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秋游沈阳——清福陵

标签:
沈阳清福陵 |
分类: 旅游 |
2018年9月5日
清福陵也称东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孝慈高皇后叶赫纳拉氏的陵墓。清福陵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崇德元年(1636年)大清建国,定陵号为“福陵”,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陵区平面布局规整,层次分明,是一处融满汉民族特色于一体的皇陵建筑群。清福陵于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区占地面积54万平方米。2004年7月1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我们每人按60-70岁老年人标准买了20元的半价门票。进入陵区后,游人立刻能感受到陵寝公园庄严大气的开阔布局。我们顺着著名的108磴拾阶而上,很快到达了隆恩门。隆恩门通过很阔大的围墙连接四个角楼形成将隆恩殿围在其中的方城。整个陵园背靠山峦,气势宏伟,风景优美。福陵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形制为外城内郭,由前院、方城和宝城三部分构成,自南而北渐次升高。方城北面是宝城,也称月牙城,正中突起的土堆即是宝顶,其下的地宫埋藏着努尔哈赤和叶赫纳拉氏的棺木及骨灰。这种墓葬形式既不同于明朝的陵墓,也不同于清朝入关后建造的陵寝。
清福陵
建于清初,福陵的总门户,左、中、右三门分别称君门、神门和臣门。两侧建有袖壁。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
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孟古哲哲(1575—1603年10月31日)
一百单八磴
清福陵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天柱山山顶,而大红门、石像生建于山前的平地上,两者之间有一个约45度的斜坡。陵寝建筑者利用福陵地势而设计的一百单八级台阶,全长四十米,宽七米。台阶上、下两端分别建有石桥,是福陵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民国常以“108”这个数字附会皇陵风水。
碑亭
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内立神功圣德碑高5.5米,碑身重达10万余斤。满汉合壁碑文记述清太祖努尔哈赤生平业绩,为康熙皇帝御撰。
建于清初,是进出方城的必经通道,三层门楼俗称五凤楼,是福陵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又称享殿,建于清入关前,康熙年间重建,是福陵的主要建筑之一,殿内为供奉陵主神牌,是举行祭祀的主要场所。
建于清初,城墙高5米,周长370米,四角建有角楼,这种形如城堡的方城是清福陵的特色之一。
月牙城
又称哑巴院,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月牙城是陵寝建筑布局与宝城中间出现的一个特殊空间,可利用两侧磴道上下方城和宝城。月牙影壁也称哑门,也是地宫的入口。
与北京故宫不一样的门钉
今日我们有幸遇上了难得的好天气。天空湛蓝清澈,宛若透亮的蓝宝石。阵阵秋风送爽,万里无云。远处南面小河边弱柳扶风,闲客垂钓。登上城墙眺望,四周青松挺拔,郁郁苍苍。我们既不会登高作赋,亦不能把酒临风。然而眼前如此赏心悦目之胜景足以令人心旷神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