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月清风-48】南宋词人辛弃疾与他的沙场“五十弦”

(2011-10-18 20:11:38)
标签:

辛弃疾

五十弦

文化

分类: 自选荐字博文置首页

http://s5/middle/5f9ebd9ftaf92dd951cb4&690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也是一个文化大国。曾经有人问我:“在中国的历史上,一个历史名人是因史而闻名呢?还是因文而闻名?”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因为他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搅动了历史而闻名呢,还是因为他写了什么重要的文字流传千古而闻名?我的回答是,一定是“因文而闻名”,不是因自己的“文”而流传千古,就是因别人的“文”而流传千古,没有文人的传承,历史事件就会成为历史谜团,怎么会流传下去呢。

    很多历史名人都是这样的。当初他们做了些什么,做到了什么程度,后人无法知晓,却会因为非常重要的文字,表现出的他们的精神而令人赞赏,只要那种精神是感人至深的,只要那种精神永远让人们理解和怀念,后人就会将他们的精神异化下去,变成自己的精神永远流传。就说那项羽吧,虽然也是大英雄,虽然也干过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但都不如一首“霸王别姬”的词让后人感伤,以致演化出各种版本的“霸王别姬”作品,历代不绝。直到现在,歌曲、书画、电影、戏剧,仍是比比皆是,想过没有,现在的那些文化产品,已经离历史有多远?可能谁都无法想象了。

    南宋词人辛弃疾与他的沙场“五十弦”,也应了这样的规律。古来战将太多了,名将们的历史生涯很多非常精彩,然而,都没有像辛弃疾那样让人敬仰。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不但是战将,还写得一手好词,这些词让他的精神得以流传。辛弃疾流传下来六百多首诗词,最著名的有数十首,那些浸透着他的爱国精神的感怀苍凉的词,会让人们千古畅咏,万古流传。

    我叫它“沙场五十弦”的词,全词如下:

              破阵子   辛弃疾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用白话文解释一下这首词吧:

   (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美餐吧,奏起雄壮的军乐让边疆的战士群情振奋。这是秋天里在战场上的一次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爱国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这真是一首好词啊,浅显易懂,又具有丰富的画面感。想想,仅这一首词,是不是能够拍出一个非常感人的电视片呢!通篇没有一句爱国的口号,却让我们看到了老将军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情怀,其动情、其深意,非是一般的词所能达到的。

    说说辛弃疾:

    辛弃疾(1140.5.181207.10.3),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居所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是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辛弃疾存词600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辛弃疾在文学史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历史上曾有人这样赞美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也。可见,辛弃疾的词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很有分量的。 

    从辛弃疾的简历来看,其实他一生都很不得志。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在一种极度无奈的状态下写就的。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历夸(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在家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

    词的上半段,写了他闲居家中的心情,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他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词的下半段,紧接着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身后不朽的英名。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而在词的最后,他却无奈地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现在已是白发丛生了!”从那种亢奋的感情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在梦境中而已。

    看过全词,辛弃疾的那种壮烈和悲凉、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以及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冲突,给我们留下了一声叹息。他报国无门,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大发悲叹,这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他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那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在历史层面上去看,辛弃疾无疑是一个不得志者。其实,纵观他的一生,他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充其量只是一个军中小官,也算不得什么将军。可是,他的词让他载入史册,许多人都误认为他是金戈铁马的大将军,这不过是一种误解。他是因他的词而成为“将军”的,他的胸怀和气魄,那种“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概,为他赢得了“大将军”的美名。

    在文化层面上看,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时空的视角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和平静,而辛弃疾则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感叹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辛弃疾所写的咏英雄情结的词,成为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抒发了心怀天下的创业者们的精神与情怀。最有代表性的词有以下几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从辛弃疾的词作中,不难感受到他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浩瀚情怀,他的这类爱国词作中,尤以那首“沙场五十弦”的《破阵子》词为最经典。是醉中、是梦中、还是醒中?寥寥六十二个字,就将他的一切感叹与愤懑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真是令人叫绝的。我们还有必要追究在历史上他是不是真英雄、真将军吗?不必了,他的词已经说明了一切!

    在现实中,“我非真英雄”!但,难道我们不应该也保有一点儿英雄的气节吗?

 

 http://s9/middle/5f9ebd9ftaf92db7a6d78&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