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跟着《红楼》学仿写(上)

(2010-07-14 12:48:54)
标签:

仿写

语文学习

红楼梦

分类: 二十一克的忧怆

本来期中考试之后,大家都希望轻松一些,所以轮到我演讲的头几天,有同学跟我讲,你能不能讲讲《红楼梦》啊。对我来说,讲《红楼梦》并不难,可是老师说,这几日以仿写为重,所以我很犯难,到底讲什么好呢?所以勉强定了这样一个题目——跟着《红楼》学仿写。就从《红楼梦》第十七回读起,谈一谈如何仿写。

《红楼梦》第十七回的回目叫做《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怡红院迷路探曲折》——对于不同的版本会有不同的写法,这里我们就不展开讨论了,我们底下的引用,都出自蔡义江的汇校本——讲的是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之后,要回到贾府归省,说白了就是回家看看。贾府就决定斥重资修建一所园子,这个院子后来就成为了我们非常熟悉的大观园。大观园,风光自然不用讲,可惜缺点人文气息。于是贾政就带着儿子贾宝玉,跟同级哥清客到大观园里吟咏作对,题写匾额。这一路上,宝玉题了许多的佳额妙对——这也是书中的一次向读者正面交代、显现贾宝玉的才华。到了会芳园之后,贾宝玉也写了很好的对子,然后大发古今之感慨,结果弄得政老爹很不自在,于是让宝玉闭嘴。底下这段描写很有意思:

贾政因见两边俱是超手游廊,你注意,这游廊是比人的肩膀还高的,这样你也可以想见大观园是何等气派,贾府是何等富贵极品人家。可是后文贾母又说贾家不过是中等人家罢了,你再想想那个社会,再想想刘姥姥,可能就另有一番感慨。便顺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贾政追求的就是清雅二字,同时我们也可以知道下文中几个人对句时心中最基本的要求。贾政叹道:“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名香矣!就是让香冷去,冷香的意思,也暗示这间屋子的主人将会是冷美人薛宝钗。此造已出意外,诸公必有佳作新题这是很重要的四个字,待会我们再详细解释。以颜其额,方不负此。”众人笑道:“再莫若‘兰风蕙露’贴切了。”贾政道:“也只好用这四字。你注意,一个是“笑道”,一个是“只好”,分明没把题匾额当成是一件正经事。贾政这么做似乎还说得通,清客也跟着无所谓,那么还要清客做什么呢?真是“沾光”,真是“善骗人”。其联若何?”一人道:“我倒想了一对,大家批削改正。”念道是:

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

众人道:“妙则妙矣,只是‘斜阳’二字不妥。”那人道:“古人诗云‘蘼芜满院泣斜晖’。”众人道:“颓丧,颓丧!”其实何止这一句,下一句“杜若”还出自《离骚》呢,亡国忧愁之音,很是忿懑荒凉的意境。斜阳、杜若正是宝钗后来孤凄的写照。又一人道:“我也有一联,诸公评阅评阅。”因念道:

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

贾政拈髯沉音,意欲也题一联。忽抬头见宝玉在旁不敢则声,因喝道让他吓成什么样了,还“喝道”:“怎么你应说话时又不说了?还要等人请教你不成!”宝玉听说,便回道:“此处并没有什么‘兰麝’,‘明月’,‘洲渚’之类,若要这样着迹说起来,就题二百联也不能完。”这事告诉我们,做文章要讲求务实,尽量选身边的东西写,不要无中生有,要有真情实感。这也是曹雪芹教给我们的写作第一招:务实,应景,要有真感情。贾政道:“谁按着你的头,叫你必定说这些字样呢?”这是第二招,开放,就是不拘泥于古体,破陈腐旧套。宝玉道:“如此说,匾上则莫若‘蘅芷清芬’四字。对联则是:

吟成荳蔻才犹艳,睡足酴醾梦也香。

贾政笑道:“这是套的‘书成蕉叶文犹绿’,不足为奇。”众客道:“李太白‘凤凰台’之作,全套‘黄鹤楼’,只要套得妙。如今细评起来,方才这一联,竟比‘书成蕉叶’犹觉幽娴活泼。视‘书成’之句,竟似套此而来。”贾政笑说:“岂有此理!”

这是曹雪芹教我们的第三招:仿写。

我看到在座的各位有的具有十分讶异的表情,心想:什么?你刚才不是刚讲完“破陈腐旧套”吗?难道曹雪芹会自打嘴巴不成?仿写、套作会是曹雪芹的文学主张吗?

