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天的选择——雍和宫

标签:
雾霾雍和宫 |
分类: 旅游 |
时间:2010.10.9早上8:56分。地点:东单路口西北角。
持续几天的雾霾天让人感觉非常不好。原定要去香山溜达,临走前接到老姐的电话:天气乌涂,咱们改地玩,今天在城里逛,改天天好了再去香山吧。俺说:好,雍和宫。
想想上次参观雍和宫的时间好像是在1979年,塞乐万二姨从香港来京,我们一起进去过,不过没有一点记忆了。
雍和宫,坐落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东北面,北倚二环路,南靠北新桥大街,西临孔庙、国子监,东邻柏林寺;占地约计六万六千平方米(市制合九十九亩七分地)。
他曾是清朝雍正皇帝承接皇位前的住所,也是乾隆皇帝的出生之地,初建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 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乾隆九年,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改为行宫,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改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也称喇嘛庙,其建庙历史已超过265年。
雍和宫其结构是由三座精致的牌楼和雍和门殿,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绥成殿等多座殿堂及班禅楼、戒台楼两个文物展厅组成。殿堂内供有众多的佛像、唐卡及大量珍贵文物,其中紫檀木雕刻的五百罗汉山,金丝楠木雕刻的佛龛和十八米高的白檀木弥勒大佛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雍和宫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辇道—南起宝坊院,北至昭泰门,用方砖铺砌,全长约200米,专供清代皇帝到雍和宫礼佛与祭拜时乘辇行走。
昭泰门原为雍亲王府时代南朝房,公元1744年将其辟为雍和宫的大宫门,此门为歇山式琉璃花门楼又称琉璃门。
雍和门原为雍亲王府的大门,公元1744年改建成庙宇正门,三堂莲瓣型宫门。内供有“四大天王”又称天王殿。
雍和宫殿在雍亲王府时代是胤禛会见文武大臣的地方,公元1744年宫改庙后,此殿内面阔七间。
永佑殿原为雍亲王胤禛的正寝殿,又称外书房,是他休息读书之所,雍正去世后期灵柩停放在这里。公元1744年改建后易名“永佑殿”。
法轮殿是全寺最大的殿堂之一。公元1744年改建。殿顶上五座天窗均设铜鎏金宝顶,其建筑形式体现了汉藏建筑艺术的交融,此殿为雍和宫僧人举行佛事活动的场所。
万福阁建于公元1750年,阁高25米,飞檐三重,左右各有一条悬空走廊与永康阁和延绥阁,大殿供奉着由一棵白檀木雕成的弥勒佛立像。
万福阁的悬空走廊。
绥成殿是雍和宫最后一进殿堂,殿内正中须弥座上供有大白伞盖佛母像,两侧供有藏传佛教早期的大师和格鲁派几位著名活佛的塑像。
粥锅是乾隆九年(1744)皇宫养心殿造办处制造,由八吨铜铸成,直径两米,深一米五,在清代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雍和宫用它举行熬粥道场,熬好的粥送于皇室,供奉佛祖,分是给僧人及百姓,以求吉祥,沿袭至今。
这位老奶奶今年八十九岁,这身子骨、这精神头太让人佩服了。老奶奶还用单反相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