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趣
(2022-06-07 13:31:03)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发表于2022年5月5日《西安日报》第8版)
读书一定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不然的话,贵为天子的宋真宗也不会有感而作《励学篇》大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之慨,其炙手可热的封建实用主义,成为备受后人津津乐道广泛推崇的“精神大饼”,历久而弥香,经久而不衰。何耶?
前朝名士苏秦、孙敬虽然无缘谛听宋天子教诲,但是对于读书改变命运之理却并不缺乏先知先觉。据《战国策·秦策一》载,苏秦游说秦王未果,资用匮乏,潦倒而归,发奋苦读,“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一年后学有所成,成功游说列国,合纵诸侯抗秦,佩六国相印,在历史上留下其作为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之厚重一笔。据《汉书》载,孙敬年少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为了不负光阴,他把绳子的一端悬在屋梁上,另一端系住自己的发髻,如此,每当困倦打盹,头皮就会被绳子扯得剧痛,睡意顿无,集中精力通宵达旦苦读圣贤书,最终成为一代大儒。
如果说,吃尽苦中苦、遍尝书中趣的苏、孙二人“悬梁刺股”之励志美谈令人唏嘘扼腕的好话,那么,车胤、孙康“囊萤映雪”和匡衡“凿壁偷光”的佳话似乎更值得寻味。晋人车胤、孙康好学不怠,怎奈家徒四壁,无钱点灯夜读。前者在炎炎酷暑捕捉并在白绢口袋中收拢了许多萤火虫,借助微弱的萤光勤学,后者则不顾烈烈严寒,利用大雪映射的光亮苦读。与车孙“借光”相比,汉人匡衡“偷光”则做得更绝。据《西京杂记》讲,为了摆脱“勤学而无烛”之困扰,匡衡悄悄地将自家墙壁凿出一个小洞,引邻家光亮投射进来,“以书映光而读之”,不能不说是一种值得称赞的小聪明之举!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其中一个的重要原因,恐怕是读书能够使人变得聪明,从而使命运发生积极改变吧!“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副对联是后人对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的高度评价。然而,曾国藩生来算不上聪慧,甚至不乏愚笨。一次,他在楼上读书,从下午到傍晚,从傍晚到深夜,对一篇文章反复诵读却不能背诵。恰好有“梁上君子”光顾,实在忍无可忍,“忽”地跃将出来破口大骂:“你是什么榆木脑袋?一篇文章读了这许多遍也背不下!”继而,将文章从头到尾一气成诵。曾国藩又好气又好笑,气的是连窃贼都比他聪明,听他诵读多遍已能流利成诵,笑的是窃贼竟敢跳出来责骂他,全忘了自己是入户行窃的歹人。打击之下,曾国藩毫不气馁,心思全用在读书上,终于成为被后世高山仰止、文武兼备的奇才。
谈及读书改变命运,不妨再说两则与清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相关的趣事。张之洞一生极爱读书,即令受命封疆大吏冗务缠身依然为学不辍。据朱德裳《三十年闻见录》载,光绪七年,张赴任山西巡抚,逢修山西通志。主修学究碰到一本金石类古籍《勾吴鉴》,又叫《公吴鉴》,一时难辨端倪,向张请教。两人认为“勾”与“公”可能是声转通假,但苦于无据可考。辖下因书呆子气颇重而被降职为县丞的王纬致信张称:“《仪礼》郑(玄)注:勾亦作公。”张大为欣赏,即令王官复原职,并为座上宾。辖下榆次县令吴某,以“袁简斋(即清大文学家袁枚)外甥之孙,潘文毅(即清进士,官至云贵总督潘铎)女夫”之家世受到张的关注,认为如此出身者定爱读书。可实际上,吴根本不喜欢读书,乃至交谈中对典籍茫然不知。张怒火中烧,对吴大加嘲讽仍不解气,又将其从富庶的榆次被调往贫瘠的广灵,就连前任县令亏空的数千两银子也勒令吴填补。吴在羞愧气愤郁闷中撒手人寰,临终前正告儿子:“你如果不好好读书,我在阴间都不会享受你的祭品!”因此有人说,不读书的人在张之洞手下做官是很难混的。其实,胸无点墨、滥竽充数的人,在哪里又能混得长久呢?
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的风起云涌,读书愈来愈受到社会各层的重视,多少有远见的父母宁肯忍饥挨饿砸锅卖铁供子弟读书。文豪鲁迅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将学校奖励的一枚金质奖章拿到街头卖掉,买回几本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寒冷夜读难耐时,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咀嚼,直辣得额头冒汗,驱寒提神后坚持读书。经济学家王亚南中学时期为争取更多时间读书,有意将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每天读书至深夜,疲劳时上床小睡,迷糊中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使他惊醒,便立刻下床继续苦读。
曾国藩认为,“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此“三有”要诀,可谓是读书的至理名言。
让我们携手并进,不忘初心,不负韶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