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县八塔山

标签:
八大灵塔八塔山义县组火山岩砖雕 |
分类: 大凌河畔 |
2015年12月的第一个周六,沈阳市文物保护协会志愿者团队组织了一次我省著名古城义县的访古之旅,由我作为全程的讲解。
由于从沈阳走高速去义县,北道(京四高速)和南道(京沈高速)的距离差不多。经与司机和同行者商量,我们决定走南道,这样正好可以从义县出口以南的七里河出口下道,前往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义县八塔山。
这次出行赶上了个好天,在高速公路上,我们望着湛蓝的天色,心情说不出的美好。
汽车从七里河下道后,在大凌河平原上向八塔子村驶去。为了节省时间,我在车上向大家简要的介绍了义县的概况和八塔山的基本情况。
义县八塔山为辽代遗迹,是全国罕见的在八个山头立八大灵塔的实例,代表着辽代盛行的八大灵塔信仰,尽管现存八塔无一辽建,皆为明代或当代补建,但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是不可多得的景观。
我尽管几乎游遍了辽宁省内的辽金古塔,但义县八塔山却还没有来过,之前虽然看过许多八塔山的照片,但对八塔所在的小山究竟是天然还是人工一直抱有疑惑。因此我在车上向同行的网友提议:下车后,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到塔下看一看,是夯土?还是岩石?是人工?还是天然?
八塔山大体呈东西走向,下图为在山南通往观音菩萨像的台阶上所拍,可见七座塔(下图从右至左依次为一~七塔,第八塔被山体遮挡)。八塔中第七、八塔为当代补建,补建时模仿了第一塔和第二塔,但第七塔毁坏之前的形状与第一、二塔并不相同,当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维修之败笔。

正是由于考古人员在第二塔塔身上发现了“菩提树下成佛塔”的铭文,才证明了此八塔确为八大灵塔,同时也得出了八塔山八塔排列为由东向西的顺序。关于八大灵塔的名称,有几个版本流传,辽代采用的版本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是唐代罽宾国高僧般若所译。
现存辽代砖塔塔身上刻有八塔名称的还有朝阳北塔、朝阳凤凰山云接寺塔、宁城大明塔和兴城白塔峪塔几座,皆与般若所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一致。
我们一行人在攀爬的过程中,发现位置所处的小山,山上似有古人雕凿的台阶。特别是第一塔第二塔所在的小山,各自独立,与其他六塔所在山脊完全分开,似人工为之。博友辽河流域漫记认为八塔山属于砂砾结构的火山灰岩,具有空隙较多、结构疏松等特点。
回来后,在与博友辽河流域漫记的交流中还得知,“义县组”是一个地质学上的学术名词,也叫义县火山岩类,主要分布于辽宁省西部,从建平到阜新以及邻省皆有分布,其中以义县西部的火山岩最为典型,因而得名。
而义县八塔山就位于这最为典型的义县西部地区,看来辽人选择在此处略微加工出八个山头,立以八塔完全是因地制宜。
佛教多用八大灵塔来象征释迦牟尼生平中最重要的八大事件,从降生、成道直至涅槃,每一阶段皆建塔以纪之,称为八大灵塔。而辽代常以八大灵塔作为砖雕装饰,出现在同一座大塔的塔身上,如前述宁城大明塔和兴城白塔峪塔,像义县八塔山这样的独立八塔是现存非常罕见的实例。特别是改造人工山形怎么看也像是风水学说兴起后明清人做的事,所以说义县八塔山究竟是不是辽代遗迹值得怀疑。也有人说临近的辽宁北镇也有辽代八塔(见下图),但我看北镇八塔更像是明清僧人墓塔的塔林。

下面我们详细琢磨一下辽代的八大灵塔
同一座大塔塔身砖雕八大灵塔主要分两种类型:第一种,在塔身表面雕出形象,与佛像等并而列之。也就是说,塔身表面除装饰佛教人物等砖雕外还特意留出空间雕刻八大灵塔,如朝阳地区诸方塔:北塔、云接寺塔、大宝塔和青峰塔(下图中右一~右四),还有赤峰上京地区的南塔和庆州白塔(下图中左二、左一)。

