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考证张浚张栻张杓张枃
考证张浚张栻张杓张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5,335
  • 关注人气:1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高宗、张浚关系是南宋立国最主要的君臣关系

(2022-09-01 11:46:09)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分类: 张浚考证

宋高宗、张浚关系是南宋立国最主要的君臣关系

 

张浚(1097-1164),字德远,号紫岩,成都府路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宋高宗、宋孝宗二朝右相,三次受命为都督(宣护)诸路军马,领导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吴玠、刘锜、岳飞、杨存中、李显忠等抗金,是一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式的抗金统帅,是南宋立国期间战外敌、平内乱最大的功臣,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张浚作为川人,尽忠为国,先后七起落,对南宋前70年朝政有极大贡献和深远影响。

赵构(1107-1187),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1127-1162年在位),为宋高宗,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母为显仁皇后韦氏。钦宗靖康元年(1126)初,第一次南下的金军包围东京开封府之际,康王赵构入金营为质。年底,金军第二次南下之际,赵构奉命出使金营求和,中途折返,在相州受任河北兵马大元帅。金军攻东京城,宋钦宗命赵构开大元帅府速领兵入卫。靖康二年(1127),康王辗转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建炎元年(1127)五月,赵构登基,改元建炎,建立南宋。在金军进逼下,宋高宗南徙扬州建康杭州越州等地,最终在绍兴八年(1138)正式定都临安(杭州)。期间,一面全权授命张浚牵制金军南下,多次任用张浚“以战促和”指挥韩世忠、岳飞、张俊、刘光世等抵抗金军和伪齐扫平南宋内乱;一面任用秦桧为迎回金国人质的母亲不惜卖国、杀岳飞等对金媾和,终在绍兴十一年(1141)冬达成绍兴和议,以放弃旧疆和对金称臣纳贡为代价,奠定了南宋在淮河、秦岭以南的偏安局面。绍兴十二年(1142)八月,宋高宗母亲韦氏回到临安此后任秦桧为相,维持对金媾和路线。绍兴末年,在秦桧去世后,宋金平衡渐失,再次起用老将张浚。金海陵王完颜亮南侵失败后,赵构将皇位禅让给养子赵昚,为宋孝宗,成功利用张浚以战止战”实现了南宋皇二代的顺利接班

一、21岁的赵构即位31岁的张浚参与救亡

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二月,辽国在宋、金联军的夹攻下灭亡。十一月,金国分兵直逼北宋国都开封。徽宗诏皇太子嗣位,宋钦宗即皇帝位十二月,完颜宗望陷信德府,完颜宗翰(完颜粘罕)围太原。宋钦宗召回因弹he少宰(右宰相)王黼得zui权gui而出知在山东泰州的何栗,仍任御史中丞。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第一次南下金军包围东京开封府之际,宋钦宗命张邦昌副康王赵构使金军,诏称金国加“大”字。康王赵构为正使、刑部尚书王云为副使至河北金营使金讲和。是月,因尚书右丞兼中书侍郎何栗(1089-1127)荐,召夔州路(治今奉节)恭州(渝州,治巴县,今重庆)司录参军事任上的张浚到京城任朝廷审察(台谏官)。二月,宋钦宗又命资政殿大学士宇文虚中、知东上阁门事王球使之(宋钦宗欲遣使辩劫营非朝廷意,且将加罪其人,仍就迎康王,大臣皆不欲行,宇文虚中承命,慨然而往),许割三镇(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地(宋钦宗使宇文虚中诣宗望军,告以袭兵皆将帅自为之,复请和议如初,且视康王安否)。同月,复使金军的宇文虚中、王球和康王赵构还自金营。三月,张浚因尚书右丞何栗荐,任尚书省礼部太常寺主簿。康王赵构为集庆、建雄jun节度使。十月,命康王使康王未至金军而还。十一月,命刑部尚书王云副康王使斡离不军。许割三镇,奉衮冕、车辂,尊其主为皇叔,且上尊号。康王构为安国、安武军节度使。康王至磁州,州人杀王云,止王勿行,王复还相州。金军围开封,赵构受任河北兵马大元帅闰十一月,金军攻城,宋钦宗采纳殿中侍御史胡唐老、右相何栗主守以待援的意见,任命康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并以汪伯彦、宗泽为副元帅,速领兵入卫。月底,东京就被金兵攻破,徽钦二帝及百官都被金人控制。十二月初一日,赵构开大元帅府于相州

