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青峰塔

标签:
辽塔密宗手印一休朝阳县 |
分类: 兴中旧府 |
离开静安寺塔,我们在美丽河镇附近驶入通往朝阳的高速公路,一路南行,一个小时后抵达朝阳。假日里的朝阳市区交通拥堵,我们在朝阳南塔下与已经等候多时的博友“古塔寻踪”汇合,简单吃过午饭后,三人驱车再度驶上高速公路,继续南行,准备前往朝阳县的青峰塔。
在“双庙”出口下高速后不久,眼尖的博友“古塔寻踪”就发现了远处青峰塔的身影。
青峰塔位于村后的小山山顶(下图),山坡上植被繁茂。
来到塔下,立刻拍上一张古塔的全景(下图),青峰塔已于2011年维修一新,塔高近30米。
青峰塔基座的正南,向前出一抱厦(下图)。
抱厦南开券门,券门两侧浮雕金刚拱卫(下图)。抱厦斗拱与塔身檐下斗拱风格相同,但细微之处略有不同。看来抱厦并非原始设计,应与塔身在年代上有短暂的间隔。
券门可通往塔心室,前些年在维修此塔时曾清理塔心室,发现过一块方型石板,石板上刻有“安德县”字样。安德县是辽代安德州的附郭县,安德州属兴中府(今朝阳)所辖。
此地行政上隶属兴中府,受兴中府的造塔风格及佛教宗派的影响,青峰塔为朝阳市区一带以外仅存的方形塔。
青峰塔二层至十三层密檐连线呈凸曲线,近似抛物线,塔身略显纤细,外形轮廓柔和、优美(下图)。
第一层檐下柱头铺作仅存西南檐柱上一朵,正中补间铺作仅存南侧一朵,其余补间铺作尚存南侧、西侧共三朵(见下图)。尽管斗拱存留不多,但已经可以为复原提供足够的依据。
塔身砖雕构图也与朝阳北塔以及大凌河对岸凤凰山二塔大致相同,同为供奉密教金刚界五佛。四面主尊造型相似,皆着佛装,惟生灵座、手印不同,以示区别。
青峰塔四面主尊两侧的胁侍造型各异,是此塔最大的一个看点。下面贴图,依次道来:
下图为正南面,主尊宝生佛,生灵座为马。两侧胁侍呈单膝跪姿,手捧托盘,面向主尊,博友风雨行进认为两侧胁侍应为供养菩萨。
照片上(上图)明显可见主尊与胁侍之间有呈铅直方向的经灌浆粘合后的裂缝。对比正南面的老照片(下图),铅直裂缝显见。同时,此种同样的裂缝也存在于塔身的其它三面。看来青峰塔雕刻佛像的做法与传统的辽塔镶嵌做法略有区别,采用的是整版雕刻,版面上雕刻佛像、宝盖、卷云等浮雕(大量云纹的使用也是此塔的特点之一),每面中央为三整版拼接。
下图为正西面,主尊无量寿佛,生灵座为孔雀。两侧胁侍结跏趺坐,面向主尊,博友风雨行进认为正西面雕刻的应为西方三圣,两侧胁侍应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下图为正北面,主尊不空成就佛,生灵座为金翅鸟。博友风雨行进认为,两侧胁侍呈乐舞姿,只有头光、无身光(南、西两面的胁侍既有头光也有身光)。只有佛和高级有名号的菩萨才头光、身光齐备。雕刻时,乱加身光给资格不够者是不行的,说明北面的二胁侍级别要低,应为伎乐菩萨。
青峰塔最最特殊的为东面胁侍,其胁侍为二佛(见下图)。主尊为阿閦佛,生灵座为象。三佛的构图与该塔其他三面、以及朝阳地区另三座方塔东面的构图(基本构图为一佛二菩萨)明显不同。
下图为主尊阿閦佛北侧胁侍佛像,左手托钵置于腿上,有说法认为此钵为药壶,此尊当为药师佛。
而南侧胁侍佛像,双手举过头顶(见下图),姿势鲜见。其为何佛说法纷纭,尚无定论。博友“古塔寻踪”戏称此像为“聪明的一休”,一休象征着聪明与智慧,此尊所结契印与动画片中一休思考问题之前的姿势相似。
此种契印为法界生印,以二手各作金刚拳侧相著,竖二头指头侧相拄,置于顶上……诵真言三遍。以印从顶上便分,二拳两边徐徐下散。
密教注重仪轨,修行时要求“三密加持”,即“身(手印)”、“口(咒语)”、“意(心观尊佛)”三密。
密教认为人的身体有许多奥秘,能激发许多潜能,双手十指带动经脉,可连通五脏六腑。修行时,结成某种“手印”,再通过念诵“密咒”这种特别的音符,震动修行者体内气脉,从而激发人体的潜能。
对于“一休”这种手印来说,双指在头部触摩,必有利于脑部经脉的疏通,再念诵真言咒语,震动头部的气血,必能活跃思想、增长智慧。(我不懂佛教,在此乱说一气)
所以不妨换一个思路,不去探讨该胁侍具体为何佛。而是考虑建造者将胁侍设计成佛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意义,那就是结法界生印代表“增长智慧”、药师佛形像的胁侍代表“解除苦痛”。
青峰塔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其基座,须弥座四层(下图)。
第四层束腰壶门中雕伏狮,但头部皆被鏨掉(上图)。第三层束腰壶门中乐伎人的雕刻相当丰富。
细细欣赏一下乐伎人的雕刻(下面四图)。
此外,第三层束腰转角雕饰力士,力士风化严重。但力士头顶平盘斗,斗承实拍拱(下图),都是辽代诸塔中所鲜见。
时间不早了,我们必须要赶在太阳西沉之前拍摄凤凰山二塔,在青峰塔下合影后,只能带着疑问,恋恋不舍的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