要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看在《红楼梦》的文本里,曹雪芹究竟有哪些表现来正是我们总结的这“写作三招”。

一个是务实。《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的家庭辛酸史,这是学界公认的事实。整部书中多多少少将作者实际生存过的环境投入书中。是记实,因此它才灵动,人物才鲜活。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时说过:“正因写实,转成新鲜”。开放、不羁就更不用讲了。稍稍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红楼梦》里有专门一个回目叫《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作者借贾母之口说:“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得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得连影儿也没有了……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所以我有一句话:“《红楼梦》的诞生,也是古代爱情公式的灭亡之始。”不知各位能否同意?再者说,曹雪芹能写《红楼梦》,能褒扬这些闺阁之人,本身就是一次创新。拜托各位去读世界的名著,能够在同一本书中这样集中地写作这么多的女性,并且使这些女性都以正面的形象出现,仅此一人,仅此一书。曹雪芹把所有的女性都当做贾宝玉一样,都写成了“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这样性质的“秉正邪两气而生”的人物。注意是性质,而不是性格。并且我也可以负责任地说,曹雪芹在写作《红楼梦》时,基本上没有那个年轻女性的形象会受到他的鞭挞,他对于这些女性只有同情,只有情感上的寄托——高鹗的鞭挞又是另外一回事,只能证明他的无知与残忍。

至于仿写,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再回过头来看曹雪芹的文本。就在我们刚刚引用过的文段中,关于清客的话,贾政有一句评价——“岂有此理”。似乎是认为不对,但是我们注意到前边其实还有两个字“笑道”,这两个字就暗示了贾政的心理,为儿子骄傲,但不希望儿子骄傲,也不希望儿子在“歧途”上走得太远——按照贾政的观念就是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换句话说,在贾政的观念里,只有读书、做官才是正道。宝玉很反对这种观念,但是贾政强迫他去接受,当然也要扼杀他在这一方面的才能。还有一回,是甲辰本中的一段:贾政看到一个灯谜“南面而坐,北面而朝。像忧亦忧,像喜亦喜。打一物”贾政道:“好,好,大约是镜子。”宝玉笑道:“是。”贾政问:“是谁做的?”贾母道:“这个大约是宝玉做的。”贾政就不言语。如果贾政这种为人父的心态我们理解了,他的话大约就不算数了。

清客们说:“李太白‘凤凰台’之作,全套‘黄鹤楼’,只要套得妙。”是否如此呢?我们自己写出来,然后比较一下。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反,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两首诗从体例上看都是七言律诗,题材上都是咏怀古迹,并且咏叹之处都具有神话色彩。黄鹤楼据说是王子安得道成仙的地方,也有人说是三国时期费祎乘黄鹤飞走的地方。凤凰台据说是在刘宋王朝时期,在这个地方有凤凰飞过,于是称“凤凰台”。我们在读这两首诗的时候,发现相似点就更多了,首先我们知道,它们有相同的韵脚,都是所谓“十一尤”的韵。第一联都是在向读者讲述一个幽远的故事;第二联都是写时光流逝,古今变换的苍凉之慨;第三联都是写实景;最后一联都是写心情——愁索以及思乡之情。这是巧合吗?恐怕不见得。相传李白登上黄鹤楼,见眼前景色优美,很想赋诗一首,一看崔颢诗在上面,十分精彩,于是做了一首打油诗:“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上头。”这个传说中的李白可是够野蛮的,历史中的李白未必会如此。不过有一点是真的,那就是《登金陵凤凰台》确实写作于《黄鹤楼》之后,而且李白在送别友人孟浩然的时候,也的确到过黄鹤楼,而且用同样的韵脚写作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所以,说李白的凤凰台之作“全套《黄鹤楼》”应该说也是靠得住脚的。 

     那么,现在我们的问题就在于,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有没有仿写的文学表现呢?应该说也是有的。比方说《葬花词》中有这样一句:“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明显是化用唐代诗人刘希夷的句子:“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到了《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的时候曹雪芹自己就承认自己在仿写了,他叙述道: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这就是曹雪芹仿写的明证。

    但是曹雪芹仿写不妄写,不是剽窃。模仿之中有创新恰恰是曹雪芹写作的另一个特点。什么是创作?创作是灵感的汇聚,而用于一种情感的发泄。艺术形式,表达形态其实不过是情感与灵感的载体,只要有一件事,一个人,一个物,触动了你的情感神经,并且你又用了一种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创作。创作的本质在于灵感,而途径在于表达。表达就是形式的问题,形式就是模仿的问题。首先模仿,然后改良,改良与否取决于你的自身。创作就是建立在模仿之上的改良,就是思维方式上的革新。学书法的人都知道,要临帖,多临名家之帖,见多了,练多了,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文学创作也是一样,连曹雪芹这样横绝古今的大师都要“临帖”,作为一般学习者而言,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高傲,轻视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仿写的过程呢?

    其实现在高考语文中也有大量的仿写,并且分值越来越高,从以前的2分3分到现在的5分6分,有的省市甚至出过7分的仿写题,这不正是这个社会或者说学界对于仿写重视的过程吗?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包容,从山寨文化的兴起到今年小沈阳的走红,这就是一个势头,模仿的势头和尊重模仿的势头。这说明社会越来越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存在的意义,我想这或许才是老师要求我们学习仿写的真正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