   靖康二年(1127)正月,北宋灭亡。二月,金主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金人破汴京时已潜出至京西(洛阳)的赵叔向(魏王赵廷美玄孙)试图发动远征解救皇帝,没有成功。三月,张邦昌被金人册封为帝,国号大楚。太常寺主簿张浚与秘书省校书郎胡寅、开封府司仪曹事赵鼎三人作为北宋遗臣,不甘受辱,为亡国守节而一齐逃至太学中,拒绝为“大楚”政权所用。四月,张邦昌立伪楚。初四,张邦昌尊元皇后(元祐皇后孟氏)为宋太后。权同知大宗正事赵士亻褭请于孟太后,乞命帅府得承制便宜行事,又请奉王承大统,太后从之。张邦昌派人到济州寻访康王赵构,命吏部尚书谢克家率子谢伋与康王舅父韦渊等人为迎奉使,奉“大宋受命之宝“(国玺)往抗金前线济州(山东巨野),迎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承继大统。初八,谢克家持“大宋受命之宝”到济州,康王赵构痛哭跪下接受,命令谢克家回到京师,赶快办理仪物。张邦昌复范宗尹为迎立康王赵构登基大使,被派往劝说登基为帝。二十一日,康王赵构从济州出发往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四月底,太常寺主簿张浚驰赴南京应天府投奔的康王赵构。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南宋。张浚参与登基仪式后即被任枢密院编修官。六月,宣议郎傅雱特迁宣教郎,充大金通问使,往大同府拜会左监军权元帅职完颜希尹,通问二帝。七月,曹勋自金燕山遁归。十月,宋高宗行在撤退至扬州。同月,宋高宗议遣使问安两宫,朱弁(1085-1144)奋身自献。十一月,遣朝奉郎王伦充大金通问使使金,阁门舍人朱弁副之。朱弁至云中,见完颜粘罕,邀说甚切。完颜粘罕不听,使就馆,守之以兵。十二月,金太宗派东、西、中三路军大举进攻南宋。完颜宗辅、完颜宗弼(兀术)统率东路军自今天河北沧州攻入山东境。宋高宗行在到扬州后,派兵平定群盗,遣使议和,依靠王渊诛杀宗室赵叔向、赵叔近。

二、宋高宗利用张浚以战促和立国,张浚贡献最大

南宋前35年(1127-1162)是在赵构以“自身利益的小孝”、“以战促和”思想主政下,以张浚为代表的广大群臣“安内抗外、以战复土”的抗争主张和以秦桧为代表的“为迎回韦氏而不惜失土卖国、弹压吕颐浩、张浚、赵鼎、岳飞”投降路线的矛盾中前行的屈属35年

宋高宗相比邵隆的大孝,只能是小孝,为迎回金国人质的母亲不惜牺牲国土、杀害岳飞而卖国。建炎元年(1127)九月,河北招抚使张所部下都统制王彦等率军渡河后抗金,一举攻克新乡城。一次金人抓住邵翼,想要逼迫其兄邵兴投降,邵兴不顾其弟性命,饮泣死战,大破金军,邵翼因大骂金人,惨遭杀害。后“邵兴”名因与年号“绍兴”重而被张浚建议改名为“邵隆”。邵隆不以弟而求和,是谓大孝,而宋高宗在父、兄和母亲为金国人质的背景下,以私卖国求和的思想根深蒂固,新即位的头三年,分别派傅雱、王伦与朱弁、王贶、宇文虚中与杨可辅、刘诲与王贶、洪皓与龚璹、丘德等五人、张邵与杨宪共7批15人赴金通问、祈请。而宗泽、李纲、吕颐浩、张浚等重臣是坚决主政收复失土,即使是黄潜善、汪伯彦、朱胜非、赵鼎也是主张条件成熟时要收复失土的,而宋高宗既没有邵兴的大义和为国的大孝,又为和议用秦桧坏事做绝,先后罢免吕颐浩、张浚、赵鼎,出卖岳飞、宇文虚中家族,出卖祖宗之地。赵构对张浚“用着人朝前、用不着人朝后。”为议和、为天灾不放心张浚,张浚一生尽忠为国,共17次主动辞职。 

宋高宗利用张浚以战促和而立国,张浚贡献最大。张浚有出色的从政和领导军队的能力,忠心耿耿,是南宋立国第一台柱、业绩最突出的功臣。

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秦桧第一次求和遭反对,宋高宗只得罢去秦桧。

绍兴五年(1135)至绍兴八年(1138),再张浚剿平内乱、战胜伪齐后,宋高宗准备议和,分步骤起用秦桧,在秦桧确认宋高宗议和意志后第二次助卖国。绍兴十二年(1142)八月,金国放还签书枢密院事何铸等使,徽宗及显肃皇后、宪节皇后的灵柩运至行都,太后韦氏还慈宁宫。

