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国博大足石刻 |
分类: 闲篇 |
2021年10月9日,国博。参观大足石刻特展
大足石刻被誉为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它的发现将中国石窟艺术兴盛的历史延长了400多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本次展览不仅是对大足石刻艺术、历史的全面性展示,也是对历年来大足石刻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成果呈现。
展品共计82件(套),文物图片近百张,以及多个多媒体视频。主要展品包括大足石刻研究院从各窟龛收集的造像,还有近年来大足地区考古发掘、征集拨交等获得的文物,基本展示了大足石刻的雕刻风格。对于更多不可移动的文物,选取了部分重点、具有代表性的窟龛造像,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介绍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出大足石刻的艺术魅力。
第一单元:发现之旅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图片)
唐(618-907年)
原龛位于大足北山佛湾石窟第245号
龛高470厘米,深105厘米
龛正中雕刻“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龛上部及左右壁雕刻宝塔、亭台楼阁、八功德池,表现了西方极乐净土的盛况。整龛造像雕刻人物多达560余尊,各种器物400余件,是关于唐代雕刻艺术、建筑、服装器具等多方面的珍贵资料。
第二单元:蜀道大足
释迦牟尼像
南宋(1127-1279年)
高143厘米,宽116厘米,厚104厘米
原位于大足宝顶山小佛湾石窟
佛像脸型方圆,头布螺发,发间刻髻珠、额间刻白毫、内着僧祗支,外着钩纽式袈裟,结跏跌坐于仰莲座上。佛像身躯微微前倾,低低地垂下眼帘,既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又关注着芸芸众生。是宋代佛像的典范,也是大足地区不可多见的圆雕造像精品。
“东晋攻镌处士文孟周记”题记拓片
位于大足佛安桥摩崖造像第12窟。“东晋”即普州(今四川安岳县),可能是工匠的祖籍。“攻镌处士”是文氏家族工匠常用的署名称谓。“文孟周”是文氏家族第六代工匠之名。大足石刻发现有三十多名工匠师镌刻题记,为中国石窟中罕见。其中较为著名的文氏家族和伏氏家族,他们以精湛的技艺为大足留下了大量雕刻精品。
勾栏童子图
南宋 嘉熙二年(1238年)
高40厘米,宽136厘米,厚35厘米
2014年大足棠香街道狮子坡宋墓群M5出土
上方雕刻檐角上翘的屋顶,下方勾栏上攀附二童子作翻越状,生动活泼。两宋时代经济富庶,民众祈求多子多福,是童子题材流行的时代背景。
妇人启门图
南宋 (1127-1279年)
高57厘米,宽54厘米,厚14厘米
2015年大足玉龙镇三教村水井坡南宋墓M2出土
画面中间有一女子于门缝处探身外视。为宋代墓葬艺术常见题材,考古学家宿白先生征引宋代文献,将此类图像定名为“妇人启门”。图像暗示墓主人进入这道门之后,就能得道升天获得永生。
双女侍座图
南宋 (1127-1279年)
高67厘米,宽59厘米,厚14厘米
2015年大足玉龙镇三教村水井坡南宋墓M3出土
画面正中是空置的靠背座椅,二侍女捧物侍于两侧,后面是饰有牡丹的屏风,顶部悬挂卷帘。图像犹如现实生活场景,反映了古人“事死如生”的观念。
莲花童子
明 (1368-1644年)
高19厘米,宽54厘米,厚17厘米
1993年大足石篆山收集
建筑构件残件。三光头童子似净土莲花化生,乖巧呆萌。佛教的轮回思想衍生出“六道四生”的概念。
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六个世界。