朝阳的四座方塔塔身表面的砖雕八大灵塔每面两座,位于各面的两“尽间”。上京二塔为八角形,八大灵塔雕于隅面的假窗两侧。其中朝阳北塔改造于辽重熙十二~十三年(1043~1044年),表面雕金刚界四方佛。青峰塔云接寺塔等皆为仿北塔之作。辽上京南塔据推测应建于辽重熙十二(1043年),塔身也饰有金刚界四方佛。至于辽庆州白塔,则是辽塔中的一个大特例,建于辽重熙十六~十八年(1047~1049年)。
此种类型的辽金古塔还有辽中京半截塔和蓟县福山塔。
第二种砖雕八大灵塔类型,则是雕在塔身的转角处。这一种可以说是迥异于第一种,第一种雕于塔身表面,意在着重强调,强调其信仰强烈。而第二种,相比则更具装饰意味,八大灵塔无论是雕成塔形、还是幢形,都是一个意思。并且这种做法只适用于八边形佛塔。
八大灵塔雕于转角的常见于幽云地区,而辽宁省相对不多。辽宁一带将八大灵塔雕于转角的密檐塔仅存四例。其中宁城大明塔和兴城白塔峪塔,还在转角刻出八大灵塔名号(见下图),可见其除了装饰的作用外,还具有强调意味。

此外还有阜新十家子塔,其转角浮雕的八大灵塔尽管未刻名号,但它确是供奉五方佛,与兴城白塔峪塔相类。
这并不是说辽宁省除朝阳外的广大地区就没有了八大灵塔信仰,其实八边形的佛塔本身就可以表征八大灵塔。只是建塔时八大灵塔信仰已根植于心,不用再刻意强调。至于宁城辽中京大明塔,作为八主尊构型的特例,塔身转角镌刻八塔名号的原因,我觉得一是因为辽中京的首都地位,须在塔身强化八大灵塔;二是由于大明塔实在是高大,无法使用砖雕斗拱,其斗拱皆为真木构,全塔并没有以砖仿木,无砖雕阑额檐柱等,故而选择在转角装饰八大灵塔。(八主尊构型的特例,亦有康平小塔子塔)
其实在幽云十六州地区,塔身转角普遍饰以八大灵塔,而塔身表面只雕刻门窗,并无佛教造像,难道就能说当地只有八大灵塔信仰?没有其它佛教信仰了么?所以说幽云地区辽塔塔身转角的八大灵塔装饰意味强烈,幽云辽塔仿木不如辽宁辽塔彻底,普遍没有阑额以及檐柱,在转角装饰小塔,艺术效果突出。(参见下图幽云辽金塔,由左至右依次为涞水皇甫寺塔、易县太宁寺东塔、涿州永安寺塔、蔚县南安寺塔、易县荆轲塔、涞水西岗塔)

至于赤峰静安寺塔与天津蓟县观音寺白塔,则是辽代又一种独立的覆钵式塔型,基座往上(不含基座)全无仿木结构,故转角不设檐柱,改饰八大灵塔。特别是金代以后的这一塔型,多作为高僧墓塔,塔型多为六边,转角只雕六塔,则完全失去本义,彻底沦为装饰。(参见下图,由左至右依次为赤峰静安寺塔、蓟县白塔、易县太宁寺西塔、北京白瀑寺圆正法师塔、北京银山塔林之一、邢台虚照禅师塔)

经上述分析可见,第一种塔身砖雕八大灵塔类型主要建于辽代的兴宗时期,当时大量的八角密檐塔还没有出现。
而道宗以后,辽式八角密檐塔开始普及,但辽宁地区的转角八大灵塔鲜见、幽云地区也以装饰为主。这都说明辽代晚期建塔时并没有刻意去强调八大灵塔,因而义县八塔山应建于强调八大灵塔的时期,估计是辽兴宗时期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