    张浚在行在扬州期间,建言:“念敌骑必至,而庙堂晏然殊不为备,率同列力为宰相言之。”“乞朝廷早措置六宫定居之地,然后陛下以一身巡幸四方亲恢远图,上以慰九庙之心,下以副军民之望。”“御营使司官属猥众、俸给独厚、资格超越而未尝举其职,乞行沙汰,使侥幸者无以得志,法行自近,军气必振。礼部侍郎张浚兼御营参赞军事,教习长兵。

    张浚节制平江军马期间,联络吕颐浩组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平定苗刘兵变立首功。宋高宗任张浚为知枢密院事,张浚时年三十三,国朝执政,自寇淮以后,未有如张浚之年少者。

    张浚被任为川陕宣抚处置使,以川、陕、京西、湖南、湖北路为所部,“便宜黜陟”、“于兵民财无所不总”、负“半天下之责”以用兵陕西以牵制金军南下,受命负责南宋抗金三大防线“江淮防线、江汉防线、秦岭防线”中的两大防线,是张浚使陕西散乱的军政局面得到全面改善。

张浚坚决执行命令,决策主动出师,遣都统制刘锡统五路兵及金将娄宿战于富平县,张浚驻邠州督战,官军败绩。“富平之战”是宋金两军以大兵团决战,宋军虽然战败,但仍然达到了宋高宗要求张浚将金军主力调离江淮战场的目的,减轻了南宋都城所面临的压力。同时,一举实现了南宋陕西边防散乱武装不听朝廷节制的局面。张浚组织吴玠大败来犯的金军完颜宗弼(兀术)所部。富平之战犹如淞沪会战,曲端就是一个韩复渠。张浚以功被授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是南宋唯一的一个任节度使的文臣)。

    张浚起复知枢密院事后,指挥阻止伪齐和金军主力再攻淮西,围庐州(今安徽合肥),张浚令岳飞遣军驰援,部将张宪、牛皋率兵2000进援庐州,牛皋、黎庆在城外击败金、齐联兵,敌军战败奔溃,金兵退师。

    张浚任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军马后,即督战岳飞攻破匪首杨么军基地夏诚大寨,杨么战败投水,夏诚被俘,平定洞庭内乱。历时三年的湖湘内乱终于在张浚的领导下,南宋内乱尽平。

    张浚视师刘光世战淮西伪齐南侵军,令刘光世军‘敢有一人渡江,即斩以徇!’刘光世闻之,复驻军如故,并派王德、郦琼等击败伪齐军于霍丘等地,大败伪齐主力刘猊军于藕塘(今安徽定远东南),致伪齐南犯军队纷纷退回淮北。

    南宋问安使何藓出使金国返回,报徽宗及宁德皇后郑氏相继去世(宋徽宗于绍兴五年四月去世,郑氏于绍兴元年去世)宋高宗号恸擗踊,哀不自胜,即日授秦桧枢密使,恩数视宰臣。张浚奏:“天子之孝,不与士庶同,必思所以奉宗庙社稷,今梓宫未返,天下涂炭,愿陛下挥涕而起,敛发而趋,一怒以安天下之民。”秦桧成为了专任枢密使在宋高宗身边主导决策淮西军整编宋高宗意在用秦桧制约独任丞相张浚,实施以私卖国议和迎回其金国人质的韦氏。专任枢密使秦桧在宋高宗身边主导决策淮西军整编失败,张浚主动担责求去位。

    绍兴末年,完颜亮大军入侵,宋高宗起用在潭州(今长沙)的老将张浚,张浚独人驰赴建康,说:“吾赴君父之急,知直前求乘舆所在而已。”完颜亮在采石渡江失败后,率军退至扬州,在金世宗自立为帝的消息传至军前,完颜亮决意尽速渡江灭宋,再回师北上以对付金世宗。坐守扬州的完颜亮用sha戮阻止士卒渡淮北归,“会舟师于瓜洲渡,期以明日渡江”,惧于水战的金军因将士闻张浚至,胆落而偾(紧张),“皆惧”。完颜亮部下耶律元宜乘机煽动众军叛乱,攻杀完颜亮于扬州城外龟山寺。

  “完颜粘罕(1180-1137)临终时曾说:‘自吾入中国,未尝有敢撄吾锋者,独张枢密(张浚)与我抗。我在,犹不能取蜀;我死,尔曹宜绝意,但务自保而已。’”

