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老史
(2011-01-01 20:30:51)
标签:
悼念老史杂谈 |
我和史铁生并不相识,且从未谋面,甚至称不上是他的热心读者。沾了太太的光,获赠他亲笔签名的两本书《务虚笔记》和《史铁生精选集》。书放在书架上,以前也没有认真读过。平时和太太聊起他,我称他老史。
前天突然获知,老史在2010年的最后一日去世了。虽然早知道他疾病缠身,而且一直在与病魔和死亡进行着顽强的搏斗,但噩耗传来,还是顿感唏嘘心痛。
我和老史都是“文革”期间离开中学的北京“老三届”学生。离开学校后,我们都奔赴了同一个地方------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插队落户。老史的清平湾和我插队的----沟虽不在一个地方,但老史笔下的清平湾的生活、人物和语言,于我都是栩栩如生,感同身受的。
经历了“文革”浩劫,我本能地不喜欢看有关“文革”,尤其是关于知青的作品,很多都不真实。有人曾向我推荐什么血色浪漫,而我一直认为,那个年代只有血色,绝没有什么浪漫。老史写知青则不同,既不涉及那个疯狂年代各种所谓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也没有什么虚幻的矫情美化。老史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里展示给我们的好像是一幅长安画派巨匠石鲁先生笔下的陕北高原的真实、质朴的景象。
作为一位长期受病痛折磨的残疾人作家,老史作品中从来没有那种自怨自艾的情调,而他对各类不幸的人们比如《我与地坛》中的残障女孩儿一直抱有一种深厚的、真挚的感情。
身患残疾的老史无疑是不幸的,他在短暂一生中取得的每一点成就无疑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但从另一个方面讲,老史也是幸运的,因身体残疾,行动不便,他避开了世事的喧嚣和浮华。他能够更清醒、更冷静地观察这个世界,能够更加理性、深入地思考人生最根本的问题:生命和死亡的意义。
老史在身体上是个残疾人,但他在思想上是个真正的智者、强者,是一位思想的巨人。在一个崇高伟大的灵魂面前,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
我多年来去过很多地方,甚至远到天边的阿拉斯加。但与老史在同城居住,却一直是比邻若天涯,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无情地把人们的身体和心灵隔断。我曾设想,等过两年退休后,一定要去登门拜见老史,亲身感受他的思想的光辉。现在看来,我的计划是过于轻率了。从今往后,我只能通过老史留给我们的作品,透过他作品的字里行间与之神交了。
老史,你这么多年一定很累了,好好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