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问彭泽润教授

(2012-10-16 22:07:57)
标签:

汉字拼音化

历史

文化传承

“死文字”

彭泽润

分类: 大漠孤烟直·也不佩服大主笔

在今天听湖南师范大学彭泽润教授的讲座之前,我的老师曾经嘱托我:彭的学问并不高明,不要提问,不要跟他讨论,听听就好。我本着这样的态度去听讲座,但彭在讲座过程中所抛出的观点实在是漏洞百出,使长期学习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的我实在难以接受。何况,台下还坐着许多刚刚入门的师弟师妹,如果不站起来做一些反驳,做一些正本清源的工作,我实在是担心这些孩子们会受到这种偏颇语言文字理论的误导。于是,顾不得老师的嘱托,在讲座结束之后,我第一个站起来向彭教授发难,提出了七点质疑。

彭教授此次的讲座题目是《词的理论和中国语言的现代化》。彭教授所谓的现代化,一是汉语的拼音化,二是他所创立的分词连写。对于后者,反对的人太多。而且沈老师嘱托过,这办法并不高明。于是我回避了这个题目,主要针对汉语拼音化的问题进行反驳。

首先,汉语拼音化的一个重要的麻烦是,在中国,同音字词太多,一旦进行拼音简化,同音字词将会大幅增加。我举例说,彭教授讲座中提到家乡有“桃子湖路”,如果拼音化以后,就成为“taozihulu”,没准会被拼成“桃子葫芦”。再如“无水硫酸铜”和“五水硫酸铜”,在音节上完全一致。这样会给科学的研究带来很大的麻烦。

其次,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完全靠字形才能够让人看懂。比如“kongdeburong”,谁懂?“kong”是“da”的意思,那又是啥?但要说“孔德不容”,我们则可以通过训诂的办法来针对每一个字词做出解释,古代文献的含义一定要附着在具体的字形、字义之间才存在含义。

其三,在文字美学方面,有些诗歌的写作之中,是存在一定的字形美感的,比如我们知道的塔形诗、团扇诗,如果硬改作拼音,那又成了啥?再如,《诗经·车舝》(第二个字拼音化之后谁还能知道它是啥意思?有懂的,我输一块钱给你!)有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第六个字读háng,意为道路,第七个字读xíng,意为跟随。拼音化以后,谁还知道它们是同一个字,谁还能够知道这种不同音而同型汉字排列出来的美感乎?

其四,在事实上,有些字音从古以来就是有争议的。例如《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王力古汉语字典》称“乐”,“五教切,去,效韵,疑。药部。”即意读“要”。而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则曰:“乐,音‘岳’,又五孝反,下同。”即首先应读为“岳”,但读作“要”也并不错。明朝秦钺《慈湖家记》则对读“要”臆说极力反驳,称:“音释家‘乐山’、‘乐水’,并五孝反,尤为害道。”清翟灏之《四书考异》:“此‘乐’字,或言不应音‘岳’,恐《释文》有讹。然《礼记》‘乐不可及’、‘敬业乐群’、‘有所好乐’,俱一音‘岳’,则先儒自有此音训。下‘知者乐’,‘乐’字释文,亦五孝反,确属可疑。”本人此刻无意对读音进行讨论,但我想,既然古人一直都在读音上校正不清,恐怕改变成为拼音文字更属困难。

其五,四中的问题牵涉到一个古音与今音的问题,我们古汉语中的音韵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如果汉语拼音化,则音韵学、文字学等小学科目必荡然无存,而古音也必然从此被强制服从于今音。中国的文字与他国不同,正在于其历史,如果文字拼音化,恐怕五千年来的文字历史也必然随之一同消失。

其六,文字拼音化会给我们阅读古代史书带来很大的麻烦。古代同时或异时存在的人名、地名多相同者。如在战国时期的魏国与卫国,再如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的三位皇帝刘裕、刘彧和刘昱,北朝北魏的拓跋弘和拓跋宏。如果采用拼音的方式,则我们完全不懂历史书中记载了什么,这样对我们对于历史的认知也将产生麻烦。

其七,一些特殊的文章就不能采用文字拼音化。如赵元任先生的《施氏食狮史》,如果拼音化以后则不能卒读。

综上,我认为:文字拼音化会在我们古代文化传承上产生严重影响,对元典的阅读以及历史的传承都是严重不利的。

对此,彭泽润教授的解释是汉语拼音化只是拼写活文字,古代汉语是死文字,自然不在拼音化之列。而且避重就轻,只回答了我最后一条质疑。其实,所有的书面语都是死文字,所谓活文字,不过口头的语言而已。而且语言也是不断发展的,但不管怎样,汉语首先是表意的,要发展的表音,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何况,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改变,所以今天的文字到了若干年之后(用彭教授的界定是“五十年后”)一样会发生大的改观。那么今天的文字同样成为彭教授表述意义上的“死文字”,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何况,古英语正是彭教授表述上的“死文字”的一个代表,既然有古代英语存在,就说明彭教授表述意义上的“死文字”也是可以拼音化的,不知道彭教授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当然,这些话我并没有说出口,因为在否认既定事实和另立概念下的强辩已代表对方的理屈辞穷。何况,又有老师的嘱托在先,学生不敢再过。仅此立文,以存今日之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