   然张浚因收复失土被赵鼎阻扰,整编淮西军被秦桧蒙蔽而去国,十分可惜。

三、宋高宗用65岁张浚助力35岁的赵昚二代顺利接班

绍兴三十二年(1162)正月,在金海陵王完颜亮南侵失败后,宋高宗在建康犒军,有乘胜求和的念头。时刘锜病重,人们都把希望寄托在时判建康兼行宫留守张浚的身上,然而宋高宗就是不用张浚。五月,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兼节制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六月初三,皇太子赐字元永,宰臣率百官诣文德殿,拜表贺立储,翰林学士洪遵等十六人以皇太子正位东宫告庙礼毕,同班上殿称贺,实欲致恋轩之意。宋高宗曰:“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赖卿等掩覆。”十一日(壬午),赵构将皇位禅让给养子赵昚,自己作为太上皇帝退居德寿宫,宋孝宗即位。七月,宋孝宗召张浚入见,改容曰:“久闻公名,今朝廷所恃唯公。”即以张浚为少傅、江淮宣抚使,封魏国公。孝宗朝,张浚是仅剩的能阻挡金国南侵的老将,宋孝宗即位召见即称“今朝廷所恃惟张浚。”

隆兴元年1163)三月张浚反对宋孝宗任用近习龙大渊、曾觌。五月,宋孝宗、张浚发动符离之战,因两将不和而失败,但通过张浚“以战止战”助力赵昚二代顺利接班。五月十二日,张浚渡江视师。二十四日,宋孝宗和张浚发动符离之战,因两将不和而失败。是冬,宋孝宗召陈俊卿及张浚子张栻赴行在所。张浚请临幸建康,以动中原之心,用师淮壖,进舟山东,以遥为吴璘之援。宋孝宗见陈俊卿等,问张浚动静饮食颜貌,曰:“朕倚魏公如长城,不容浮言摇夺。”十二月,汤思退升任左相兼枢密使,张浚拜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升任右相兼枢密使),都督如故(仍兼江淮东西路)。在太上皇的干预下,宋金再次议和。因张浚经略两淮,最终帮助宋孝宗完成了“以战止战”顺利接班和太上皇赵构“以战促和”顺利交班的目的,为南宋朝廷再次作出了不懈努力。

隆兴二年(1164)五月,张浚留平江,凡八上疏乞致仕。尔后,解散江淮都督府,罢张浚右相。张浚上疏论斥奸佞之臣,劝皇上务学亲贤。有劝张浚不评论时事,张浚说:“君臣之羲,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吾荷两朝厚恩,久尸重任,今虽去国,犹日望上心感悟,苟有所见,安忍弗言。上如欲复用浚,浚当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病为辞。如若等言,是诚何心哉!”七月,南宋在太上皇干预下,汤思退急于向金人求和。八月二十八日,张浚逝世于江西余干。十一月中旬,宋、金达成隆兴和议。

四、张浚建立“庙胜之道”理论得到发扬和传承

  南宋朝政史可划分为前70年(1127-1197)和后80年(1198-1278)两阶段。前70年(1127-1197)朝政是以赵构“以战促和”“不任用外戚近习”理论和张浚“庙胜之道”得以执行的70年。其中,前35年(1127-1162)是在赵构以“自身利益的小孝”、“以战促和”思想主政下,以张浚为代表的广大群臣“安内抗外、以战复土”的抗争主张和以秦桧为代表的“为迎回韦氏而不惜失土卖国、弹压吕颐浩、张浚、赵鼎、岳飞”投降路线的矛盾中前行的屈属35年,后35年是在赵昚主持下基本遵守赵构“不任用外戚近习”理论和张浚“庙胜之道”以及外戚、近习得到制约的清明善治35年。

  南宋后80年(1198-1278)朝政是在宋孝宗去世后光宗、宁宗、理宗三朝以违背祖宗之法的重用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等近习、外戚而不再遵守张浚“庙胜之道”理论、采用“赵家为大”的实用主义政治体系的80年,朝政混乱,终而走向灭亡。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三月,杭州发生“苗刘兵变”,张浚即在平江组织吕颐浩、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勤王。四月初,兵变平定,宋高宗复位,张浚任知枢密院事。时尚书司勋员外郎赵鼎谓张浚曰:太后复辟(孟忠厚)功甚大当推恩外家。只是向宋高宗忠厚宁远军节度使的虚职,杜绝了外戚出任实职而干政不久,孟忠厚奉太后幸南昌归至越以母忧解职。是张浚提请宋高宗遵守了“外戚干政”的祖宗之法。

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二月,张浚任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军马后,即向宋高宗提出“宗庙大计莫先储嗣”得到肯定后,又提“王者以百姓为心,修德立政,惟务治其在我,则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天下舍我,将安归哉?固不侥幸于近绩也。仰惟陛下躬不世之资,当行王者之事,以大有为,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国势既隆,强虏自服,天下自归”的治国理论,总体上得到了宋高宗的遵守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三月,召赴行在的张浚中道上疏,提出“庙胜之道,在人君正身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今德政未洽,宿弊未革。愿发乾刚,尽循太祖、太宗之法。”宋孝宗和一干爱戴张浚的群臣很好地传承了张浚提出的“德治”、“法治”清明朝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