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类。化生净土是指亡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七宝池、功德水中的莲花中出世
柳本尊像
南宋(1127-1279年)
高125厘米,宽70厘米,厚50厘米
原位于大足宝顶山小佛湾石窟
柳本尊,俗名柳居直,晚唐时生于嘉州(现乐山市),前、后蜀时期在西成都、弥牟一带弘扬佛法,被奉为毗卢佛化身。
柳本尊信徒像
南宋(1127-1279年)
高109厘米,宽68厘米,厚30厘米
原位于大足宝顶山小佛湾石窟
此像为柳本尊行化事迹图局部。文官头戴展脚幞头,着圆领宽袖服,双手持笏板。武士戴盔着甲,双手持杵。侍者齐颈短发,双手捧方盒,盒内盛一只耳朵。铭文记录柳本尊曾在成都金堂、金水一带行化治病,感化众多平民归顺佛教。天福四年(939年),柳本尊割去一只耳朵以示自己弘法坚定心愿,此即柳本尊“十炼”之一“割耳”。
第三单元:镌岩妙相
真武大帝像
明(1368-1644年)
高101厘米,宽54厘米,厚34厘米
原位于大足金山镇杨施庙
真武大帝亦称“玄武”“真武帝君”“荡魔天尊”,是道教尊奉的职掌北方天界之神。真武大帝信仰源于古代的星辰崇拜和动物崇拜,龟、蛇合体的玄武代表二十八宿中的北方七宿,后被人格化,成为道教中的大神,明代真武信仰达到鼎盛。
香炉
明 成华七年(1471年)
高145厘米,宽125厘米,厚125厘米
原位于大足宝顶山小佛湾石窟
香炉为镂空雕刻而成,饰有龙纹、云纹、花卉、双狮绣球图案,在大足境内已发现的香炉中最为杰出。是明代香炉的代表作品。
圆龛佛像
南宋(1127-1279年)
高53厘米,宽54厘米,厚13厘米
原位于大足宝顶山小佛湾石窟
两个并列的圆形龛,龛内各有一坐佛,玲珑别致。宝顶山小佛湾石窟像坛殿遍刻圆龛佛像,千佛千面,姿态各异,颇具人情世味。
药王残像
明(1368-1644年)
高65厘米,宽51厘米,厚32厘米
造像仅存上半身。药王为道教神祗,主司医药之神,神农、扁鹊、华佗、孙思邈等都被神化为药王。
菩萨坐像
明 (1368-1644年)
高43厘米,宽57厘米,厚15厘米
原位于大足宝顶山小佛湾石窟
现存三尊菩萨坐像,皆游戏坐,足踏莲花。
行者像
南宋(1127-1279年)
高80厘米,宽53厘米,厚29厘米
原位于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石窟
行者短发及耳,着双层交领服,颈挂佛珠,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行者泛指修行佛法的人,也是指寺院中带发修行的人。
观音坐像
南宋(1127-1279年)
高188厘米,宽105厘米,厚49厘米
原位于宝顶山小佛湾石窟
由题记可知该像为观音的禅定之相,也称入定观音像。
信徒像
南宋(1127-1279年)
高91厘米,宽46厘米,厚36厘米
原位于宝顶山大佛湾石窟
醉酒人坐像
南宋(1127-1279年)
高77厘米,宽70厘米,厚30厘米
原位于宝顶山大佛湾石窟
醉酒男子坦胸露肩,席地而坐,以手撑地,作醉酒无力状。左立像为一女子,仅残存下半身。
佛头
明 (1368-1644年)
高20厘米,宽10厘米,厚13厘米
2004年大足沙坝乡灵角村征集
第四单元:承故焕新
千手观音主尊头像(复制品)
2019年制
高150厘米,宽210厘米,厚140厘米
原像为大足宝顶山石窟第8号,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52年)此像应用3D打印技术,采用玻璃钢材1:1复制而成。
毗卢佛像(复制品)
2019年制
高73厘米,宽64厘米,厚48厘米
原像位于大足宝顶山石窟第14号,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52年)此像采用石材3D雕刻而成。
辨音菩萨(复制品)
2019年制
高256厘米,宽125厘米,厚120厘米
原像为大足宝顶山石窟第29号,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52年)此像应用3D打印技术,采用玻璃钢材1:1复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