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博——夏商周时期

标签:
辽博夏商周青铜器 |
分类: 闲篇 |
红色标记为镇馆之宝
饕餮纹大圆鼎
商
1978年喀左小波汰沟青铜器窖藏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商代青铜礼器,高86cm,口径61cm。鼎为古代的一种炊器。商周时期多用青铜制成,成为贵族在进行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和宴享等活动时所使用的礼器。
鸭形尊(复制品)
西周
1955年喀左马厂沟青铜器窖藏出土
原件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周青铜酒器,通高44厘米。商周时期牺尊造型较多,此器尾下柱,胸饰方格纹,线刻两翼,造型独特,风格古朴。
“史伐”卣
西周
1955年凌源马厂沟青铜器窖藏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西周青铜酒器,通高24.5cm。椭圆口、深腹、圈足、提梁两端饰牛首,盖上有矩形捉手及角状突起。盖与口沿下均饰纹饰一周,以雷纹衬地,上浅浮雕蘷纹,上下各界以连珠纹,提梁上饰并列蝉文。盖及器内腹部铸有相同铭文:史伐佐父王尊彝",史"为官职,伐"为名,父王"为伐"父亲。殷人有以干支为名的习俗,因此这应该是殷遗民所作器。
弦纹甗(yan)
卷体蘷纹蟠龙盖罍
西周
1973年喀左小波汰沟青铜器窖藏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西周青铜水器,通高44.5cm。盖上有半浮雕龙纹,通体作蟠龙状,盖面及周沿以三个长尾蘷龙纹盘绕,中心一蝉纹,龙身腹底对应于盖面中心处也饰一阴线简化蝉纹。器身上腹饰对相变形卷体蘷纹,突目、利爪、尖齿;下腹饰兽面纹,近底及圈足饰蘷纹,通体以雷纹衬地,为世所罕见。
牛文罍
西周
1974年喀左山湾子青铜器窖藏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西周青铜水器,高29.6厘米口径17.65厘米、底径17.2厘米,重3.02千克青铜铸造。小口,方唇,折沿,高颈,圆肩,圈足。颈、肩、圏足各饰两道弦纹,肩饰凸起的牛纹,前肢弯曲,尾下垂,以牛首形的器耳为共同的头部,形成一首双身纹饰,牛首状器耳有珥,牛的双角均上翘高耸立于器耳之上,反向的牛尾间以凸起的兽首,腹下部近圈足处有一兽首形鼻,与牛尾间兽首处于同一垂直线上。
“鱼”尊
西周青铜酒器,通高37cm,口径25cm。形体近于觚,喇叭形口,瘦身,高圈足,口沿至足有四道扉棱向外探出,圈足上端两侧有十字形镂孔。口下饰蕉叶兽面纹,为一对相向蘷龙纹,腹部、圈足均饰兽面纹。圏足内有铭文:鱼"。
“圉”(yu)簋
西周青铜盛食器,高31.4厘米、口径24厘米、底座22x22×11厘米,圆形方座簋。侈口,鼓腹,两兽耳下带珥,耳上的三层动物造型装饰很独特。器耳高出器口沿。高圈足,足下带方座。器腹饰以扉棱为鼻的樱餮纹,圈足上饰蘷纹,方座四面各饰一饕餮纹。内底铸铭文14字:王□于成周王赐圉贝用作宝尊彝"。
青铜短剑
人面铜牌
1958年辽宁朝阳市十二台营子1号墓葬中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器为春秋时期牌饰,长9.2,宽7.5厚0.45。铜牌中间为一人面,凸额、长鼻、凸
嘴、眼作圆圈形,外绕蛇形构成圈状,人面与蛇形之间有六个轴形连结,上下两轴形连
结上面有三角形花纹,背面各有一穿鼻,从其发达的穿孔来看,应该是节约。牌饰上的
人面特别是长鼻扁平脸的特征明显,带有典型北方人种特征。
鳐鱼形铜饰件
春秋
1966年喀左南洞沟青铜短剑墓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为春秋时期车马器,大者长11、宽13厘米,小者长9.3、宽7.1厘米。饰件正面为鳐鱼造型,宽嘴、大头、两鳍外张如冀,鳍边缘饰短粗线纹,三角形尾,尾骨延伸出三角形尾之外,呈锥形,背面有二桥状钮。此种饰件分大小两种,大的可作为马当卢,小的作为节约。鳐鱼形状生动可人,用来作为车马饰可谓构思巧妙。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地区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彩绘陶钫
战国
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青铜豆
战国时期青铜礼器,通高51cm,盘径16.7cm,底径13.5cm。现藏辽宁葫芦岛市博物馆。半球体豆盖,子母口,与豆盘扣合后组成球体,盖上有三细长足状柱,倒置似盘形鼎。豆柄细长,扁平盘形座。豆盖顶部中位置为一涡纹,其外一圈为三角形蝉纹,空白处填以蟠虺纹。腹部为上下两组蟠虺纹,中闾横粗线隔开。豆柄下部又饰蟠虺纹周。豆主要是盛放腌菜、肉酱的器具。
1976年凌源官甸子青铜短剑墓葬出土
铜饰为战国时期车马器,长20厘米,宽5.7厘米饰件表面磨光,蛙前肢撑立,后肢收屈,栖息状。二蛇各衔蛙收屈后肢,蛇腮肥大,头呈三角形,类似蝮蛇发怒时两腮膨大状。蛇身纠结形成三个椭圆,尾微翘。蛙背和眼均篯嵌绿松石。蛙腹底一道柱状梁,蛇腹底三半环状钮,以备穿带。
金柄青铜短剑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