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城白塔峪塔

标签:
辽塔密宗雕刻券龛海云寺 |
分类: 中京其他 |
兴城,位于辽西走廊中段,距离沈阳300余公里。由于秦沈客专未在兴城设站,沈山老线上又是车行缓慢,因此从沈阳出发,仅凭火车与长客,游访兴城白塔峪塔当天打一个来回的难度很大。终于在2013年初冬找了个机会,在从关内回沈的路上前往兴城,总算能保证了充裕的游塔时间。
这是我第三次来到兴城,第二次前往白塔峪塔。上一次来白塔峪塔时,塔身正框着架子,一张照片也没拍。此番前来,时间充裕、天气晴朗,但却被长途客车售票员所误导,错误的在西塔沟下了车。当赶至白塔峪塔所在的东塔沟时,太阳已稍稍西斜。
兴城白塔峪塔建于辽大安八年(1092年),位于辽代兴城县以北的空通山悟寂院内。这个空通山悟寂院是当时著名佛教中心觉花岛上海云寺的先祖坟所,估计兴、道宗时海云寺的著名高僧郎思孝也葬在这里。
兴城白塔峪塔是一座八角十三级密檐砖塔,维修后高度达42米以上,给观者的第一感觉就是檐部的收分较大(见下图)。由于此塔较大的收分,故而比起同样四十余米高度的其他辽代砖塔,其第一层塔身更显粗壮,更具足够的空间展示塔身表面细腻的砖雕。
兴城白塔峪塔塔身表面的砖雕价值上乘,塔身四个正面雕刻密宗四方佛图案,四个隅面雕刻碑形图案。先看四个正面,
看过上述三个正面,可以发现维修后,各主尊、部分胁侍菩萨双眼周围的面部,皆以水泥重塑,大部分浮雕唯口鼻尚为原貌。维修后大大降低了此塔雕刻的艺术价值,兴城白塔峪塔的各面主尊,在辽塔中本可位列前三(另两座优秀者为宁城辽中京大塔、朝阳凤凰山云接寺塔)。
可维修后的兴城白塔峪塔,仅有正东面的“阿閦如来”尚保存原貌(见下图),可我拍到的阿閦佛逆光,照片不够清晰。
我没能赶在维修之前来访,甚憾。在这里借用王光《辽西古塔寻踪》里的照片,对比一下。(下图为维修前后正南面的对比,可见维修前佛像面部残损,维修后的效果非常不理想)
兴城白塔峪塔的各面砖雕胁侍,也是一绝,在传统辽地辽塔中同样位居前列(胁侍砖雕优秀者还有宁城辽中京大塔、朝阳凤凰山云接寺塔、辽阳白塔),值得注意的是,兴城白塔峪塔的各面胁侍尚有区别,下面看一下此塔四个隅面胁侍的变化,
上面四图亦可见,此塔第一层塔身转角并未雕出塔形,但却在方形抹角的倚柱上阳刻八大灵塔塔名,从正南面西侧始按顺时针至正南面东侧结束。
八边形塔是由四方形塔直接演化而来,而四方形辽塔的第一层塔身多以密宗四方佛作为装饰,按这个道理应该有大量布置成立体金刚界坛场的八边形塔存在。可传统辽地现存的八边形佛塔,装饰四方佛的并不多见,满打满算(算上疑似的、以及金代的)只有五例,比较规范的仅有兴城白塔峪塔(下图)一例。
从单面塔身来看,朝阳地区方塔与兴城白塔峪塔四个正面的总体构图相似,基本构图要素皆为主尊、胁侍、华盖、飞天、八大灵塔。下面以正西面塔身为例做个对比,
下图为兴城白塔峪塔正西面塔身
各塔基本构图要素的布置确实相似,但兴城白塔峪塔的四方佛是坐于券龛之中,与传统辽地普遍流行的八边形塔一致。这个券龛是四方形塔与八边形塔之间不可忽略的区别。一佛二菩萨的构图多见于北朝隋唐各个石窟,但绝大多数为一主二胁同处一龛,与四方形辽塔身上的构图一致。主尊位于龛内,胁侍位于龛外是辽代八边形塔的创新。
个人怀疑券龛是由塔身上供进出塔心室的券门发展而来,这个券龛实际上起着券门的作用,透过券门看塔心室中央的主尊,与直接在券龛内安置主尊,从构图上看,是有些相像的。
所以我猜测,塔身表面设置券龛是用以表征塔心室的,将本应位于塔心中央的佛像移至塔身表面,以券龛的形式表征其本质上是位于塔中央的。
这种做法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本应位于塔心中央的主尊,艺术效果更好。所以说八方佛的布置,并非是遵循什么曼荼罗,而是为了突出密教主神大日如来的一种设计。
而兴城白塔峪塔的的建造年代辽大安八年,已处于辽代晚期。辽代晚期建塔,往往轻视事物的本原,标新立异增多。兴城白塔峪塔应属于仿照其他八边形塔杂变出来的产物,兴城白塔峪塔四方佛所处的券龛,应仅仅是一种装饰,与塔心室无干。
兴城白塔峪塔第一层塔身表面所雕飞天,也属于标新立异的产物。严格的说,四个正面券龛左右斜上方的图案并非飞天,而是两朵祥云之上各端座五尊小佛(下图)。
而四个隅面,依旧是传统的飞天(下图,图中还可见耍头残损的斗拱)。
纵观全塔,维修后的最上面四层非常的不协调(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