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京半截塔(三)

标签:
石雕券门武平路地震碑元代 |
分类: 中京三塔 |
由于小塔西边的三姓庄村中修路,故而离开小塔后,一行人驱车返回至大塔东边的岔路口,再沿铁旺线向西南方向行进,前往辽中京半截塔。途中我们看到了壮观的辽中京南城墙,还有中京城的正门——朱夏门遗址。
半截塔尽管仅剩第一层塔身保存尚可,但仍可以清晰的看出与传统辽地诸塔并非同一风格。传统辽地(辽宁+赤峰)辽塔的塔身装饰基本都是以佛像为主题,而幽云十六州的辽塔塔身装饰基本是以门窗为主题。
现在来看看辽中京半截塔,第一层塔身四个正面为券门(下图),这是与传统辽地迥异的,但隅面并无假窗,又与幽云地区有所不同。同时,半截塔第一层塔身现存许多供镶嵌雕刻所留的小空位,空位凹进塔身表面(参见下图),可以镶嵌小型佛像石雕,这是辽国传统地区与幽云十六州地区两种风格的结合。

这种传统辽地与幽云地区两种风格的结合,除辽中京半截塔外尚可见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的南塔(参见下图,博友@四方客美拍)。对比二塔,可见有很多相似之处,最明显的就是二塔的四个隅面都雕有八大灵塔,只是上京南塔的隅面还有有假窗。
这种塔身砌出小型浅空位镶嵌浮雕的做法应属于辽代的早期做法,浮雕为整体小型石雕,当时的辽代工匠尚未推广以砖雕的形式在塔身上雕造出大型浮雕的方法。
可能是由于砖材和石材之间的物理性质有别,不如辽代晚期同为砖材的浮雕和塔身结合得紧密,再加上嵌的不深,故而砖质塔身镶嵌的石雕基本都脱落无存。
二塔有这么多相似之处,那半截塔原本是不是也会像上京南塔一样本为一七级密檐式塔呢?
比起半截塔的复原,人们更关心的是半截塔成为半截的原因。多年来,专家学者一般有三种说法:
一、没有建完。
半截塔的年代是1057年,应该是中京城的第一座佛塔。既然中京城能在半截塔始建的40年后又兴建空前规模的超级巨塔——大明塔,绝不可能留下没建完的塔;
二、毁于战火;
三、毁于公元1290年的武平路大地震;
四、此塔原本就不高,有可能是一座花塔,顶部因长期风化而无存。
这个问题的答案随着2013年意外发现的“地震碑文”而水落石出。据赤峰《红山晚报》记载,2013年5月12日,宁城县文物管理所副研究馆员李义所长向宁城地震台专家通报了一个重要的地震考古发现。
据大明镇三姓庄村农民高占友向考古所反映,大约在1998年夏天,他在城南老哈河边网鱼,发现一块向东南斜立于河水中的白色大理石碑,碑长约160厘米,宽七八十厘米、厚20厘米左右。碑正面为阴刻楷体字,有栗子大小,估计两千余字。碑额无字。背面字有较多弯勾,从其中的“至元通宝”中“至元”二字推断,可能是八思巴文。次日,他用锅底烟和纸拓下了水面以上的碑文,约有1700字。20天后,高再去寻找那碑,已不见其踪影,用钢钎扎探也无结果。他估计那碑已被人藏起来或卖掉的可能性较大。
经胡廷荣先生与高占友多次沟通,现将高占友能回忆起来的内容整理如下:
至元二十七年八月(癸巳)夜,吾与故友饮酒于顺风亭,将至午夜,城中几无灯火,始散去。忽见晴空西南—东北闪电一道,伴雷鸣声,顷刻间大地抖擞,人如箩筐之豆,焉能站立。须臾,吾行街巷如酒醉,欲回馆驿,不识其向。但闻民众呼儿唤女喊叫声、噪杂声不绝于耳。至馆驿,房舍已塌毁,一夜未宿。次日,地又震。吾登高观全城,已非昨日之貌,可惜可悲!
城中地震灾难甚剧,地裂水涌,势可吞人。毁坏官舍数百间,压死按察司官及总管府王连(以下十余官员人名记不清了)等数十人(或十数人?),督军河南开封人氏张喜明全家七口皆死难。郡内毁民居甚多,郡外周野坏民房不可胜计,死者数以万计。城外南塔(原塔名和下句大塔名记不清了)拦腰断塌于东北侧。城中大塔东侧开裂长数丈,塔刹坠地。小塔顶(子)掉落,南门城楼圮坏,城西南角楼顶层倾塌。震后三日,有霫郡官员巡视救灾。又十日,帝遣平章政事铁木儿、枢密院官塔鲁忽带率兵五百至郡,巡视赈灾。开已坏官仓,赈粟×千石济予民众,户得×斗,以安民心;发钞×千锭,户得×,以暂济民生。有哄抬盐市、私贩盐者,诛杀之;杀趁隙剽劫之盗百余,对抢掠商铺、民宅者就地处斩,以威慑匪患。时至冬初,集未葬之尸火化,骨灰葬于城西双乳丘东北侧二穴、虎头山东侧三穴。吾故友宫长卿葬于土河南四里。
这块碑的落款处还刻有:“张子成撰 刻于××寺 至元二十九年春立”等字样。
碑文中描述的很清楚,“城外南塔拦腰断塌于东北侧”。这说明半截塔确实是毁于1290年(至元二十七年)武平路大地震,只是震前此塔是花塔、还是像上京南塔一样的七级密檐塔就未可知了。
不过,由于这块地震碑至今未现真身,让人不得不对碑文的真实性有所怀疑。会不会是某人的伪作呢?不过,我更愿意相信碑文的内容是真实的。
在半截塔下,我指着基座上残留的砖雕痕迹(下图),向同行的驴友提问:这是什么构件?可驴友们竟然没人回答出来,看来是我讲得不好。我在讲解时容易着急,事先备课的内容常被丢三落四,我的讲解内容不系统,常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没能让驴友们领会我的意思。现在我需要反思,我究竟应该如何讲解,才能让大家明白,争取以后能做得更好。

前一篇:中京小塔(三)
后一篇:赤峰静安寺辽塔(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