的群臣很好地传承了张浚提出的“德治”、“法治”清明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