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括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1)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作为教师教育活动的对象或客体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作为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却是绝对长期的。学生是有着主观意志的自己生命的主体,他们应该享有一定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学生是有着自己特定的学习与发展方式的自己成长的主体。
(2)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
(3)现代教育应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学生的主体性集中体现为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本身就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
(4)现代学校教育中应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是体现主体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合理师生关系的要点是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学校中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应体现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原则。
二、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主体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的认识。
首先要树立现代的教育本质观。教育不仅包括“教”,更要重视“育”。教育行为与人的成长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除了外部的教育影响之外,学生本身的因素在自己的成长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不仅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同时还要重视“育”,教育必须是“教”与“育”的结合。教育不仅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还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主体教育思想把学生看作自身活动与发展的主体,这不光是说学生是自身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也是自身生活的主体,而教育应该关心学生主体的包括学习在内的全部活动。
其次,要积极探索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对于一些权威式的教育管理模式敢予改革。主体教育思想追求在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而要实现这一理想,需要相应的教育管理模式人微言轻保障,在现实的教育管理行为中存在着许多权威式的越位管理。有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把标准定的过高过细,甚至于对教案的内容、格式、书写等都有具体规定,这样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服从领导要求而不是从促进学生发展来考虑时,是很难真正落实主体教育思想的。还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班级和学校的管理活动中唱主角。只有当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真正成为自己活动的主人,其主体性才可能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
第三、要建立起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育活动模式。要帮助学生打破对权威的崇拜。这里的权威主要指教师和教材,打破权威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教师也是普通人,也可能犯错误,教材也不一定千真万确。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要到位而不越位,因为学生的知识是自己学到的,能力、品德也是自己练出来的,所以要使学生对教育活动有实质性的参与。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留下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在班级授课制中,不可能同时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水平和特点,要弥补这一缺陷就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按照自己喜欢或习惯的方式取得进步,就要尽可能地避免整齐化一的要求,要给学生有所选择的余地。
三、有人说“实践主体教育思想,就是要让学生任性发展,而教师不必规范和引导”。有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这种说法不下确。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因此实践主体教育思想,不让学生任性发展,教师对学生要进行必要的规范和引导。
学生是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同时又认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协同活动,共同完成教育的任务。
只有承认教师与学生分别是教育过程中不同方面活动的主体,才能既明确教育的责任,又把教师和学生放在真正平等的地位上,使双方和积极性得到发挥。在双主体的协同活动中,教师负责整个教育活动情境、内容、方式、条件等的设计与安排,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对教育活动的参与不是通常所见的对教师提问的一种简单应答,而是有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比如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进程,选择自我管理的方式等。教师不再一味地要求学生如何如何,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调整教育活动的情境、内容、方式以及教育活动的进程,而不是完全按照教案的既定设计,一竿子到底。
四、请选择二三件贯彻主体教育思想的正反事例,并给予评说。
案例一:某学校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因为对语文老师的课感到无聊,就逃课去了学校附近的公共图书馆。没想到,一去就迷上了那里丰富的书刊,原本只想逃一上午的课,结果欲罢不能,在那里一直泡了三天。三天中,家长以为孩子每天都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老师则以为生病请假了。阴错阳差。后来双方才对上号,才知道这位学生去了公共图书馆。
学生是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同时又认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协同活动,共同完成教育的任务。
只有承认教师与学生分别是教育过程中不同方面活动的主体,才能既明确教育的责任,又把教师和学生放在真正平等的地位上,使双方和积极性得到发挥。在双主体的协同活动中,教师负责整个教育活动情境、内容、方式、条件等的设计与安排,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对教育活动的参与不是通常所见的对教师提问的一种简单应答,而是有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比如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进程,选择自我管理的方式等。教师不再一味地要求学生如何如何,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调整教育活动的情境、内容、方式以及教育活动的进程,而不是完全按照教案的既定设计,一竿子到底。
对于本案例,显然,按照一般的逻辑,这个学生撒谎、逃学,而且情节比较严重,属严重违纪,应给予严肃处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这样做也是有道理的。既然我们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享有一定的选择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自由,应该说,这种情况的发生,学生固然有一定的错误,但这种错误是可以理解的,应该着重反省的首先是教师和学校。
案例二:17岁的韩寒是上海松江二中高一年级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们眼里,他是个怪才。韩寒对写作情有独钟,而且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他想象奇特,文笔老辣,所发表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在行家看来颇有钱钟书先生之遗风,已经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但是除了文学,他对其它学科不感兴趣,上课一点都听不进去,结果在期末考试中6门功课“红灯”高挂,被要求留级。现在韩寒因对学校的教学感到无趣、无用而缀学在家,准备专事写作。有大学要破格录取他,被他拒绝。
而主体教育思想首先把学生看作是人,然后才看作学生。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中首先是在过一种生活,学习是其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每个人的生活来说,他自己的感受、意志和想法是最重要的。所以尊重生命,就要尊重每个人自己的感受和意志,就要承认和尊重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权、发展权。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学习方式越来越多,社会正在成为一个“终生学习”的社会,每个人一辈子都要做“学生”,这样一来,学习的意义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学习不再只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而是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生活。
“韩寒现象”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反映出的是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韩寒的发展不全面、不完美,但他有个性、有主见、有特殊的兴趣爱好,学校中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只不过不像韩寒这样突出和著名。韩寒拒绝学校,讨厌学校,反过来说明我们的学校不能很好地接纳这些“特别的”学生,不能提供适合这些“特别的”学生的教育。学生不成熟,因此才需要受教育,教育者应该主动积极地引导学生的发展。但是,学校不能在发挥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否定学生的主体性。学校应该在化解这一矛盾中,承担更多的责任,绝不能把解决矛盾的关键推到韩寒身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