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三峡》专题训练
(2019-11-12 08:55:59)
标签:
教育 |
分类: 初中各年级语文试题及分类 |
2019届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
——《三峡》专题训练
阅读《三峡》,回答问题。(9分)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2分)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2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
13.用现代汉语翻译“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一句。(2分)
14.文章结尾处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2分)
1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峡两岸山势的特点。(1分
答案:11.阙:通“缺”,中断。 属:连接。(每小题1分,共2分
12.自:在 自:若;如果。(每小题1分,共2分)
13.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断。或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共2分)
14.结构上:渔歌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内容上:再次点明三峡之长,猿声之哀,进一步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共2分)
15.连绵不断,遮天蔽日。或山高岭连(山连山高)。(1分)
下面两篇文言文,任选一篇作答。(请在答题卡上将选作题打“√”。只能选答一篇,如 果两篇都答,按第一篇计分。)
.阅读《三峡》,完成第 8~11 题。(12 分)
三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 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
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1)沿.溯阻绝
(3)晴初霜旦.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1.文中画线句写出了三峡的山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2 分)
.阅读《陋室铭》,完成第 8~11 题。(12 分)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8.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陋室铭.(míng)
C.草色入帘.青(lián)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1)有仙则名.
(3)可以调.素琴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1.文中画线句写出了陋室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2 分)
答案:(三)文言文阅读(12 分).《三峡》(12 分)8.(2 分) D
9.(4 分) 顺流而下 冲荡
【评分标准:每小题 1 分。有错字、别字,该小题不给分】
10.(4 分)答案示例:(1)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或: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
缺的地方。)(给分点:连
(2)空荡的山谷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或:空旷的山谷传来猿
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给分点:响
【评分标准:每题 2 分。给分点翻译正确给 1 分,表意通顺准确给 1 分】
11.(2 分)写出了三峡的山险峻、陡峭的特点。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作了铺垫。
【评分标准: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陋室铭》(12 分)
10.(4 分)答案示例:(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或: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给分点:斯
(2)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给分点:丝竹
【评分标准:每题 2 分。给分点翻译正确给 1 分,表意通顺准确给 1 分】
11.(2 分)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的清幽。目的是为了衬托陋室的不陋。
【评分标准:2 分。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注释】成就:轮廓。信宿:两三日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沿溯阻绝
C.迳黄牛山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
C.虽乘奔御风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色如人负刀牵牛
13.【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
14.【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15分)10.D评分:共3分
2.(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2)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
评分:共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湍急纡回(深)侧面评分:共3分。每空1分,第一空意思对即可。
14.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评分:共2分。只答出“热爱”或“赞美”一方面内容的得1分
[一]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三]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四]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 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1.
(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
A.
C.
3.
A.
C.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4.
(1)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翻译时必须译出“午”的姓名。)
5.
6.
7.(2 分)(1)回声
9.(2 分)D 解狐
10.(4 分)(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11.(2 分)记叙 描写
12.(2 分)祁黄羊唯才是举的品质(或精神)值得赞扬。(或祁黄羊举贤没有私心。)
(二)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3.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隐天蔽日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C.
良多趣味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14.
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至于夏水襄陵皆以美于徐公
C.
飞漱其间其如土石何
15.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描绘三峡的奇异景象,动静结合。写山,以动为主,文势舒缓;写水,跌宕多变,夏水激荡奔放,春冬之水静中有动,秋水枯瘦凄清。
B. 第段中,“清荣峻茂”这极为精准的四个字,着重状写了水、木、山、草四种景物的特点,由此引发作者“良多趣味”的感慨。
C. 第段写三峡的秋景,以其代表性的动物“猿”来表现,先直述其声凄异,再引渔歌为证,情景交融,渲染了秋天的凄凉萧瑟。
D. 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巧妙,语言凝练生动,行文富于变化,多采用四字句,又兼用散句,收放有致,节奏鲜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16. 把第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案:13. (2分)B
14.
(2分)D
15.
(2分)A
16. (1)(2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每句1分,意对即可。)
(2)(2分)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每句1分,意对即可。)
【解析】(1)句要准确把握“自”(如果)、“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等词的意思;(2)句要准确把握“虽”(即使)、“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骏马)等词的意思。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注释】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广:开阔。崇深:高深。捍:捍卫。深:深处。 悸:惊动。魄:心魂。寻:古代八尺为一寻。浑洪:水势浩大。籲(b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 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浚(jCin)波:大的波浪。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1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1)沿溯阻绝(
1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译文:
(2)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译文:
13. 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4分)
答:
14. 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4分)
答:
答案:(三)文言文比较阅读(16分)
11.
(1)逆流而上
评分标准:4分。每空1分,第(4)空答“偷看”不给分。
12.(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
评分樯准:4分。每句2分,第一句扣住“奔”、“疾”翻译,译错一字扣1择,语句通顺即可;第二句扣住“素”、“云”翻译,译错一字扣1分,语句通顺即可。
13.甲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作用:突出山的高峻、连绵。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目沾裳”
乙文:“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作用:突出水流急,水雾大。
评分标准:4分。例句2分,作用2分。
14.答案示例:相同点: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
不同点:甲文中除了写出夏水急、大的特点外,还写出了春冬之水清静(清澈)的特点。
评分标准:4分。相同点2分,扣住“急”“大”两个特点即可;不同点2分,扣住“清”的特点即可
参考译文:传说中这块石头当初是大禹所凿,河疲乏被水冲击而变得开阔,两岸高深,倾斜的山崖像是返过来保卫着河水,巨大的石头居高临下,好像要坠落下来却又倚靠在山崖上。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确实是这样!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古时一种动物),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三姑:地名。幔亭峰:山峰名。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沿溯阻绝
(3)不及返顾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分)
译文:
(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2分)
译文:
9.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5分)
答案:(二)(16分)
6.(4分)(1)逆流而上
8.(4分)(1)这(白帝和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驭着长风,也不觉得(比它)快。
9.(5分)第一问: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第二问:危壁出泉;疏竹掩映
说明:意思答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