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邺城博物馆佛造像杂谈 |
博物馆标志性建筑为大门外的半人面瓦当照壁墙,造型系仿照邺城遗址出土的前燕时期半人面瓦饰件,按1:50等比放大建成。
广场两侧建有六面黄沙岩浮雕墙,分别雕刻着曹魏都邺、石虎阅兵、冉闵都邺、慕容三杰、东魏高欢、北齐高洋等与邺城有关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东西两侧建有高约11米的两座仿汉阙。6根成语景观柱表现的内容为“窃符救赵”、“曹冲称象”、“下笔成章”、“文姬归汉”、“快刀斩乱麻”、“空城计”的故事。
中原要地、富庶粮仓——史前至秦汉时期的邺地
史前文明农业之源:邺地属古黄河流域,黄土肥沃适于人类居住。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分布于邺地南北。磁山遗址发现了中国早期农业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动物遗存,磁山文化出土的陶器、石器,为研究这一地带出现的原始自然崇拜或信仰提供了实证。
曹魏时期邺城
邺都规制源远流长:曹魏邺城经历了人为和自然破坏,古城遗迹埋于地下,现表面仅存铜雀三台的局部。经考古确认曹魏邺城的城墙、城门、道路主要宫殿遗迹,可知面积大横长方形,东西2400-2620米,南北1700米。这座城规划严谨,都城创立了贯穿全城中轴线的规划思想、单一宫城制度、区划规整功能有别的设计理念。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这块半人面瓦当,是前燕时期的,按1:50等比放大建成为博物馆大门口的照壁。
六世纪邺城佛教
当日有雨,气温偏低。早餐后,我们驱车43公里至磁县邺城博物馆。该博物馆位于郊县公路边,周围的一些建筑尚未完工。可能因为有雨,停车场内只有一辆车。博物馆的大门紧闭。找到旁边的售票处,里面的工作人员告知我们无需门票。进入馆区大门,一幢具有汉代特色的木结构古建筑呈现在面前。不夸张地说,这是我们见到过的最朴素大方、最有味道的中国古建筑风格的博物馆。我们进入博物馆大门,发现基本上没有什么游客来参观。这样的氛围倒是适合我们静下心来仔细观看。
其第一展厅展示出邺城在史前就已经是黄河流域的农业地区。作为都城,最早建于春秋时期。后来在东汉末年,这里是曹操的根据地,也是著名的“建安文学”的发源地。博物馆内展出的文物中没有看到太多有分量的重器,但有不少史前的生活和生产用的陶器及残片。据考古发现,邺城是我国最早按照中轴线对都城进行规划建设的城市(此前的中轴线布局仅限于皇城内的宫殿)。展品中的不少陶制部件呈现了古代城市发达的排水系统的建设。该馆第二展厅展示了三国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的风貌。到了魏晋时代,随着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中原大地群雄逐鹿,烽火连天。邺城也遭遇连番的毁坏。
该馆还有一个展厅展示了在邺城及周边地区考古发掘出的珍贵的石造像。据该馆工作人员介绍,本来在附近考古发掘出大约有2000多件石造佛像,但最后只给邺城博物馆留下了19件文物。其余的文物都被级别更高的博物馆拿走了。不过仔细想想,这也是免不了的事。
另外离邺城博物馆20多公里处新建一座邺城佛造像博物馆,里面展出有千余件的佛造像,精美无比。我因9月底已参观了国博——邺城佛造像展,于是就没有再去那里参观,主要考虑到邺城佛造像巡展于10月6日刚刚在国博撤展,估计还没有回到邺城。据说那座博物馆是国家花1亿元人民币建造的,不难想象其展品有多么珍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