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督府部属张斛与张孝纯之子张汲被送往金国
(2022-06-17 16:34:41)
标签:
军事历史文化 |
分类: 张浚考证 |
张浚督府部属张斛与张孝纯之子张汲被送往金国
一、张斛出任右相张浚的都督府干办公事抗击伪齐南侵
张斛,字德容,渔阳(治所在今天津蓟县)人。辽时南渡,北宋徽宗时仕武陵守。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三月初五,杭州发生苗刘兵变。初六,任节制平江府(今苏州)、常州、秀州(今嘉兴)、湖州、江阴军军马(二月,令朱胜非任平江府、秀州控扼使,张浚同节制控扼,离开平江前的宋高宗诏:“行移如尚书省体式,事有奏陈不及者,听便宜施行讫奏。”张浚受命即出城,决水溉田,以限戎马,列烽燧,募土豪,措置捍御长兵至平江者三千余人)驻守平江抗金的张浚(时朱胜非已被召回行在临安,是时平江,溃兵数万所至剽掠,张浚招集甫定)接到大赦的命令,判断杭州情势有变,张浚马上采取周密、可靠的应对措施。十二日前后,易服入杭的宗室赵士亻褭以蜡书遗张浚(赵士亻褭长子赵不凡,方苗傅之乱,刲股纳蜡书,持告张浚,以功转两官,易文资),趣其勤王。张浚知苗傅等所恃独赤心军(王钧甫、马柔吉,皆燕人,所将号赤心军),会燕人张斛与其弟张觷,自苗傅赤心军中间行至平江,为张浚言:“此军无负朝廷意,特王钧甫以术驱役之。然张斛观将士之情,往往惴恐,非坚附苗、刘者。二贼闻风声鹤唳,皆以为大兵至,安能成事!”四月,张浚平定苗刘兵变,张斛任为承务郎。
南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正月,右相兼都督诸路军马张浚以敌势未衰,而刘豫复据中原,为谋叵测,奏请亲行边塞,部分诸将,以观机会,宋高宗许之。期间,因引对,宋高宗诏右通直郎、(张浚)都督府干办公事张斛,赐同进士出身,升任左通直郎、都督府干办公事。
绍兴七年(1137)春,宋徽宗及宁德后讣至,复以王伦为徽猷阁待制,假直学士,充迎奉梓宫使【建炎元年(1127)十一月,王伦被宋高宗任为朝奉郎、假刑部侍郎,充当大金通问使。绍兴二年(1132),完颜宗翰主动找王伦,让其启程南归转奏与南宋议和。是年秋,王伦回到临安】,以朝请郎高公绘副之。三月,左通直郎、都督府干办公事张斛知桂阳监。十二月,王伦等归宋。同月,诏右朝奉大夫王伦除徽猷阁直学士、提举醴泉观、假龙图阁学士、左中大夫、枢密都承旨充金国军前迎奉梓宫使;右朝请郎高公绘转右朝奉大夫、假拱卫大夫、忠州防御使副之。
绍兴八年(1138)五月,金国使乌陵思谋、石庆与王伦等偕来临安。是年秋,王伦以端明殿学士再使金国,知阁门事蓝公佐为之副,申问讳日,期还梓宫。王伦辞,引至都堂授使指二十余事。十一月,王伦即与金国使臣同回临安。王伦引疾请祠,不许,趣赴内殿奏事。
二、宋金和议期间,宋高宗任张孝纯之子张汲添差衢州通判
绍兴九年(1139)正月,金国将河南、陕西地交割与宋。朝廷赐王伦同进士出身、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充任迎棺椁、奉还两宫、交割地界使。不久,命王伦为东京留守兼开封尹。王伦至东京,见金右副元帅兀术,交割地界,兀术还燕。五月,王伦自汴京赴金国议事。期间,前北宋河东宣抚使兼知太原府的张孝纯(?-1144)【靖康元年(1126),太原城破,王禀战死,张孝纯被俘拒降,囚归云中,后不得已降金。建炎四年(1130),金人立刘豫为大齐皇帝,建伪齐政权,张孝纯被任为丞相。绍兴六年(1136),张孝纯把刘麟的毒计“借献黄庭坚墨迹给赵构实施斩首行动”密报给南宋。绍兴七年(1137),张孝纯尝书伪齐谋宋十事,密报于宋。十一月,伪齐政权被废。张孝纯以又任汴京行台左丞相】请归乡里。九月,宋高宗召对,命右通直郎张汲添差通判衢州,张汲为张孝纯之子。十月,王伦始见金主。王伦被扣押于金国云中,后迁河间(今河北河间)。十一月,张斛知鼎州。
绍兴十年(1140),金渝盟,兀术等复取河南。王伦居河间。
绍兴十一年(1141,金皇统元年)十月,武陵郡守张斛组织摹刻二十二卷的《鼎帖》(又称《武陵帖》)。金建国理索,张斛北归。张斛作有《卢台峭帆亭》:“高秋客未还,何处望乡关。乔木苍烟外,孤亭落照间。雨晴山觉近,潮满水如闲。目断峒阳路,归云不可攀。”后张斛仕金,官秘书省著作郎。是年底,宋、金达成《绍兴和议》。
三、宋高宗为迎回人质母亲韦氏,交换宇文师瑗、张斛、张汲
绍兴十四年(1144),宇文虚中仕为翰林学士承旨,加特进。不久又兼任礼部尚书。张斛善书画,工诗,宇文虚中颇激赏之。北方文雄元好问(1190-1257)称:“张斛文笔字画,皆有前辈风调,宇文(虚中)大学士甚赏之。”七月,完颜亶再次派人到河间,请王伦金国任河间、平、滦三路都转运使,王伦拒绝,完颜亶缢杀王伦。是年,张孝纯去世。
绍兴十五年(1145),宇文虚中因以蜡书与宋通消息,并谋夺兵仗南奔,被察觉。
绍兴十六年(1146)二月,金国右丞相韩企先去世,唐括酬斡家奴杜天佛留告宇文虚中谋反。六月,宇文虚中和高士谈被杀,宇文虚中全家百余口被活活烧死(宇文虚中与老幼百口同日受焚死,天为之昼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